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体制改革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科技政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建国后,我国的科技体制同经济体制一样,基本是原苏联模式,实行计划体制。首先,科技体制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政府是科技活动的主体,国家直接控制科技活动,包括人力物力的调配,当然也直接享有科技活动的成果。其次,我国当时的科技活动体现了自力更生的特点,立足于自力更生、自主发展自己的科技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种科技体制是符合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这种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大作用,使我国的科技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如完成了“两弹一星”、“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等。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种计划经济型的科技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要求。主要是国家统的过多,管的过死;科技研究与经济发展脱节严重;科技市场不活跃,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1978年,在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制定了新的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包括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人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改进对科技事业的领导,这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发端。其后,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依靠面向”科技发展方针。
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沿着这一方针向前探索,科技市场试点工作也开始进行。1985年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它标志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正式开始。1988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1995年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它明确提出将科教兴国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一。一系列科技法律的颁布实施,表明中国新的科技管理体制正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使科技与经济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科技人员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广泛地用于生产,提高科技生产力,促进科技和社会发展。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改革了科技拨款制度。决定县以上的科研机构按照科技分工和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从科研机构内部改革,为改革科技运行机制创造了条件,把科研机构推向了经济活动的前沿。
第二,发展科研生产联合体,开拓技术市场。鼓励科研机构经济化,生产组织化,有力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技术市场的开拓,推进了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同时国家也注重对科研活动和技术市场的宏观调控。
第三,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放开搞活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允许研究机构采取不同的内部管理模式和外部发展模式,强调科研与生产的结合,促进科研与行政的分离,倡导科技机构和科技人员进入市场。
第四,推行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制改革,优化科研人事制度。
改变以前对人才管得过死的做法,鼓励自我创业,鼓励有序流动,鼓励有偿服务。同时也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管理,促进组织制度建设,加强科技政策体系化,完善科技法律法规建设,为创造公正、公平的科技竞争环境服务。
二、新时期科技政策的内容
新时期的科技政策包含在改革开放以来所颁布的一系列科技法律、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科技战略规划、科技发展实shi计划之中。
关于科技政策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技术合同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
科技体制改革决定、条例有:《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国务院《关于科学技术拨款管理的暂行规定》、《关于扩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等。
科技发展规划主要有:1978年的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1992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党的十四大以后,又制定了《科学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科学发展“十五”规划》。
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通过一系列的实施计划全面展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科技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先后制定并实施了“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基础研究计划”、“攀登计划”等等。现已取得明显成效。在这些政策文件中,体现出新时期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
1.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精神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是,到2000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在工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有显著提高: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基本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到2010年,使基本建立的新型科技体制更加巩固和完善,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繁荣科技事业,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学技术队伍;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有显著提高;重大学科和高新技术的一些领域的科技实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主要领域的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些新兴产业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2.“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
为了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使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适时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调整机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稳住一头”是指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以及事关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研究开发,使其形成优势力量,力争重大突破。“放开一片”是指放开搞活各类为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研究开发创新机构,使之面向市场进行企业化经营,使科研开发产业化、科研成果商品化。根据这个方针,国家对科技发展作了三个层次的部署,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技术,建立高技术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
3.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即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要从体制改革入手,激活现有科技资源,加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使科技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由技术创新突破带动的新兴产业。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在竞争中获得发展。把自主研究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注重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社会公益科研工作。重大突破性创新要从基础研究抓起,不断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工艺,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源泉,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加强对高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政策引导。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正确发挥政府的政策调控作用。特别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研究开发一大批关键技术,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电子信息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网络及通信、计算机及软件、数字化电子产品等方面,在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和有一定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加强技术创新,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大幅度提高国产技术装备水平。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咨询、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强化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领域的技术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快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注重发挥高新技术在科技强军中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安全提供高科技支持。
4.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