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3800000037

第37章 托尔斯泰传 (13)

“你在哪里?痛苦——啊,原来它就在这里……那好吧,你就这样硬撑着吧。——死亡呢?你在哪里?——他找不出路。没有了死,就只有光明。——“完了。”有人说。——他听到这些话,在心里重复了一遍。‘死亡不存在了。’他喃喃自语。”

在《克勒策奏鸣曲》中,这束“光亮”似乎已经消失了。这部作品展现的是残酷,矛头直接指向社会,它就像一头受伤的野兽,因为受苦而欲寻机会报复。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这是刚刚杀了人、被嫉妒的毒素侵蚀的野蛮人的忏悔。托尔斯泰隐藏在这个人物背后。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那些对虚伪的指斥中,发现他那特殊的思想。这里所说的普遍的虚伪指的是女子教育、爱情、婚姻(家庭中的“日常卖淫”)、社会、科学、医生——这帮“播种罪恶的人”。然而,他的主人公却选择了一种更粗野的表达方式,采用了一种更激烈的肉欲描绘,把一个淫荡的躯体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还因此表现出了一种极端的禁欲和对情欲既恨又怕的矛盾心理,犹如一个受到肉欲煎熬的中世纪僧侣在诅咒人生一般。写完这本书,托尔斯泰也颇为惊愕:

“我根本没有预料到,”他在这本书的跋中写道,“在我写这本书时,一种严密的论理主义会将我引至这般境地。最初,我竟会被自己的结论吓到,我非常惊骇。我曾否认这些结论,但是我办不到……我不得不接受它们。”

其实,他不得不以一种平静的方式记录杀人犯博斯多谢夫因为爱情和婚姻而发出的凶狠的呐喊:

“一双色迷迷的眼睛看着女人,特别是他的女人——而此时,他已经同她犯下了奸情罪。

“激情之后,人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人类将遵循自然律令,由神明实现人类的大同。”

托尔斯泰根据圣马太的《福音书》的论调指出,基督教的理想并不是婚姻,按照基督教的观点,婚姻并非是进步的元素,反倒是一种堕落;而且,爱情的前前后后所发生的事情正是人类实现真正理想的阻碍……

但是,当这些想法从博斯多谢夫的口中说出来之前,这些想法从未在托尔斯泰的脑中显现得如此明白、确切。就像伟大的作家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那样,是作品牵引着作家进行创作,先做艺术家,然后是逐渐变为思想家——而这种转变丝毫不影响艺术的发展。就效果的强烈、激情的集中、视觉的粗犷鲜明、形式的完满与成熟等因素而言,托尔斯泰的其他著作中没有哪一部是能够与《克勒策奏鸣曲》相媲美的。

现在,我还要阐释一下书名。——事实上,这本书文不对题。这个书名使读者对该作品内容产生了误解。其实在这本书中,音乐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即使去掉“奏鸣曲”三个字,也不会影响到书的内容。只是托尔斯泰错误地将他那两个念念不忘的问题搅在了一起:音乐带给人堕落的力量、爱情具有能够使人堕落的力量。关于音乐的魔力应该另外作文专述;托尔斯泰在书中赋予它的地位还不足以证明他要揭示的危险。就此问题,我不得不多说几句,因为我相信大家对托尔斯泰在音乐方面的态度是不太了解的。

若说托尔斯泰不喜欢音乐,那是错误的论断。一个人因为爱得太深所以才害怕。我们应该想一下他在《童年》里对音乐的描述,特别是在《家庭幸福》中所占的比重。书中那份从春到秋、周而复始的爱情就是根据贝多芬的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的各个阶段展开的。我们也不能忘了聂赫留多夫[见《一个地主的早晨》最后一部分。

]和小彼加去世前的那一夜,听到的那些美妙的交响曲。[见《战争与和平》。

]当然,托尔斯泰对音乐算不上是精通,但音乐可以使他感动得流泪。而且,在他一生中的某些时期,他曾热情地投身到音乐之中。1858年,他甚至还在莫斯科创办了一个音乐协会,后来成为了今天的莫斯科音乐学院。

托尔斯泰的妹夫比尔斯在《关于托尔斯泰的回忆》一书中写道:“他酷爱音乐。常常弹钢琴,而且对古典大师的作品特别喜欢。他经常在工作前弹一会儿钢琴。或许他可以从中获得灵感。他总为我妹妹伴奏,因为他很喜欢她的歌喉。我发现,有时候音乐可以使他脸色微微泛白,有时还会使他表现出一种不易觉察的怪相,或许这反映了他的恐惧。”

事实上,这恰巧是那种震撼心灵深处的无名力量带给他的恐惧!在音乐的世界里,他感觉到自己的思想意志、理性,甚至是人生的一切现实都融化于此。让我们重温一下《战争与和平》第一卷中所描绘的那个场景:尼古拉·洛斯托夫斯基在赌场上输了钱,沮丧绝望地回到家。他听见妹妹安娜托娅正在唱歌。这歌声让他忘了一切。

他不耐烦地等着听下一个音符,就在那一刻,世界上仿佛别无其他,只有这段三拍的节奏:Oh! Mio crudele affeto![意大利语。译为:啊,我痛苦的爱情啊!

“——‘我们的生活如此荒谬,’他心想,‘不幸、金钱、仇恨、荣誉,一切都是虚无……这才是真实的!……安娜托娅,你是我的小白鸽!……咱们瞧瞧她能否唱到高音B?……她真的唱出来了,感谢上帝!’

“而他不知不觉地跟着她唱了起来,为了增强B音,他与她附和。——‘啊!上帝,如此美妙啊!这是我赋予的吗?多么的幸福啊!’他心想。而这三度音程的颤动在他的心中唤起了一切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与这种超凡的感觉相比,他的输钱与承诺又算得上什么呢!……这真是一种疯狂!一个人可以杀人、偷盗,但仍然能感受幸福。”

其实,尼古拉·洛斯托夫斯基既没有杀人,也没偷盗。对他来说,音乐只是一个短暂的激动;但安娜托娅却已迷失其中了。那是在某一天晚上,在歌剧院看完演出后,“在这奇异、狂乱的艺术世界里,与现实距离十万八千里的地方,善与恶、怪诞与理性相互交杂”,她听着瓦西里·克拉基的倾诉,狂乱入迷,并且答应和他私奔。

随着年岁的增长,托尔斯泰越来越害怕音乐。[然而,他一直都很喜欢音乐。晚年时,他的朋友中就有音乐家戈登魏泽。当时,戈登魏泽正在亚斯纳亚消夏,在托尔斯泰生病后,几乎每天都会为他演奏。

]1860年在德累斯顿,他遇到了一个对他有所影响的人——奥尔巴赫[奥尔巴赫,德国小说家。以描写乡村生活而大受欢迎。

]。这个人无疑增加了托尔斯泰对音乐的偏见与戒心。“在谈到音乐时,他仿佛是在谈一种放纵的享乐。他认为,音乐是一种使人走向堕落陷阱的东西。”

科密尔·巴雷克先生曾经问托尔斯泰,有那么多颓废的音乐家,他为何偏偏选中了最纯真、最贞洁的贝多芬呢?他回答:因为贝多芬是最棒的。托尔斯泰以前很喜欢他,而且一直喜欢。《童年》中最遥远的回忆和《悲怆奏鸣曲》相接合。在《复活》的结尾部分,当聂赫留多夫听到C小调交响曲的行板时,他忍不住流下泪来;“他似乎是在悲叹自己的身世”。然而,在《什么是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托尔斯泰在提到“聋子贝多芬的病态作品”时,从心中涌出的那种痛恨与厌恶。[这里指的不仅仅是贝多芬后期的作品,那些被认为具有“艺术性”的早期作品,在托尔斯泰看来都是“形式太造作”。

早在1876年,他“总想讽刺、打击贝多芬,使人对他的才华产生怀疑”。他的这种劲头却令柴可夫斯基非常烦感,因而也使他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大打折扣。《克勒策奏鸣曲》让我们看清了他狂热的不公。那么他究竟指责贝多芬什么呢?指责他太强有力。他和歌德一样,在听C小调交响曲时,备受震撼,致使他将一腔怒火都发泄在了这位令他屈从于其意志的权威大师身上:

托尔斯泰说道:“这音乐,能够把我瞬间转移到那位创作者的精神境界内……音乐本应是国家的事,就像中国那样。我们不该容忍任何人拥有这种可怕的催眠力量……这些东西——《克勒策奏鸣曲》的第一个急板——只能在一些重要场合才准许演奏……”

虽然他有这些牢骚话,但不难看出,他还是屈服于贝多芬的威力的。他承认这威力是无比高尚、纯洁的!当博斯多谢夫听了一段时,坠入到一种无法言语、难以分析的状态,但对这种状态的体味倒让他感到愉悦;在音乐中,嫉妒无法滋生。连女人都被感化了。她在演奏时,展现出“一种庄重的神态”,并且“在她演奏结束时,脸上浮现出一丝微微动人、幸福甜美的笑容”……这一切,怎会蕴含什么腐败与堕落?,即使有,那也只是精神被锁住,一种说不清的声音之力操纵着它。假如这股力愿意,那么精神会被它摧毁。

事实是这样的,但托尔斯泰忘了一点:对于那些听音乐或者创作音乐的人来说,大部分都是生活平庸、乏味的人。音乐对于缺少感染力的人而言是构不成威胁的,那些麻木的听众绝不会被歌剧院里演出的《沙乐美》的病态情感所感染。只有像托尔斯泰这样,生活丰富的人才会受其影响。事实上,无论托尔斯泰对贝多芬有多么不公平,他都比今天崇拜贝多芬的一部分人对其音乐的感受度、理解力更加深刻。起码他了解“老聋子”在艺术中表现出的那澎湃汹涌的疯狂与激情,以及粗野、强大的力量。然而今天的演奏者或乐队,对此知之甚少。或许,贝多芬对托尔斯泰的恨要比其他崇拜者对他的爱更满意。

十六

《复活》和《克勒策奏鸣曲》的创作时间之间相隔了十年。这十年是他日益专心致力于道德宣传的十年。《复活》与其所渴望的永恒生命所企盼的终极也被十年所分隔。可以说,《复活》是托尔斯泰艺术上的遗嘱。它同《战争与和平》一样,标志着他艺术创作的成熟时期。《复活》是他暮年的最大成就,也是最高峰的作品,也许是最高的高峰——若排除最雄伟的话,是那在云雾中消失的巅峰。此时的托尔斯泰已是古稀之年。他着眼于世界、自己的人生、昔日的错误、信仰,以及圣洁的愤怒。他居高临下地审视着它们。这思想同以往作品中所表述的思想一样,反对虚伪、疾恶如仇。但是,艺术家的精神表达与《战争与和平》中的一样,都是凌驾于自己的主题之上。在《克勒策奏鸣曲》和《伊万·伊里奇之死》的阴沉嘲讽、骚动浮躁的心情之外,还加入了一种宗教式的静谧——这是发自内心确切地反映的世俗,从现实世界分离出来的一份明净。有时,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成为了基督徒式的歌德。

我们在托尔斯泰后期的一些作品中所发现的艺术特征,在这儿又有所表现了,尤其是凝练的叙述,在一部长篇小说中要比在短篇小说里显得更加突出。该作品十分完整统一,这一点同《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截然不同。书中基本没有穿插小故事,只有一个情节在作品中十分紧凑地进展,其他细枝末节都围绕着这一主线。与《克勒策奏鸣曲》一样,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一种逐渐清晰、坚实、毫无顾忌的写实性观察,使他看到了人类的兽性——“人类那顽强可怕的兽性,越是未被发现,越深藏于所谓的诗意的外表之下,也就越让人感到可怕。”

沙龙里的交谈,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一种以肉体为目的的需要,也就是“在运动舌头、喉头的肌肉,以促进消化的一种需要”。一种严格的观点不会放过任何人,即使再漂亮的科尔夏金也难以逃脱,“她肘部的骨头向外突出,大拇指的指甲很宽”,她那袒胸露背的模样常常令聂赫留多夫羞愧、厌恶。女主人公梅斯洛娃也一样,她的堕落毫无隐藏地暴露出来:她的未老先衰、低级下流的语言、挑逗的微笑、浑身散发的酒气,以及她那总是红彤彤像燃烧着的脸庞。他对细节的描写完全是自然主义的狂野,例如蹲坐在垃圾箱上聊天的女人。

诗意的想象、青春的气韵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是那初恋的些许美好回忆还停留在脑海。那带有令人晕眩的强节奏的初恋乐曲,在我们心中回荡着;复活节前夜和复活节当晚,解冻的厚厚浓雾“让人离屋子五步远,就只能看见漆黑的夜里,闪现着一盏灯的红光”。夜间,雄鸡啼鸣,结冰的河面,薄冰发出噼啪的破裂声,就像杯子破碎时发出的声响。而那个年轻人正在从屋外透过玻璃窥视着屋子里的少女。少女没有看到窗外的人,她坐在桌旁,在一盏灯光颤动的小油灯下——卡秋莎在沉思,在微笑,她进入了幻梦之中。

作品中,作者的抒情成分只占了极少的位置。而他的艺术表现手法却更加客观,更加脱离个人生活。他曾努力地更新自己的观察视野。他在这里探究的罪恶和革命的世界,对他而言,其实是十分陌生的。[相反,他在《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哥萨克》等作品中,描写过各种社会,并涉猎沙龙贵族、军队、农村生活等。对于这些,他只要回忆一下就可以。

]他凭借一种自觉的同情的努力闯入他们的社会;他坦诚地表示,在对革命者们进行仔细观察之前,他们给予他的是一种难以克服的厌恶感。但是,令人赞叹的是,他真切的观察就像一面无瑕的镜子,典型与精确的细节是如此丰富准确!无论卑鄙还是道德,作者都以一种既不严厉也不溺爱的态度,通过智慧和博爱的怜惜去观察、去对待!……

同类推荐
  • 张爱玲传奇

    张爱玲传奇

    文字像一把华丽又寒冷的剑,她优雅地挥舞着。爱情像一场绚烂而冒险的旅程,她坚定地飞蛾扑火。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在她极富传奇的一生中,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她,就是张爱玲。《张爱玲传奇》用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张爱玲的传奇一生。
  • 为什么是乔布斯:“苹果教主”的成功心经

    为什么是乔布斯:“苹果教主”的成功心经

    本书用最生动的案例和最简单的道理给予读者诸多人生启示。乔布斯的睿智,他的创业和创新精神,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尤其是他语出惊人的精彩语录令很多人折服。究竟他有什么特別的过人之处让全世界的人着迷?
  • 谁许你一世倾城:林徽因传

    谁许你一世倾城:林徽因传

    生动而具体地重现了民国时代林徽因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四个阶段的成长与成熟。全面而细致的描写了林徽因的一生。书中所述均是认真考察历史典籍而成,绝非想当然的传记作品。而是根据现存的关于林徽因的史实资料与作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予以文学性的演绎。本书填补了市面上众多林徽因传记未能触及的前半生,让读者从头认识这个可爱而坚毅的女孩,感受到一个依然美丽而不再遥远的林徽因。
  • 唐朝社交名媛

    唐朝社交名媛

    女人们梦想了一辈子,男人们惦记了一千年。不穿越,亲密接触大唐盛世的名门闺秀;不落俗,偷眼窥见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
  • 抗清逐夷复宝岛:郑成功

    抗清逐夷复宝岛:郑成功

    以大气跌宕、生动而又不失客观的语言,详细地讲述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抗击清军,收复台湾的经过。通过书中的这些情节和对话,不仅展示出了郑成功的文韬武略,而且更加体现出了他的忠心爱国,不顾生死的精神。他的光辉事迹为后世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并且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热爱自己的国家。
热门推荐
  • 超级探险队

    超级探险队

    全球顶级科技打造的SSS超级探险队,它要征服的地方,从来不会公诸于世……
  • 大话西游之猴王归来

    大话西游之猴王归来

    三藏:”空空,你可知为何这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悟空:”.......“三藏:“空空,你可知为何这芸芸众生,都要皈依我佛!”悟空:“......"三藏:“空空,你可知为何这诸天神佛,受万世敬仰!”悟空:“呔!吃俺老孙一棒!”这一棒,我要这天地都灰飞烟灭;这一棒,我要这芸芸众生都烟消云散;这一棒,我要这满天诸佛都化作尘埃;这是一个猴王取得真经,得去紧箍咒,一棒子敲死唐玄奘的故事,也是一个猴王重走西天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重取真经的故事。
  • 你认识何卿卿吗

    你认识何卿卿吗

    小说中对中年事业有成男人的心理危机刻画得传神而到位。他涉险熬到了一把手的位置,功成名就,还保持着反省和谨慎,但在生理和情感上却陷入了双重的困境。
  • 商总的巨星情人

    商总的巨星情人

    这是一个从头宠到尾的故事。这是一个总裁变成夫管严的故事。这是一个俊美少年变成国际巨星的故事。
  • 黑化什么的是不可能的

    黑化什么的是不可能的

    忧小郁现在真的忧郁了……什么鬼!她竟然被一个黑不溜秋的东西绑定了……正当她疑惑的时候,黑不溜秋的东西竟然说话了……「咳嗯…你好…」“我一点都不好”「……是这样的,我是一个伟大而可爱的系统,少女哟~准备好接受你的使命吗?」“不,我没有”……「少女哟~我爱着你的使命,得到一个愿望哦~」开不开心~」“哦,那我的愿望就是回去。你自己慢慢玩吧。”难搞啊!「…宿主绑定成功,开始穿越」“……”
  • 暗与明之曲

    暗与明之曲

    第三次世纪魔法大战以后,欧年第三公历正式结束,欧年第四公历便取代了其位置,三大族群签下了和平协议,就这样,新的利益斗争,游历冒险,魔法抗衡的史诗级故事就此展开。暗代表着人性与利益的黑暗,但同时它们也都有光明的一面,邪恶与正义,双方碰在一起的时候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 丹蔻

    丹蔻

    因打碎佛祖圣莲放出无量界邪灵修,神女羽凝被燃灯佛祖贬为凡人转世千年,只为找到并消灭修。轮回第十世,雨凝终于找到她的渡劫人。可是当渡了劫成了神,她终于明白,永恒的生命才是对她无尽的惩罚。妖王长桀痛苦的看着羽凝远离的背影,流下生平第一滴眼泪,我们用尽所有的力气相爱,却还是败给了无常...
  • 芷因与你相遇

    芷因与你相遇

    “喂!你叫什么名字?”“何遇”“我叫白芷!”“嗯”“诶!何遇你的名字有含义吗?”“如何遇见你,在我最美的时候”
  • 只想让生活普通点

    只想让生活普通点

    叶树,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高中生。他没有异能,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漂亮的青梅竹马,没有可爱的妹妹,没有进行神秘事业的双亲,也没有在魔界呼风唤雨的远方亲戚。如上所说,他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人。——才怪,骗你的。
  • 故人飞花美酒剑

    故人飞花美酒剑

    我手里握了把刀,你叫我用他去杀一个人。你手里拿着把剑,你用剑在泥地上刻了首诗。我喜欢江湖,即便我不喜欢打打杀杀,争霸天下。我喜欢酒,即便我有时候没钱买酒。我更喜欢女人,即便是不爱我的女人。我只是个普通人,江湖,只是个不得不去的地方。”常老三,山的那边的那边,有个地方,叫做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