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听了卫青的推荐之后既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更没有给什么暗示性的传话,主父偃刚刚升起的希望就这样又落空了。之后,只好重新鼓起勇气,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对于离乡背井的人来说,最难的事就是没钱,吃饭、住宿、托人办事(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哪一个不要钱?钱也成了主父偃这个西漂一族最大的难题。很快,主父偃的温饱就成了问题,没办法,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主父偃只好收起尊严,出门去蹭饭了。
走运了!
相信没有人愿意蹭饭,当年韩信在淮阴流浪的时候曾经无数次在亭长家蹭饭,最终还不是被人家变相地赶出了大门?当然,长安富人多,也不会在乎几顿饭,问题是,人家跟他主父偃非亲非故,凭什么要养他?想到这里,主父偃发现这条路也根本行不通,没办法,还是依靠自己吧。走投无路的主父偃决定毛遂自荐,亲自给汉武帝写信要工作。就这样,一篇策论诞生了。不过,主父偃在毛遂自荐的同时还拉上了另外两个人,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不怕这些人跟他抢工作吗?
其实,主父偃这样做是有自己的目的的,他交的那篇策论的主题思想是反战,而他拉上的两个人,一个是严安,另一个是徐乐,他们策论的基调也是反战。三个人一起论述这个主题,当然就胜过一个人论述了,人多力量大,这应该是主父偃想要的效果。
主父偃三人早上交了自荐书后就开始等待汉武帝的传唤,到了黄昏终于有了好消息:汉武帝决定召见他们了!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汉武帝这么好战的人为什么要召见三个反战分子呢?这就要归因于汉武帝的胸怀和魅力了,尽管他好战,但对那些对国家有用的声音还是会洗耳恭听的。
三个人见了汉武帝后,将自己的观点跟汉武帝一说,汉武帝摇着头叹息,主父偃以为又没戏了,没想到汉武帝却说:“为什么要让我现在才见到你们呢?”
那一刻,主父偃的眼睛湿润了,自己苦苦挣扎了这么多年,等的就是这句话,现在终于被自己听到了!不管以前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都值了!
被汉武帝认可了才华的主父偃等三人,很快就被安排了职务,三个人都是郎中,而主父偃更是倍受宠信,创造了一年之内连升四次的奇迹,最终被提拔为中大夫。
主父偃是得意了、开心了,但有人开始担心了,这些人就是当年冷落了主父偃的那些富贵人家,他们害怕主父偃因自己当年所受的冷遇来找他们算账,为了防患于未然,赶紧花重金去贿赂主父偃。
主父偃很想得开,对这些一概笑纳。那些曾经得罪过主父偃的人一看这个办法有效,于是纷纷效仿,结果贿赂主父偃的人越来越多。这时候有人出来提醒主父偃,贪心不足蛇吞象,这样贪小心自己的前程。主父偃却反驳得理直气壮:我生来就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现在有机会捞,当然要好好捞一把了。
主父偃找到了工作,钱包也很快鼓了起来,这时候主父偃却做了一个决定,做回自己的老本行,尽管当初他是以儒家学者的身份向汉武帝鼓吹了一下反战的思想才得到汉武帝的青睐,但他内心深处对于纵横家还是十分钟情的。成功变身纵横家之后,他觉得自己空有口才而无谋略,是不可能做好纵横家的,于是就开始寻找机会展现自己的谋略。这对于主父偃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虽然他后来改行经学,但纵横学的知识一点儿都没有荒废。很快,主父偃就找到了机会,因为卫青决定拿下河套地区,主父偃正好趁此机会给汉武帝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主父偃的方案大致如下:河套地区土地肥沃,又有黄河做天堑,蒙恬将军还曾在这里筑城驻军抗击匈奴。现在我们应该效法蒙恬将军,重新筑城,建立边塞,这样不但可以减少粮食的运输成本,还能威胁匈奴。
汉武帝看了主父偃的提案,按照惯例召开会议讨论,这一讨论主父偃就受到了攻击,甚至还有人开始骂他,这个人就是我们在后面讲到的公孙弘。
公孙弘是这样反驳主父偃的:旧秦曾经在河套设郡,那是没错的。但蒙恬将军筑城的结果呢?还不是最终放弃了。公孙弘没有把话说绝,但意思很明确,就是说人家蒙恬带领三十万人去筑城都没有成功,现在咱们去就能弄出花样了?
公孙弘的话得到了群臣的一致赞同,然而,这不是汉武帝的意见,最终汉武帝还是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决定在河套地区设郡驻军。最终,汉武帝将十万人移民到朔方郡,从此对匈奴也化被动为主动了,此后,主父偃在汉武帝心中的砝码又增高了。
尝到成功甜头的主父偃,更加努力,接连又立了两个大功,其中一个是建议移民替汉武帝守陵。
中国人历来有这样的传统,在生前给自己修建坟墓,好让自己死了之后有葬身的地方,这种事情在皇家也不例外。汉武帝也给自己建了一座坟墓,就是位于今天陕西省兴平市东北的茂陵。修筑茂陵的时候汉武帝只有十八岁,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茂陵还是一如既往的门可罗雀。一直寻找立功机会的主父偃将这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后来找了个机会,主父偃对汉武帝说,现在茂陵已经修好了,只是那里人气一直不旺,我有一个好办法,可以帮助皇上刷一下人气。办法很简单,就是将全国各地的富豪全移到茂陵去。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可以打击富豪在当地盘根错节的势力;二、可以让他们带动首都的消费市场,扩大内需,这样不但能缓解当前国库不充的燃眉之急,茂陵的人气自然也能呼呼直上了。对于这个建议,汉武帝欣然采纳,事后给主父偃记大功一件。
另外一件大功就是揭发刘定国的罪行。
这个刘定国是燕王刘泽的孙子,他托自己父亲的福继承了燕王之位。但有谁能想到,这个小燕王的生活作风会是这样有问题呢。
之所以说他生活作风有问题是有据可循的,首先他看上了自己已故父亲的小老婆,跟人家通奸,还生了一个男孩;死人的老婆都不放过,活人的就更别说了,占了自己的“小妈”,刘定国还不满意,又将弟妹占为己有,这是其次;更兽性的是,他居然跟自己的三个女儿通奸。
如此禽兽不如的刘定国之所以最后死掉是因为他跟自己的臣属郢人有过节儿,准备悄悄杀了他。郢人对刘定国的丑闻看得一清二楚,听说他要杀自己,就决定先下手为强,可谁知,居然被刘定国抢了先,自己还没有行动就一命呜呼了。刘定国的丑闻死无对证了。
郢人死后,马上就有人替他来报仇了,这个人,正是主父偃。
主父偃是怎么知道刘定国的丑事?其实也是巧合,郢人的堂弟上书揭发刘定国的时候,恰好被主父偃看到了。所以,主父偃就决定免费替郢人清算刘定国了。
难道主父偃和郢人有亲戚关系,才决定出手相助?当然不是,郢人和主父偃非亲非故,之所以出手相助是因为主父偃心里有恨。这恨来自于当年主父偃北漂燕国的时候,刘定国没有对他伸出援手,主父偃一直记得这份“情”,现在刘定国有把柄握在自己手中,正好可以将他推翻,解了自己心头之恨。
果然,主父偃从容不迫地出手了。他开始在长安城里进行大肆宣传,让天下人都知道燕国出了刘定国这样一个禽兽。这样的丑事汉武帝怎么肯饶过,听说之后赶紧召集众卿进行磋商。
磋商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汉武帝默许,主父偃煽风点火,众卿一致通过:刘定国该杀。
不过没等汉武帝的人动手,刘定国就知趣地自杀了。
推恩令
如果你看了主父偃的奋斗史可能会将他当成偶像,因为他在穷困潦倒、历经磨难的时候依然奋发向上,这简直就是一部励志史。但支撑主父偃走下去的动力,除了追求富贵,还有别的,那就是找回自己的尊严。
当年主父偃在齐国被人排挤,在燕国被人漠视,自尊已经被压缩得所剩无几了,但越挫越勇的主父偃逐渐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动力已经在这样的排挤和漠视下由追求富贵变成了找回尊严,报复别人。那些在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想起来的世态炎凉,让他奋斗的决心越加坚定。所以,当主父偃身处长安,被汉武帝赏识的时候,就开始了自己的疯狂计划:报复那些曾经排挤鄙视自己的人,找回自己的尊严,这也就是为什么主父偃要整死刘定国的原因。
在人类的历史上,仇恨这种东西应该说是最可怕的,因为仇恨可以制造出人肉炸弹,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也正是因为仇恨,世界上有了恐怖主义。但仇恨其实是把双刃剑,人类可能因此而进步,也可能因此而灭亡,在汉朝的这段历史上,仇恨毁灭了主父偃,却又成就了主父偃。
当年正是因为主父偃一心想着要找回尊严,报复别人,所以才给汉武帝上书主张实行推恩令。当年贾谊曾经在自己的《治安策》里向汉文帝提出过这个想法,实行和平演变,将诸侯的权力像切蛋糕一样分给自己的子子孙孙,这样诸侯就没有力量对抗中央了。后来晁错继承了贾谊的思想,但方法有些过激,结果脑袋搬了家。现在主父偃接过这个衣钵,给贾谊的方案起了个新名字——“推恩”。
对于这个政策,主父偃是这样解释的:
古代的诸侯国不过百地,形不成气候;但现在诸侯的地盘是过去的N倍,有的甚至连城数十,绵延千里。更可怕的是,这些诸侯国仗着家大业大,很容易产生动摇中央的想法。这个问题在晁错那儿激化是因为他理解错了,结果诸侯国的问题没解决了,国家差点又陷入战争的泥潭。现在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实行推恩,以施恩的名义将诸侯王的土地分给他的子孙们,这样一来诸侯子弟非但不恨中央,还会感恩皇上的眷顾;二来可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他们也就失去对抗中央的实力了。
这个政策,对于一直苦恼于诸侯王问题的汉武帝来说,无疑是一场甘霖,汉武帝透过主父偃的政策仿佛又看到了国家振兴的希望,于是果断采纳了主父偃的决策,在公元前127年的春天诏告天下,开始实施推恩令。
这下,主父偃又大赚了一笔。
但有一个问题却不得不提,主父偃提出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了国家吗?难说,因为主父偃一心想要的不过是找回尊严、报复别人和追求富贵,他还没有高尚到单纯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有据为证的,因为主父偃在官运亨通后对于任何贿赂都是来者不拒,对于别人的劝说也是充耳不闻。在他看来,一心为公不会有什么好报,流行的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的铁律,他那么做,不过就是为了适应现实而已。
这是最真实的主父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别人欠他的账他永远不会忘记,所以齐国是主父偃早晚会收拾的一个既定目标。
齐国是主父偃的故乡,但这个故乡给他的回忆却只有痛苦没有快乐。在故乡,主父偃几乎没有体会过做人的快乐,因为有两拨人没把他当人看过,一拨是父母兄弟,另一拨是宾客。
主父偃为什么这么不招人待见呢?其实只要联系一下历史,你就会找到答案。当年苏秦初学纵横学的时候,父母、妻子,都觉得他是不务正业,得了神经病,于是都不爱理他。当苏秦出去碰壁回来后,就更没人愿意理他了。
家人之所以断定苏秦是神经病,是因为苏秦太不知天高地厚。在苏秦父母的思维中有这样的定势:我贫穷,是有道理的,因为存在即是合理的。所以他们甘心一辈子贫穷,但苏秦却叫嚣着要反对天经地义的贫穷追求富贵,这不是神经病是什么?
这个被家人视为神经病的苏秦却一直在奋斗,而且最终如愿以偿。当他衣锦还乡的时候,家人像是对待明星一样地对待他,苏秦这时候就说:“既然如此,何必当初?”
但苏秦嫂子的一句话却还是围绕着贫穷宿命论转着:你穷的时候,你不务正业就应该被我们欺负;现在你发达了,是有钱人了,就应该欺负我们。
主父偃的家人也是被这样的贫穷宿命论主导着。在他们眼里,现在的主父偃就跟当年的苏秦一样,是大逆不道的人,不安分守己地守着自己的贫穷过日子,非要搞什么个人奋斗,这不是有问题吗?所以从那时候开始,主父偃的家人就没有拿他当人看过。因此,主父偃要报复,只有这样他内心深处的梦魇才能真正惊醒。现在,主父偃就有了这样的机会,因为他抓到了齐王的把柄,只要他将这个把柄抖出来,汉武帝肯定会重重赏他。当然,主父偃也可以不抖出来,前提就是齐王要给他让他满意的好处。让齐王主动贿赂主父偃可能性不大,主父偃只好主动去让人家贿赂自己,他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让齐王娶自己的女儿,这样做,堪称完美。
就在主父偃得意于自己的建议的时候,却遭到了一个女人的反对,这个人就是齐王刘次昌的母亲纪太后。纪太后之所以不接受主父偃的提亲,自有她的想法。本来,齐王已经有了一个王后,此王后正是纪太后弟弟的女儿,但齐王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个王后,纪太后一心想要保住自己纪家的权力,所以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来阻止自己的儿子喜欢别的女人。
这个办法说起来很荒唐,纪太后派自己的女儿进后宫当线人去监视齐王的行动,不准齐王接近别的女人。饥渴难耐的齐王最终却饥不择食地跟自己的姐姐通起奸来,而这,也正是主父偃所谓的把柄。
纪太后拒绝主父偃,一方面是因为她想继续保持自己纪家的地位,不让齐王接近别的女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个太后太不了解时事,不知道主父偃的厉害。纪太后不知道主父偃的厉害还有更有力的证据,她不光拒绝了主父偃,还骂了一句很难听的话:“你主父偃是个什么东西,竟然想高攀我刘家?”
这话传到主父偃的耳朵里,主父偃当时就怒了,他在心里暗骂:你不知道我主父偃是个什么东西,我现在就让你亲眼看看。
之后,主父偃就开始行动了。他先给汉武帝奏了一本,说齐国临淄城有十万户,市租金有千金,市民甚至比长安还要富,这种现象很可怕。更可怕的是,现任齐王刘次昌与汉朝血缘关系不密切,未来关系会怎样发展不太好说。
接着,主父偃就开始罗列齐国的罪状:吕太后时就想造反,七国叛乱时要不是及时制止,肯定也会加入;而且,现在齐王竟然和自己的姐姐通奸,太不像话了。如果任由齐国这样继续下去,最终很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还是早点解决得好。
汉武帝听了主父偃这番话,觉得齐国问题确实已经到了不治不行的时候,于是就派主父偃前去齐国把脉治病。
主父偃听了汉武帝的安排,在心里狂笑:终于轮到我出手了!
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