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赞美必须是真诚的,实事求是的,而不是言过其辞、虚伪、夸张的。毫无根据的夸奖,会让人产生你在拍马屁或者说至少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且,实际上,对于那些喜欢别人过分夸奖的人,也未必适合和他做朋友。只有当你真的发现了别人身上的某些优点的时候,你才把它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这种优点并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一些细微处的赞赏可能更能感动别人。比如你发现对方今天穿了一件很漂亮的衣服,那就请立刻告诉她:"你今天这身衣服真好看。"请记住,如果你突然发现了别人的某些优点,那么不要犹豫,请立刻告诉他。没有比这个更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典型的换位思维方式,意思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总之,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和不能接受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凡事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要学会多体谅别人,这是做人和处世的根本原则。
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社会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的一辈子,都处于与他人的交往中,要想获得其他方面的成功,首先就要在与人交往方面取得成功。自私自利,目中无人,完全不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人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钓鱼的经历。要想钓到鱼,就要先知道鱼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鱼饵很重要,但它的选择不是根据钓鱼者的口味爱好,而是根据鱼的爱好。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我们在与人交往中,特别喜欢结交那些了解自己,顺着自己喜好的人。同样,我们也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梁亭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觉得没有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扭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能解气,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别人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能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仔细观察后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和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
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既以示自责,也用来表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由此可见,以己度人,推己及人,这样处理问题和与人交往,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甚至能够化敌为友。
人就像一块磁铁,总是吸引与自己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人,而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要记住:种什么因,收什么果。
尊重彼此的差异,多替别人着想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在社会上,特别是对于初涉世事的青年来说,由于对社会的茫然,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参照物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是有时候以此为原则,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南辕北辙。因为在每个人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
这时,你就可以采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问一下自己:我做这件事产生的后果自己觉得如何。如果自己能够接受,那么别人也大概能够容忍;如果自己都不能容忍,那么别人肯定也不愿接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我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多替别人考虑,充分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学会替别人着想,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崇高典范。
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完全是基于两种不同的思想,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考虑别人,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是值得钦佩和效法的。所以,大禹治水自然也就成了千古佳话。
美国的欧文梅说:"一个人若能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了解别人的心灵活动,就永远也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所以,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为别人着想,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只有这样,别人才同样会为你着想,才会乐于接受你。这样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很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摆在你成功路上的障碍也就越来越少,你的成功之路自然也会变得更加平坦。
说服他人,因为你事先仔细揣摩过对方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景:你在与别人争论某个问题时,分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就是不能说服对方,有时还会被对方"驳"得哑口无言。这是什么原因呢?
心理学家认为,要争取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光是观点正确还不够,还要掌握微妙的交往技术。中国有句老话:对症下药。这个"对症"就是要求在说服他人时要抓住对方的心理。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不愿意做"非出本意"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抓住对方的心理,"对症下药"地去说服别人,别人是不会接受你的观点的。
虽然不同的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但也不是绝对"秘不示人"的,如果掌握一定的技巧,便能了解对方的心理,说服他时才能说到"要害",引起对方的共鸣和知音之感,这样对方才更愿意接受你的观点。
据《战国策·赵策》记载,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万分危急,便向齐国求援。齐国提出要以赵太后的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方肯出兵。赵太后不肯,尽管赵国的大臣再三劝说也无效,最后赵太后发出经警告:"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但是赵国的左师触龙却决定说服赵太后,并且他最终成功了,使得齐国出兵救赵,赵国得以摆脱险境。
触龙之所以能成功地说服赵太后,关键在于他抓住了赵太后的"爱子"心理。面对赵太后高度戒备的心理,触龙没有直接劝说赵太后,而是从"家常话"谈起:身体状况、饭量大小等这些老年人共同关心的话题,使赵太后产生了知音之感,戒备的心理得以放松。接着,触龙抓住老年人爱子的共同特点,并以燕后的事例说明爱子的正确方式:若爱子必为其长远计。为长远计者不在于封侯,而在于使其立功。最后,触龙直言相劝:长安君此次出使齐国,是立功于赵国的极好机会。所以赵太后最终接受了他的观点。
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往往表现为性格特征。人们坚持某种观点的程度,往往受其性格的影响。一般来说,性格倔强的人,其观点往往不容易改变,但是如果把握住他倔强的性格特点,"对症下药"说服他往往能"速战速决"。而性格温和的人,要他接受你的观点,往往需要采取迂回的策略,因为这种人通常比较自负,表面上可能会立即"被你说服",但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口服心服"。所以针对不同性格特征的人采取不同的说服方法,是说服他人的技巧之一。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就针对张飞和关羽不同的性格特征经常采取不同的说服方法:针对张飞暴烈、倔强的性格特点,使用"激将法",说某事怕他不行或怕他喝酒误事,激他立下"军令状",而不用费很多口舌去说服;而针对关羽自负的性格,诸葛亮则常使用"推崇法"。如关羽提出要从荆州到四川与马超比武,诸葛亮便给他写了一封信进行说服:马超等人只能与张飞等人为伍。怎能与你"美关公"相比呢?再说,你担当镇守荆州的重任,如若有失,罪莫大焉!关羽看了信后说:"孔明知我心也。"就不再坚持比武了。诸葛亮说服关羽的方式,实际上是激起对方的自尊心。让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他就愿意接受你的观点。
诸葛亮的这种说服技巧,更充分体现在说服孙权刘备联手抗击曹操一事中。
公元二零八年,刘备兵败樊口,无力反击,要与曹军抗衡,则必须与孙权联手。于是派诸葛亮前往江东说服孙权。
如果是一般的使者,为了请求对方的援军,一定会低声下气。但是诸葛亮却相反,而是摆出了一副强硬的态度,以打动孙权的自尊心:"将军您是否也要权衡自己的力量,以处置目前的情势。如果贵国的军力足以和曹军抗衡,应该早早和曹军断交才好;若是无法与曹军相抗衡,则应尽快解除武装,臣服于曹操才是上策。"
年轻气盛的孙权果然被激起了强烈的自尊心:"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便火上浇油:"你知道田横的故事吗?他是齐国的壮士,忠义可嘉,为了不愿侍二主而自我了断。更何况我主刘备乃堂堂汉室之后,钦慕刘君英明资质而投到他旗下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不论事成或不成,都只能说是天命,怎可向曹贼投降?"
至此,孙权的自尊心已被充分激发起来了,于是他激动的表示:"我拥有江东将士以及十万精兵,又怎能受人支配呢?我已经决定了。"
刘备之所以能在"赤壁之战"中转败为胜,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诸葛亮通过激起孙权的自尊心进而说服他的功劳。
因此,在说服他人时,仔细揣摩对方,抓住对方的心理,引起对方的知音之感是第一要诀,也是说服他人的一大技巧。
如果你准备拜访隔壁新搬来的一对夫妇,请他们为社区的某项工程募捐,用哪种方法最好呢?
平庸的劝说者是开门见山提出要求,结果很容易发生争执,陷入僵局。而优秀的劝说者则会首先建立信任和同情的气氛。如果主人为某事烦恼,你就说:"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我也会这样。"这样就显示了对别人感情的尊重。让对方对你产生一种信任感,只有对方信任你,才会正确地、友好地理解你的观点和理由。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信任是人际沟通的"过滤"。只有对方信任你,才会理解你友好的动机,否则,如果对方不信任你,即使你说服他的动机是友好的,也会经过"不信任"的"过滤器"作用而变成其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