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耐心地给他讲了“要心怀慈悲,乐于帮助他人”的道理。在聆听了佛祖的教诲后。他似有所悟。这时,门外来了一个乞丐,于是佛祖便叫他前去施舍。他捧着一碗饭来到门前,可在给予的那一刻,他说什么也不肯松开自己的手。
试了几次,都无济于事。他只好沮丧地回到佛祖面前:“我本想给他,可我就是放不开自己的手。”
佛祖略加思索,从怀里拿出一粒种子,放在他的左手里。“你把右手想成是别人,把左手想成是自己。现在你把这粒种子放在你的右手中。”
他疑惑地看了看佛祖,一想到要把东西给别人,他又开始有些舍不得了。可过了一会儿,他又笑了,因为他猛然意识到,把左手的种子交到右手,那不也是自己的手吗?并没有因此失去什么。如此一想,他便轻松地把那粒种子放在了自己的右手中。刹那间,他右手中的那粒种子竟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
面对那朵美丽的花,那个自私的人忽然有所醒悟:原来给予很简单,就像把左手的东西交给右手,是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原来奉献如此美妙,就是在心里种下慈悲的种子,为自己开一朵美丽的花。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所有众生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和基本权利,那就是离苦得乐。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都希望得到快乐,远离痛苦,是启发慈悲心的有力方法。它将打开我们的心扉,激发我们的慈悲,使我们有更多智慧去了解如何关爱并帮助他人。
慈悲还是对付孤独和寂寞的绝妙良方。真正心怀慈悲的人,不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因为他的内心始终充满无限之爱。他慈爱所有众生,也必然为每个众生所敬爱,而且他的爱是无私的、无我的。就像天上飘过的云,空中飞过的雁,不会留下任何踪迹,毫无牵挂和执著。
慈悲心是在人间万象中展现的人生至情,在人生至情中透露的人生至理。关注人生的至情和至理并不违背佛的意旨。发慈悲心,做菩萨行,饶益有情,普度众生,正是大乘佛的基本诉求。所谓“观色即空成大智,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不住涅槃”。观色即空,就是悟到天地万物的存在都在不断变幻,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沧海桑田。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就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所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科学家告诉我们连宇宙最后都要毁灭,我们看到的大千世界终究要归于空无。佛家认为,认识到这个道理就是大智慧,有了这个大智慧,你就不会太执著于人生表象,就可以化解烦恼,超越生死无常,走上喜乐之路。
走出烦恼的围城
时常保持空灵的心境,就不会为烦恼所扰。勇敢地从烦恼中走出来,不要为自己能力无法改变的事情烦恼,走出了欲望也就走出了烦恼。
人海茫茫,红尘滚滚,心灵在有限的疆域内是多么的狭窄和备受禁锢。熙攘的世界背后是自然、洒脱,和自由的缺席。为物所扰,为己所累,是现代众生的一大生存困境。只有放下心中的枷锁,才能将自己解放出来。融入自然,心才会在无限的空间里驰骋。令人期待的放松,从心开始。等有一天,众生做到了剥去层层包裹,让呼吸释放于天地万物,人生的喜乐便会扩散到一个无限的世界中去……
人来到世上第一次出声就是啼哭,好像今后永远伴随的是无尽的磨难。仔细想一想确实如此,众生常说快乐的童年,但童年是人一生中流泪最多的,到少年看似无忧无虑,却从此背上了沉重的书包,青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却也是最爱生烦恼的年龄——就业、恋爱……有快乐但烦恼也伴随左右,中年开始为岁月的流逝而平添忧愁,到了老年又饱受病痛折磨,且害怕死亡的来临……
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磕磕碰碰,有愁绪也有烦恼,坎坷和磨难更是在所难免,那么,每当这个时候,我们该怎样去处理呢?
虽说人生短暂,但就其过程而言,人生又是漫长的,又怎会没有烦恼?面对烦恼,暴跳如雷、大发脾气十分不可取!老年人动肝火,于健康无补,万一有心脏病或高血压更糟;小伙子易冲动,最容易做出难以弥补的后果;中年人动怒则有失风度,且会引起心脑疾病;女士则作践了自己精心选购的化妆品,令自己容颜早衰。所以说,不管谁生烦恼都会给这个社会增添不和谐的声音。
人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就看我们怎么去看待。烦恼太多,往往是我们的思维太习惯、太传统、太世俗,看不惯眼前的一切。如果变换一下视野,转换一个角度,也许就完全不一样。普通百姓,虽位卑平庸,但无官一身轻,少惊少咋,活得安闲、自在。贫穷虽让人忧愁,但无需防人谋财害命,无需提心吊胆,也有福在其中,不失为一种“不风流处也风流”的洒脱。如果善于从坏中去发现好,从苦中去寻找甜,烦恼便会渐渐转化为喜乐。
“烦恼”二字,从结构上看,从心从火,治本之道在于心,所以人们常说“灭却心头火自凉”。只要我们的内心世界一片清凉,就不会有烦恼。人生不如意的事实在太多,不要把一切都设想得太圆满、太美好。欲望尽可能少些、低些、淡些,心胸宽些、广些、随缘些,就会开心、喜乐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其实,只要是人,都有烦恼的时候。倘若我们是天生感情丰富的人,烦恼更多。回顾走过的路,好像烦恼多于喜乐。是上天真的待我们太薄吗?不是的,其实,还有很多人把我们当做羡慕的对象。问题是,我们总不知足,认为以自己的条件,可以过得更好,拥有的财富可以更多。欲望导致我们有更多的烦恼。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但是,如果我们总在境遇上比差的,做人上比好的,心中便有了优越感,也有了向上追求的目标,心中的烦恼便烟消云散了。天宽地阔,眼前的一切便变得那么的可爱,也有了心旷神怡之感。此时,喜乐已悄悄布满了我们整个心田。
有人说人生下来就和烦恼结下了不解之缘,但也不尽然,关键是看我们对人生的态度,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爽直、豁达、坦然、烦恼就会远离我们。
卢梭说:“幸福是游移不定的,上苍并没有让它永驻人间。世界上的一切都瞬息万变,不可能寻索到一种永恒。环顾四周,万变皆生。我们自己也处于变化之中,今日所爱所慕到明朝也荡然无存。因此,要想在今生今世追索到至极的幸福,无异于空想。”但我们只要懂得享受当下的生活,不怀念过去,不奢想未来,真正领悟和学会了这一点,生活中则会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
以前有个小和尚,每天清早起床负责打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这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际,每一次起风时树叶总是扫了又落。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但又想不出一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后来有个和尚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都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小和尚觉得这办法不错,于是隔天他起了个大早,使劲地猛摇树,他想这样一来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但是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里如往日一样落叶满地。老和尚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的确,人活在世上有许多的快乐和愉悦,也有不断的烦恼和无奈。认真地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吧,无论结果如何,只要努力了,就该好好地睡上一觉。
“雁度寒潭不留影,风来疏竹不留声”,时常保持空灵的心境,就不会为烦恼所扰。烦恼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生,烦恼会摧残人的身心,我们应勇敢地从烦恼中走出来。不要为自己能力无法改变的事情烦恼,走出了欲望也就走出了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