《倾城之恋》所吟咏的不是一般故事中的风花雪月,它徘徊在现实背后,压抑着真心与渴望。这是熟男熟女的爱情,若即若离,一松一紧,探情试意,在谈话中见着刀锋。女主角白流苏对爱既现实又浪漫的追求,有些滑稽,有些费神。
我想起了小说的作者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相识。1943年末或是1944年初,胡兰成在南京寓所短暂赋闲,躺在藤椅上看苏青新寄来的《天地》,他看着看着坐起来了,因为这一期上刊登了一篇不寻常的小说《封锁》,作者是个陌生而普通的名字——张爱玲。
这篇小说好,在于描述了庸常人生,男职员宗桢西装革履,却被老婆勒令带包子回家,女教员翠远面若桃花却即将面临老大失嫁的危险,都是凡俗男女,翠远渴望爱情,宗桢渴望摆脱太太而调情。一点点不甘,朝着轰轰烈烈的人生的些微试探,成就了这场公交车上的艳遇,然而,当时间的封锁取消,不再是那样绝对的暂时,而重新进入无尽的过去与将来时,他们也任凭红尘淹没,不做挣扎。
——
胡兰成顿觉有如遇知音的过电感,他骨子里渴望浪漫。他开始主动约会张爱玲。张平时习惯了收缩再收缩,一方面是为了自我保护,另一方面也是骄傲,她原本不需要花枝招展地讨好世人,尤其是男人。她是何等样的女人,作为女子的千娇百媚需要寻得一个观众,若是情逢对手倒还可以。
第一次见面,见惯了风月的胡面对羞如中学生的张,并没有什么好的印象。但风流的胡并不甘心就这么放弃,他愿意猜测,张必有他所不知的精彩有趣一面。第二天他又登门拜访。在自己的地盘上张爱玲放松了态度,加之房间贵族的底蕴,让本草根的胡兰成尽生自卑。他开始非常文艺腔的写信表达爱慕之意并调情。正想要爱的张爱玲爱上了胡兰成。
此时张爱玲正值容颜风华之龄,正是文采惊城之时,她遇见的胡兰成比她年长十多岁,又有妻室,且政治身份是汉奸,可张爱玲的爱与世俗无关,爱就是爱了,爱不需要缘由,也不在乎结果。在她决意与胡兰成恩爱时就没想过幸与不幸,因为结局对她来说不重要,她只要那个悲喜的过程,纵然粉身碎骨,爱过就好。
在上海张爱玲拥有了一段倾城之恋。这段恋情就是跟胡兰成的恋情。
对于白流苏的故事,张爱玲的传奇心里总不能放下,戚戚地喜欢着,这种喜欢带着艳羡的成分。看着人生中整段的岁月被时间的利刃裁剪得零碎不堪,期盼所剩不多的布料还能缝制出一件华服来,可这期盼随着缎面的越来越少而终像灰烬一样熄了热情。现实中有无数个女教员、男职员、白流苏、范柳原,这些个人日夜穿梭在生活的壳里,算计着每日的生计,奔波于世道,偶有一次电击相遇,激荡点点火花,却在闪现前已落寞。自己也是其中之一。过去与将来,任凭红尘淹没,不愿挣扎。
《倾城之恋》可谓是张爱玲塑造的关乎自己的一个成人版的童话,那如烟花般耀眼的爱情,虽短暂却绚烂的极致。张将这一切融合得这么完美,在完美的底色里,又有那么多伶仃的悲哀。也就是这种凄凄的美让红尘中的男女有了太多的感叹,很多成人读者都喜欢这一出成人版的童话。
2009年11月21日
)第九节 怎样的生命都是一种人生
史铁生,生命散文的代言人。以前每接触总一晃而过,就这么简单。
这段时间,我却迷上了他,不是因为他战胜苦难的勇气,不是因为他生命的坚强。而迷上他,只因为他阐释着“怎样的生命都是一种人生”的哲学。
我想起在一中的那个残疾女孩,她走路是那么困难,摇摇晃晃,跌跌撞撞,然而她每天上下楼梯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诠释着“何谓坚强”这一朴素的道理,她刻苦勤奋和别人也没有什么两样。
还记得2007年的冬天,我穿着高跟鞋不小心在走廊里滑倒了,她正好经过,艰难地蹲下来,吃力地想扶我起来。我抬头看到的是一张阳光的笑脸,是一双自信的眼睛。我心里一惊!生命,也许上帝赐给你的时候,因为你的更甜美,上帝多咬了一口。也许你不能跑、看不见、听不到、智力有障碍,但生命不是只有一种形式,每一个生命都有属于他的快乐和痛苦!没有好与坏、幸运与不幸的区别,只要生命存在,就有它的道理和意义。
生命,人生。人生,生命。我们究竟该如何去诠释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不完美,但我们都要体验生命带给我们的冷暖悲喜。
生命是个体,生命也是群体。让我们彼此搀扶吧!
2008年12月12日
)第十节 一个人的疆界
我坐在城东,因为有点事要去城西。走在那条街道上,恍如置身于陌生的城市。小城不大,何以会如此?一想有近十年没有走过这条街了。
学校、家庭、书店、菜市场、邮电局,这是我整体生活之下的几个部分。好像我从不轻易越出这些空间的边缘。我画地为牢,无意中给自己圈定了所谓的疆界。在自己的疆界里生活,安全、熟悉、自由、闲适。我很满足。
秋风起了,凉意顿袭,本能的退守内心。因此,常常反抗般地走向郊外。越过一座座的高层建筑,视野变得开阔。我闻到了久违的泥土的气息,看到了朵朵白云舒展在天空的惬意。这时一只鸟盘旋着从头顶飞过,我的目光追随着它的踪影走了很远。我开始若有所失。我羡慕鸟儿,鸟儿用翅膀给自己在天空划定的疆界,可谓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它无所不至,吹着口哨自由远征。它拥有的是无限的疆界。
思绪就像射出去的弹丸。那一射,就再找不到以前那种安适的回家路,我若有所思。夜晚,辗转中我想起了霍金。霍金,这位高度残障深陷轮椅的霍金,他足不能出户,按我以前的观念,此时属于霍金自己的疆界是何其可怜。然而,他思维的触角抵达茫茫星海、浩浩宇宙的所有细微部分。一个足不出户的人洞悉了宇宙的奥秘,他对时间的理解比爱因斯坦还要深邃。这个人,他,不能用双脚划定疆界,可是他的心灵比宇宙还要辽阔。
还有史铁生,还有海伦凯勒——
我愧疚于自己曾经对疆界的划定,所谓疆界中的那份安适与坦然是何其狭隘!今夜,让我心灵如此豁达而丰富,只要我对时间和空间的某种存在,真的那么真挚地眷恋,心灵也可以瞬间抵达。我的心灵应该对这个世界负有一定的责任。
我想给天堂的父母烧几张纸,倾诉我的思念;想给远方久违的朋友写一封长长的信;想搀扶那些失学的孩子实现自己的一份小小的心意;想思考一个复杂又简单的问题。
秋风起了,我思绪万千——
2009年10月3日
)第十一节 做真实的自己吧!
整整一年了,我来到这个城市。曾经的向往,今天的失落,慢慢中我似乎失去了自我,没有了以前钻研的精神,没有了以前好读书的习惯。这个城市的难懂让我的脸部表情变得那般机械,朋友说,当初选择当一名记者,最合适,我摇头;朋友说,从政吧,你能行,我不屑;朋友说,你涉足生意场,我愿意为你投资,你一定能成为一匹黑马,我木然。
朋友说:“千万不能这样下去了。你难道忘了来这个城市的目的!”
我哭了,哭得一塌糊涂,但我的泪水只有我自己看见,因为在别人心中我总是那般的坚强。那一夜我无眠,我究竟想得到什么,我究竟想寻找什么,我反复在为自己找着答案。
“我不能这样下去了”,是的,我不能,我的微笑曾经是最美的。匆匆人生,能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是何其幸事。当初毅然选择来到这个城市,只为心中的一份梦想!梦想还未实现,自己就要躺在前行的路上。
不能,我要自己拯救自己。
城市的陌生,是因为我的冷漠;城市的难懂,是因为我的清高。何谓失落?自恃还算脱俗之人,为何用红尘中最俗的语言!一夜间,我仿佛菩提树下得道,豁然开朗。
天亮了,我站在讲台上,今天阳光明媚,四周芳香四溢。今天,我的心情染绿了所有的学生。今天,秋天的校园竟然如此生机盎然。
做最真实的自己!不管我们的理想能否实现,但每天都离理想越来越近。
2009年10月27日
)第十二节 说说我们的组长大人!
我在作文A1组,组长李老师,来自河津二中。这是一位有着诗人般气质且又有着长者般慈祥的老师,他总是那样低调。每天上午下午,当别的组长慷慨激昂的就一些问题开会时,他只是说几句且照搬陈述大组长的话,声音也很低。他喜欢嚼口香糖,喜欢听音乐,喜欢抽烟,喜欢在外面溜达。我很不满于他的这种态度,因为当我们给仲裁拿过作文时,他从不去帮助力挺满分。当我们无法定夺分数时,他也会很“慈祥”地说,你想给多少分?你自己看着办吧!当别的组就一篇好的作文而全组讨论纷纷,各抒己见时,当别的组手抄满分,组长给各位复印时,我真的是不满于他的如此不做事了。下午气温高而难耐时,别组发雪糕,大家志气很高,而我们组却一个个默默无闻,望冰兴叹,士气低落!当我作为我们组的另类多次去找仲裁评定高分作文时,仲裁表扬我,说学生遇到你是他们的幸运,你们组你最能干。但我却觉得是一种悲哀。悲哀于20人的小组58分作文只有三篇且都是我找出来的。悲哀于组长不支持,同志们都变得如此消极,得过且过。
11天的相处,别的小组,故事多多,恋恋不舍,留通讯,照照相。我们组显得如此的淡然,如此的“静如止水”!我眼吧嗒吧嗒望着热闹的他们,看看身边静静的我们,内心感慨颇多啊!一起工作了这么些天,我们总该集体照个相,留个纪念吧!可是组长不组织,我虽热情满怀,也只能空感慨。因为我们中国人习惯于领导制,习惯于领头雁的牵引作用!
再回头看看我们的组长,他仍然嚼着口香糖,仍然满脸英气。
2010年6月20日
)第十三节 梦之乐章——《新杏坛》刊首语
春天就要来了。
伫立窗前,窗外月色朦胧,夜空苍茫而空旷,马路上仍喧嚣着汽车隆隆的噪音。是啊,快节奏的生活,超负荷的工作,物换星移中我们已变得有点苍白甚至麻木。仰头想想,我们曾经的梦想究竟在何方?我们又该归于何处?
最是一年春好处。2010年,在惠风拂面的美好季节里,《新杏坛》诞生了,黑白分明的色调,描绘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单薄的纸张承载着千年厚重的文化。《新杏坛》就是我们梦的家园,我们把希望的种子埋下,守候着一份葱茏的麦田。我们在这里相濡以沫,在人生的历程中此将彼扶,我们拒绝不属于这个季节的游戏,在喧哗与躁动的岁月,坚守属于我们心灵契合的频率。用燃烧的激情指点江山,用滚烫的笔墨书写爱的真谛。如果人世间还有所谓不朽,我想,就应该属于这样的梦想与现实的传奇。
《新杏坛》并非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亦非东拼西凑的抄袭杜撰。诚然,“云想衣裳花想容”,我们不拒绝对完美的追求与向往,有道是,众人护坛香满园。衷心希望您倾情于《新杏坛》,耕耘于《新杏坛》,让《新杏坛》在春泥、花蕾之间绽蕊吐香、摇曳多姿,让《新杏坛》引领时代,谱写一曲曲桃李芬芳的华章。
恰逢好梦正浓时,启明星亮了,不知谁家放起了舒曼的《春之歌》,打开窗户,思如飘絮,浑如云翳。
春天来了,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清晨,新杏坛飘来的袅袅清风幻化成梦的乐章。
)第十四节 教学漫笔
去年刚来这个学校,一切的工作都任组织安排。于是乎带上了一个文科重点班和一个理科普通班的语文。学生的基础、学习风气之差距怎一个“远”字了得!
一个班上课慷慨激昂虽汗水涔涔,但和学生的共同思索和探讨,总觉时间短暂,一点都没有疲惫的感觉。下课了,学生总有问不完的题,每次都是下一节的铃声响了不得不匆匆而出。而另一个班,课上学生默默,神情木木,令讲课的激情顿失,感疲惫不堪,本准备30分钟的讲解时间,缩成20分钟完了。让他们自己看有问题可以一起探讨,我在行间来回察看,没有,没有一个学生问题!一次次的诱导,但仍是默默一片。让他们上黑板去做,若有答案必是标准答案,若没有答案,或选择放弃,或上去乱做一通,根本不沾边。
昨天讲诗歌鉴赏之情景类。通过投影仪展示:情景类鉴赏公式为:情景关系+何景+何情。并举例按这三步如何去做,都做了详细分析,今天上课回顾上节内容,我提问了两个学生,他们竟对此问题不知所言,呜呼哀哉!
总算下课了,走出教室时总觉得心中惶惶,有一种快速逃离教室的感觉。也曾经找学生谈过话,他们说基础太差,跟不上,加之已形成习惯,思想老是集中不回来,其他课上更是睡觉成片,让我就别管了。
别管了!我做不到,同时我也不能适应自己的这种麻木,因为教学中更需要的是一种激情。
但一天天的重复,让我真的意志消磨,经常也感叹所谓的“习惯”何其可怕。当我习惯了这一切,习惯了他们上课的木木,习惯了作业只能交一半也要三令五申,一个一个反复叮咛时,现在的我竟然不生气了。我不知自己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
我总在想为何他们的差距要如此之大?在成长的过程中,究竟哪个环节让一个个充满幻想,热爱生活的孩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家庭、社会还是学校?我觉得一个浮狂、任性、自以为是的孩子背后家长也往往是偏执狂。一个迷恋网络小说自醉其中的孩子,他的班主任也往往少了几分耐心,少了几分责任心,没有做到多次与之沟通、多次对他耐心的引导。对一个浮躁、无所事事、玩世不恭的孩子,这个浮躁的社会更是他成长的温床。
我呢?其实,我也在逃避困难。我除了怨之外,仅仅和几位学生谈过话就自我安慰:我又不是班主任,管他何妨!我看到了自己的懦弱。我也为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而深深愧疚,但我仍不敢说从明天开始,从明天开始去一个个改变他们,我有这个能力吗?我能坚持多长时间?
2009年10月2日
)第十五节 月考漫笔
明天又要月考了,也意味着又要排名次了。下午是我的课,走进教室,孩子们少了平时的欢跃,一个个都默默地,本计划讲压缩语段,见此情况决定讲讲2009年山东真题卷。自己很自信特别是讲题更是能触类旁通,技巧加实题演练,要是平时他们都崇拜而激动着,然而今天的课堂却少了生气。也难怪,一贯都很优秀的他们都暗暗较劲,一次月考既是对他们付出的验收,也隐隐昭示他们高考的成败。多次我开导他们一定要用平常心态去对待自己名次的起伏,然而说归说,面对刺目的名次排列,面对父母的追问,面对老师的目光,他们小小的心灵又如何能无所谓?!一节课下来,我心里酸酸的,不忍心活泼的他们为了一个名次而如此沉闷。下课了,我收拾书本却走不下讲台,孩子们一个个排着问题,我满含爱意细心地讲解着,我多么希望孩子们从我的关爱中能减除压力,但可能吗?学校练兵后大张旗鼓的学情分析呀!找“退后”的学生谈话呀,甚至找家长沟通——
我的关爱显得那么单薄而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