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阅朋友拍摄的那些照片时,我看到了一张张不加修饰的笑脸,自然而纯朴,一如那些随遇而安的野花,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拦它们恣意地绽开。由此,我知道了,在那些随处可见的清苦里面,顽强生长的那些美丽,都源自于一颗颗感恩而富足的心灵。
珍妮的微笑
文/姜钦峰
记住珍妮,缘于一张特殊的婚纱照。新娘身披婚纱,洁白轻盈如蝉翼,瘦削的瓜子脸上,荡漾出迷人的微笑,楚楚动人,四位年轻帅气的新郎,前后左右将新娘簇拥在中间,如众星捧月。
照片上的美丽“新娘”,是武汉女孩李珍妮。她刚刚跨入大学的校门,身体被查出恶性肿瘤,晚期!她那么年轻,却要独自面对死亡,父母的心都碎了。每次疼痛发作,她总是强忍着一声不吭,母亲含泪说:“孩子,疼就哭出来,这样会好受些。”但她从来不哭,反而安慰母亲不要哭,“我一定能战胜病魔。”在家养病的日子,珍妮在网上开通了博客,鼓励自己和同样患病的网友:“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有希望。”她的乐观坚强,感动了无数人,祝福从四面八方飞来。
与同龄的女孩一样,珍妮的心中,也曾有过许许多多斑斓的梦想。她想看看自己穿婚纱的样子,随着病情加重,也许时日无多,心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当地媒体报道之后,几十名男孩打来电话,表示愿意陪珍妮拍婚纱照,帮助她实现这个美丽的梦想。此时的珍妮已极度虚弱,由父母搀扶着走进了婚纱摄影店,披上洁白的婚纱,她甜甜地笑了。
一个月后,珍妮的病情急剧恶化。她几次请求父母,要让自己死后捐出角膜,悲痛欲绝的父母没有答应。在生命的最后几天,珍妮开始陷入昏迷,在医生全力抢救下几次醒来,已不能说话。
每次睁开眼睛,她都直直地看着医生,从未哭过,医生和护士却当场落泪,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坚强的病人。当珍妮第六次醒来时,已进入弥留状态,依然睁着大大的眼睛。医生忽然明白了,赶紧跑去问珍妮的母亲,“孩子是不是还有什么心愿未了?”母亲知道女儿的心事,赶到病床前,悲痛欲绝,已泣不成声:“孩子,你要捐献角膜,我们答应你!”珍妮用尽最后的力气,拼命眨动几下眼睛,随即又昏迷过去。
珍妮的心愿已了,再没有醒过来。三天之后,母亲强忍悲痛,眼含热泪,拨通了深圳眼科医院姚晓明博士的电话……那天,在电视上见到珍妮的母亲。生死两茫茫,忆起女儿生前的点点滴滴,音容笑貌宛如昨日,母亲肝肠寸断,已成泪人。这时候,有个陌生的女孩走到母亲跟前,忽然用手蒙住自己的左眼,只露出右眼,轻轻地说:“阿姨,我用这只眼睛看你。”女孩的右眼,在黑暗中苦苦等待了二十年,直到接受了珍妮的角膜移植,才得以重见光明。目光接触,刹那间,悲伤的母亲怔住了,渐渐地,脸上浮出浅浅的笑,晶莹的泪花,顺着眼角缓缓滑落,女儿没走啊,正睁眼看着自己呢!
在珍妮生病期间,曾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做“改道”手术,运气好的话,或许能摆脱死神。这是最后一线生机,但也意味着,她的后半生,都必须在腹部吊着一个装排泄物的袋子。想到这些,珍妮就不寒而栗,她在博客上写道:“我才二十岁,我还年轻,还想去大学完成学业,还想继续穿漂亮衣服,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我更想以后有个真爱我的人,和我一起踏上红地毯……可是现在的我,病情很可能会转移恶化,必须改道,我真的好害怕!”
生命,有时竟如此残酷!在与死神的抗争中,珍妮从未放弃,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依然坚持到底,医生当初断言她活不过三个月,她顽强地坚持了两年。但她拒绝了“改道”,义无反顾,哪怕是离开,也要快快乐乐、漂漂亮亮地走,为自己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对于生命,也许珍妮有着自己的理解:永不放弃,笑对死亡。珍妮的生命中,已写下了最精彩的一笔,死不算什么,大可坦然面对。
珍妮走了,带着对生活的无限眷恋,带着她的青春美丽,匆匆而别,仿佛一道流星划过,虽短暂,却已把光明留在了世间。我久久地凝视那张婚纱照,洁白的婚纱,天使般的微笑,忘不了那个美丽的女孩——李珍妮,深圳眼库第167号角膜捐赠者!
用24年搜寻26个字母
文/陈亦权
桑德·韦德从小就是一位喜欢在生活中发现和欣赏美的孩子,也正因如此,长大以后,桑德成了美国匹兹堡市的一位知名摄影师,他的摄影作品,就是以挖掘潜藏在生活细节中的美而见长。
1986年,一家出版社邀请桑德为他们的一本自然科学类图书拍配文照片,桑德就来到匹兹堡市的自然博物馆找他的朋友,想要一些新奇的摄影素材。他的朋友带着桑德来到博物馆的昆虫标本区,在那里,他看见了一只标本蝴蝶的翅膀上,竟然有一个形象而美丽的字母“F”!
桑德惊讶地问:“这个字母是你加工上去吗?为什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蝴蝶?”
“当然不是!”桑德的朋友告诉他说,其实这是一种蝴蝶在自然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斑纹,它既可以用来吸引异性,又可以作为伪装避开或者吓跑天敌。他的朋友最后还补充着说:“你成天只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美,又如何能发现真正的大自然之美呢?”
桑德在这一刻猛然意识到,要想找到真正的美丽,就必须要走进大自然。“既然有一只蝴蝶的翅膀上有个‘F’,那一定会有更多的蝴蝶翅膀上着‘A’‘B’‘C’……”
桑德决定辞掉出版社的约稿,去大自然里寻找那26个字母!一个星期后,他扛着相机走进了密西西比河附近的森林里,开始寻找那些翅膀上有字母的蝴蝶。他在森林里风餐露宿,吃着很简单甚至是很原始的食物,在森林里走了整整五个月后,才在一片花草地里找到了一只翅膀上有个“K”的蝴蝶。桑德兴奋地大叫了起来,他轻轻地举起相机,拍下了那只蝴蝶。
虽然将近半年时间,才拍到了第一只蝴蝶,但这还是给了桑德不少信心,桑德深信第二只第三只也很快就会找到,然而让却没有想到的是,一直过了七个多月以后,他才看到一只翅膀上写着“V”的蝴蝶,然而,那只蝴蝶却在他举起相机的几秒前,远远地飞走了。之后又过了三个多月,他才在一片灌木丛中发现了一只写有“E”字母的蝴蝶,并且成功地拍了下来……
除了冬季,桑德在其他三个季节全部行走在各地的草地和山区,先后去过巴西、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菲律宾群岛等三十多个国家。一转眼10年过去,他却只拍到了13只分别写有不同字母的蝴蝶。1997年秋天,当桑德再一次回到家里后,他的妻子和孩子们都劝他别再出去了,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那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桑德生气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你们应该尊重我的理想,应该尊重我为理想所做出的一切努力!”
第二年开春后,桑德吻别了妻子和孩子,继续扛着相机上路了!因为自然界有一定的对称率,在以后的时间里,他发现的大多是那些类似于“E”、“W”、“B”的对称字母,而那些类似于“R”、“P”、“Q”等不对称字母,则非常难找,甚至于在1998年到2002这整整4年时间里,他一无所获。后来,桑德那位在博物馆工作的好朋友也劝他说算了,自然界的东西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但这同样没有动摇桑德坚定的信念,他相信上帝不会漏掉一个字母,上帝更不会对他的努力无动于衷,只要凭着最大的努力,一定可以把那26个字母收集齐全。
之后几年,桑德先后去到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几大森林和草原,冒着随时被野生动物当美餐吃掉的危险,寻找字母蝴蝶,就这样到了2010年的最后一个月,桑德终于成功了,他用24年的时间,拍下了26张分别写有不同字母的蝴蝶照片,这每一个字母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大自然创造的一种自然之美,神奇之美!
桑德带着实现理想后的喜悦,回到了匹兹堡市,他的照片引起了收藏界和商界的极大兴趣,有不少摄影博物馆和商业机构都想以高价买去收藏或从事商业用途,但桑德却全部拒绝了,他把这些照片的使用权无偿赠送给了美国教育部,用来制作针对儿童的教学用具!
有许多人无法理解桑德的决定,但他却说如果用来卖钱,无疑是一种对这个理想的亵渎。不久后,他用这些照片展开一次面向在校学生的展览和演讲,主题是:“用24年搜寻26个字母——只要坚持,你能实现任何梦想!”
或许,这才是桑德这个理想的最大价值吧!
捕鱼的野狼
文/游牧
冬天来临,大雪压境。居住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卡特迈国家公园里的动物们,有的已经迁移,有的则进入了洞穴冬眠,对于不迁移也不冬眠的动物们来说,冬天所带给它们的不仅仅是寒冷,还有饥饿,每年都会有不少野生动物在这种饥寒交迫中死去。
野狼,正是在这片森林中忍受饥寒的动物之一,让人们奇怪的是,那些死去的动物中,从来没有野狼的身影,那么野狼是靠什么躲开厄运的呢?美国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保罗·斯丁萨冲着这个疑问走进了阿拉斯加州卡特迈国家公园。
一天,他来到一条小瀑布前,看见一只熊正在小瀑布的上面捕鱼,保罗·斯丁萨就躲在了隐蔽处拍摄熊捕鱼的场景。在这条河里,每年这个季节都会有大量的大马哈鱼逆流而上去产卵,而熊则在一些瀑布上等着捕捉跃起的大马哈鱼。斯丁萨正拍着照片,忽然发现河的对岸来了一只野狼,它的肚子瘪瘪的,看上去已经非常饥饿了。野狼对熊捕鱼的场景似乎万分羡慕,然后,它小心翼翼地在熊周围活动,并找了一个有利地形,学着熊的样子捕鱼。开始,它只是傻傻地愣着,因为姿势不对,当鱼跃起后,它已经来不及捕捉了。几次失败后,野狼找到了窍门,它往瀑布的悬口处走近几步,然后把头首先潜入水中,在水花飞溅后,它把头从水里抬起来,嘴里就牢牢咬住一条正在拼命挣扎的大马哈鱼。
保罗·斯丁萨通过观察后可以确定,这头野狼的捕鱼技能不是偶然性的,而是一种可以重复的成功技能,它在捕鱼时的动作甚至比熊更好更快。果然,那头野狼一连捕到了15条大马哈鱼,随后,它还捕了一条叼进了丛林,可能是用来喂养它的孩子吧。
一直以来,野狼似乎总是以“团队协作”而闻名,但谁也没有想到野狼竟然也能够单独行动得如此完美,甚至还能够改变自己的习性和惯有的捕食方式!野狼堪称是现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都归功于它那改变自我的环境适应能力。
是的,它无法改变四季,无法改变其他动物的习性,在最残酷的环境里,它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野狼的改变,绝不是屈服和妥协,而是智慧和能力!
沼泽地里的水杉
文/冬儿
一群孩子在学校的组织下,参观一个摄影展。
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呆着一位孩子,他自卑地坐在轮椅上,玩弄着自己的指甲。别的孩子都可以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而他却不行,走哪儿都要摇着轮椅,他实在不想这样挤到同学们中间去。
摄影展里的一位志愿者注意到了他,她走过来推起孩子的轮椅,来到不远处的一幅照片前面。那是一幅摄于热带雨林的照片,照片上是一片水杉,它们全都长在水里,可树干却笔直地伸向天空。
孩子问志愿者说,看上去水虽然不是太深,但长期淹在水里,下面的淤泥应该很厚吧。
志愿者说,沼泽地的淤泥有好几米深也不奇怪。这么深的淤泥,为什么这些树不会倒下呢?孩子好奇地问。志愿者回答他说:“因为这些水杉从小就生活中淤泥里,所以它们的根会不断往下扎,一棵5米高的水杉,它的根甚至会达到10米,所以哪怕是生活在两米深的淤泥里,它同样能够屹立不倒!”
是的,树无法选择自己的生长环境,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所有的哀伤与叹息都无济于事,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就像那片生活在沼泽里的水杉,不能拨开淤泥,那就把根再扎深一些吧!
孩子若有所思,他的脸上荡漾起浅浅的微笑。他摇着轮椅,饶有兴趣地欣赏起每一幅照片来。清晨的阳光从窗外照在轮椅上,原来冰冷的钢管,反射出了耀眼的光芒。
母亲的“辛德勒名单”
文/朱成玉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这些癌症患者经常在一起讨论各自的病情,时间久了,慢慢建立起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临回家的那天,母亲与那些病友们相互都留下了各自的电话号码。
母亲眼神不好,回来后让我把那些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挨个儿抄下来。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之后,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的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着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