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齐桓公“尊王攘夷”
鲁国国君鲁庄公决定亲自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让他先进齐国,事情就麻烦了。让我先带一支人马去截住他。”
不出管仲所料,公子小白正在莒国的护送下赶回齐国。路上,遇到了管仲的拦截。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管仲一见得手,急令众将士飞驰离去,背后传来一片哭喊声。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哪里知道,其实公子小白并未死,他见管仲领兵赶到,早已心存戒备,管仲那一箭正巧射在他束衣用的带钩上,小白急中生智,诈死躺下。此举不仅骗过了管仲,连鲍叔牙也信以为真。等管仲等人走远后,小白缓缓从车上抬起身来。为防备他们再来,鲍叔牙将计就计,让大队人马举哀缓行,又将公子小白藏进后面小车中,直奔齐国而去。
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到了国都临淄(zī),小白已经当上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huán)公。齐桓公即位以后,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齐桓公气愤地说:
“是他?不行,我那一箭之仇还没报呢。你只管杀了管仲,我让你做宰相。”鲍叔牙说:“如果主公仅想治理齐国,有我足矣;如果想成就一代霸业,则非管仲不可。他原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如果他成了主公您的臣子,就会去射主公您的敌人。”
鲍叔牙的话打动了齐桓公,于是他派人通知鲁庄公,一定要鲁国杀了公子纠,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鲁庄公没有办法,只好照办。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齐桓公隆重地迎接管仲回国,并向他齐桓公请教治国方略。
三天后,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囚徒变相国,成为中国历史上不拘一格起用人才的典范。管仲也忠心耿耿地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强盛起来。
齐桓公一心想当诸侯的霸主,做了霸主就能够发号施令,别的诸侯就得向他进贡,听他的指挥。于是管仲建议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其实就是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齐桓公在首止会集诸侯国君,与周天子盟誓,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在葵丘会盟。周王派人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就是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664年,山戎略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xínɡ),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摧毁邢国都城的狄兵,并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又大举攻卫,卫懿(yì)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多次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5年,齐国联合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意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死。又过了两年,齐桓公也死了。齐桓公一死,他的其他五个儿子抢夺君位,迫使太子昭外逃。齐桓公的尸体五六十天无人过问,以至于生蛆。齐国的内乱,导致齐国的霸主地位就此结束。
21、“仁义”争霸成笑柄的宋襄公
齐桓公死后,齐国势力瓦解,各诸侯国呼唤新盟主的出现,担起“尊王攘夷”的时代使命。公元前642年春,宋襄公以齐桓公付托为依据,率兵护送太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这就是齐孝公。
齐国本来就是诸侯的盟主国,如今齐孝公靠宋国帮助得了君位,宋国的地位自然就提高了。
宋襄公自以为有重定乾坤的功劳,新一代盟主非他莫属。便于公元前639年春,传檄(xí)诸侯,约定秋天在鹿上(今山东巨野县西南)会盟。结果只有齐、楚两国响应。齐国是答谢他帮其复国之德而与会的,楚国响应却别有他图。原来楚国早就雄心勃勃想一争盟主之位。宋襄公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个会,商议会合诸侯订立盟约的事。楚成王、齐孝公都同意,决定这年(公元前639年)七月约各国诸侯在宋国盂(yú,今河南睢县西北)开大会。
到了七月,宋襄公驾着车去开大会。公子目夷宋襄公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可怎么办?主公还得多带些兵马去。”宋襄公说:“那不行,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大会,怎么能自己带兵马去呢?”公子目夷怎么也说服不了他,只好空着手跟着去。果然,在开大会的时候,宋襄公兴致勃勃地正想主持盟会,楚国却突然发难,事先埋伏的甲兵蜂拥而出,与会诸国除了个别国君不知就里外,其他的早已心照不宣,所以各诸侯立刻趁机倒戈,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楚成王。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公拘押起来,然后指挥五百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宋国。幸亏宋国大臣早有防备,团结民众,坚守城池,才使楚成王灭宋的阴谋未能得逞。楚国见宋国早有准备,突袭不成,于是在鲁国和齐国的调解下,在楚成王做了盟主后,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争霸不成反遭侮辱的宋襄公恼羞成怒,特别是邻近的郑国国君也跟楚成王一起反对他,更加使他恼恨。宋襄公为了出这口气,决定先征伐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可是厉害呀,他不去救郑国,反倒派大将带领大队人马直接去打宋国。宋襄公没提防这一招,连忙赶回来。宋军在泓(hóng)水(在河南柘城西北)的南岸,驻扎下来。
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公子目夷瞧见楚人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国仗着他们人多兵强,白天渡河,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咱们趁他们还没渡完的时候,迎头打过去,一定能打个胜仗。”
宋襄公说:“不行!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咱们就打过去,这是不道德的。”
说着说着,全部楚军已经渡河上岸,正在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公子目夷心里着急,又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抵挡一阵。要是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宋襄公责备他说:“你太不讲仁义了!人家队伍都没有排好,我们可不能动手。”不多工夫,楚国的兵马已经摆好阵势。一阵战鼓响后,楚军像大水冲堤坝那样,哗啦啦地直冲过来。宋国军队哪儿挡得住,纷纷败下阵来。
宋襄公指手画脚,还想抵抗,可是右腿上已经中了一箭,血流如注,无法站立。还亏得宋国的将军带着一部分兵马,拼着命保护宋襄公逃跑,总算保住了他的命。但宋国大败,辎(zī)重车仗损失无数。
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宋国人议论纷纷,都埋怨他不该跟楚国人打仗,更不该用所谓“仁义”的打法。公子目夷把大家的议论告诉了宋襄公。宋襄公揉着受伤的大腿,说:“依我说,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比如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别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
公子目夷真的忍耐不住了,他气愤地说:“打仗就为了打胜敌人。如果怕伤害敌人,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让人家抓走。”
第二年夏天,宋襄公因伤病发作死了。他那愚昧迂腐的“仁义”争霸也成了千古笑柄。
22、晋文公称霸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与狄女所生之子,从小喜欢结交朋友。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就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申生被骊姬害死后,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夺取了君位,他怕重耳与他争位,就派兵深入狄国,追杀在此避难已十二年的重耳。重耳只得再次逃亡。
重耳一行人经过曹国,离开宋国,又去了郑国。
当他们一行来到楚国时,颇有豪杰气概的楚成王见重耳气宇不凡,便下令以国君之礼隆重接待。有一天,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晋文公姬重耳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
楚成王听了并不在意,反而建议重耳去秦国,秦晋接邻,时机成熟时好返回晋国。重耳觉得楚成王一片赤诚,所言极是,于是辞别楚王,来到秦国。
秦穆公见重耳到来,不由心中大喜。为何大喜呢?原来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当了晋国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反倒跟秦国作对,还发生了战争。
夷吾一死,他儿子又同秦国不和,更引起了秦穆公的不满。现在看到重耳一行来到秦国,言谈间有图谋晋国之意,岂不正中秦穆公心意?
秦穆公又派人向重耳提亲,意将女儿嫁给重耳。重耳在随从劝说下答应了这桩婚事,令秦穆公大喜过望。有了这段秦晋之好,秦穆公才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终于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被异母兄太叔带夺了王位,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晋文公在朝廷上按照礼仪循规蹈矩地向天子行了朝见之礼。周襄王也以礼举行了盛大的答谢宴会,并赐给土地,使得晋国的领土向南推进了一大片。晋文公从此也渐渐有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盟主风范。
又过了两年,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晋文公召集群臣商议后,就率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pǔ,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楚军将领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跟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刚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国人放在眼里。他不顾一切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
晋文公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着残兵败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jiàn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晋文公终于成为继齐桓公之后中原华夏族的又一代盟主。
23、广揽人才的秦穆公
秦国地处偏僻的西部边陲,西周初年只是个附庸小国,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帮助周平王东迁才被封为诸侯,并得到周平王所赐岐(qí)山以西之地,后定都雍(yōnɡ,今陕西凤翔南)。国小民弱,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时代,与其他强国相比,显得很不起眼。到秦穆公时,秦国国势才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刚继位,就亲自带兵讨伐茅津(属今山西平陆县)的戎人,开始了扩张疆土的事业。秦穆公雄心勃勃,一心想超越其他家国家,称霸天下,但苦于身旁没有贤才良臣来辅佐他。为此,他很苦恼。
有一天,秦穆公召见了善于相马的伯乐,对他说:“你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了,不知你的子孙辈中有继承你的相马本领的吗?”乐回答说:“大王,真是可惜得很,我的子孙中没有一个人及得上我,倒是我的好朋友九方皋(gāo),他相马的本领高强,大王可以试一试。”秦穆公穆公当即召见九方皋,请他去寻一匹好马。过了三天,九方皋兴冲冲地跑来报告,说已为大王觅(mì)到了一匹第一流的好马。穆公高兴地问:“是匹怎样的马?”九方皋答:“是匹黄色的母马。”穆公让人把马儿牵来,谁知竟是一匹黑色的公马。于是穆公对伯乐说:“你推荐的那位朋友怎么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分辨不清,我怎么能相信他推荐的是匹好马呢?”
伯乐感慨地赞叹说:“九方皋注重观察的是精神,而忽略了它的表象;注意它内在的品质,而忽视了它的颜色和雌雄;只看见了他所需要看的而忽视了他所不必要看的;只观察到他所需要观察的而忽视了他所不必要观察的。
像他这样相出的马,才是比一般的好马更珍贵的千里马啊!”
试验之后,果然是天下少有的千里马。秦穆公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派人到各处去广招人才,希望天下有用的人都投奔到他的门下来。
公元前655年,秦穆公派公子絷(zh)到晋国代自己去求婚。当年晋献í公灭虞,俘虏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xī)。这次秦穆公来求婚,有个大臣对晋献公说:“百里奚不愿做官,就让他做个陪嫁的奴仆吧。”
公子絷带着百里奚等回国时,半道上百里奚却偷偷逃走了。
秦穆公和晋献公的大女儿结婚后,发现陪嫁奴仆中少了百里奚。就追问公子絷。公子絷说:“一个奴仆逃走了,没什么了不起。”朝中有个从晋国投奔过来的武士叫公孙枝,把百里奚介绍了一番,秦穆公认为百里奚是个了不起的贤才。于是,秦穆公一心想找到百里奚。
后来秦穆公总算打听到百里奚的下落,就备了一份厚礼,想派人去求楚成王把百里奚送到秦国来。公孙枝说:“这可万万使不得。楚国让百里奚看马,是因为不知他是个贤能之士。如果您用这么贵重的礼物去换他回来,不就等于告诉楚王,你想重用百里奚吗?那楚王还肯放他走吗?应该按照现在一般奴仆的价钱,花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
于是,一位使者奉命去见楚王。楚成王看着献上的五张黑色的上等羊皮,想都没想,就命令把百里奚装上囚车,让秦国使者带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