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器官分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要掌握女性不孕的原因,并针对病因治疗,首先必须了解女性生殖器官的解剖和生理。
§§§第1节女性外生殖器官
女性外生殖器亦称外阴,指生殖器官的外露部分,位于两股内侧之间,前方为耻骨联合,后方以会阴为界,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口、处女膜和会阴等。
一、阴阜
阴阜为一隆起脂肪垫,位于耻骨联合的前面,是前腹壁最低部位。它有肥厚的皮下脂肪,青春期后生有阴毛。阴毛的排列分布呈一尖端向下的倒三角形,阴毛的疏密、粗细、颜色可因人或种族而异。
二、大阴唇
大阴唇是邻近两股内侧的一对皮肤皱襞。前端与阴阜相连,后端逐渐变薄,止于会阴。未生育妇女大阴唇一般自然靠拢,遮盖阴道口,经产妇的两侧大阴唇常分离,绝经后大阴唇呈萎缩状。每侧大阴唇都有内侧面和外侧面。内侧面似黏膜,湿润;外侧面与附近皮肤相似,并有阴毛、汗腺及皮脂腺。在大阴唇皮下脂肪组织中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三、小阴唇
小阴唇为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的皱襞,前端两侧相互结合成两层皱襞,形成阴蒂包皮和阴蒂系带,包绕阴蒂。小阴唇后端与大阴唇后端相会合,在正中线形成一条横形皱襞称为阴唇系带。小阴唇表面呈浅红色,湿润似黏膜,有皮脂腺,无毛。皮下有血管、弹性纤维,少量平滑肌,并有丰富的神经分布,感觉敏锐。
四、阴蒂
阴蒂位于外阴前端,两侧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处,和男性的阴茎海绵体相似,按其结构可分为三部分:前端为阴蒂头,中为阴蒂体,后为阴蒂脚。阴蒂头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每当有性冲动时可稍膨胀、勃起。有时阴蒂头被阴蒂包皮包盖而不外露,与男性包茎相似,这样可能会影响女性的性兴奋。
五、阴道前庭
阴道前庭是指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其前为阴蒂,后为阴唇系带。在此区域内,前方有尿道口,后方有阴道口。尿道口的后外侧,各有尿道旁腺的开口。阴道口四周有处女膜,或处女膜的痕迹。阴道口后外侧,各有一前庭大腺的开口,后侧与阴唇系带之间有一浅窝,称舟状窝,又称阴道前庭窝,初产妇明显,经产妇由于分娩撕裂则不明显。
六、前庭球
前庭球又称球海绵体,位于前庭两侧,相当于男性的尿道海绵体,由许多弯曲的静脉组成,有勃起性,它与阴蒂静脉有联系。其表面大部分被球海绵体肌覆盖,前部与阴蒂相接,后部与前庭大腺相邻。
七、前庭大腺
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位于阴道口的两侧,约黄豆粒大小,在前庭球后方,亦被球海绵体肌遮盖。每个腺体都有一很细的腺管,长约2厘米,开口于阴道前庭,相当于小阴唇和处女膜夹沟的中、下1/3交界处。性冲动时可分泌出淡黄色碱性黏液,以湿润阴道口。在正常情况下,不易触到此腺,当遇有感染时,可肿胀,甚至形成脓肿。如单纯性腺管开口闭塞,分泌物积聚增多,可形成囊肿。
八、尿道口
尿道的开口,在阴道口的上方,位于阴蒂的下方,呈椭圆形。尿道口后壁近尿道外口处有两个尿道旁腺的开口,是细菌(如淋菌)容易潜伏的场所。
九、阴道口和处女膜
阴道的开口,在尿道口的下方,位于阴道前庭后半部,其形状、大小常不规则。阴道口有一薄膜覆盖,此膜称为处女膜。处女膜的两面均为鳞状上皮覆盖,其中含有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末梢。处女膜中间有孔,孔的形状、大小和膜的厚薄可因人而异。未婚女性,处女膜一般为半月形或椭圆形,小的甚至不能通过一指,大的甚至可以容纳两指。处女膜厚约2毫米,个别人很薄,可因震动而破裂,有的人处女膜厚而且坚韧,甚至妨碍性生活。处女膜往往在初次性交时破裂,并伴有疼痛和少量流血,但也有个别人例外。若处女膜伸展性好亦可不出血,偶有大出血现象。个别处女膜坚韧,性交困难,则可手术切开。处女膜无孔属先天异常,可引起经血潴留,不能性交,亦应手术切开。
十、会阴
会阴是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及筋膜,厚3~4厘米,由外向内逐渐变狭窄,呈楔状。会阴表层为皮肤和皮下脂肪,内层为中心腱,联合上方一对肛提肌和筋膜。此外,会阴浅横肌、球海绵体肌和肛门外括约肌亦与此腱联合。会阴伸展性很大,妊娠后组织变松软,分娩时由于局部承受压力大,如不注意保护,容易引起不同程度的裂伤。
§§§第2节女性内生殖器官
女性内生殖器官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两者常被称为附件。
一、阴道
阴道是一个富有弹性的腔道,既是排泄月经和分泌物的通道、性交的器官,又是胎儿分娩的通道,还是妇科检查和手术的重要途径。
阴道位于膀胱、尿道和直肠之间,是内外生殖器的通道。上端有子宫颈管向阴道内突出,下端为中有空隙的处女膜所覆盖。妇女站立时,阴道呈向下向前的方向,上端较宽。阴道前壁长约7~9厘米,与膀胱及尿道相接贴;后壁长约10~12厘米,与直肠相邻。阴道后壁的上1/3为子宫直肠陷凹的底部,中1/3直接与直肠接触,下1/3由会阴体与直肠分隔。阴道虽是腔道,由于周围肌肉收缩,使前后壁紧密相贴,使其横断面呈“H”字形。阴道上端四周稍留空隙,称为左右和前后穹窿,后穹窿较宽大,有积留少量精液的作用。
阴道壁分三层,即黏膜层、平滑肌层和弹力纤维层。阴道黏膜呈粉红色,为复层鳞状上皮,无腺体。阴道排泄物正常时量不多,呈蛋清样或乳白色,称为白带,系由黏膜毛细血管渗透出的少量渗出液与脱落上皮、宫颈黏液混合而成,使阴道保持湿润状态。青春期前,体内几乎不产生雌激素,黏膜薄,皱襞少,复层鳞状上皮仅有6~8层。青春期后,由于受卵巢所分泌雌激素的影响,黏膜增厚,皱襞增多,复层鳞状上皮增至30层以上,整个阴道壁包括黏膜、结缔组织和肌层,厚约0.3厘米。阴道黏膜呈横形皱襞状,有很大的伸展性。在正常月经周期中,阴道黏膜脱落上皮细胞的形态随着卵巢内分泌的变化而改变,临床上可根据阴道脱落细胞来估计卵巢内分泌情况。排卵前,体内以雌激素分泌为主,阴道黏膜表层较厚,腔内的脱落细胞以表层细胞居多。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阴道黏膜中层较厚。脱落细胞以中层细胞居多。绝经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减少,阴道黏膜又趋平薄。
二、子宫
子宫位于盆腔的中央,是一个前后略金扁的倒置梨形样的肌性有腔器官,前为膀胱,后与直肠相邻。子宫可分为子宫体和子宫颈两部分。子宫上部较宽者称子宫体,其上端隆突部分称子宫底。宫底两侧为宫角,与输卵管相通。子宫下部较窄,呈圆柱状,称子宫颈。在正常情况下,直立时,子宫底位于骨盆入口平面以下,子宫颈的下端在坐骨棘平面稍上。子宫呈前倾、前屈位,子宫体和子宫颈成170°左右钝角。若以子宫颈为固定点,子宫体的方向是向上向前,阴道的方向是向下向前,两者之间形成一直角。
子宫的大小及子宫体与子宫颈的比例,随年龄和孕育情况而异。成年未生育妇女子宫长约7~8厘米,宽约4~5厘米,宫壁厚约有2~3厘米,重约50克;子宫体的内腔呈倒三角形,容量约5毫升。经妊娠和分娩以后可略增加,妊娠足月时宫腔容量可达约5000毫升。子宫体和子宫颈的比例,婴儿期为1∶2,青春期为1∶1,生育期妇女约为2∶1。
子宫壁分为三层,外层为浆膜层,中层为肌层,内层为黏膜层。浆膜层即腹膜的脏层,在子宫前面近子宫峡部形成膀胱子宫窝;在子宫后面形成子宫直肠陷凹;子宫两旁的腹膜形成子宫阔韧带。肌层是最厚的一层,非妊娠期约0.8厘米,妊娠时可增厚至2.5厘米;肌层是由平滑肌和纤维组织构成,纵横交错排列如网状,其间有丰富的血管。黏膜层即子宫内膜,是一层薄而淡红色的绒状薄膜,子宫内膜可分为功能层和基底层。基底层与肌肉紧贴,具有修复和再生的功能。功能层又分为致密层和海绵层两层,表层较薄,由单层高柱状上皮构成,其中一部分细胞带有纤毛,分泌腺较少,称为致密层;中层较厚,由许多血管、淋巴管组成,称为海绵层。功能层在生育年龄妇女,由于受卵巢所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而有周期性改变,每月有一次剥离脱落出血成为月经;而基底层则在月经后迅速增生修复创面,长出新的功能层,如此循环不息。临床上可根据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推测卵巢的功能。
子宫颈位于子宫的最下面,长约2.5~3.0厘米,管腔呈梭形,其间最宽处直径约0.7厘米。上端狭长处为子宫解剖学内口,习惯称为子宫颈内口,通过子宫颈内口,与宫腔相连。子宫解剖学内口下0.6~1.0厘米处为子宫颈的组织学内口,子宫腔内膜和子宫颈管内膜在此处交界。下端狭窄处为子宫颈外口,突出于阴道穹窿的中央。子宫颈管主要由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成,子宫颈内口处的平滑肌呈螺旋走向,具有括约肌样功能。子宫颈内膜由单层细胞组成,其中95%为高柱状上皮细胞,15%为纤毛上皮细胞。高柱状细胞受卵巢所分泌的雌激素刺激产生少量碱性黏液,平时形成黏液栓,防止细菌侵入,排卵期达到高峰,黏液变稀薄,以利于精子通过。子宫颈管分泌液的量、性状和酸碱度随卵巢分泌激素的改变而周期性变化,临床上常以宫颈黏液检查作为测定卵巢内分泌情况的方法。排卵期子宫颈管腔开大,外口直径可达3毫米,内含黏液,即所谓瞳孔样反应;纤毛细胞靠其纤毛摆动将黏液推向子宫颈外口。
三、输卵管
输卵管是一对细长、柔软、弯曲略呈圆柱形的管腔,自子宫角部伸出,与宫腔相通,外侧端游离和腹腔相通。生育年龄妇女的输卵管全长8~14厘米,自内向外分为间质部、峡部、壶腹部和伞部等四部。间质部亦称子宫角部,为子宫壁内的部分,管腔短而狭窄,长0.8~1厘米,直径仅0.5~1.0毫米。峡部为紧接间质部的一段,直而短,长约2~3厘米,管腔直径2~3毫米,作输卵管结扎时,常选用此部。壶腹部在峡部的外侧,接近卵巢,粗大弯曲,管壁较薄,长4~6厘米,管腔直径为5~8毫米。伞部形如漏斗,故又称为漏斗部,为输卵管外端扩大部分,长1~1.5厘米。游离缘有许多深切迹,而形成须状细伞称伞部,开口于腹腔,管腔直径达8毫米。
输卵管由黏膜层、肌层、浆膜层三层组成。输卵管的黏膜有皱襞,皱襞随管腔逐渐扩大而增多,愈近输卵管的腹腔口黏膜愈肥厚,皱襞愈多。黏膜层由单层高柱状上皮组成。上皮细胞分为纤毛细胞、分泌细胞、楔状细胞及未分化细胞四种。其中纤毛细胞占20%~30%,分泌细胞占55%~65%,其余为楔状细胞。纤毛细胞呈高柱状,每个细胞的腔面约为五十余条纤毛,纤毛细长,约7~8μm,常成堆出现,在上皮皱襞的顶端较明显,且在伞部和壶腹部最多,愈近峡部则愈少。纤毛细胞能向子宫方向作多浪式漂浮活动,协助运送卵子。正常情况下,每平方毫米输卵管内膜覆盖500个纤毛细胞,才能保障正常生育功能。分泌细胞则分泌液体,起润泽作用,在上皮皱襞的底部较明显,其形态随月经周期而有所不同。楔状细胞起固定作用,可能也兼有分泌功能,在月经前期和月经期,楔状细胞较多而明显。因楔状细胞的形态与胞浆部分排出后的分泌细胞相似,所以有人认为楔状细胞可能是分泌细胞的前身,或是衰竭的分泌细胞。
肌层是由两层平滑肌组成。内层为环形排列,较强有力;外层为纵行肌纤维。肌层愈近壶腹部愈薄,愈接近子宫端愈肥厚,和黏膜层恰恰相反。当平滑肌收缩时,输卵管从外端向子宫方向蠕动,以助卵子运行。
浆膜层,即阔韧带的上缘,此层与肌层结合很疏松,容易分离开。
四、卵巢
卵巢是女性的性腺,是产生卵子和分泌性激素的内分泌器官。卵巢位于骨盆腔内,在子宫两侧的阔韧带后面,呈扁椭圆体,外观呈灰白色,与输卵管合称附件,大小随年龄不同而稍有不同。从出生至10岁左右,生长极为缓慢,10岁以后逐渐发育,青春期发育迅速成熟。成年女性的卵巢体积约为4厘米×3厘米×1厘米,重量约5~6克,持续35~40年,绝经后又逐渐萎缩,变小变硬。老年妇女卵巢体积缩小成2厘米×1厘米×0.5厘米,重量减轻为1~2克。卵巢可分为前、后两面,上、下两缘,内、外两侧。上缘较直朝向前上方,由卵巢系膜,将其连于阔韧带后叶,此处称为卵巢门。卵巢的血管与神经经卵巢门进入卵巢。下缘隆凸,游离,朝向下方、后方,称为游离缘。内侧端依靠卵巢固有韧带与子宫角相连,外侧端以卵巢悬韧带固定于骨盆侧壁。卵巢表面无腹膜覆盖,只在单层立方上皮下面有一层比较厚的纤维组织膜,称为卵巢白膜。
儿童期卵巢表面为单层立方上皮所覆盖,称为生发上皮,相当于腹膜上皮。青春期后生发上皮常完全或几乎完全消失,成为白膜。卵巢白膜再向内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外层为皮质层,其中充满卵泡,绝大部分为幼稚的卵泡,称为始基卵泡。女婴刚出生时,每个卵巢皮质层中有15万~50万个始基卵泡,仅在青春期时才开始发育,妇女一生中只有400~500个始基卵泡能发育成熟,大量的始基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即闭锁。卵巢的中心为髓质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没有卵细胞,内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