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大师档案
全名柏拉图
国别希腊
生卒年前427—前347年
出生地古希腊雅典
爱好文学
经典评介
柏拉图(前427年—前347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形成体系的人。柏拉图对西方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他的影响遍及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数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若干分支。他的文艺理论思想和美学观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西方思想理论的源头。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申辩论》、《美诺篇》、《斐多篇》和《理想国》。在代表作《理想国》中,系统地对其政治理想及理想国家进行了构造设想。
思想大师简介
20岁时,师从苏格拉底,并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秉承其师的政治理念和思想体系。在苏格拉底被迫饮鸩之后,他先躲到麦加拉,后来历游埃及和居勒尼,结识了一些自然科学家和数学家。并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早期有关苏格拉底的对话。
为宣传和推行其哲学家、智者统治国家,建立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和实现其政治抱负,曾周游利比亚、埃及、西西里、约旦、印度等国家12年,但四处碰壁。
创立人类第一所大学——柏拉图学园,学校成为他培养弟子、宣传思想的坚强阵地。
大师生平
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家中排行老四。柏拉图是体育老师给他起的绰号。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的名门贵族。父亲阿里斯顿据说是阿提刻最后一个王的后裔,母亲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创始人梭伦的后代。柏拉图早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是伯里克利的朋友。
求学拜师
柏拉图家境富有,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父亲给他请了三位启蒙老师,专门负责其文法、修辞、写作、美术、音乐和体育。这使他不仅热爱写作,而且对美术的辨别能力越来越强。后来他在美学上的理论见解和他童年的启蒙有着很大的联系。
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和当时的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热衷于政治。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
他去听苏格拉底的演说,听完后他下定决心要拜苏格拉底为师。
他敲开了苏格拉底的门:尊敬的苏格拉底先生,我是柏拉图,我想成为你的学生。苏格拉底问道:年轻人,你的名字我早听说了,你已经是个学识很渊博的人了,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柏拉图说:你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那就是认识自己。如今我就是没有认识自己。苏格拉底说:你既然知道这句话,那么你应该知道我对自己的评价了——我所知道的是我始终一无所知。柏拉图又说:神都认为你最聪明,可是你却这样评价自己,这正是我学习的地方。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那才是双倍的无知呢。这也是我来拜你为师的理由。经过这次谈话柏拉图成了苏格拉底的弟子,他一生景仰其师的思想和人格,成为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
政治抱负
柏拉图的政治倾向是发生过重大转变的,青年时他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亲眼目睹了雅典民主制的衰败与无能。他开始崇拜强有力的专制制度。但到了后来,特别是在三十寡头执政期间,他不满于寡头专制的暴力镇压手段,他的舅父查米德斯和表弟克里底亚均是寡头,但对他们企图假苏格拉底之手害人的行径更感厌恶,因此拒绝参与寡头政治。
公元前399年,民主制复辟后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使他对现存的一切政体完全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智慧改变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并以此来澄清老师的各项莫须有罪名,维护老师的荣誉地位。柏拉图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约旦、印度等地游历,时间长达12年。
怀着这一政治抱负,他三下西西里岛,企图通过教育独裁者的途径建立新的政体。
公元前399年10月,他第一次访问意大利的西西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结识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柏拉图企图在叙拉古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却因触怒了叙拉古国王狄奥尼索斯一世,险些遇害,幸运脱逃后,又误入敌国,并被送往市场当作奴隶拍卖,幸遇昔兰尼派哲学家阿尼克里出资为其赎身。
公元前367年,狄奥尼索斯一世去世,他应邀再去西西里岛教育狄奥尼索斯二世,与国王的舅父狄翁友情笃厚。狄翁与国王发生内讧后被迫离开西西里,柏拉图也返回雅典。公元前361年又应国王邀请去西西里传授哲学,但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次年返回雅典。狄翁于公元前357年成为叙拉古的统治者,但不久遭谋杀。柏拉图的政治理想遂彻底破灭。
设院办学
公元前387年初春,柏拉图结束了游学12载的艰难旅程,返回故乡。回乡后的第一件事,是设法偿还阿尼克里当年为他所付的赎金,而阿尼克里收到这笔钱后,买了雅典城外东北方的一块地皮,并转赠给柏拉图。鼓励他创立学园。这样,柏拉图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柏拉图学园(或称“阿卡得米斯”)。从此柏拉图开始了自己的教授生涯,他以学园为阵地,进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
学园的名字与学园的地址有关,学园的校址所在地是在希腊的传奇英雄阿卡得米斯(Academus)的祭坛之上,因而以此命名。后来,欧洲各国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都源于这个单词。柏拉图创立学园的历史地位,在整个人类文化史的发展进程中,无疑是极其高尚的和令人敬仰的。为此,亚里士多德称颂这座学园是西方的第一所大学。的确,它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
学园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较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柏拉图在那里除讲授哲学之外,还讲授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声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但以哲学为最高课程。学园的目标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学生到此学习。学园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
柏拉图创立学园的历史地位,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无疑是极其高尚和令人景仰的,为此,亚里士多德称颂这座学园是西方的第一所大学。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此时学园已经创立二十多年了。他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到强行放逐,于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余下的大部分时光是在雅典度过的,传授哲学学说和纂写哲学论著。他的最著名的弟子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17岁来到学园时,柏拉图已60岁了。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1岁高龄去世。
经典著作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这些书,大多数是有关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有文学艺术美学的,也有关于神学和玄学的。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有很多是以苏格拉底之名进行的谈话,因此人们很难区分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是柏拉图的思想。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柏拉图作品,柏拉图的著作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柏拉图在讲学过程中写出对话集:《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理想国》、《巴曼尼得斯篇》、《会饮篇》、《斐多篇》、《斐得若篇》、《美诺篇》、《蒂迈欧篇》、《克里底亚篇》、《普罗泰哥拉篇》、《高尔吉亚篇》、《智者篇》、《政治家篇》、《斐利布斯篇》、《法律篇》等。这些对话集,充满迷人的魅力,弥漫着幽默睿智的芳香。它们不但是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不朽的文学经典。而反映柏拉图政治和道德思想内容最丰富的作品当属《理想国》,几千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盛誉不衰。
内容精要
《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分为六大部分,(一)关于公道正义的观点;(二)国家和个人的正义、理想国的构思与设计;(三)执政的哲学王,以及关于两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关于存在与认识的四个阶段的学说,有关善的理念、教育的课程、辩证法等思想;(四)社会和灵魂的退步、论各种政治制度;(五)哲学和诗之争;
(六)论不朽、重新回到正义的问题。由此可见,上述的第二、三、四这三个部分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理想国》和柏拉图的其他著作一样,采用的是对话体。全书从外部形式看,是叙述苏格拉底前一天在贝尔斯的塞弗拉家和克拉根、派拉麦克、哀地孟德、斯拉雪麦格、克立托芬等人谈话的经过,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漫长而不间断的对话所组成的。
根据以上线索,我们可以把全书勾画出如下的思想脉络:第一章是全书的“引言”,主要是讨论公道的含义及其与利益、幸福的关系。为了弄清这一问题,在第二章前半部分中,作者提出从“大而显者”入手,先辩明国家的公道与不公道,再以个人的公道与不公道同它进行互相比较。自第二章后半部分到第五章前半部分,对话转入了对理想国的构造与设想的讨论,并把国家和个人具有的四种美德(智慧、勇敢、节制、公道)进行了类比。从第五章后半部分开始便转入探讨实现理想国的最简捷的道路,着重阐述“哲学王”以及有关哲学思想,直到第七章始才告一段落。在第八、第九章两章中柏拉图考察了当时希腊诸城邦盛行的四种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并对这四种政体的利弊及其演变原因作了分析说明。最后,在第九章和第十章的结尾部分中,柏拉图明确回答了先前提出的问题:无论对于国家和个人,公道者与不公道者相比,公道者将会赢得更大的利益和幸福。下面分别依次对上述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一)关于理想国家的构造与设想
苏格拉底认为,国家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们需要互助。一般来说,人有多种需求,自身又不能一一满足,这样,许多人便联合成团体。聚居在一个地方生活,以互相满足彼此的需求。这种联合的团体就称作国家,
国家既然是这类性质的组织,那就需要有从事各种行业的人组成,由此苏格拉底谈到了国家的构成问题。他把国家分成“健全的国家”和“奢华的国家”两类。“健全的国家”又称作必要的国家,它表明一个国家所必要的、起码的人员构成状况。这些成员包括:农夫、织匠、废人、建屋者、木工、铣工、牧人、商人、小贩、舟师、佣工等等。“健全的国家”是个朴实无华的国家,人们不会只满足于简单纯朴的生活,还要求过安乐舒适的生活,因此考察国家的构成还须考察一下“奢华的国家”。在“奢华的国家”中,人们需要食美味、衣锦绣求等其他享乐。国家的成员还应包括:制作珍美食物的厨师、绣织华丽衣服的绣工、筑造宫殿楼阁的画师、供人使役的奴仆和为人观赏取乐的乐师、伶人、跳舞家、弹词家等等。由于闲散的人口增多,本来是自给自足的国家便供不应求了,因而发生了争夺邻国土地的行为。战争的产生则需要军队,于是在完备的国家中,军队即国家的守卫者就是不可缺少的了。
苏格拉底依照古希腊的传统习惯,把教育内容分成音乐、体育两大科目,并分别作了论述。
在古希腊,“音乐”一词包括的内容甚广,它直接指的是音乐、诗歌、文学;再扩大些,指的是智慧女神缪斯主管的一切学术、技艺。希腊人有时还把手工艺包含在内。苏格拉底提出,要制订一个取缔文学诗歌之法,规定什么内容可以提倡,什么内容是应当禁止的。苏格拉底认为,进行音乐(文学、诗歌)教育的目的在于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的良好品德。为此,他特别着重音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他认为,文艺的外观之美,音韵之和,最易打动儿童柔嫩的心灵,如借之驱恶扬善,则不期然会使人从善加流,恰似凉风醒人而不自觉;反之,人浸淫于不道德之中,则似群羊充饥于毒草之上、逐日伺食,终有一日将达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苏格拉底所说的“体育”和通常理解的也不同,它涉及的范围更广泛,不仅包括一般意义的运动项目,而且还含有身体保健之类的内容。因此,有的西方研究者认为,他所说的“体育”勿宁是指医学领域的事情更恰当些。苏格拉底根据守卫者的职责,规定了有关健身的基本要求,达到使他们的体质能胜任守卫者的工作,在出征作战时能忍受风霜之苦、饮食之变。至于如何达到这一要求,他为了避免冗长乏味,只择其“大纲”略作说明(如不许嗜酒、吃美味食品等)便结束了。
(二)关于理想国实现的途径
苏格拉底认为,实现理想国的根本途径是使哲学家担任治国者或治国者学习哲学,而认识“善”的理念则是治国者学习的最高目标。因此,从第五章后半部分到第七章,苏格拉底围绕治国者的教育问题阐发了有名的“理念论”。
第一,什么是“善”的理念?苏格拉底带着神秘的口气指出,关于“善”的理念并不是可以用三言两语所能说清楚的,许多人都昧于“善”的真义,我们也不可造次地对它解释。
对于“善”的理念,苏格拉底拒绝直接叙述它们,他只用打比喻的办法,借“善“之手来揣摩和说明“善”的理念是什么,这个比喻也就是学者们称作为“日喻”的。
苏格拉底把整个世界两重化,分为“可见世界”(即由可见的个别事物构成的世界)和“可知世界”(即由理念构成的世界),并把不同的认识对象和认识能力分别归属于这两个不同的世界,他认为,所谓“善之子”即是可见世界里的太阳,由于有太阳的光线照耀才使眼睛产生“能视力”(视觉能力),看到可见世界里的个别事物。在苏格拉底看来,用这个通俗的比喻就可以推想“善”的理念在可知世界里的地位与作用,从而通晓“善”的理念是什么了。苏格拉底说:“人的灵魂就好比眼睛一样。当它注视被真理与实在所照耀的对象时,它便能够认识这些东西,了解它们,显然是有了智慧。但是当它转过来去看那变幻无常的暗淡世界的时候,它便模糊起来了,只有动荡不定的意见了,显得好象是没有智慧的东西了……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这个给予认识的对象以真理并给予认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识相真理的原因。真理相知识是好东西,但它却是更好的东西。你虽然可以把它看成知识的对象,但是把它看成某种超乎真理与知识的东西才是恰当的。正如我们前面的比喻把光和视觉看成好象太阳而不是太阳一样,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真理相知识看成好象‘善’但是却不能把它们看成就是‘善’,‘善’是具有更高的价值和荣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