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除了亲朋的聚会,其他商务场合的饭局中,在座的都是一些不会掏心窝子的、甚至毫无交情的人。所以,更多时候,在饭局中说话,彼此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的意思是隐含在话语当中的。还有些非常之事,不好直言,必须靠暗示来表达。这个时候,懂得倾听的人才会听出其言外之意,从而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
为什么饭局中的说话者常常有言外之意呢?这是因为,在场面上说真话并不是容易的事。能够摆在台面上说的事,人们也不会费尽心思曲折地表达。人们之所以不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很可能是因为有一些不可明说的原因,或者是为了不降低自己的身价,或者是为免将事情处理不当而得罪人。因此,说话人可能是一语双关,可能是含沙射影,可能是旁敲侧击……一次,李强和一位生意伙伴喝酒。李强生意上正面临困难,很需要这位伙伴的帮助。但是他明白,只有关系到位了,一切才能成功。所以,他丝毫没有提做生意的事,两人只是拉拉家常。
酒过三巡,这位生意伙伴感叹:“做好人真是不容易啊,特别是在亲戚眼里。
”
李强忙问何故。生意伙伴说:“我小舅子没有什么文化,在农村开车好好的,非要到大城市来混不可,这不直接奔我来了吗!我那公司哪里有适合他的职位啊?不给他工作干吧,他天天腻歪在我家里,什么都不做,我可真愁啊!”
这话听在其他人耳里,可能只以为这位生意伙伴在抱怨小舅子,但是李强听出了言外之意。他知道对方这话不是随便说说的,于是立马接着说道:“还真巧了,刚好我一个朋友要找一名私人司机,平时吃住在他家里,所以需要一个靠谱的人来做,这不是刚合适嘛!”
于是,两人乐呵呵地干杯了。毫无疑问,他们的关系又近了一层,这对李强大有好处。
要想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就要在倾听的时候设身处地思考一下,对方很可能有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那么,你就可以顺着他的话说出你的提议,这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有时候,要想听出言外之意还需要多留一个心眼,在对方的话里斟酌字句,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艾路是市场部的员工,为了跟客户打好关系,他费尽了心思。
一次,他请一位难缠的客户吃饭。去之前,他知道一定要送对方一些东西才有机会把事情谈成。思来想去,他就买了一瓶颇上档次的香水。
在饭局中,艾路把香水送给了客户,谁知客户当场拒绝,并客气地说:“谢谢你的东西,但它不太适合我。”
艾路开始以为客户真的不喜欢这个礼物,以为这次事情要黄了。谁知道第二天,艾路收到了那位客户群发的一封邮件,内容是关于赛车的。这时候,艾路琢磨起客户那句“不太适合我”的话,他恍然大悟:原来客户需要的是“更适合”的!
随即,艾路去商场选购了一辆赛车模型,亲自交到客户手中,客户果然欣喜地接受了。从此之后,这位客户就成为了艾路稳定的客户。
如果你满足了他人的需求,那么,他人也理所当然地会满足你的需求。可以说又不明说、暗藏潜台词、欲言又止,这是很多人表达言外之意的主要方式。做个有心人,多琢磨对方的话,懂得察言观色,就可能会事半功倍。
8寓情于景,让你的一字一句与当时的氛围完美契合常言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意思就是说,说话要看场合、看对象、看气氛,这是运用语言的基础。不会说话的人,往往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会说话的人,总是能够寓情于景,所说的一字一句都符合当时的场合,与当时的氛围完美契合。
某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盗窃案,被告对作案时间交代不清。为了对情况加以核实,审判长决定传被告之妻到庭作证。由于过分着急,审判长脱口而出:“把他老婆带上来!”
法庭顿时哗然,严肃的气氛被冲淡了。陪审团感觉很尴尬,听众席上有些人掩口笑。审判长顿时意识到自己说话太口语化,不符合场合。
事实上,在法庭上,审判长应该运用法庭语言,宣布“传证人×××到庭。
”
我们知道,不同交际场合要求人们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否则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在饭局中,说话不仅要与饭局的主题相结合,还要会随机应变。最好能根据当时的氛围或某人的话语调整我们说话的语调、语速、分寸以及内容。
中国文化向来重视内外之别,在饭局中说话一定要清楚对方是自己人还是外边人。是自己人那好办,“关起门来好说话”,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而与外边人在一起吃饭是为了某种目的的,说话就要有界限,有所顾及,要结合当时的氛围,不能“乱放炮”,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心里一定要有底。
关于场合,在正式的饭局中和非正式饭局中,说话有很大分别。正式饭局中,我们说话应当严肃认真,事先有所准备,不能乱扯一通;非正式饭局中,则可随便会说话情更浓一些,像聊家常一样,便于感情交流。
葛明是个典型的大老粗,在酒桌上从来都是大吃大喝,不顾及形象。亲人朋友对他倒也习惯,一起喝酒时觉得挺痛快。
一次,葛明公司接了一单大生意,作为老板的他是一定得请客户喝酒的。“这是个大客户,酒桌上可得注意着点。”葛明这样对自己说。
所以,刚开始时,葛明比较客气,但酒喝着喝着,他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满口粗话,也不顾及什么礼仪,醉醺醺地乱扯一通。
客户当时谈及自己在美国读经济管理的女儿,葛明竟然说:“女孩子嘛,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反正最终还是别人家的人!”听到这话,客户脸上明显呈现出不快。
虽然生意最终还是做成了,但该客户从那以后再也没跟葛明合作过。
中国人重视红白喜事,这类宴席非常多。去参加红白喜事的宴席,我们说话更要与周边的气氛协调一致。如果是喜事,那么不要说悲伤的话。比如人家结婚,就不要提起离婚的话题;如果是悲伤的宴席,就不要说喜庆的话。
小斌天生爱热闹,性格开朗,挺喜欢参加各式酒宴结交各类朋友。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父亲得了癌症去世,他去参加丧宴。当时到场的都是这位朋友的亲朋好友,大家都为离世的人感到惋惜,酒宴上一片悲痛的气氛。
小斌受不了这种悲痛氛围,他想活跃一下气氛,当看到身边有个小孩时,他就逗逗小孩,跟小孩嬉闹,还顺口哼着小曲儿。
大家都在谈论死者生前之事,或安慰死者的亲属,而小斌却制造出欢乐的气氛,157人们看他时的不知道有多厌恶。
除了气氛悲痛的宴席,其他宴席上,我们能说就说,说的话要让大家开怀畅饮,又不失大雅,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刘经理要宴请公司的几位客户,由于工作关系,他把销售部的王璇也叫上了。
王璇说自己不会喝酒,刘经理便说:“不用你喝多少,你只要让客户高兴就行。”
宴席开始了。大家推杯换盏,喝得虽然都不少,但是感觉兴致都不高。这时,一位客户单独向美女王璇敬酒。熟悉王璇的人都暗地里捏把汗:王璇不能喝,能应付得了吗?
只见王璇拿起酒杯,甜甜地说了一句:“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话够味儿,客户正高兴地等着王璇喝,谁知道王璇又接着说了一句:“能喝多少喝多少!”然后,王璇轻轻地抿了一口酒。大家都被王璇的“诗”逗乐了,哈哈笑了起来。
饭局中的高手,能想方设法让客人喝出兴致来,酒量大的人不一定就能陪好客人,而酒量小的人也一样可以活跃气氛。这就要看嘴上的功夫如何了,若能说出合情合理的话,让大家开心,气氛自然就会活跃。
9及时转换话题,化解不必要的冲突会说话情更浓会说话的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不会说话的人处处受限,寸步难行。生活中,我们常说有些人一句话能噎死人,也就是说这个人不会说话,从而引起矛盾。而会说话的人往往能挽救局面,及时将话题转换,轻易化解不必要的冲突。
我们也常常看到,有些人平时说话还挺好听的,但是到了饭局中,几杯酒下肚,说话就不那么受用了。置办一场饭局,或为了庆祝喜事,或为了求人办事,如果主人因不会说话而引起矛盾,岂不是弄巧成拙?客人不会说话,在酒席上会大煞风景,严重影响自己的人际形象。
某人请客吃饭,菜上完,大家也酒足饭饱了。聊了一会儿之后,主人礼貌性地问在场一位女士:“您吃好了吗?”
该女士回答说:“快吃好了。”
顿时场面有点尴尬了,主人觉得该女士认为自己点的饭菜太少了。
这时候,该女士的丈夫出来打圆场:“我老婆优点是实在,缺点是太实在了。
”
大家哄堂大笑。
在矛盾冲突面前,最能体现一个人说话的水平。能够及时将话题转换,把矛盾冲突轻易化解在萌芽状态,这样的人在哪里都受欢迎。
饭局中,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从容不迫、洒脱大度的,难免总会出现一些尴尬场面,自己感觉不自在,别人也不舒服,导致气氛僵冷起来。这时候,会说话的人总能及时说一两句话,不着痕迹地将话题转换。
遇到可能引起矛盾冲突的场面时,我们可以采取故意曲解对方本意的方式,把话题巧妙转移。
作家王蒙参加一次记者招待会时,遇到别有用心的外国记者这样问:“请问,50年代的你和80年代的你有何异同?”
这位外国记者的用意是借机让王蒙谈一谈对中国国内形势改变的感受,但当时的场合谈这样的话题显然不合适。于是,王蒙笑着回答:“50年代的我叫王蒙,80年代的我也叫王蒙,这是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那时我20多岁,现在我已经有50多岁了。
”
王蒙故意曲解对方所提问题的本意,从年龄变化的角度回答,巧妙地回避了问题本身。回答了问题,却没有给对方想要的任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