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亚历山大之陵墓——征战之王葬身何方
尽管一座座墓穴上盖满泥土,里面埋藏着已远去或已被世人遗忘的人们以及他们引人遐想的生活,像一切从未发生过,然而有朝一日,尘土一旦被拂去,一切便穿越时光重现眼前。这些古老的坟墓里浓缩了遥远而神秘的古代社会,反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流传着家喻户晓或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亚历山大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在横跨欧亚的辽阔土地上,曾建立起了一个以巴比伦为首都的疆域广阔的国家,这个国家西起古希腊、马其顿,东至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而这些伟大功绩的背后都离不开亚历山大这个人,但是想要瞻仰这位伟人的后人们,到现在依旧没有找到他的遗体。
一直以来令考古学家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似乎越是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墓藏越是难以寻找。因此,当年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亚历山大的陵墓究竟在何处,自然成为了考古学家们迫切寻找的目标。
据说,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2年出征埃及时,曾来到一个海滨城市,名字叫拉柯蒂斯。他在这里亲自规划了城市,建立起了亚历山大城。公元前323年6月13日,亚历山大在巴比伦逝世后,托勒密作为亚历山大的朋友和部队将领之一,用灵车将他的遗体运往埃及,最后安葬在他亲手规划的亚历山大城,并建立起一座富丽堂皇的陵墓。
后来亚历山大城被罗马人战领时,凯撒大帝曾经朝拜过亚历山大陵墓,并决心建立像这位英雄那样的伟大业绩。奥古斯汀皇帝在朝拜这一陵墓时,不仅在亚历山大头上加了一顶金冠,还在棺材周围撒满了鲜花。卡拉卡尔皇帝在公元215年也朝拜过亚历山大的陵墓。可是,奇怪的是,亚历山大陵墓此后就变得无声无息了。
阿拉伯军队于公元642年占领了亚历山大城,这里辉煌的历史遗迹使他们惊叹不已,但这一城市却开始衰落了。1798年拿破仑军队占领这里时还可以见到不少古代废墟。到了19世纪初,这里已有海港建成,经济也得以发展,亚历山大城也变得繁荣起来,很快就变成了地中海一带极其重要的贸易中心。昔日古老的建筑遗址成为了采石场,残垣断壁被当做建筑材料加以利用,古老的历史名城被现代文明所淹没,历史的陈迹瞬间荡然无存。
如今考古学家们来到了古城的废墟上,开始了对亚历山大陵墓的寻找和挖掘工作。古老的希腊人有一个传统习俗,一个城市的创建者在死后就会神一般地被葬在市中心,让创造者的亡灵永远庇护全城,来免除灾难和入侵。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陵墓很有可能位于亚历山大城东部的皇宫区,在两条主要街道的交叉点上。
波兰大学教授玛丽亚·贝尔纳德对陵墓的位置曾经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推测。通过研究出土的古陶灯,她发现在这上面印制了古亚历山大城的图案,她认为在这图案上描绘的建筑群中有一个圆锥形的建筑就是亚历山大的陵墓。她这样推测的原因是,罗马皇帝奥古斯汀的陵墓是带尖的宏大的圆柱形建筑,而这种墓形很有可能就是模仿亚历山大陵墓所建造的。通过对亚历山大城早期的托勒密王朝陵墓进行研究,英国人维斯认为它应与亚历山大陵相似,但却不如亚历山大陵宏伟,富丽。其推测亚历山大的棺木很可能是安放在一座宏伟的庙宇里。在这座陵墓里一定会有许多稀奇的东西,比如珍贵的饰物、祭品、王权的各种标志、国王的雕像、精制的艺术品及各种优良的武器等。
1964年的一天,一则惊人的消息出现在亚历山大市的报纸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陵墓找到了!波兰考古学家们的发掘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消息马上轰动了全世界,美国《纽约时报》立即电告考古队队长许以重金约稿。但是,这则消息却不是真实的,因为他们所发现的并不是亚历山大的陵墓,而只是一座古城中的剧院遗址。
亚历山大的陵墓到底在哪里是无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在关心的问题,他们都在积极探寻和翘首以待着考古新发现。然而,就在这一片古代废墟上,人们历经多年的努力却找不到神秘的亚历山大陵墓,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或许这真的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谜。
大帝的“闺中密友”
亚历山大大帝曾有一位“闺中密友”,他的名字叫赫费斯提翁。赫费斯提翁是马其顿贵族之子,因是亚历山大大帝的亲密朋友而盛名于史。自亚历山大进军亚洲的第一天起,赫氏就陪伴在其左右,并担任他近卫兵团的一员。他是亚历山大的右辅大臣,甚至还有人说赫费斯提翁是亚历山大的同性恋人。据说,两人很可能在和贵族子弟一起在“Mieza村”接受亚里士多德教育时相识。这是否真实却无从考证。但是赫氏和亚里士多德一定有深刻情谊,并且曾有书信往来,这是可确信的,因为亚里士多德曾有一本书信集留传于世,里面记载了他写给赫氏的全部信件。
2.成吉思汗陵——一代天骄的秘葬
天苍苍野茫茫的鄂尔多斯草原上,曾经纵横驰骋着草原苍狼——蒙古铁骑,而今这里屹立着元太祖铁木真的陵和庙。然而,今天被后人顶礼膜拜着的,位于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和位于乌兰浩特市的成吉思汗庙,却仅仅是他的衣冠冢,究竟有谁知道,一代天骄究竟秘葬何处?
尽管成吉思汗已经病逝了近800年,但他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许多专家学者为了探寻这些历史的秘密都做了不懈的努力。但许多秘密至今还是“秘密”。比如,成吉思汗到底葬于何处?这就是人们最感兴趣也最费心劳神的秘密。
其实,不仅仅是成吉思汗陵,蒙元其他帝王的陵寝所在也同样是人们一直困惑的问题,中国古代历来帝王陵寝位置甚至形制都很明确,为什么唯独蒙元帝陵不见踪影呢?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这一年他66岁,正是摧毁西夏政权之前。关于他去世的地点,曾经有这样三种说法:宁夏的六盘山、宁夏的灵武、甘肃的清水县。其中,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的观点,证据更为充分,分析更为合理,是得到多数专家学者认同的一种观点。事实上,成吉思汗的葬地才是争议最大争议时间最久的问题。早在1915年,我国就爆发了一场历时两年的大辩论:蒙古史专家屠寄认为其葬于蒙古国肯特山南部高原上,而北大教授张相文则认为成吉思汗葬于鄂尔多斯。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得到较多认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这四种:一、蒙古国的杭爱山;二、蒙古国肯特山南、克鲁伦河北;三、中国宁夏的六盘山;四、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无论哪一种观点,迄今为止都不具有充分足够的资料,更没有新发现的有力证据,因此谁也说服不了谁。
关于成吉思汗的墓地,历史文献中有很多种记载。有一些记载时间离成吉思汗病逝时间很近,但是反而含糊不清,似乎在有意回避;而此后的文献,虽然也有提及,但多是指出大致方位,明确具体的地点并没有说明。文献记载语焉不详,加之地名演变,翻译变化,民间传说,后人推测,就使得成吉思汗的真正墓地更加扑朔迷离。
成吉思汗墓地为什么会成为难解之谜?其实这与蒙古族独特的丧葬习俗有直接关系。蒙古族的王公贵族死后,一般会进行秘密潜埋。关于蒙古族的秘葬习俗,中国古代是有很多文献记载的。据说蒙古人墓葬之上没有类似汉人墓葬的封土和地面礼制建筑,而且还会在死者下葬后纵马踏平墓葬的地表,这样别人就不会知道墓葬所在的位置了。不仅如此,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蒙古可汗死后入葬,为了确保无人知晓可汗陵的确切位置,要将送葬的人全部杀掉。因此,人们将蒙古人的这种葬俗称为“秘葬”。
另外,史书记载,蒙古族王公贵族死后的遗体会被装入凿空的粗木之中深埋地下,并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子骆驼,然后放马将留有子骆驼血迹的地面踏平,再派兵守护,直到长出青草,地面毫无异样之后才撤兵而去。如果此后要到墓地祭祀,则由母骆驼引路。如果母骆驼在哪个地方悲鸣,那就说明这个地方就是墓地。因此有学者猜测,成吉思汗可能就是这样安葬的。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数百年来都未有定论,所以草原霸主究竟葬在何方仍旧令人疑惑不解。一些持“阿尔泰山说”的学者认为,今天的阿尔泰山就是《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成吉思汗秘葬所。考古学家在阿尔泰山山脉所在的青和县三道海附近发现了人工改造的山谷,有很多人猜测,这很可能就是人们寻觅了数百年的成吉思汗陵。
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又称“马背民族”。一般来说,绵羊是蒙古族牧民生活的保障财富的源泉。一日三餐,每餐都离不开绵羊的奶与肉。蒙古语称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为“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在食用时一般都有“德吉”的礼俗,也就是把第一杯或第一碗食品首先让客人品尝,这是一种礼节。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蒙古族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作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3.清代皇家陵寝——最后的辉煌
清代皇家陵寝,是中华民族在地球表面上创作的蔚为壮观的伟大艺术作品之一,是可与明代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相媲美的宏大工程。皇家陵寝作为一个帝国重要的礼制建筑,其所担负的并非只有皇位统续的标志意义,更重要的是以“忠、孝”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的弘扬,以及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观的传承。满族统治者一统江山后,充分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代皇家陵寝分布于我国的辽宁省沈阳,河北省遵化县,河北省易县,共三处陵区。清代以今北京为都,遵化县和易县各距京师约二百公里,分置左右,故有“东陵”,“西陵”之名,而以沈阳为中心的三处陵寝(永陵、福陵、昭陵)则惯称“盛京三陵”或“关外三陵”。这三个皇家陵区的总体格局,是以定都北京后的东、西二陵为主体,兼辖关外三陵。而各个陵区内,又依数座帝陵为主干,从属的后陵、妃园寝、宗室园寝等为其枝蔓,相较明陵更为严整,两个陵区周边为祭祀需要,进而修建行宫及寺庙若干座。在规定并实施了帝后陵与宗室园寝的隶从制度以及东西陵“昭穆制度”之后,从选址、规划、建设和使用与维护,清代皇家陵寝已成为中国历史上体系最完整,制度最为完备的陵寝典范。
清东陵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鼎建,共有十五座陵寝(帝陵五座,后陵四座,妃园寝五座,公主园寝一座),清西陵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共建陵寝十四座(帝陵四座,后陵三座,妃园寝三座,宗室园寝四座),同时东西陵各有藏传佛教寺院一座,邻近配以行宫建筑群。清代陵寝制度在承袭明代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有所创新,至乾隆朝已臻完善。在皇家陵区的整体意象上与明代陵寝甚为相似,而在各个相对独立的建筑群中,因清代各朝政治与经济背景的差异,除同光两朝外,其他诸位皇帝各出机杼,亦保持了相当的灵活性。
“葬者,反本而归藏也,奉先以配五土,而一体于青山。”(《管氏地理指蒙》)自然审美的成熟以及儒家思想的浸润,使中国古人都有一种比德山水的情结,生前游历名山大川,亡故要“筑陵以象山”。帝王陵寝的选址更为慎重,清东陵的主陵——孝陵,埋葬着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其生前游猎中卜定陵址的重要原则就是山川气势之宏伟壮阔。后朝皇帝对此恪为遵循,即营建陵寝“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清宣宗实录》),清代形成东西两个陵区的重要原因,就是宪宗雍正皇帝的山陵选址历时数年,原在东陵境内兴工,但由于“风水未佳”后辗转改卜于易州永宁山下,乾隆朝的“昭穆之制”亦始于此,可见其对于自然山川景物的关注远胜于对建筑规模与形式的要求。
“遵照典章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乾隆朝《相度顺水峪万年吉地》题本),是为清代皇家陵寝工程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原则。这种将建筑群置于山水环境中通盘考虑,整体统筹的设计方法流传于古代中国上千年,是依照风水理论,对规划用地审慎辨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选址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形式美的关照,更是对建筑基地的工程地质情况进行判断的重要步骤。万年吉地已定,便由钦派大臣统领工程处,分设样式房和算房,即行丈尺清平,绘制该陵寝的风水形势图(总平面图),地盘样(平面图),立样(立面图),如时间充裕则制作烫样(建筑模型),恭呈御览,钦定圣裁。工程完竣后,还要汇总奏销,编制档案以备查阅。清代陵寝工程作为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无论是帝后陵寝抑或皇子宗室之园寝,都是以这套名为“工官制度”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方法作为支撑,从始至终一以贯之,既能让建筑的设计意象得以忠实呈现,又能确保工程的进度与施工质量。
清代皇家陵寝在2000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工艺精美的建筑群背后是“慎终追远”的思想,在天地之内,山水之间,其恢弘庄严的气度,亲近适宜的尺度,营造出统协人与自然的肃穆静谧的氛围,古人的智慧更显畅然隽永。
清代哲匠——样式雷世家
皇家陵寝的建制规模必由帝王裁决,而对建筑群与周边环境的规划进行具体设计的人亦举足轻重。在数量庞大的清代皇家建筑工程中,活跃着一支雷姓家族,子孙八代服务皇族,由其长期供职于“样式房”,世称——样式雷。雷氏家族执掌样式房掌案一职,自康熙朝至清末参与了几乎所有宫苑、坛庙、陵寝、府邸的设计与施工,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建筑师世家。其存世的上万件工程图档,在2007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遗产”。
4.秦始皇陵——千古第一陵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留下了成千上万的帝王陵墓,而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寝也与它的主人一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气势雄伟的巨大土山堆,八千个栩栩如生的秦兵马俑,《史记》中记载的神秘地宫……挑战了人类的又一极限,恰如其分地彰显了秦始皇这位千古帝王的雄浑气魄。
秦始皇,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在位期间,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自公元前236~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走向统一。“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1974年,秦始皇陵墓被世人发现,毫无疑问,如果不是这次的发现,恐怕这座考古遗址中的成千件陶俑将永远沉睡于地下,不知到什么时候,才能再度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在历代帝王陵之中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不愧是最大的皇帝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其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南依骊山的重峦叠嶂之中,山林葱郁。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陵园是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的,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内外城郭有高约8~10米的城墙,至今仍有遗址存在。
在内城和外城之间,有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等均一一被考古工作者所发现。已发现的墓坑有四百多座。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
据史载,秦始皇陵区主要包括陵园区和从葬区这两个部分。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内外城两重,封土的形状为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形,高115米,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在的高度为87米,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整座陵园的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以防止河流冲刷陵墓。
此外,陵园中还发现有青铜禽鸟塑像、文官俑等珍贵的随葬品。而且新的发现仍层出不穷。从这些精美绝伦的随葬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秦始皇当年的奢华,也可以看到古代工匠们的独具匠心。
秦始皇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陵墓中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秦始皇陵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它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秦始皇陵被联合国教科文化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皇帝”称谓因何出现
“皇帝”称谓的出现,绝对不是简单的名号变更,它更反映了一种新观念的产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时就称“皇”。在上古人们的想象中,“帝”就是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说明了他首先想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也就是所谓的“君权神授”;其次反映了秦始皇对仅仅是做人间的统治者还不满足,还要当神。可见,“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嬴政神化君权的产物。
5.图坦卡蒙墓——死亡咒符
作为法老陵墓,金字塔一直因为它里面有无尽的财宝而吸引着贪婪的盗墓者,几乎所有的金字塔都被盗墓者挖掘过。而年仅19岁就突然暴毙的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却因一句神秘的“死亡咒符”,直到今天还让人望而却步。
“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这就是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上镌刻着的一行墓志铭。这一“死亡咒语”让许多盗墓者望而却步,也令众多考古学家和旅游观光者因此而忧心忡忡。
1922年11月26日下午,这个沉睡几千年的古墓被以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为首的一个探险队打开了。1923年4月23日,也就是打开法老墓室半年后,参与此次探险的科学家罗德·卡纳冯勋爵神秘死去,紧接着,有人发现,探险队的另一名成员阿瑟·梅斯昏死在开罗一家宾馆的房间里。再接着,看望过勋爵并进入到墓室的勋爵好友乔治·古尔德也死去,原因是高烧不退。而试图通过X射线技术确定法老死因的科学家阿奇博尔德·里德,也在刚回伦敦开始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时离奇死去。伴随着这一系列事件而生的是一个不祥的征兆:就在卡纳冯勋爵死的那一天,开罗城是全城大停电,勋爵的狗也在英国死去。这件事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强烈关注,甚至连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柯南·道尔也称这是古老的死亡诅咒。
但是事实上,第一批进入图坦卡蒙墓地的人员中非正常死亡的只占极少数,就算说有什么不寻常的东西,那也因为空间太过密闭,由于墓穴中的细菌不能与外界的空气共同进化,从而形成了独立的进化体,这些都是人类从未接触过的,更是无法抵抗的。从这个层面上说,所谓的法老的诅咒而引起的事件,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杜撰出来的。现在,有人提出“致命真菌说”的观点,这是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点。
“死亡咒符”的确可怕,但是每一个感兴趣的人都想亲眼目睹法老图坦卡蒙墓室的豪华。这座墓室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前室、墓室、耳室和库室。除墓室外,所有的地方都放满了家具、器皿、箱匣等各类器物,其中包括墓主人的宝库。墓中的每件器物,都以金银珠玉装饰而成。在墓室中人们还发现了两尊真人大小的乌木镀金雕像,这两尊雕像生动逼真,相关学者们认为这就是图坦卡蒙的形象。这两尊雕像充分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在八年的挖掘过程中,人们在墓中发现了二千多件文物,可见,墓中的奇珍异宝真的是异常丰富。
在法老的坟墓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批的衣物,衣物旁还有一个依他体型而制的木型模特儿。此外,还发现了图坦卡蒙洗礼时用的围巾,围巾的料质特别好,手工也精细。据统计,图坦卡蒙大约有一百双鞋,有用木头做的,有用皮做的,也有用柳条编的,甚至有的鞋竟然是用黄金做的。据此,有人说法老图坦卡蒙是个时尚男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酷爱流行。另外,在图坦卡蒙墓中还发现大约有三十多种品牌的酒,其中有一种是“图坦卡蒙牌葡萄酒”,上面还标有年份,葡萄产地跟制造商。看来,法老图坦卡蒙还真是个不折不扣的“潮人”。
墓穴里的果篮
2007年埃及考古学家们在图坦卡蒙墓中发现了8个果篮。这些果篮里面装满了坚果,有50厘米高,这些坚果是姜椁棕的果实,尽管历经三千多年的岁月,但依然保存完好。姜果棕是埃及南部特有的乔木植物,它的果实是橙红色,味道甘甜,一般被当作葬礼上的祭品使用。除此之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20个梨形密封容器,约高一米,容器外面印着图坦卡蒙法老的官方封印。据考古学家的分析,这些容器的里面可能装着法老的大量随葬品,但目前还没有人敢擅自将其打开,所以对于世人来讲,它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6.西潘王墓室——无比辉煌
和所有的古代帝王一样,西潘王希望自己的统治能够绵延至永远,就像钻石一样坚固而恒久。他不仅想在生前统治国家统治臣民,拥有所有的宝藏,还想在死后也有一大笔财富来陪葬,以便继续在另一个世界里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究竟是不是一个痴想?
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南美文明古国,秘鲁的境内古文化遗址密布。在秘鲁发现的伟大遗迹有很多,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遗址都没有宝藏遗留。一方面是因为秘鲁民间盗窃文物的现象极为猖獗,当地人只要发现文物就一哄而上一抢而光。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殖民宗主国西班牙在秘鲁境内翻得底朝天,大部分财宝都被掠夺走了。
西潘王墓室就是被盗墓者发现的文物之一。1987年前后,国际文物黑市上频频出现的文物显然是来自秘鲁,但是绝对不属于印加文明的文物。当时有一位名叫阿尔瓦的考古学家,看到这些文物时敏感地意识到很可能又有一个重要遗迹被盗了。于是他便和助手火速赶到秘鲁北部奇科拉约附近,一边询问一边搜寻,终于在1988年发现了西潘王墓室。西潘王墓隐藏在一个特别隐秘的山谷里,显得十分卑微,周围没有任何显著的标志,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一直没有被打扰。墓的入口已经被盗墓者打开,整个墓由大小几十个墓室组成,看到墓室中豪华的装饰和丰富的陪葬品,阿尔瓦博士顿时目瞪口呆了。
为了保护文物不被继续盗窃,阿尔瓦博士固执地坚持住在墓里,守住入口直到秘鲁国家文物局的官员到达。这一举动可以说是断了当地农民的财路,所以引来他们对阿尔瓦博士的憎恨。也许是上天的眷顾,这批文物最终被保护住了。在这之后的挖掘工作中,阿尔瓦博士挖到了密封的从未被进入的西潘王主墓室,这一发现让阿尔瓦博士一举成为世界考古史上的明星。
那么西潘王究竟是何人呢?其实西潘王是古代莫切人的一位帝王。莫切人生活在公元100~700年之间,后来被印加人征服。印加文明一直以来是秘鲁古代文明的中心,令人们很难想象的是,在莫切人的古迹中却发现了这样一个足以令印加文物都黯然失色的宝贝。
琳琅满目的陪葬品摆满了西潘王的墓室,西潘王的尸骨放在墓室的最中间,他的手中抓着一个小铲子,这个小铲子重达0.5公斤,是由纯金制成的。他的头上和前胸覆盖着华丽的金制面具,手臂的骨骼上挂满精美的首饰,就连他的尸体周围都堆满了的数不清的首饰和工艺品。这个西潘王似乎想把生前收集到的所有财富都带到来生的世界里去。当然这些还不算全部,更加夸张的是,人们还发现在西潘王的四周有几十具陪葬者的尸体,他们中有年轻的女人、侍卫、仆人,而这些人的尸体上也都堆满了金银制成的首饰。整个墓穴中,死者的骸骨只是点缀在一堆金银珠宝中的星星白色。阿尔瓦博士说,之前在文物黑市上看到的东西跟西潘王墓室中的发现根本没法比,如果这个墓室被盗墓者先发现的话,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西潘王墓室的发现被一些人认为是整个西半球最辉煌的墓葬文物发现,有新大陆的“图坦卡蒙墓”的美誉。西潘王墓室以巨额的金银陪葬品和千钧一发的危险命运排在世界十大宝藏的第八位。由此可见,无论到何时,历史的奇珍异宝终归是人类共同的宝藏。而这些历史宝藏恰恰也彰显了人类的文明。
血腥的“活人祭祀”
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事,莫过于拿活人祭祀。这一风俗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却是相当普遍的一件事情,而且历史十分久远。由于远古的人们要用鲜血来祭祀自己的神灵与祖先,因此祭祀活动对于他们有着远比呼吸空气更加重要的意义。在美洲莫切人的祭祀活动中,不仅有活人献祀,还有吃人的行径,这两种活动还是并存的。祭司先准确地割断牺牲者的喉咙,并用杯子盛接鲜血,然后将这杯鲜红的液体献给莫切最有权势的人饮用。心脏归祭司享有,肌肉则被割分给其他人,直到牺牲者完全变成了一副骨架。从莫切人的陶罐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与骷髅共舞的图案,莫切人还真是有太多不能让人理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