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开智学堂上学期间,徐志摩的眼睛近视了,家里给配了眼镜。徐志摩第一次戴上眼镜,天已昏黑,在硖石泥城桥附近和一个朋友去走走路。徐志摩把眼镜试戴上去,仰头一望,异哉!好一个伟大蓝净不相熟的天,张着几千百只银光闪烁的“神眼”,一直穿过他的眼镜、眼睛直贯他灵府的深处,于是徐志摩不禁大叫道:“好天,今天才恢复我眼睛的权利!”
2.徐志摩出国留学,是先到的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毕业后,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没多久,研究政治经济成为一种潮流,于是他也选修了这一门,过了不久,因为倾慕英国剑桥大学主讲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的狄更生教授,便转学到剑桥去。狄更生教授在当时的国际关系学界是权威,在他的早期着述中,一部分论及东方文化和中国问题,无疑,徐志摩很崇拜他,而他也很赏识徐志摩。没过多久,二人便成为很好的朋友,在徐志摩学成归国之前,徐志摩将珍藏的一部康熙五十六年版《唐诗别裁》奉给教授,第一册的封页里面有徐志摩亲题的献言和赞辞一首,虽然字数寥寥,但含义颇深。赞辞部分是:“举世扰扰众人醉,先生独似青人雪;高山雪,青且洁,我来西欧孰无睹,唯见君家心神折。”
3.徐志摩在美国的生活和学习中,也被美国人民笼罩在当时战争的硝烟里的上下敌忾和爱国热忱深深影响,他觉得自己不仅要学好知识而且也要磨炼自己的意志。他不断奋斗,勤学自立。一方面广泛地学习,选修了很多课程,如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劳工问题、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等,另外,还选修了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课。他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每天按章程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此外,他还尝试打工挣钱。就这样在克拉克大学里,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一等荣誉学士学位。
4.在克拉克大学徐志摩加入学生陆军训练团接受军事训练,他的目的不是当美国兵,而是增强自己的体能和军事素质,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他和同寝室的几个同学一起制定了作息时间,早晨举行朝会,晚上合唱国歌。他和李济元等还与其他学校的中国留学生联谊,去哈佛参加在那边中国留学生组织的“国防会”。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方是时也,天地为之开朗,风云为之荠色,以与此诚洁挚勇之爱国精神,相腾嬉而私慰。嗟呼!霸业永诎,民主无疆,战士之血流不诬矣!”
5.1920年9月24日,徐志摩与刘叔和同船赴英,拟入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读博士。船过大西洋比斯开海湾的那天,天时骤然起了变化。岩片似的黑云一层层累叠在船的头顶,不漏一丝天光,海也整个翻了,这里一座高山,那边一个深谷,上腾的浪尖与下垂的云爪相互地纠拿着;风是从船的侧面来的,风夹着暴雨,船身忽左忽右地倾斜着,情况非常危急。这时候徐志摩跟刘叔和两人,在水泼的甲板上来回地滚着,太强烈的震动根本不能控制住,霎时间雷电也来了,铁青的云板里飞舞着万道金蛇,涛声与雷声混杂成一片,大西洋的险恶的威严在这风暴中尽情地显露出来。“人生,”志摩非常淡定地指给叔和说,“有时候还不止这凶险,我们有胆量进去吗?”糟糕的天气变化却激发了他们的谈兴,徐志摩与刘叔和从风起直到风定,从下午直到深夜,在沉酣的论辩中遗忘了一切。
6.徐志摩的妻兄张君劢送他一本爱因斯坦写的《相对主义浅说》,告诉他,要是有时间,不妨研究一下。徐志摩在去伦敦的路上,先看了一遍,字是一个个都认得的,比喻也觉得很浅显,跟没有看差不了多少。他不着急,一则知道自己科学的根底本来极浅,二则知道爱因斯坦的学说原不是容易了解的东西。到了伦敦,他再看一遍,还是不懂。想到要懂总得请人指导,于是他问了许多人,大家都很客气,一样地说不懂。正好与徐志摩同住的,有位学工程的中国留学生,数学和物理学都很精通,徐志摩便向他请教:“你看爱因斯坦的学理怎么样?”“你要听他的可糟了,”此人气哼哼地说,“时间也不绝对了,地心吸力也变样儿了,那还成世界吗?”
碰了个钉子,徐志摩没有就此罢了,他倒发了狠,爱因斯坦的学理,无非是解释宇宙间的现象,牛顿的深浅阔狭,他多少理会一点,于是他自己不再请教人了,自己去翻书查找。他又看了几本书,翻了几篇杂志上的文章,结果可不能说完全失败,虽然由于缺乏高深的数学知识的缘故,不能了解爱氏“所以然”的道理,他至少知道了那是怎么一回事。
徐志摩大致懂了,便写成文章,寄回国内发表。这是一篇万字长文,刊登在研究系办的《改造》杂志上。后来徐志摩曾对梁思成说:“任公先生的相对论的知识还是从我徐君志摩的大作上得来的呢,因为他说他看过许多关于爱因斯坦的哲学都未曾看懂,看到志摩的那篇才懂了。”
7.徐志摩是个爱热闹的人,一到伦敦,就和留英的中国学生,还有来英国考察的中国学者熟识了。初入政治经济学院,就跟陈源(通伯)相识了。一天在饭厅里,徐志摩看到一个年轻的中国人,与他一起离美赴英的刘叔和对他说:“那不是小陈吗?”再一次和陈源相遇,徐志摩就主动跟陈源打招呼,并说起共同认识的刘叔和。陈源后来以笔名西滢行世,连上姓就是陈西滢了。转年2月间,又结识了来英国考察战后欧洲政治的章士钊。后经陈西滢和章士钊介绍,他还结识了威尔斯、魏雷和卞因等英国着名作家和学者,其中与威尔斯交往最为密切。
8.一天清晨,还没盥洗呢,徐志摩就坐在窗边写字,他打开窗子,放阳光进来,忽然看见门外停了一辆汽车,知道是来找他的,于是忙出门去看,只见陈西滢和章士钊两位走下车来,他立即向前招呼,并与他们一一握手。又看见汽车上有个司机对着他笑,弄得他莫名其妙。陈西滢说话很急,有点结巴,拉着他的胳膊说:“这就是……”说了好久才说出:“这就是威尔斯!”徐志摩听了,忙将威尔斯接下来,同入室内谈话。威尔斯说他很喜欢中国,很爱吃中国饭。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了朋友。
过后不久,威尔斯约徐志摩到他那里去玩。徐志摩去了。到了车站,威尔斯的两个小孩来接站,他便跟着他们走。那一带净是树林,没有别的居民,可以算是威尔斯的所有了。那里有个华维克花园,他们一直走,后来看见一所房子,他知道是快到了。他看见威尔斯正背着手,低着头在一棵银柏下走来走去。两个孩子笑着指着父亲对徐志摩说:“你看这位老哲学家又在那里不知想什么了呢!”
9.在剑桥,节假日里的徐志摩最喜欢骑自行车闲逛,康河岸边的树林草地,河上的康桥、上游的拜伦潭、潭边的果树园、草坪上小憩的牛马们、天空中的云彩星星、流水行草等等,一切都让徐志摩陶醉于美好的大自然里,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让徐志摩决定以爱的名字,表达自己的心声。
10.最能看出徐志摩对生活的激情和他充溢的诗情的,该是这样一则发生在剑桥生活的事情。在1922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徐志摩正在房里看书,每次见天象变化总跑来报告徐志摩的房东的小女孩列兰,跑来是说要打雷闪电了。徐志摩一看,窗外的天色果然已昏暗下来,阵阵尘埃在街上卷起,路上的行人都匆忙地奔走着,说时迟,那时快,雨点开始哗哗落下来。徐志摩跑到同学温源宁的宿舍,拉着正在看书的温源宁就要往外跑,说:“我们快到桥上去等着!”温源宁一时不知怎么回事,便问道:“这么大的雨,等什么?”徐志摩眼睛瞪得大大地说:“等雨后彩虹呵!”温源宁表示,这么大的雨他不愿去,并劝徐志摩穿上雨衣再去。可没等他将话说完,徐志摩已一溜烟地又冲进了雨帘中。到校门口的时候,天几乎全黑下来,雷声轰隆隆地响,门房笑着说:“呀,你到得真巧,再过一分钟,你准让阵雨漫透!”
“我正为要漫透来的!”徐志摩笑着回答。
站在校门外,徐志摩注目西方渐次扫荡开满天云锢的太阳,偶然转过身来,不禁失声惊叫。原来,从“校友居”正中直到河的左岸,已经筑起了一道鲜明的七彩虹桥。
11.张幼仪和徐志摩一起住在沙士顿的日子里,徐志摩每天一吃完早饭就赶着出门理发,张幼仪猜想徐志摩这么早离开家一定和伦敦的女朋友有关系。后来,张幼仪才得知,徐志摩原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住在伦敦的女朋友联络,他用理发铺对街的杂货铺当他的地址,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所以徐志摩和他的女朋友每天都可以鱼雁往返。他们信里写的是英文,目的就在于预防张幼仪碰巧发现那些信件,不过张幼仪从没发现过。
12.在英国,徐志摩倍感欢喜于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结识了很多中国留学生朋友,比如傅斯年、郭裳虞、赵元任、刘半农等。他非常有幸认识了英国着名的作家威尔斯,不久,威尔斯把自己的好友魏雷先生介绍给徐志摩。这些着名人士与徐志摩的结识,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3.在即将离开英国之前,徐志摩于1922年7月在伦敦与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会见,他们谈了苏联文学和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趋向。交谈中曼殊斐儿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923年1月9日,年仅34岁的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此诗可以看出他们由片刻促成的永恒的友谊;曼殊斐儿的作品由徐志摩译着成《曼殊斐儿小说集》,并编入《徐志摩文集》出版。
14.1922年3月,徐志摩和张幼仪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条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15.徐志摩从欧洲回国,乘坐的轮船是一艘日本远洋客货轮,船上仅有三间客舱,共六位旅客。徐志摩和五位旅客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天,常常互相交谈。其中一位是来自英国的老牧师,他在船上经常不忘本职地讲一些耶稣道理。在到新加坡之前,乘客中的一人忽然悄悄地对徐志摩泄露了自己是贩卖毒品去中国的,也许是受到牧师的启发良心发现,他对徐志摩吐露了真情。徐志摩听后说:“我们这条船下午三点就要起航直驶香港,你等我们开船后去往电报局拍一电报给香港海关检举这件事。我们船到香港时,香港海关一定会派人上船来检查破案,免得这批毒品去毒害中国人民。”……后来,《申报》上刊登了一条香港专电,报道了港海关在一艘日本货轮上破获一起贩毒案件一事。
16.徐志摩从英国留学归来没多久,陪父亲去南京参加成贤学舍举办的佛学大师讲学活动。徐志摩不是一个对佛学感兴趣的人,来南京只是为了陪父亲,到了南京,徐志摩得知自己的老师梁启超正好也在南京讲学,徐志摩便每天都去认真听老师的讲学。每天他很早就起床,按时去听课,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他住在成贤学舍的日子里,还完成了一篇论文《罗素与中国——读罗素〈中国问题〉》,由此可见,徐志摩是一个珍惜时间,刻苦奋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