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秀宏
有一篇外国寓言故事,写一位樵夫和熊,樵夫救了小熊,母熊对樵夫感激不尽。一天夜晚,樵夫迷路借宿到熊窝,熊安排他住了一宿,还以丰盛的晚餐款待了他。第二天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只是有一点,也是我惟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乐,但嘴上却答道:“作为补偿,你用斧头砍我头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遇到熊,问起熊头上的伤口好了没有,熊说:“那次痛了一阵子,后来就不痛了,伤口愈合后,我就忘了。不过那次您说的话,就是您用的那个词,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语言伤害,刺伤的是心、是灵魂,有时它超过肉体所遭受的侵害。
熊把语言的伤害深埋起来,然后,装在记忆的深处,渐渐成为一种难以抚平的精神疤痕。时光流逝,冲不走语言伤害引起的隐隐灼痛。
因为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一些家长用恶毒的语言讥讽、训斥他。
“你怎么就这么笨呢”、“像你这样的,就不配做我的孩子”……家长尖刻、严厉、不管深浅的怒骂,随口而出;被唾沫星子炸得晕头转向的孩子,心里留下的只能是伤痛。家长的这种“语言暴力”还伴有间歇复发性。
恶毒的语言,如一把弯刀,就那么几个字,可以给孩子带来最忌讳的伤害。一位学生数学考了12分,老师家访时,却用和蔼的语言对孩子说:“宝贝儿,你非常聪明,老师很欣赏你。”“他还聪明呢,我看他笨得像头猪。就知道吃了玩儿,玩儿了吃。”妈妈说话的时候,儿子用怒目仇视着妈妈。老师向这位妈妈作了暂停说话的暗示,拉起孩子的手,来到院子里,悄悄对孩子说:“我知道你一点都不笨,你有意气妈妈,故意考低分是吗?”孩子诡秘地笑了:“老师,你怎么知道?”老师说:“我知道你很棒,棒学生怎么会考12分呢?”孩子突然把话锋一转:“我妈妈像个疯子!”老师严肃地说:“棒学生,不该这样说妈妈!”孩子坚持:“我爸爸也这么说!”老师蹲下身对孩子说:“好了,把那卷子重做一遍,让老师瞧一瞧,我的学生有多棒,行吗?”“行!”孩子自信地应着。老师把事先带来的那张卷子拿出来,安排他在房间做。
老师回到客厅,妈妈不时用纸巾擦拭脸颊上的泪水:“这孩子快把我的肺气炸了,老师,他还有救吗?”老师没有回答她,而是怒气冲冲:“你这么大一个人,连自己的孩子都管不好,还能干什么?你简直笨到家了!”妈妈像是不认识老师了。老师立即把语气缓和下来:“怎么样,不愿意听吧?连我们成年人都不能接受的语言,你天天重复给孩子听,这类过分的言语刺伤了孩子的心。现在要拯救的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生活在家庭里,有的家长认为反正是自己的孩子,是为了他好,就只顾自己说话痛快,有意无意地对孩子造成了伤害。有的尖刻、有的沉钝、有的寒彻、有的毒辣……原本有许多语言伤害可以避免,只是有些家长常常放弃礼让与鼓励。
礼让、鼓励、谦逊,不是退守,有时常常是前进。需要各位家长用足心思,对孩子打开那盏温暖的心灵之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