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刘端对付相国的手段说出来都会让刘彭祖觉得汗颜,具体操作如下:凡是公正奉法的,刘端就恶人先告状,捏造罪行,报告中央;实在找不着罪行的,就干脆毒药对待。就这两招,汉武帝派出去的相国就没有一个能有好日子过的。
现在公孙弘想要借助刘端这把狠刀对付董仲舒,看中的正是他的整人特长。主意想好之后,公孙策就开始行动了,他对汉武帝说:
“陛下您那个胶西王兄,一向骄横无理,再不管估计就管不住了,我想了一下全国能管教他的,也只有董仲舒一人了。”
公孙弘说完,汉武帝觉得很有道理,当年江都易王刘非不也挺让人头疼的吗,在董仲舒手下还不是一样服服帖帖?既然董仲舒是调教恶王的能手,那这个搞定刘端的艰巨任务就交给他吧。之后,汉武帝就决定起用董仲舒,拜他为胶西王相国。
这下子,公孙弘可笑死了:看你这个董仲舒还在背地骂我不,这次让你竖着进去,横着出来。董仲舒也因此愁得头发差点没掉光,公孙弘此举不就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吗?
我相信,包括公孙弘在内的所有的同行应该都在家里等着看董仲舒怎么被整死或者整残,但结果却大大出乎众人的意料,因为刘端对待董仲舒实在是有些让人意外。刘端听说董仲舒远道前来,马上将自己的另类打扮改为正常打扮,还打着热烈光临的标语,人模狗样地出门迎接董仲舒了。
这……有些太让人意外了吧?胶西王不是很残忍吗?董仲舒在心中颤颤地问自己。
事实上,刘端这样做不是在设陷阱、圈套,更不是在作秀,他是真心实意地把董仲舒当一个神仙来供奉,因为董仲舒名气实在是太大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名人,都能让刘端崇拜。那些工资两千石的能算什么名人呢?数尽天下人,只有一个董仲舒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大儒。
何谓大儒?用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正是因为人们对大儒的敬畏,使得董仲舒暂时稳住了刘端。但时间一长,董仲舒就发现,这个刘端就是个暂时笼住兽心的恶狗,保不准哪一天就会六亲不认,逢人乱咬。董仲舒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大儒也是人,是个会受伤的凡人。他这样子跟刘端朝夕相处,过段时间神秘感就会消失,到那时候刘端审美疲劳,怎能保证他不对董仲舒下手呢?
那怎么办?难道要看着这个定时炸弹将自己炸得粉碎吗?当然不能。于是董仲舒日夜思索解决的办法,最终想出了一个激流勇退的办法——以病辞官。
算起来这应该是董仲舒人生中最智慧的一个策略,因为经历世事的磨炼,他终于懂得了什么叫放下。
当年贾谊名声在外,深得皇帝恩宠,却不被自己的同行接纳,最终只得奔走长沙。后来,跟汉文帝坐而论道,论鬼神,说命运,本以为可以重见天日,没想到却被邓通在背后参了一本,被贬出长安,照顾梁怀王刘揖。后来刘揖堕马而死,贾谊愧疚自责,最终也抑郁而死了。
古语有云:“伴君如伴虎。”诸侯王不是虎,最起码也是个狼一类的动物,与这样的禽兽朝夕相伴,保不准哪一天会命丧黄泉。既然惹不起,就干脆躲吧。
而想躲开,就得先放下,放不下这个仕途,走出这条路还会踏上别的路。如果当初贾谊能放下官场另谋出路,也不会落得抑郁而死的下场。所以,放下才是关键。人生在世,总有属于自己的领域,可以在里面活得轻松舒畅,自由自在。董仲舒生来就是属于学术的,政治场合不适合他,所以放下官场,归心学术,才是正道。
当然,董仲舒作出这样的选择,客观上也要归功于公孙弘,要不是他当初安排董仲舒出任相国,董仲舒也不会选择归心学术。当然,结局是公孙弘不想看到的——董仲舒在学术上走出了一条更辉煌的道路。
董仲舒不问官场之事,不代表官场也不问他。那时候只要中央一有大事,总要派个人去问问董仲舒,当年张汤就屡次不辞辛苦地往董仲舒家里跑。尽管张汤和公孙弘是一伙的,但二人对待董仲舒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公孙弘想将董仲舒往死里整,张汤却喜欢捧董仲舒。张汤之所以喜欢董仲舒,是因为他是董仲舒的一名粉丝,想要细心求教。
再说公孙弘的目的没达到,只好继续自己的日子,人家董仲舒已经悉心向学了,自己也没有办法了。淮南王造反的时候,公孙弘觉得自己身处相位但却没治理好国家,难辞其咎,加之有病在身,就想引咎辞职,但汉武帝没有批准。公孙弘身体好点之后,继续处理政事,但毕竟岁数大了,在公元前121年的3月,公孙弘寿终正寝,享年八十岁。
公孙弘为相数年,曾建议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还有部分著作传世。他从一个贫民百姓做起,一直做到封侯称相,在民间备受推崇。尤其他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精神,已成为历史长卷中最醒目的一章,永垂后世。
酷吏张汤
汲黯的预言
张汤是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是汉朝有名的酷吏,也是汉朝有名的廉洁之人。张汤最后能成为一代法官,跟他的天赋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要不是张汤父亲这个伯乐,估计张汤的潜质也就被埋没了。
那时候张汤的父亲任长安丞,因为出差就让张汤在家看家,可当父亲回到家之后却发现家里的肉已经被老鼠吃了,张汤却一点儿也不知道,生气的父亲就施用家法,打了张汤一顿。
张汤看家却把肉看丢了,用法律名词说就是失职,失职被打,也是理所当然。但挨完打的张汤却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将怒气发到了老鼠身上。更让人跌破眼镜的是,为了讨回公道,张汤居然开始审问老鼠。
为了找出老鼠,张汤用火熏老鼠洞,结果不堪忍受烟熏的老鼠就跑了出来,刚好被张汤抓住了。张汤拎着被逮着的老鼠,并没有一脚踩死它,而是立案追查这只老鼠。为了找到证据,张汤还将吃剩的肉挖了出来,末了写了一篇奇怪的状书,告老鼠盗窃。证据确凿,最后张汤判老鼠死刑,当场碾死。
张汤的所作所为让父亲又惊又喜,这不就是一个天生当法官的料子吗?这样的天才要是不培养,简直就是浪费资源!
从那以后,张父就开始着力将张汤往这方面引导,还让张汤代写了不少狱书,见了很多的世面。父亲死后,张汤接任长安吏。当然,要是没有贵人提携,张汤的路也不是十分好走的。
说起来,张汤最大的贵人当属田蚡,当年就是因为田蚡看张汤是个人才,推荐他当了补侍御史,要知道这个职位可是御史的候补人选啊。但让张汤郁闷的是,就在他梦想着高升的时候,田蚡因为跟窦婴斗气魂归西天了。
田蚡死后,御史大夫韩安国接班做了丞相,空出来的御史大夫之位则被汉武帝给了一个叫张欧的人,张汤原地不动。之后韩安国被免职,薛泽又当了丞相,丞相的位置就这样走马灯似的变换着。然而,不得不说这些人其实都是绿叶,在历史上只能起陪衬作用,真正的主角轮不到他们,因为遇见事情的时候,皇上能想起来的不是他们。这不,就在陈阿娇陈皇后弄出巫蛊案的时候,汉武帝的第一反应不是找这些丞相,而是找更具天赋的张汤。原因很好理解,就是因为张汤不光业务精干,而且为人清廉。
事实证明,汉武帝的眼光没有错,张汤接手这个案子后,就开始立案侦查,最后将皇后以及三百多人引了出来,这件事最终也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张汤由此扬名立万。
张汤之后是一路扶摇直上,让人非常羡慕,但他之所以能红起来,还赖一个人的“关照”,这个人就是在前边参加辩论会的汲黯。其实开始的时候汲黯是和公孙弘掐架,张汤出山之后,却和公孙弘一拍即合。他们两个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是因为张汤是法律专业出身,而公孙弘也是学法律的,两人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所以惺惺相惜,不久就成了好同事。
更重要的是,张汤的做官之道和公孙弘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要想升官,就得先将专业知识搞扎实,关键还要顺从皇帝的旨意办事,见风使舵,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作风如此相似的两个人能走不到一起?公孙弘和张汤两个人看见对方就好像是看见了自己,他们的感情还能不好?所以,汲黯在遇到张汤之后,对他也是一路掐啊掐的。
张汤揭发出陈阿娇的事后,被汉武帝提拔为太中大夫,张汤受此鼓励,更加勤奋工作。为了求发展,张汤又跟另外一个叫赵禹的人一起,准备修改汉朝的法律。
在汉初,四个人是汉法的奠基人:萧何定律令,韩信定兵法,叔孙通定仪法,张苍定章程。当年,刘邦觉得法律条文太过严苛,不适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于是废除了许多没人性的条文。到了后来文景之治的时候,更是一路修改,做到了基本让百姓满意。但汉武帝上台之后,政治较之以前清明了很多,再沿用以前的法律就不太合适了。而且汉武帝之前的法律条文体现的是黄老思想,凡事以少管事为工作标准。但汉武帝崇尚的是儒学,他认为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也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所以,他觉得法律条文应该越来越重,条条文文也必须做到执法有依,于是就让张汤着手做了。
说起来这个工作确实有些枯燥,但收获却是很大的。张汤和赵禹合伙修改好汉法后,赵禹被升为少府,张汤被提为廷尉,张汤从此跻身九卿之位。
这让汲黯心里特别不舒服,先不说公孙弘七老八十居然连连升迁将汲黯甩在了后面,就说张汤,居然也年纪轻轻的就位列九卿,而汲黯则原地不动,汲黯心里就更加窝火了。而且,汲黯的专业是黄老学术,主张少折腾,所以,尽管他也是法律圈子里的人,但对于法律条文从不乱改。张汤上台之后,居然将汉朝沿用近百年的大法改了,还改得苛刻深奥,乱七八糟,这简直太不像话了!汲黯心中愤懑,自然要表现出来,于是就在上朝的时候像个老公鸡似的跳出来和张汤掐架,大声骂张汤:
“以前汉朝的法律让老百姓活得好好的,你现在的法律却只能让他们觉得更繁杂。你以为让监狱里装满囚犯,就是好的法律吗?你以为让天下人都躲着法官,就是好法律吗?祖宗大法好好的,你凭什么为了一己私利就改了?你这样做,是典型的损人不利己,你就等着断子绝孙吧。”
汲黯的话说得又狠又毒,但张汤却像公孙弘一样从容不迫地说:“公如不服,可以廷辩。”
汲黯一听,挑衅?怕你?辩就辩!汲黯等的就是张汤这句话,之前他一直在找机会死磕张汤,无奈张汤一直不接招,现在好了,既然你张汤接招了,我奉陪到底。
但汲黯很快就发现,自己输了,因为自己口才不如人。汲黯的辩论风格,一直是慷慨激昂,说起道理来滔滔不绝;而张汤则犹如涓涓细流,潺潺流淌。张汤以柔克刚,最终战胜了汲黯。汲黯的个性是那么嫉恶如仇,他虽然输了,但不代表他从此要跟张汤化干戈为玉帛,于是跺着脚对张汤说:“你这个人不可理喻,不信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张汤笑了。那就走着瞧吧。
经过汲黯这一折腾,他没得到什么,张汤却得到了实惠,他又升官了。
再说汲黯,在匈奴投降的那段时间,因为对汉武帝说了一些不利于汉朝和匈奴团结的话,他的形象在汉武帝心中基本已经毁掉了。但没想到不久,汲黯居然又因为一点儿小麻烦被免了官。
无官一身轻的汲黯失业后就回到了老家居住,日子倒也清静,但好景不长,不久,汲黯就被汉武帝召了回去。因为汉武帝碰到了一件麻烦事,这件事别人不能解决,唯有汲黯才能搞定。我们在前边就一直说汲黯是很牛的,他的牛不光因为他有个性敢顶撞领导,还因为他善于搞治安。
早在公孙弘生前,就曾经联合张汤建议汉武帝迁汲黯为长安市特别市长。公孙弘此举是觉得长安市都是些豪杰、权贵,一般人不敢惹。但等到汲黯上台之后,那些平时在别人面前耀武扬威的豪杰权贵居然都缩起头来不敢闹事了,汲黯的治安功夫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逼迫汉武帝请回汲黯的事情就是治安方面的问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汉武帝在公元前118年将三铢钱取消,改铸五铢钱,但没想到的是民间有人居然会用这个政策搞发财致富,许多地方纷纷私自铸钱。有个地方情况非常严重,就是楚王国。
当时,汉朝的中央管辖地淮阳郡和楚王将这种情况反映到汉武帝这儿的时候,汉武帝就决定让汲黯出山,拜他为郡太守,让他去镇压这些小鬼。
但汉武帝没想到的是,当使者带着任命书和印绶前去请人的时候,得到的答复居然是汲黯的伏地谢罪,拒不接诏。使者没办法,只好如实跟汉武帝汇报,汉武帝一听,脾气就上来了,继续派人前去请。汲黯还是那个硬态度,坚决不接诏。
汲黯这样做也是有理由的:他的确是不想出山了,因为他做了一辈子的中央高官,现在汉武帝却将他的官罢了,他拉不下这个脸去地方做什么太守。而且,他确实是老了,身体也不怎么好,不想再去惹什么事了,就想在家养老。
汲黯拗,汉武帝更拗,汉武帝看汲黯总是不来,就派人对他说他想见他一面。这下汲黯没办法了,只好去见汉武帝。临行之前汲黯就猜到了汉武帝要做的事,无非就是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赶紧上任。汉武帝料定汲黯不会当面拒绝自己,才出此下策,但他不知道对此汲黯已经想到了应对的办法。
果然,汲黯一见到汉武帝就开始哭,其实汲黯用这招学的是吕雉时代的周昌。当年的周昌可是个硬汉子,什么人都敢顶撞,要想让他不顶撞,除非将他的头砍下来。但当他听说皇上要派他去当刘如意的相国的时候,他一改自己的硬汉形象,伤心地一直掉眼泪。周昌哭是因为自己不想去,现在汲黯哭也是因为不想去。只见汲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说自己这么大岁数还能被汉武帝起用,非常感动,只是让自己去当太守,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如皇上将我留在长安,当个中郎官什么的,我也好将功补过。
汲黯的要求使得汉武帝好好地思量一下。中郎官食禄两千石,与郡守一样都是部长级的高官,不同的是中郎官比郡守权力大。所以,汲黯的痛哭其实是一招苦肉计,目的就是不想去地方做官。
汉武帝和汲黯打交道这么多年,对于汲黯的为人自然十分了解,所以汉武帝对汲黯说:“你老人家不要嫌弃这个职务,正是因为我器重你才派你去治理那里的治安,就算你现在躺在病床上,我也要让你出山,因为换了别人根本就不可能治理得好啊!”
汉武帝的话说到这个份上,也就没有转圜的余地了,汲黯无奈,只好抹干眼泪上任去了。
事实上,除了上面讲到的不想离开的理由外,汲黯还有一个不想离开的理由,那就是他想亲眼看着一个人在他面前倒台,这个人就是张汤。离开长安,他就没机会看着张汤的惨样了。不过汲黯怎么肯这样罢休,在临走之前他找了一个人替他盯着张汤,这个人叫李息,时任外籍官民接待总监(大行),也是两千石的部长级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