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符太后召集了国家大臣,召开紧急会议,共同判断与衡量这场战争的胜败。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没有人怀疑这是赵匡胤的计划。大家都会换位思考,世宗刚去世不久,新皇帝还小,朝中正处于洗牌阶段,老百姓都沉浸在节日的欢庆里,部队上的人也会松懈,这时候辽与北汉不侵犯,那他们还等到什么时候啊,他们又不傻。
宰相范质问:“哪位将领能够带兵前去御敌?”
他见大家都把头低下,没有积极响应的,便感到很失望。他看了眼赵匡胤,又向小皇帝施礼道:“禀陛下,现在国难当头,臣荐点检赵匡胤带领精锐部队前去迎战。”
小皇帝坐在那里,耷着眼皮说:“这件事就由你代朕做主了。”
赵匡胤有些为难地说:“最近臣身体不太好,能不能派别人去?”
范质不高兴地说:“什么,什么,你不会是打退堂鼓吧?”
符太后站起来说:“赵爱卿啊,这件事就有劳你了。”
赵匡胤叹口气说:“那好吧,我回去组织军队,马上前去迎敌。”
符太后发现赵匡胤情绪不高,安抚他说:“你多带些兵力,争取把汉辽给打回去,让老百姓过个安定祥和的年。你放心,你对周朝的贡献,皇帝是不会忘记的。”
赵匡胤走出后宫就在心里笑了,他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之前他还想,如果这次不派他去,必须让他们再弄个假情报就说汉辽已经攻下几座城,前线吃紧,必须派重要的人物来。
现在看来,他不用再演第二遍了。
他回到府里,先把几个要好的兄弟叫来,对他们进行了安排,谁留在京里谁跟他去陈桥,家人在什么时候藏起来……然后他把其他将领叫到府里下达命令:禁军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领前军为先锋,先期北上;调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及侍卫步军虎捷左厢、右厢都指挥使张光翰、赵彦徽率部随自己出征。留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率兵在京协助韩通把守京城。
这样的名单分配当然不是轻易发出来的,而是从利于暴动发出的。比如他把韩通名下大半的侍卫司兵力带走了,留下的都是殿前司的亲信主力。你想他暴动的时候,城里都没有像样的兵了,这暴动能不成功吗?
他带着最精锐的部队,于正月初二率兵出城。
正是春节时期,天气很冷,树下还赖着雪。
秃枝上的鸟儿被轰隆隆的部队吓得飞成点了。
赵匡胤坐在马上,脸上泛出笑容。他左右分别是弟弟赵光义与谋士赵普。赵匡胤回头看看灰色的城门楼已在远处,轻轻地呼口气。他明白,他的计划已经基本成功了。
反侵略的大军刚离城没两天,城里就有谣言传出说,赵匡胤将会做皇帝。这件事情传得沸沸扬扬朝廷才知道。文武百官顿时惊醒到这不是无风不起浪。赵匡胤带着精锐部队出城,现在他的兵力,想发动政变太容易了。
符太后与宰相范质和王溥后悔得要吐血,因为赵匡胤出城两天了,前防却没有任何战争情况传来,这能说明什么,这说明外侵并没有汇报的那么严重。他们惊醒到这是蓄谋已久的假情报,目的就是让赵匡胤把城里的兵力带出去,然后发动政变。
符太后以皇帝的名义写了亲笔信,亲自派侍从带着她的亲笔信,还有皇帝诏书,火速去陈桥召回赵匡胤。
理由就是朝中有人蓄谋暴乱,请他马上回去侍君,并说如果回去晚了,后周将变成别人的了。同时他们作出充分的准备,在赵匡胤回来后马上把他拿下,或者当即处决以绝后患,反正要彻底瓦解赵的势力集团。
他们想得太简单了,人家赵匡胤出去,哪能随便回来啊?
现在的赵匡胤正与几个大臣开会,其实就是在交流感情。当赵匡胤听说宫里有人送信来了,他皱着眉头说:“就说我现在带兵前去御敌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有什么事也得等我回来再说。”其实就算他不看那些破信也明白,符太后已经回过味来了,是想把他给骗回去,然后把他给控制起来,他当然不会落套,他是谁啊,他是赵匡胤啊。
随后他感到这样做不妥,还是看看这些诏书,先把符太后与宰相们稳住才是,如果自己拒不接诏,他们因此知道陈桥要兵变,肯定会马上布防,这不是给暴动带来了不便吗?于是他亲自接见了内侍,看了诏书,然后亲自陪着内侍吃了饭,还赏给他了些值钱的东西,对他说,你回去就说我把边防安排好了,马上就回去。
赵匡胤送走了宫里的侍从,他明白必须当机立断,绝不能给符太后他们调兵的时间。如果他们把李重进或李筠调到都城,那就会形成势均力敌的场面,最终他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一方,极有可能被他们给打败。他把赵匡义与赵普叫到帐内,跟他们密谋说,事情急迫,马上行动。
他们唧唧喳喳商量好了一出戏,要演场戏给将士们看。
早晨,将领们上班后,赵匡胤讲了关于边防的若干事项,突然站起来叫道:“啊,近来京城传言点检做天子,这可是满门抄斩之罪,再说了,这种传言不只害了我,也会把跟随我的兄弟给害了。”
大家听到这里,都吓得够戗。
赵匡胤很淡漠地说:“我走得直站得正,我不怕别人诬陷。”
赵普忙说:“虽然是有人陷害,但现在新主年幼,太后又是女流,只怕他们听信谗言,会把我们当成后周最大的敌人,想办法铲除我们的。”
赵匡义故意喊道:“太没道理了,咱们在外拼命,他们在朝中享乐,还动不动就怀疑我们,要把我们给赶尽杀绝,还叫人活吗?以我看点检做天子的传言也许就是天意,干脆顺应天意由二哥您主持天下,带领百姓过上好的生活得了。”
赵匡胤刷地抽出剑来,照弟弟的头就砍,被赵普他们死死拉住。他瞪着眼睛吼道:“你怎么可以说这种大逆不道的话来?我们赵家承受皇恩才有此造化,如果我们造反,天下人都不会答应的,不行,今天我非把你给砍了不可。”
大家赶忙把他拦住了,还不住地劝说,匡义说得并没有错啊,您再想想。
赵匡胤把手里的剑当啷扔到地上,吼道:“这事儿没理商量,打死我都不会造反的,我想做的不是皇帝,是报答皇恩。”
说完拂袖就走。
走出门,赵匡胤差点都笑了,因为他没想到自己演得这么好。
等赵匡胤走后,大家还在指挥帐内商量事情。赵普明白,在这起暴动中,张永德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于是就问张永德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
张永德对柴荣有恨啊,当初自己那么卖力,有病的时候去看他,他竟然还把他骂得狗血喷头,并且因为个小木牌,不问青红皂白就把他给踢开了,踢得毫不留情,一点都没有考虑他是前朝重臣,是前朝的皇亲啊。
那么张永德难道就没有怀疑是赵匡胤陷害他吗?
他当然不会想到,因为他与李重进明争暗斗时间长了,他现在仍然坚信是李重进对他打击报复的。就算是他怀疑赵匡胤,但放到现在的处境,他也希望辅佐赵匡胤登上皇位,那么他就变成了辅佐重臣,重新得到官位,得到尊重。只是现在的情况还不明朗,他不便发言。
就在陈桥的众将们在紧急商量时,开封城里的宰相范质和王溥在后宫,也在跟符太后商量对策。王溥的意思是,赵匡胤回来复命的可能性太小了,现在应该尽可能地把京城周边的兵力,进行回防,以备赵匡胤有什么举动。
范质却认为赵匡胤受皇恩久了,如果发动政变将为天下人不齿,凭着他赵匡胤平时的表现,不可能会在近期造反,还是等他回到京城,先把他控制起来为好。
符太后也认为范质的判断是正确的,她相信赵匡胤的思想道德还不至于败坏到禽兽不如的程度。如果赵匡胤没有暴动的倾向,你现在急着往京城调兵,以赵匡胤的聪明,肯定能够判断出事情的变化,等于把他给逼反了。
符太后带着很多东西去了赵匡胤家,跟杜老太太还有赵匡胤的夫人进行了座谈。杜老太太说:“这段时间我的身体也不太好,昨天就给匡胤送信去让他回来,送信的人回来说,他这两天就回来了。哎,你说这辽人可真坏,连个团圆年都不让我们过。”
符太后并没有多疑,回去跟范质说:“听杜老太太的话里,好像赵匡胤要回来。”范质认为只要赵匡胤没有回来,这事儿就不好说。于是催促符太后再下诏书,命他速回。
符太后却摇头说:“我感到这样不好,如果急着把他召回,他可能更生疑了。再说如果他想暴动,我相信他不会置家人不顾的。现在他家人全在开封,并无任何异常。这说明赵匡胤近期不会有行动。我们还是等着他回来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