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写下点什么,用文字把自己对佛法的感悟记述下来,与众生分享。但是,自知并无文采,只是不忍众生受苦,于是就以献曝之忱勉力为之,望众生能够从中获取感悟。
佛陀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灵的花开、生命的蓬勃,有时就源于一次次豁然的顿悟。而无边的佛法所揭示的哲理,常常触及天理物象、人心灵魂的根本问题。
风尘弥漫的世界,歧路纵横;混沌迷惘的心灵,无所适从。在如今,物质世界的丰富,越来越使得众生的精神世界更加苍白,内心更加空虚。快节奏的生活让众生总是处在匆忙的赶路中,没有闲暇欣赏四季的变化,没有闲暇倾听心灵的召唤,疲惫的灵魂跟不上匆忙的脚步。每每浮躁的情绪在众生之间蔓延,不满、焦虑、急功近利……让这个世界更显浮躁。
我们修行佛法,必须承受各种苦难,方能有所感悟。众生在人生的修行之路上,也是要接受种种考验,面临种种烦恼。而对于这些烦恼与困惑,众生可以淡然地接受,亦可以消极地抗拒。就如我在佛经中所看到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农民,家里非常穷,好不容易凑了点钱,打算做个小生意,结果却亏了。这一天,他心情糟透了,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便到山上去找禅师诉说。
禅师听完了农民的话,带他来到了一间破旧的禅房,禅房里唯一的一张桌上放着一杯水。
禅师微笑地对农民说:“你看这杯水,它已经放在这儿很长时间了,每天都会有灰尘落在里面,但它却依然澄清透明。你知原因是什么吗?”
农民认真地思索着,像是要看穿这杯子似的。过了一会儿,他忽然说:“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了杯底。”
禅师点点头说:“人生就如杯中水,浊与清全在于自己。”
从中,众生当明白,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慢慢等它沉淀,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它也会还你一份清澈与纯净。所以,众生有的觉得生活是美好的,有的却觉得活着即是吃苦。而当众生能够拥有一颗喜乐之心,懂得沉淀、淡定、静心,痛苦自然也就会沉淀于心底,也许痛苦依然会占据众生心灵的某一处,但空间却不大,大部分的空间仍被幸福所充斥着。
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说:“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寻找,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在浮躁的现实生活中,众生只有拥有一颗喜乐的心,保持一个喜乐的心境,才能够浸润在晨风夕雨之中,面对流水落花,听得到自然的呼吸,感受得到内心的平静。以淡定化解心中的浮躁,这时,陋室便是无极,内心顿成宇宙;这时,精神就会超然,心胸就会博大;这时,便拥有了一份清澈澄明,一份淡定从容,获得一种喜乐自在的人生。
我写《得喜乐》这本书,并非是为了说些佛法理论的教导,而是希望众生透过一篇篇的小故事,看见豁然开朗的喜乐人生。望这些以佛法佛理为源泉的文字,能在众生的心幕上留下丁点儿的启示和感悟,哪怕就像夜空里迢遥闪烁的星光。当然,若有心慧思捷的众生因此发现了自己的启明星或者北斗星,那更是再好不过了……
释照圣
书于古都大同桑干河旁觉海禅寺
佛历二五五七年一月十一日
2013年2月20日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