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赵匡胤后来的成功并不是披上龙袍的那时候。每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砸牛顿头的那个也不是。
果子的成长需要有树,有阳光,还需要很多因素。同样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需要很多因素。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他担任军校校长。也许这个时间他并没有当皇帝的打算,但是打了当皇帝的基础。
后周的军队本来很差劲,可在赵匡胤的训练下,变得有纪律性,有原则性,作战能力也有了显着的提高。这对于后周的国防事业来说,是个质的变化,但对于赵匡胤来说他得到的更多。
为什么说他在当高级军官学校校长的阶段很重要?
因为他在整顿禁军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结交了很多高级将领。这些将领就是后周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延让、韩重赟等人。
他们就是历史所谓的“赵氏义社”十兄弟。
这些将领之所以愿意追随赵匡胤,并不是姓赵的多么会打仗,这个他们也会。并不是他长得好看,他们都没有同性恋倾向。最主要的是赵匡胤与老板的关系非常好,这种关系,足以决定他们这些中级军官的职业生涯。就算他们不想得到赵匡胤的照顾,最少也得不让他在老板面前说他们的坏话,何况他们还想得到赵匡胤的提拔。没办法,人为了生存,必须要不停地为自己打防火墙。
那么问题来了,他赵匡胤结交这么多兄弟,难道就没有人向老板打小报告说赵匡胤现在网络党羽,有谋反的嫌疑啊。当然有人去说了,他还满脸神秘的表情,说:“陛下,不好了,出大事了,真出大事了。”
“什么不好啦?你老婆跟人家跑了?”
“老婆是小事,国家之事是大事啊。”
“有话直说,少跟朕绕弯子。”
“赵匡胤结党,看来有所行动了,这事不能不管了。”
那人讲完这句话,是想到柴荣会气得跳高,或者当即下令对付赵匡胤的。果然他生气了,不过是生告状人的气。他皱着眉头吹胡子瞪眼道:“啊,这是什么意思啊?不是挑拨离间吗?这不是嫌我们后周不乱吗?你给朕记住了,以后要团结同志,不要胡乱猜疑,搞得人人自危,否则朕就对你不客气。”
“是是是,我记住了,我以后再也不敢说了。”
他本来想打个小报告捞点奖赏的,不但没奖还挨了骂,心里就恨上了,娘的,等着瞧,你们家的天下早晚得让这家伙给夺了。哇,这人的眼光挺毒,竟然知道以后发生的事情。难道世宗的眼睛就有白内障或者近视什么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当然知道赵匡胤在网罗关系,当然知道实力强了会出事儿。
问题是,难道他就不怕赵匡胤造反吗?
这可是让每个皇帝最头痛的事情。
怕不怕咱们先别说,再有人告赵匡胤的状时,赵匡胤还是没有任何的感觉,他还按部就班地把心腹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和王彦升等人都安插在禁军中,让他们担任中高级将领。而接下来,他更加大胆了,继续网罗人才,把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和楚昭辅等人也给拉到他这班上了。
后来赵匡胤还把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也给吸纳进团队。赵匡义就是后来的赵太宗,就是他把赵匡胤给杀掉的。也许这是赵匡胤人生中做得最失败的事情,但是有几个人开了慧眼,能看到前后五百年啊?
我们再问一遍,难道他柴荣就真的不怕赵匡胤的实力强大了,会夺他的位子吗?他柴荣可是商人出身啊,是会算计的,自然也有判断力的。
这时候有人向他汇报说:“赵匡胤结党营私,不能不管了。”
他还是淡漠地说:“有什么可疑的,匡胤这么做本身也为了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对于国防事业,还是有促进作用的嘛。朕可警告你,以后不要再做挑拨我与重臣的事情,否则对你不客气。”
那人就灰溜溜地走了。
从此再也没有人来提这件事情了。
事情发展到这里,我们肯定柴荣的表现是不正常的。但是对于柴荣来说这是最正确的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柴荣虽然当着皇帝,但实权都掌握在与他同辈的两个人手里,这就是与郭威有亲戚关系的李重进与张永德。
真正让柴荣担心的是这两个人的权力太大,威胁到他的皇位了。而赵匡胤刚上台不久,也没多少根基,自然没有实力造反,只能紧紧地围绕在他的身边,替他们去卖命。
柴荣便想了,为了平衡李重进与张永德的权力,我必须让我的人有权力。这也是他把赵匡胤任命为高级军官学校校长的原意。虽然柴荣不可能明确表态说,小赵啊,赶紧形成你的势力来平衡朝中的权力吧,但是他曾暗示过,也许默认过赵匡胤去发展势力。他的这种默许或者支持,是有战略目的的。
无论什么时候,作为领导,他都应该学会平衡下属的权力。下属的权力太集中,很容易把你给赶下台去。下属的权力只有两派,他们很容易联合把你给抬下去。可是有三个派别的势力那就很不容易联合,单方也不敢有所行动。因为你行动,另两方就可能把你给干掉。所以三方都会紧密地团结在老板的领导下,相互监督,相互较量,并且都想好好工作,不输于另外的两方。
能够证明柴荣这种战略思想的,就是他把赵匡胤提拔成节度使,让他变成左膀右臂,掌握军政大权。并且在听到或看到赵匡胤网罗高管,从来都没有提出过异议。
赵匡胤同时也明白柴荣的这种想法,他恰恰利用了这种微妙的关系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在朝中形成了与李重进、张永德势均力敌的三股力量。
如果说之前赵匡胤并没有多少奢想,只想跟老板走得近点,把自己的权力给武装得经风经雨的,可是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强,难免会产生更高的追求。
人生存的意义是很简单的,那就是产生欲望,满足欲望,然后又产生新的欲望的过程。
赵匡胤真正地想当皇帝,是他在与李重进的矛盾中产生的。李重进从来都不把赵匡胤放在眼里,有时候跟他谈话的时候夹讽带刺的,说小赵啊,你太有本事啦,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网罗这么多人,我真的怀疑你想当皇帝。什么时候想当就哼声,将来我还要跟着你沾光呢。
这话太恶毒了,赵匡胤恨得牙根儿都痒得想去小便。在机关上混,如果你不是局长,同事喊你局长,那是对你最恶毒的攻击。
赵匡胤听到这话突然感到,虽然自己现在的权位挺高,也网罗了这么多兄弟,但还是不保险的。如果自己哪点做得不合老板的心意了,他还是很容易把你给整掉,甚至像拍苍蝇似的把你给拍死。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自己的前程自己说了算呢,这就是当皇帝。
这个问题在赵匡胤脑子里闪现出来,都把自己吓了一跳。
可是有时候某种冲动在脑子里出现后就不容易消失。从此之后,赵匡胤便开始想怎么才可以当皇帝,当皇帝的理由是什么?这时候他只是产生了理想,还没追求。因为李重进与张永德的实力都比他强,如果这时候追求皇位他会死得很难看。
好在,赵匡胤并不是那种心动大于行动的人,也不是盲目行事的人。他在睡不着觉的时候想,如果我想当皇帝,需要排除的困难是什么,自然他需要把自己的权力达到能够盖过李重进与张永德的程度。这太难了,因为他们与柴荣都是表兄弟关系,而你仅是个外人,你想达到他们的那样的职位都难,更别说要超越人家了。
赵匡胤想到,不行,我必须要把其中某个人挤下去,然后竞争上岗。
在分析李重进与张永德这两人时,赵匡胤感到李重进这人脾气暴躁,有野心,拥有的兵力是也精锐的,而张永德这人是直脾气,也没有多少城府。他准备要与张永德联手,先把李重进给挤下去,只有这样他的职位才有可能得到提升。
而张永德呢,一直以来也对李重进比他的权力大而感到恼火。都是周太祖郭威的亲戚,都是同辈人,能力都差不多,为什么你的权力比我的要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