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一词,本为梵文音译,意即堪为人师。到了中国以后意思开始转变,成为对佛门出家人的通称,早期的和尚一词,亦可用来称谓出家女性。一如寺和庙本是两种称谓,到了现在也合二为一了。
水浒传中的和尚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其实也可以细分为很多种,因为水浒传中的每个和尚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放置镇妖塔的那个和尚,连个名号都没出现,做好事不留名。
又如大圆和尚,到梁山做法事,给梁山吹捧了卢俊义的好处,但是这样一细分,就索然无味了。也变得繁冗多余了起来。
金圣叹认为:佛是什么?佛是干屎橛。(有点抄袭禅宗公案三尺麻的意思)并认为鲁智深与智真长老都是活佛,李贽也差不多这种看法,不过他有创新,认为李逵也是活佛。这两种看法都太过于极端,是一种病态的分析方法,落入了一种为破而破的执念当中。读者需要注意,万勿被其他人的观点影响自己,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全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水浒传中主要的和尚可以分为五种,第一类代表人物:智真长老,老和尚(给鲁智深指引的那个)
这两个人都有一种可以知道过去未来的神奇能力,比如鲁智深,智真长老第一次见他,别的僧人都说他品性不好,智真长老点香打坐,就看到了鲁智深的过去未来,不顾别人的反对:“只管剃度他,此人上应天星,久后证果非凡。”而且水浒传中也多次出现对他的成为,称之为活佛,刘太公如此称呼(敢是活佛去处来),甚至作者还以为不够明晰,在第九十五回回前又点明:原来这五台山的智真长老是故宋时期的一位活佛。
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箴言也特别灵验,见山而富,遇林而起。此后一一应验。不过对于这两句箴言,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一:山即梁山,林即林冲。二:山指桃花山,梁山。林指野猪林,林冲,赤松林等。对于这个,没必要较真,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老和尚也有这种神奇的能力:“前去可得神驹”于是马灵就被鲁智深捉住了。
第二类和尚如智清长老,这一类人托庇于朝廷的实力之下,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也有着自己的游戏规则,比如如何升迁,如何收取信客的钱财,这一类人并没有做坏事,但是也没做什么好事,此类佛门世界,不外乎又是一个人间。
第三类就如鲁智深、武松(苦行僧),邓元觉。虽然是和尚,但却是一副好汉做风,喝酒吃肉杀人放火,但是杀得都是在自己看来是恶人的人。邓元觉其实并不算是坏人,只不多是各为其主罢了。鲁智深有梁山,邓元觉有方腊。两个都属于农民起义,不同的是后来的选择不同,所以鲁智深骂邓元觉的那句秃驴其实也是在骂自己,读来使人忍俊不禁。
第四类如同裴如海,号称海阇(she)黎,意即得道高僧。但是却好色好货,与潘巧云相互勾搭,在水浒传明显的禁色主题下,安排他死在了石秀的刀下。也算是罪有应得了。曾听说过样一种说法,佛教在一开始是不禁色的,比如释迦牟尼就有自己的儿子。但是后来为了与其它宗教区分,于是开始禁色。
再者经过宋明理学的熏陶,明朝虽然是********的巅峰年代,但是却没有一本书敢于直接提倡******,都是在因果轮回与报应的结果下创作的。代表作就是李贽的《******》,未央生因为好色,淫人妻女,妻女人淫。最后落发为僧,甚至连子女都因为父亲的过错而夭折。读起来虽然感觉很假,但是依旧使人毛骨悚然。
第五类如:崔道成
这一类人是假和尚的代表,靠着和尚的身份骗取钱财。现在也有很多,我曾有幸见过一位,在饭店门口东张西望,逢人递碗,一看就不是僧人。但是他的收入却很可观。
现在五台山有一告示:路遇僧人,皆非本寺僧人。可能是为了提防外来的僧人败坏自己的名誉,但是同时也包庇了五台山的僧人,五台山的僧人有理由干破戒之事了,反正有路遇僧人,皆非本寺僧人的保护伞在。也好像五台山的僧人从不下山,从来都是高外来的和尚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