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实现任重而道远,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耗费大量精力,但是高效课堂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终身发展,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作为教学一线老师,我们将不遗余力,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书写好教育的新篇章。
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卞春艳
和许多老师一样,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我也觉得特别不能理解,似乎我们上学的时候并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其实,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记得我当班主任的时候遇到了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班里有一个男同学要我的QQ号码,他本身就不是爱学习的学生,我担心学生迷恋网络,就没有告诉他。后来也不知道他在哪里知道了我的号码,要和我聊天。起初,他就是向我问好,言语之中我觉得他有事告诉我,我就试着问他最近的状况,唯独不谈学习。可能是这种谈话方式或者谈话的气氛让他放松了,他向我说了:他喜欢班级的某女同学……听到这里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十三四岁的孩子知道什么叫喜欢,什么叫爱,不好好学习。
可是,站在他的角度想想,这样的事情他不敢告诉父母,可能也不会告诉同学,他能告诉我就是对我的信任,应该是希望我能帮助他,我没有冲他发脾气,而是故意把事情轻描淡写告诉他:“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班级里的很多同学都喜欢她,就像大家都喜欢明星一样。老师也喜欢她。”他告诉我这个喜欢就是专一的喜欢,特殊的喜欢。我耐心地听他说,同时仔细想想:这一代的孩子接触外界的信息渠道很多,也受一定社会影响,还有年龄的特点,有些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我就告诉他,这种喜欢也是很正常的,在很多同学心中可能都有这种想法,关键是怎么处理了。而且在听他说的时候,我也偶尔发一些很可爱的表情给他,缓解气氛,他的打字速度也很快,我问的问题很快就能有答案,聊了一段时间之后,知道:初一的第一天开始就喜欢那个女同学,原因:①那个女同学漂亮;②她学习好。他的处理方式就是:他也告诉那女同学了,无果。他很郁闷很苦恼。我也知道这样的事情想压制住是不可能的,我就顺着他的想法考虑,所以我试探地问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如果女同学答应了,能怎么样呢?你会怎样?她会怎样?②她为什么会不答应呢?他的回答是:如果答应了,大家就能在一起学习,一起玩了,可能女同学的成绩会下降。不答应的原因是:她怕影响学习。我接着问他如果你没有说,你们还可以接着是朋友,可以一起学习,一起玩,而现在很尴尬,是吗?我问他接下来怎么办?他本人也很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问他恨不恨那个女同学,他说他并不恨,原因很简单他喜欢她。
我就顺着他这个思路往下走,抓住喜欢这一点我开始发挥了,喜欢她就应该希望她能好,对吧?如果按照你的意愿方向发展了,她不高兴,你虽如愿以偿,你能高兴吗?现在这种状况好像你们两个都不会高兴吧?这种喜欢的结果好像不是你所希望的吧!我知道我直接说出一个办法他不一定能接受,我让他说他接下来的打算,然后我问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你继续消沉下去,她会喜欢你吗?你应该很在乎她对你的看法吧!?如果你继续故意躲避她,你会好受吗?我发给他几个表情,高兴和鼓励的表情。过了一会,他发回的信息显示“老师:我将努力和她做普通同学,普通朋友。”
我告诉他:一切顺其自然。如果你真的喜欢她,也可以试着为她做点事情。想想:你能试着为她做什么呢?顺势我说出了自己的建议,我觉得:如果她能安静的学习,这应该是你为她做的事情。“一片荒地如果不想让它长野草,就在它的上面种上庄稼。”我希望他能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所以我说:如果你能帮助她学习,这样事情就更好了。他同意我的说法,说他会好好学习的。
那一次的聊天,让我走近了学生。以前我处理学生的做法,一般都是我说的就是对的,你得听我的。可是仔细想想:学生并不一定真的听我的,而是听了老师或者班主任这个称号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对于许多问题的认识很矛盾,需要我们积极引导和指正,很多时候他们又是不敢说的,他们害怕我们的批评和大道理。其实,站在学生的角度,以一个同龄人的身份和他们一起分析,很多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
让学生更愿意走入美术课堂
——美术教学中的几点感受
张树蕙
场景一: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神情肃然,手捧的教材一字不落的讲着课本上的内容;讲台下面的学生听课味同嚼蜡。于是纷纷交头接耳,或是更干脆的“两耳不闻教师语,一心只把作业做”。
场景二:教师授课的课堂上,教室里音乐四起,书本中图文并茂,课堂气氛轻松自然。台下学生时而随声附和,时而交流合作,课堂气氛融洽和谐。
以上两个不同的教学情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天壤之别呢?课堂作为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最先体验者和转变者,如何让我们的美术课尽快地融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怎样让学生愿意上美术课,怎样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主要还是体现在一个“趣”上。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学有所获,易学乐学,使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愿意走进美术课堂呢?以下就结合我的美术课堂实践,简单谈一谈我的几点感受:
一、好的课题名字是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家可以想一想,生活中我们喜欢或记住一个人是不是有时候开始于一个好听的名字?我认为给我们的每节课,按内容定一个好听有寓意的课题,就是好的开始,其实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课本每一课的名字已经很贴近学生生活了,但是每节课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我的美术课上经常会根据每节课内容的需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如:湘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诗情画意》一课,课题的名字本身就已经很好了,但这节课需要2课时,我为增加每节课的新意,就把第一课时的名字取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让学生从课题上首先就可以感受到我国园林的魅力所在,也为第二课时的授课作了好的铺垫。在我的美术课中还有许多好听的课题名字,比如《漫“话”生活》、《梅花三弄》、《五彩心声》……这些名字都是根据课堂内容的需要来定的,既直观明了课堂内容,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情趣,大大增加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二、形式多样的导入是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铺垫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所以像样的、有吸引力的课堂导入可以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奠定安好的基础。我的美术课也注重了导入的作用,我也简单地分了4类,如下:
1.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快速地融入到知识的课堂中,我首先用到的就是引入音乐。运用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觉,视听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诗情画意》时,用朗诵诗词并配以古筝音乐导入新课,使学生带着意境进入学习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之一。
2.故事是大家都喜欢听的了,特别是在课堂上,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很有意义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普通中学的初中生爱听故事的占95%以上,所以灵活和适时地运用故事导入新课是非常好的,比如在湘美版美术七年级下册《星空》中,我就利用牛郎织女的美丽动人故事引入新课,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自己的故事,如在《漫“话”生活》中,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最后的作品也非常出色。
3.在美术课上,最直观的图片导入法也很不错,这种导入方法简单易行。利用图片,同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和平鸽》一课中播放伊拉克战争场景中的和平鸽图片,让学生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在环保知识的渗透中,我加入许多环境破坏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图1、图2。
4.当然我们还可以把游戏、猜谜、录像、主持等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引入课堂,达到“课伊始,趣以生”的导入效果。
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是增强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
我们的初中美术课毕竟不是系统的专业美术,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到,“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因为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对美术的表现方法的喜好也不同,所以,在我的美术课堂上,学生可以提供多种美术表现形式的方法,供学生选择。如,在湘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你、我、他》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尝试人物特征的表现方法。如果用传统教学中的人物素描课,侧重学生对人物造型、比例、结构的掌握,这个要求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有相当难度,所以我依据课程标准中“要求降低专业要求的精神”,强调学生只要捕捉和表现人物特征的能力,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就可以。在这里我提供了多种美术表现方法供学生参考,鼓励他们大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来完成作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很高涨,有的选择了传统的素描,有的则选择了剪纸的方法,不管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最终的效果居然都非常的棒,超过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无论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即生活”,都说明了教育与生活的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的美术课也不例外。只要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激发学习美术的热情,依据课标的要求,我们的美术课要把专业化美术学习,向生活化美术学习过渡。如,湘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我的故事》一课中,以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为主线,利用学生喜欢的漫画了解卡通画,用卡通艺术形式来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因为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体验到卡通的乐趣,从而得到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提升,收获很大。如:图6、图7、图8。
其实美术课还可以将历史、地理、英语等科目融为一体,体现多元化的美术课,适应不同学生的口味,口味多了,学生的选择性也就大了,选择多了,兴趣也就有了,美术课也让学生获得了极大地愉悦,也让更多的学生喜欢,参与其中,也更加愿意走进我们的美术课堂。
四、良好的评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美术课往往把评价放在最后,这样的模式明显的表现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而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这样比较片面,孤立,无法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和鼓励的作用。所以许多教育专家多次呼吁:“评价应多几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将多一批好学生。”所以在美术课堂上,可考虑学生的态度、习惯、方式等差异呈现出来的多元评价方法,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对学生作出良性的评价。如,对于美术学习灵感不够的学生,首先从学习态度上给予肯定的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评价学生作业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形成学生的个性。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们对上美术课兴趣也会随之高涨。
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我们教师除了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还可以开发和发现更多的教学资源。它可以小到一片树叶,大到文化古迹,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社会,这样不仅可以拓展艺术教育的渠道,延伸艺术课堂,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扩大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对它有兴趣,就会全身心地去做好它。
以上的内容只是自己一点粗浅的教学感受,在以后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更愿意走入我们的美术课堂。
如何保护学生的创造性的“火花”
王然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时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始终没有逃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还是在升学指挥棒的指引下,讲“颗颗”、“米米”。教师中心主义和权威主义还很流行,传统的“教师负责制”教育弊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仍在不断上演。因而教师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心安理得的“统治”着课堂,没有争论,没有异样的声调,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正在这种长期的、没有硝烟的“传统版教育”中“正常”的淹没。
案例1:
在一所学校里,一名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老师,课本上说,整数和分数的总称,叫做有理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这两种数有什么道理呢?”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思考的角度,都有自己的理解,他们也可能发生错误,但是他们的思考都是真正数学的思考。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正是我们当老师求之不得的!可是,老师怎么回答?
“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
几经如此,宝贵的火花便将熄灭。学习时,不再思考,刻板记忆,不求甚解,渐渐地,思维着的心灵变得麻木了……
案例剖析:
为什么把整数和分数的总称叫有理数,是有原因的。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个原因是翻译上的一个失误。“rationalnumber”这个单词,日本人把它译做了有理数,我们又从日文译成了中文。在这里,译者只知“rational”的最常用的意义:理性的,合乎情理的。一般字典上也只有这个译法。但“rational”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比。“rationalnumber”是指“可以精确地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
这一来,真相大白,恍然大悟,再明白不过了。因为,分数当然是两个整数的比,例如4/7是4:7,整数同样是,3是3:1,也是6:2,……所以,整数和分数总称做“rationalnumber”(可比数)。
如果老师不了解这个背景,是不是可以这样回答学生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