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界限和社会制度差异,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其最优配置的过程和结果。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国际经济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现新的趋势。
1.经济全球化不是新的进程
因为在过去5个世纪里,经济强国的公司就已经通过贸易及生产活动逐渐扩大它们称霸世界的版图。不过,过去20、30年来,种种因素导致经济的全球化变本加厉。
2.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几个环节
打破国家经济的壁垒;贸易、金融及生产活动在国际延伸;跨国公司和国际机构在全球化过程中势力膨胀。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极不平衡的进程,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只集中在几个国家,几乎各国都因这个进程而大受影响。
3.打破壁垒,对世界的市场开放
在大部分国家,破除壁垒向外开放的领域都是金融和金融市场、贸易及外国直接投资。
4.在三大领域(贸易、金融及投资)的自由化当中,以金融自由化的进程最为显著
经济全球化初期,涌入发展中国家外资也相对增加,1991-1995年间平均是32%,反观1981-1990年间是17%。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最近推行外资政策自由化,这是理所当然的结果。然而,大部分外国直接投资只集中在少许几个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获得的外国直接投资极少,尽管它们皆奉行开放的政策。
5.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色
经济资源逐渐被跨国公司和全球性的金融机构和基金组织所垄断,权力也集中在它们身上,这种过程称为“跨国化”。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少的跨国公司占有大量而且数量迅速增长的世界经济资源、产量和市场份额。过去一家跨国公司只支配单一产品的市场,现在庞大的跨国公司通常生产和销售多元产品和服务。
如今,通过合并和收购行动,越来越少的跨国公司控制越来越大份额的全球市场,无论是在商品或服务方面。
6.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经济全球化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带动更大的经济增长;还会引起生产与消费活动从结构到地点的变化;刺激各种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进而推动新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7.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大与小、强与弱也随着世界各国政策的不同而有区别。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将成为一种常态。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间蔓延便成为经常性的、不可避免的情况。其二是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各国经济主权独立性不断下降。其三是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全球贫富差距扩大。
8.经济全球化进程最为重要和独特的是“全球化”国家政策和制定政策的机制
国家的政策,包括在经济、社会、文化及科技领域的政策,越来越受到国际机构的左右,并受庞大私人公司和财经玩家的操纵。这导致各国主权受到侵蚀,同时也制约了各国政府与人民在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上自行抉择的能力。
二、世贸组织及其规则
关贸总协定运行了近50年后,1996年1月1日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全球经济贸易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
世贸组织协定由序言、正文16条及4个附件所组成。有关协调多边贸易关系和贸易争端解决、规范贸易竞争规则的实质性规定体现在4个附件中,4个附件包括13个多边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on Trade Services,下称GATS)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此3项构成附件1)、贸易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谅解(构成附件2)、贸易政策审议机制(附件3)及4个多边协议(构成附件4)。广义上看,世贸组织协定还包括马拉喀什部长级会议所形成的一系列决定、宣言和谅解。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改变了关贸总协定面临时适用和非正式性的状况,建立起一整套的组织机构,成为具有法人地位的正式国际经济组织。从法律地位上看,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具有同等地位,都是国际法主体,其组织机构及有关人员,均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前言指出,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为:“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和稳步地增加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按照持续发展的目的,最优运用世界资源,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需要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的份额,与其经济发展需要相称。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
1.非歧视性原则
这条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最为重要的原则,是世贸组织的基石。它由两条条款来体现。其一是最惠国待遇条款。它的基本含义是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所给予的任何第三国的一切特权、优惠及豁免,也同样给予缔约方。这一条款保证缔约一方在缔约另一方享有不低于任何第三国享有的待遇。其二是国民待遇条款。
它的基本含义是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公民、企业和船舶同等的待遇。
2.市场开放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一系列协定、协议都要求成员分阶段逐步实行贸易自由化,以此扩大市场准入水平,促进市场的自由竞争和适度保护。这条原则主要通过以下要求来体现,一是通过关税减让来约束成员国的关税;二是一般地取消数量限制;三是通过承诺义务开放服务市场。
3.公平竞争原则
包括:通过反倾销、反出口补贴纠正不公平竞争;纺织品服装和农产品贸易逐步取消配额限制和出口补贴,以实现公平竞争;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等。
4.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度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有义务将有效实施的现行贸易政策法规公布于世。
5.对发展中成员的优惠待遇原则
包括允许发展中成员方的关税总水平高于发达成员方;允许发展中成员方继续享受普遍优惠制,即发展中成员方享受发达成员方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决议,给予发展中国以“普遍、非歧视和非互惠”为特点的关税优惠;在向世贸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贸易协议与协定的靠拢中,世贸组织中的发展中成员方的过渡期长于发达成员方;允许发展中成员方在一定限度内对其出口实行补贴;发展中成员相互进行关税减让时可以不把达成的减让给予发达成员方。
6.区域性贸易安排
区域性贸易安排是指一些国家通过协议组成经贸集团,成员内部相互取消或减少贸易壁垒。该原则要求区域性贸易安排既促进集团内国家间的贸易,又不对集团外国家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三、中国入世后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部门,包括纺织、服装和普通日用消费品工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已形成一定的出口竞争力,入世后将有利于这些工业的扩大出口,国内市场的开放对这些工业部门的冲击也较小,基本上不构成对它们的威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包括机电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竞争力较弱,其中一些产品尚未形成竞争力,因此,这些工业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刚开始起步的新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面临更大的冲击。以仿制外货为主的制药工业和部分化学工业,入世后受保护知识产权的影响大于进口产品的影响。
一般说来,入世对低成本、具有价格优势的工业不构成威胁,表明比较成本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仍居关键的地位。但比较成本优势是动态的,不是静止不变的,上述各工业部门的比较是基于现有的比较优势作出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要素组合和成本结构的变化,一些目前有优势的产品将会逐渐失去优势,一些目前尚不具优势,但具有潜在优势和后发优势的产业将会使目前的格局发生变化。
四、入世后中国公共政策的选择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主要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入世。换句话说,政府的政策要与世贸组织的规则接轨。面临入世的机遇和挑战,在公共政策上,我们要做如下的选择:利用世贸规则和法律手段保护国内产业和进出口市场。一些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国家,在入世前后或进行贸易体制改革时期,在降低关税、减少进口配额、放松外汇管制的同时,都注意加强贸易立法,一方面使之和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另一方面利用法律手段保护民族工业,使贸易体制的变化不至于对国内产业冲击过大,保证对外贸易能持续发展。利用世贸组织多边协议中允许的保护措施,大力保护本国产业,如对本国产业采取《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中禁止补贴以外的补贴措施;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保护我国的知识产权;利用例外与保障措施限制非正当的进口等。
建立能够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出口生产支持体系。加快出口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设。形成有利于加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制度环境。
包括:通过扩大工业企业的对外经营自主权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协助企业促销。建立全球性的信息网络,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全面的促销活动。利用各种途径减少和缓解国际贸易摩擦,为企业争取宽松的环境。完善《对外贸易法》,加大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