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系统的结构则是指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通过政策信息中介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相对稳定的方式,也是政策运行系统中各机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和配合的相对稳定的方式,也是政策运行过程中各个阶段环节之间的相互过渡和衔接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一、政策主体、客体、环境和信息中介的相互作用
从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关系分析,首先,它们两者相互依存,政策主体离不开政策客体,离开了政策客体,政策主体就失去了作用对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反过来,政策客体也离不开政策主体,离开政策主体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公共事务无人管理,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人们之间的矛盾不能处理,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冲突以至崩溃。其次,两者又是相互制约的。政策客体中社会问题的性质、程度、范围和目标团体的利益、要求、矛盾,制约着政策主体制定政策的目标、性质、范围、内容及效果。而政策主体的性质、政治目标和活动方式及其制定的政策同样制约着政策客体,包括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向、解决方式和解决程度,包括目标团体矛盾的解决方式、资源的配置方式和利益的调节方式。再次,两者还是相互渗透和转化的。政策客体比如人民群众是政策的作用对象,但当他们行使宪法所赋予的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时,他们就成为政策主体的一部分。公民的这种一身兼二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转化是现代民主的标志。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是政策主体的核心成分,但在许多政策中,他们本身就是政策制约和调节的对象,比如在反腐倡廉、干部政策中,领导干部就是政策的客体。
从政策主体和政策环境的关系来看,政策环境是政策主体制定和执行政策的基础,政策主体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环境、把握环境,分析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机遇和威胁,据此预测某项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政策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制定正确而可行的政策。否则政策的制定只能是闭门造车,即使政策方案是正确的,也会因在执行过程中条件不具备而达不到政策目标,甚至背道而驰。一切“左”和右的政策错误的根源无不在此。同时政策主体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其执行结果又不断地改变着政策环境。正是在政策的指引下,人民有效的实践活动改变着我们社会中的一切,改变的方向取决于政策是否正确。
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二者是高度融合并相互转化的。如前所述,政策客体包括政策问题和目标团体,政策问题来自于社会问题,本身就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中的矛盾和冲突一旦被政策主体感受到,进入政策议程,就转化为政策问题,即政策客体。各种环境因素说到底都是人们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发生各种利益关系,一致或矛盾、合作或冲突,它们一旦需要政策加以调整,也就转化成为政策客体,即目标团体。反过来,政策客体受到来自于政策主体及其制定的政策作用之后,显现一定的政策效果,或者社会问题得到解决,或者社会资源得到配置,或者社会利益得到调节。这种社会改变构成了政策环境新变化,对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产生新的影响。
二、政策运行系统的构成
政策运行系统由以下政策主体机构和政策客体构成。
1.信息机构
信息机构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构成,他们从事政策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储存、传递活动,为政策主体提供政策环境、政策客体和政策资源的信息材料。信息机构在政策运行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上都是必要的,它是政策运行系统的神经脉络。
2.决策机构
决策机构就是政策制定机构,在我国包括各级党委、人大和政府。决策机构是整个政策运行系统的核心。在现代政策形成过程中。“谋”(提出政策问题和拟定政策方案)与“断”(明确政策目标和评估政策方案)是分开的,由两个决策分机构进行。决断分机构由拥有最后决断权的高层领导组成,它是政策系统中的中枢,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是公共政策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政策方案最终决定者。它的功能是提出政策问题,确立政策目标,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和评估,最后选优拍板。
3.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是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的,其主要职责是将政策方案转变为政策效果。
执行机构在公共决策活动中的作用是:(1)为政策方案的执行做好准备,制定出周密、严谨的具体实施计划或行动细则;建立一定的机构,为政策方案转化为具体的执行活动提供组织保障;进行必要的宣传活动,把政策方案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向下级执行者讲清楚;进行必要的物质准备,包括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器具和装备,为此,要编制预算,落实经费。(2)从事指挥、沟通、激励、协调等方面的活动,推动政策目标的实现。(3)总结政策执行情况、评估政策执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4.监控机构
监控机构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它相对独立于信息、决策、执行等机构,其地位较为特殊。它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公共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的过程之中。目的是监督政策实施,避免政策的变形走样,维护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监控机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其一,确立政策执行的准绳和规则。其二,监控政策执行情况,主要监控执行者是否执行政策及执行得如何。对不执行或执行不力者,予以纠正或处罚。其三,反馈政策执行情况。政策问题及其环境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必须及时将政策执行情况及环境条件变化的信息反馈给决策机构,以便决策机构根据新的情况对政策进行修订、完善或终结。
三、政策运行系统的总体结构
政策运行系统就是由上述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机构所形成的政策主体分系统和政策客体在一定的环境中相互作用的动态结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用图加以表示。
下图大方框内的各机构和政策客体构成了政策系统的基本框架,大方框之外是政策环境。社会环境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及目标团体形成政策客体;政策环境和政策客体的信息通过信息机构的搜集整理输入决策机构;决策机构通过政策研究咨询组织和决断中心的活动,制定出政策方案,并将政策输入执行机构和监控机构;执行机构对政策客体实施政策;监控机构根据政策目标和方案监督评价执行机构的执行情况及政策效果,及时反馈给决策中心,以利决策中心对政策加以修正完善或终止;政策的执行必然导致政策客体的改变,同时导致政策环境的改变,这种改变将反馈到信息机构中来,并重新输入决策中心。到此形成一个政策过程的大循环。
在政策运行系统中,决策中心是中枢,政策过程由它发动,政策由它制定,政策质量受它制约;信息机构是基础,离开信息机构,决策中心就不了解政策环境和政策客体,制定的政策必然是错误的;执行机构是关键,政策不被正确有效地执行,一切政策都是纸上谈兵,毫无功能和价值;监控机构是保证,因为执行机构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偏离政策目标和政策方案的情况是必然发生的,没有相对独立的监控机构,就不能及时发现执行的偏差,及时通过决策机构加以纠正,导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再好的政策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建构政策运行系统必须遵循相对封闭原则。这条原则要求我们,政策主体的上述四大机构必须健全,并独立发挥作用,各机构的位置必须摆正、权责必须明确,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反馈必须顺畅,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回路,既不能机构缺损,也不能机构冗余,导致信息通道的阻塞甚至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