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此时的袭人是不是“一问摇头三不知”就万事大吉了呢?别以为王夫人是傻子。袭人天天守在宝玉身边,宝玉挨了这么重的责罚,个中缘由袭人会没有耳闻吗?如果袭人说什么都不知道,倒是没有什么敌对面了,但王夫人会不高兴。主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那这趟还不如不来呢!
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怎么办呢?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中华传统文化的变幻莫测开始发挥作用了。为了充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妨先跑一下题,说一个案例。
指挥官命令一队士兵齐步走,但前面有个很大很深的坑,迈不过去也绕不过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如果是一队美国兵,他们会在坑边停下来,询问指挥官该怎么办。如果是一队日本兵,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掉进坑里onebyone。奇迹发生在中国兵身上,他们既不会停下来,更不会掉进坑里去,走到坑边时,他们会不约而同地——原地踏步。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高精髓——“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懂得服从,也要懂得变通,将服从与变通辩证地统一起来。
好了,现在来说袭人。面对王夫人的问话,说了自己掉坑里,不说开罪王夫人。怎么办呢?——原地踏步!有关贾环告密的事,知道也不能说,更不能把薛蟠这个王家的亲戚扯进来,只能说众所周知的。袭人是这样回答的:“听说为二爷霸占着戏子,人家来和老爷要,为这个打的。”忠顺王府的人都找到贾府里来了,这事谁不知道?王夫人原本想求证是不是贾环告密让宝玉挨打,袭人却回答说宝玉是因为“霸占着戏子”惹恼了贾政。既满足了王夫人的要求,也保护了自己,同时也成功地将话题转移到了自己希望的方向。
第二,抓住核心,设身处地为领导着想。说完宝玉“霸占着戏子”,袭人紧接着就说道:“若论理,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表面上看,宝玉被打得这么惨,她还说打得不够狠,袭人这句话属于典型的“没事找抽”型的。袭人敢说这样的话,关键在于她读懂了王夫人在怡红院表现出来的心思。
在第三十三回,王夫人见宝玉被打得血肉模糊,“不觉失声大哭起来”,接着“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王夫人情急之下的话,让袭人意识到,王夫人并不是“无原则”地溺爱宝玉,相反对宝玉这个独子没有贾珠“争气”感到无比的悲哀。不管吧,宝玉不听话;管吧,自己“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可以说,此时的王夫人,心中充满着挣扎与苦闷。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袭人假意悲伤,说老爷不该下手这么狠,能得到什么呢?无非是王夫人礼节性的应答,跟着感慨一番,这趟也基本上是白来了。袭人要想一句话说到王夫人的内心深处,引起王夫人的共鸣,就必须用这样的“反语”来达到目的。王夫人听见袭人的话,立即“合掌念声‘阿弥陀佛’”,赶着袭人说道:“我的儿,亏了你也明白,这话和我的心一样。”智慧成就梦想,这就是袭人。
第三,擅于做领导的智囊。袭人之前分析了一通,接着就替王夫人谋划起来。袭人首先分析了造成今日局面的根本原因。她说:
“哪一日,哪一时,奴才不劝二爷?只是再劝不醒。偏生那些人又肯亲近他,也怨不得他这样,总是奴才们劝的倒不好了。”
也就是说,宝玉成为今天这个样子,首要的因素是宝玉不听劝,谁劝呢?当然是袭人在劝。再加上“那些人又肯亲近他”,两者相加而造成这个局面,反倒使自己遭受劝解不力的委屈。这个分析得到了王夫人的赏识。袭人想要继续往下说,却又卖个关子,讨王夫人的话头。王夫人便说道:
“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好,所以将你和老姨娘一体行事,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和我的想头一样。”
看得出来,袭人的话,深得王夫人的心。接着,袭人又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变这种局面的建议。袭人认为,要改变现状,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王夫人听了这句话,“大吃一惊”,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赶紧遮掩,只是她觉得:
“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一家子的事。”
王夫人哪里知道,与宝玉“作怪”的,正是眼前的这个袭人。袭人在这个防患于未然的建议中,特别点明了林黛玉、薛宝钗,从王夫人、袭人对宝钗的看法来看,薛宝钗这里不过是个陪衬而已。听了这个建议,王夫人“如雷轰电掣一般”,“心内越发感爱袭人”,连忙笑道:
“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
可以说,袭人为了讨好王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也算是一种生存之道。她向王夫人告密这段,充满着无尽的智慧,也值得职场中人认真研读。尽管王夫人此时没有采纳袭人的建议,但在“抄检大观园”后撵走晴雯,王夫人又责令宝玉年后搬出,或许就是想起了袭人此时提出的建议。
袭人的告密得到了她想要的结果,王夫人也通过袭人的加盟,坚定了高举“金玉”旗帜继续前进的必胜信心。王夫人、袭人之间,很快就形成了共赢的局面。在第三十五回,王夫人派人特意给袭人送了两碗菜,还特别嘱咐不让袭人过去磕头,袭人觉得“这可是奇了”,“从来没有的事”。宝钗当然心知肚明,便笑道:“明儿比这个更叫你不好意思的地方还有呢。”袭人知道宝钗平日“不是轻嘴薄舌奚落人的”,明白是自己跟王夫人的一番话起了作用。
在第三十六回,王夫人交代凤姐,从自己的二十两月例银子中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给袭人,并强调:
“以后凡事有赵姨娘、周姨娘的,也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这一分,都从我的分例上匀出来,不必动官中的就是了。”
同时还含泪对薛姨妈、王熙凤说道:
“你们哪里知道袭人那孩子的好处。比我的宝玉强十倍。”
也就是说,袭人得到了王夫人的首肯,在经济上获得了“准姨娘”的地位。
宝钗的适时出现,袭人的适时加盟,使王夫人心中的希望之火开始熊熊燃烧。“金玉派”与“木石派”之间最精彩的拉锯战阶段也渐渐拉开了序幕。
4.我的地盘我做主
前面说过,宝钗因为落选,在第三十回曾经很失态——“借扇机带双敲”。这背后的隐情,王熙凤都心知肚明,更不用说“老妖精”一般的贾母了。因此,宝钗决意锁定“宝二奶奶”的终极目标,就必须在贾母面前捞回一点印象分。薛宝钗原以为,自己的主动示好,会换来贾母的赞许,至少也该有礼节性的首肯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贾母却借题发挥,给了“金玉派”当头一棒。
贾母在家庭斗争中历练了半个多世纪,这样做自然有她的考虑。宝钗主动示好的情节发生在第三十五回,这也促使“金玉派”继第二十九回“清虚会议”遭受沉痛打击之后,再一次面临被动挨打的局面。我们不禁要问,从第二十九回到第三十五回,在这个多事的五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贾母认为“清虚会议”对“金玉派”的打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再次组织了一次“火力压制”呢?这个疑问,对我们理解贾母在短短一个月内两次对“金玉派”进行大规模“镇压”的动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问题不需要追溯得太远,“金玉派”在“清虚会议”之后,确实遭到了无情的痛击,前途暗淡。但是,宝钗的靠拢、袭人的加盟,让王夫人重新振作了起来,开始厉兵秣马、以利再战。对此,贾母看在眼里,明在心上,这才有了她借宝钗讨好之机,再次对“金玉派”进行无情“镇压”。
宝钗讨好却被贾母抢白的一段,非常精彩。在整个过程中,贾母充分彰显了“无影嘴”的高深功底,令所有在场的人都措手不及,我们来仔细分析分析。
从头到尾,宝钗只说了一句话:“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不要小看这句话,这是薛宝钗自入贾府以来,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表露出对贾母的敬仰之情。面对宝钗突如其来的献媚,贾母显得很平静,并借题发挥,说了很长一段话:
“我如今老了,哪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凤姐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那么,贾母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了解到了贾母的动机,我们就能将这段话分成三个层次。其一,贾母承接了宝钗的献媚,表面上看是谦虚,说自己老了,不再巧了,是假意地接受了宝钗的献媚。你不是说我最巧吗,我承认,我年轻的时候比凤姐还巧。但是,你薛宝钗现在看到的我,已经老了,不再巧了。我比凤姐巧的年轻时节,你薛宝钗看到过吗?没看到过你就说我巧,你这不是瞎扯吗?从这层意思来看,贾母并没有接受宝钗的献媚,不过还是给薛宝钗留了面子。
其二,接下来的两句话,贾母话锋一转,点了王夫人的名。这就很奇怪了,薛宝钗的话里只提到贾母、王熙凤两个人,贾母为什么要再牵一个人进来呢?这就是我们在此之前一再强调贾母动机的原因。贾母并不想让薛宝钗难堪,但必须要向“金玉派”示威!贾母对王夫人的定义是先声夺人,直接认定她“不大说话,跟木头似的”。我们不妨想一想,王夫人平日里是这样的吗?单看这句话,我们第一反应是谁呢?李纨!怎么会成了王夫人呢?实际上,贾母这么说,就是为了堵王夫人的嘴!我已经给你下了定论了,你“不大说话,跟木头似的”,而且“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作为一个婆婆,我明察秋毫,并没有因为你的这种性格就否定你、排挤你,而是认定了你很乖巧,你应该感谢我才对。最关键的是,王夫人吃了个哑巴亏,她总不能跳出来说:“您说得不对,我特爱说话的。”她只能是默然地接受贾母给她贴上的这个“不大说话”的标签。贾母的意思很明白,你王夫人虽然是宝玉的母亲,但在宝玉的婚事上,请你遵守“不大说话”的准则,闷声不响发大财。
其三,贾母的最后一句话,说“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这是直接推翻了宝钗认为凤姐“巧不过老太太”的结论。王熙凤“嘴乖”,她会讨我疼她,怎么能说她不巧呢?更深一层次的含义是,贾母向众人,特别是王夫人、薛家母女宣告:在荣国府奉行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则!王熙凤为什么招人疼?为什么能够以贾赦儿媳妇的身份执掌贾府的大权?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她“嘴乖”,什么是“嘴乖”?在荣国府这一亩三分地来说,那就是说贾母想听的话,做贾母想看的事。这实际上是在向“金玉派”宣告:我的地盘我做主!
贾宝玉见贾母如此回了宝钗的话,希望此时借贾母之口,将林黛玉夸赞一番,以凸显黛玉的地位,便引着贾母说道:“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可是,贾母并没有接宝玉这茬,却反其道而行之,当众夸起宝钗来,说道:
“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这话把王家姐妹吓得不轻,薛姨妈急忙笑道:“这话是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也急忙出来打圆场,说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王夫人这是什么意思呢?最后一句给透出来了,贾母此时的话是假话!薛姨妈为什么如此紧张?而刚被贾母贴上“不大说话,跟木头似的”标签的王夫人为什么突然开口说话?王氏姐妹异常的举动表明,贾母这句话大有深意存焉!
贾母不接宝玉的茬,因为在这样的场合,当众夸耀林黛玉,也就是再次当众表明自己支持“木石姻缘”的态度,既没有必要,更显得多余。此时要做的,不是让众人知道自己支持“木石姻缘”,因为众人实际上已经知道了,而是要打击“金玉良姻”势力的抬头。薛宝钗此番异常的举动,已经让贾母有所戒备,因此,夸赞黛玉纯属画蛇添足。
为了起到打击“金玉良姻”势力的目的,贾母采取了欲擒故纵的办法,她偏要当着众人的面夸耀宝钗。但是,贾母的夸赞令王夫人、薛姨妈胆寒,所有的天机就在三个字上:“四个”、“全”。贾府总共四个千金小姐,“全不如”宝钗,你看贾母多看重宝钗!不过仔细数一下,这四个千金包括谁?第一个,贾元春,现任“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光这一个就够了。贾府现在就仨闺女在府里待着,贾母不说“三个”,偏说“四个”,就是刻意地要把贾元春给搬进来。“金玉良姻”不是贾元春支持的吗?贾母说,我觉得元春有眼光,这薛宝钗连元春自己都赶不上。贾母送的这顶帽子,薛宝钗敢戴吗?你们“金玉派”不是喊饿吗?我就给你们送吃的,撑不死你!原本是一次讨好贾母的绝佳机会,就这样被精明的贾母软顶了回来。
事实证明,贾母的“镇压”并没有阻止“金玉派”暗流涌动的步伐,薛宝钗日益融入了贾府这个大家庭,并在海棠社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相当活跃。王夫人、薛姨妈姐妹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她们认为,宝玉、宝钗日久生情,“金玉姻缘”的前途可以说是一片光明。
在这个背景下,第四十回又发生了一件令“金玉派”措手不及的事——贾母又“出嘴”了!与前两次旁敲侧击有所不同,贾母这一次加大了火力,并将目标直接锁定在薛宝钗身上。
事情发生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期间,贾母带着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来到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宝钗的闺房是什么景致呢?先看院子里,“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整个院子“异香扑鼻”。这番景致令我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还有柳亚子写给毛主席的一首发牢骚的诗:“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总之,薛宝钗的这个蘅芜苑,大有一番归隐的味道。再来看房间里,更吓人了:
“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支菊花,并两部书,茶瓯茶杯而已,床上只挂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闭着眼睛想一想,如果一个人走进这个“雪洞”,还真有点阴森森的感觉。作为一个年轻的女子,薛宝钗的闺房为什么要搞这种风格的装扮呢?在第七回,薛姨妈曾对王夫人说:“姨妈不知道宝丫头古怪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脂评写道:“‘古怪’二字,正是宝卿身份。”那么,薛宝钗为何如此“古怪”呢?我觉得,这与她长年累月服用“冷香丸”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不排除她意图表现自己的贤良淑德。
贾母对这样的装扮显然很不满意,评论道:
“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