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多次激将南唐没有成功,赵匡胤始终找不到出兵的理由,这让他感到很着急。他三弟赵光义不乐意了,在上朝的时候奏道:“陛下,这打仗又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我们何必要用这种伎俩呢?打仗凭的是实力,有实力想打谁就打谁,管他个鸟态度。”
赵匡胤说:“师出有名,这是我做事的原则。”
他也知道这样拖下去不行,可没有理由去打人家没法儿跟天下人交代啊。这是矛盾的,他知道这种矛盾,但是他还是坚持要找到攻打人家的理由。于是退朝之后,把足智多谋的赵普叫来,跟他商量说:“赵老,你想个办法,不管是激怒李煜也好,还是让他违背我的意愿也好,反正要让朕抓住他的把柄,好出兵打他。”
“这不好办吗!”赵普说,“通知李煜来这里开会。”
“他又不傻,能来我这里开会吗?”
“不来,那不就找到理由打他了吗?”
“那要他来了,岂不更难办了吗?这法儿不行。”
“来了就把他给扣住,在京里封个官,那就不用再打了嘛。”
赵匡胤跟赵普交流过后,感到自己之前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有点儿钻牛角尖了。于是马上派出使者,通知李煜马上到开封开会,要按着时间到达不能迟到。当使者回来说了说李煜的态度,赵匡胤差点晕死。李煜说好的好的,臣马上收拾收拾就往开封赶,您还需要什么东西就说声,我一块给您带过去。
赵匡胤叹口气说:“这李煜,也够可怜人的,要不是为了统一大业,我都不想打他了。”
那么他李煜真的要到开封吗?
当然会的。因为他知道现在赵匡胤是故意提出过分的要求,想让他发脾气说狠话,好趁机来打他的。如果不去开封,赵匡胤肯定不会放过南唐的。当他决定去开封之后,回到后宫对小周后哭道:“赵匡胤也太欺负人了,我把他当爷爷敬着,他还这么对我。”
美丽的小周后叹口气说:“陛下,奴婢感到您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您应该把手里的书放放,召集众臣共商御敌之法。虽说我们没有宋朝强大,但我们地处险地,只要做好防守,宋朝想拿下南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李煜摇头说:“不行不行,我们打不过他们。”
第二天上朝,李煜对群臣说:“宋朝的使者来让我到开封开会,如果不去,太祖肯定迁怒于我,会因此对我们用兵。我已经让使者回命,决定去趟开封,跟太祖好好交流交流,表明我们从始至终都没有对宋朝有不利的想法,用不着打我们。”
大臣们听到这里,都低下了头,感到脸发烧。
李煜叹口气说:“在我走后,你们要代朕治理国家。”
这时候李煜的亲信陈乔再也忍不住了,从臣列里分出来进言道:“陛下,万万不能前去。去了他们肯定会把您给扣住,要挟您献出南唐。如果发生这样的意外,臣等死了也没脸去见先皇了。再说宋朝多次挑衅,目的就是想攻打我们。就算这次侥幸躲过去,还有下次。说不定他们会提出什么更卑劣的要求来。我们不能再忍了。”
李煜问:“那,那他们打咱们怎么办啊?”
陈乔说:“您可以编个理由说最近身体不好,国内的事多,不能够马上动身。然后咱们赶紧地调兵布防,防备他们发动侵略。”李煜犹豫了几日,最终还是感到去开封太危险了,于是就写了封很委婉的信,打发人送到开封。
当赵匡胤听使者说李煜不准备来开封了,他笑了。不来正好,来了我还不好处理呢。于是就借着这点理由,决定进攻南唐。
其实这叫什么理由啊,根本就是浪费时间。没办法,这就是赵匡胤做事的风格,但不能说是坏习惯,最少他有种原则性,不会发展成战争狂人与暴君。
赵匡胤任命曹彬为主帅,潘美为都监,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向南唐进攻。所以任命曹彬为主帅,主要是看重他的品德,以防像上次王全斌攻蜀时那样,无恶不作,虽然表面上把仗打胜了,其实根本上就是失败了,因为老百姓们对你的抵抗意识都深刻到骨子里去了,动不动就发动暴动,让你的守军显得很被动。
在曹彬临行前,赵匡胤还专门对他进行了交代,尽可能地不要损伤老百姓的性命与财物,我们要树立宋军的威信,以便能够顺利接管。他赐给曹彬一柄剑,并当着南征的全体军官说:“拿着这个,要是副将以下的不听命令,立马把他给处决了。”
哇,那些军官们听到这话,感觉就像有股凉风从头上掠过。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领大军从荆南出发,向金陵挺进,并于二十五日从蕲阳过江,攻破峡口寨,俘虏了池州牙将王仁震、王宴、钱兴等人。他留下部分兵力镇守,带着主力部队继续向池州挺进。来到池州后,他们面对着是个很宽的江面,不架桥是过不去了。
这时候,有个叫范若水的人发挥了作用。
他是江南池州的学子,自幼苦读,做梦都想考功名光宗耀祖。可他写的文章都是奔着治理国家的主题去的,李煜根本就看不上。原因很简单,他李煜是个文学家,认为文章要以艺术性为重,不应该写成时事评论或者是论文,因此就没有录用他。
范若水对南唐失望至极,就想去宋朝发展。他断定宋朝肯定会从池州的江面上进攻南唐,于是就用小船带着丝绳,丈量江面,绘制池州图纸,并于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七月,带着这些机密文件来到开封,献上自己的图纸。
赵匡胤看了他绘制的图纸后,感到这确实是人才,于是就亲自接见他,赏给他很多东西,任命他为舒州团练推官,随后又把他的家人接到开封,还提升他为赞善大夫。
这次攻打南唐,就是根据范若水的图纸在江面上撑起的浮桥。
南唐本来以为宋朝想渡过江面不是容易事,突然听说人家已经架起浮桥了,马上派镇海节度使同平章事郑彦华率水军、都虞侯杜真率步兵去采石矶迎击宋军。他们从金陵水陆来到采石矶,策划着溯流而上截断起浮桥,让宋军根本没法过江。
他们的计划被曹彬的水军识破,两军在水中交战,南唐打败了。面对宋军的强大攻势,掌管南唐兵事的陈乔与张洎采取的策略是死守着城池。他们以为宋军们隔着江面,粮草运输不方便,几天攻不下来就会回去的。
李煜并没有对宋朝的侵略战高度重视,每天在后院里与僧道诵经,吟诗作画,高谈阔论呢。由于每天都有人向他汇报军情,让他很烦,便对近臣皇甫继勋说,以后没有大事就不用向我汇报了,你来处理就行了。
一天,他感到在房里闷久了,于是就把手里的书扔下,要去城墙上走走,看看景色,养养眼睛。他刚登上城墙,抬头看到的不是美景,而是黑压压的宋军,与在风中呼呼作响的战旗。
他以为看花眼了呢,用力眨眨眼睛,发现果然是宋军。心里生气啊,宋军都把都城围得像铁桶了,你个皇甫继勋还不告诉我,于是回去就让人把皇甫继勋抓了起来,下令把他的头给砍了扔到城外去,让宋军的马给踩碎。
皇甫继勋叫道:“陛下,是您说不要烦您的。”
“朕说的是小事,现在都被宋军给包围了是小事吗?”
杀掉皇甫继勋并不能解决问题,他马上召集掌管兵权的张洎、陈乔等人商量,现在投降还来得及吗?张洎与陈乔摇摇头说,投降怕是不保性命,不如我们派人潜出城去,召镇南节度使朱令赞率军前来救援,说不定还有转机。
李煜马上写了诏书,派兵马突击护送使者,前去催促朱令赞马上前来救驾。
使者是突围出去了,朱令赞带兵救援金陵,突发奇想,只要冲断采石矶的浮桥,把宋军给孤立起来再去解金陵之难。他的想法是不错,只要把浮桥破坏掉,围攻金陵的宋军就没有援助,想怎么打他就怎么打。
由于宋军在浮桥周围竖着长木,从远处看到就像有兵把守,他们没敢靠近。正在他们犹豫时,宋军突然袭击,他们只得放火掩护船队逃跑,谁想到这么倒霉,风突然转了向,反倒把他们的船给吞了……
金陵已经成为孤立无援的城池,已经没有可能守住了。
当宋朝的使者前来劝降时,南唐后主李煜还上拗了,对着使者大骂,那意思是,赵匡胤真他娘不是东西,我们送了多少东西啊,多次表示我们臣服于你们,你们还无中生有找理由来打我们。
他如果早这么勇敢地对宋朝说“不”,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了。现在说什么都晚了,没几天金陵被攻破了,李煜低头请罪。
当赵匡胤听说李煜已经投降,正在押往京城的道路上,他笑了。现在整个中国南部都已经是他盘里的菜了,宋朝的地盘又增多了不少,他没法不笑。可是赵匡胤突然感到李煜不好处理,于是开会商量怎么处理他。
有人说,砍了。
有人说,砍了影响多不好。
有人说,留着也是个麻烦。
在听了众说纷纭之后,赵匡胤最终决定善待李煜。再怎么说是你宋朝不对,在你刚登上皇位的时候,人家就送来东西表态要臣服于你。人家送你那么多东西喊你无数爷爷,平时都不敢穿龙袍,可你还是不放过人家,于情于理都是你的不对。
当南伐的大军回来后,赵匡胤下令把李煜带到接待室。
李煜见到赵匡胤,慌忙跪倒在地,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赵匡胤把他扶起来,当即封他为宋朝的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随后又对他家人进行了加封,对每个家庭成员进行了赏赐。
当李煜的家人进宫答谢时,赵匡胤看到有个女人简直像炭堆里的明珠,挑亮了他的眼睛。这个女人让他想到当初来宋朝的花蕊夫人,也是迄今为止,他感到唯一能与花蕊夫人媲美的女人了,心里便喜欢得紧。当他知道是李煜老婆小周后时,对自己说,算了吧,李煜是个好同志,你不能有这种想法,这样做影响是很不好的。
他硬把自己的欲望给压下了。
赵匡胤命令摆宴,亲自拉李煜入席,并对他说,其实在南在北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从今以后,你可以专心搞你的文学艺术,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不再操心政治与国事了。在朕的庇护下,你在开封任职,这是你的福气……
在拿下南唐之后,赵匡胤没有再继续征战。
虽然赵匡胤并没有继续完成统一大业,但宋朝已经成为当时的中原老大了。有个老大对和平是有好处的,最少对那些具有野心的小国,起到了震慑作用。
由于宋朝的存在,中原迎来了自五代十国以来最为安定的局面。问题是难道他赵匡胤真不想把北汉与辽朝给打倒,实现真正的中原统一吗?没有皇帝不想做这件事,但理想与现实还是有差距的。北汉与辽朝联盟,想把他们彻底打败并不容易,再说就是打败人家,还要派人去管理,这也是麻烦事。
他不想再劳民伤财发动战争,去追求形式上的统一了。
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治理国家上,并坚持走“抑武扬文,以德治国”的路线。这样的治国方针推动了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大家都说皇帝是个好皇帝。
赵匡胤并不知道,就在他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时候,他的弟弟赵光义产生了革命的想法,这就是他想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