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人们就懂得利用植物及其各部分来完善自己的生活。植物的果实可以食用,漂亮的花可以用来观赏,还有的植物具有治病的功效,能为人们祛除病痛。虽然人们研究植物很多年了,但仍不能完全了解它们、熟悉它们。要想让植物为我们人类更好地服务,就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来研究、发掘它们,让植物发挥最大的作用。
竹是居所必植
竹是禾本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竹枝杆挺拔,修长,亭亭玉立,袅娜多姿,四时青翠,凌霜傲雨,备受我国人民喜爱,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我国古今文人骚客,嗜竹咏竹者众多。据传,大画家郑板桥无竹不居,留下了大量竹画和咏竹诗。大文学家苏东坡则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样的名言。
相当受欢迎的竹
竹子生长快,适应性强,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用途。竹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对其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竹子用于建筑的历史也非常久远,在远古时代,人类从巢居和穴居向地面房居演进的过程中,竹子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江苏吴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草鞋山遗址发现有用竹作建筑的材料。汉代的甘泉竹宫、宋代的黄冈竹楼,皆是取竹建造且负有盛名。
竹与服饰
从服饰方面看,竹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竹布在唐代曾是岭南地区一些州县的重要贡品之一,竹还是古代人装饰的材料,这都说明竹对人类的服饰文化有着杰出的贡献。
竹与食用
从食用方面看,竹笋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
竹与交通
交通工具和设施的产生与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标志之一,竹在交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交通运行工具和设施的起源与发展,均与竹子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以及桥梁工程,创造了世界交通史上许多第一例,对世界交通工具和设施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竹——防御的屏障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并注重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民宅安全的屏障作用,历代都有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御盗寇,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的传统。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喜欢用竹子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竹的伟大贡献
考古资料证明,旧石器时期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古代先民们就已开始用竹子制造竹器。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发掘的陶器底部有竹编织物的印痕;南方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了大量的竹器纹饰的印纹陶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掘有200余件的竹器实物。随着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竹器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到春秋战国时代,竹器制作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竹器手工业,竹器制品已在当时广大民众生活中,成为“养生送死”不可缺少的物品。汉代有竹器生活物品60余种,晋代有100多种,唐宋时近200种,到明清时期达250余种。
由上可见,竹子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屁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大豆是油源之首
大豆起源于中国,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蛋白质的豆科植物。大豆呈椭圆形、球形,颜色有黄色、淡绿色、黑色等,故又有黄豆、青豆、黑豆之称。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压豆油、炼酱油和提炼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作禽畜饲料。
大豆的历史起源
大豆在中国栽培并用作食物及药物已有5000年历史,并于1804年被引入美国。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大豆是豆科植物中最富有营养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是蛋白质最丰富最廉价的来源。今天,大豆也是世界上许多地方人和动物的主要食物。
在中国、日本和朝鲜,不同软硬的豆腐已经吃了几千年了。大豆加工之后,也可以成为酱油或腐乳。欧美现在也开始吃豆腐,有的甚至用来代替奶制品。
世界食用油脂的来源
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东北地区栽培大豆最多。除我国外,美国、日本、朝鲜等国也盛产大豆。大豆是优质植物蛋白源和油源。我国人民擅长大豆深加工,著名的大豆食品有:豆腐、豆腐干、豆浆、豆奶、豆筋、豆豉、豆油等。榨油后的豆饼是医药工业和饲料工业的重要原料。
大豆、向日葵、花生、棉籽、油菜籽是世界食用油脂的最大来源,占世界食用油脂总量的50%左右,其中又以大豆油居首位。大豆油脂肪质量很高,主要成分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还富含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D,及不含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的胆固醇。
水稻是五谷之首
农作物的出现使原始居民从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为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社会,其特征就是,不断迁徙,逐水草而居的部落渐渐定居,并有意识地人工种植和培养农作物。部落的粮食产量提高也使得人口增加,加快了氏族的出现,并且使早期先民从渔猎文明走到了早期的农耕文明。
水稻的历史渊源
粟是仰韶先民最早栽培并取得成功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距今约7000年的成堆稻谷、谷壳、稻叶、稻秆等,就是很好的证明。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到了父系氏族时期,水稻已经在南方普遍种植。水稻和粟的出现改变了原始居民茹毛饮血的生活状态,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为其生存提供了保障。
袁隆平与水稻
中国在种植水稻上还有一个世界第一,那便是杂交水稻。中国的水稻专家袁隆平被公认为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他种的杂交水稻亩产可达800公斤,中国和全世界每年因种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几千万人。袁隆平因此两次获得国家特等奖和联合国金质奖。
1964年夏季,黔阳农校农场里的水稻扬花了。袁隆平为了找到培育杂交水稻关键的“雄性不育水稻”,头戴草帽,手拿放大镜,在一朵朵稻花中寻找。一千朵、一万朵、十万朵……也不知观察了多少万朵花,终于在第十四天,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水稻。他小心翼翼地将这株水稻移栽到花盆里,用别的品种的稻花与它杂交,使它留下种子。经过一代、两代,他有了杂交试验必需的雄性不育水稻种子。
中国在水稻种植上的成绩
中国在种植水稻上有两个世界第一:一是栽培历史最久,在六七千年前便开始生产稻谷,比泰国早一千多年;二是总产量是世界第一。亚洲是种植水稻的主要地区,占全世界栽培面积的90%以上。印度的栽培面积占全世界第一位,中国占全世界栽培面积第二位。但由于印度水稻单产只及中国的二分之一,因此,水稻总产量中国居世界第一位。
小麦是面食之源
小麦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是起源于中东地区并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生产小麦最多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等。小麦用处还不少呢,未成熟小麦可入药治盗汗,小麦皮则可治疗脚气病。
小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而稻米则排名第三。小麦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