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其他典礼,与龙舟节者无不同。(清·裕德菱《清宫禁二年记》下)
除以上几种句式外,其他表比较结果的结构形式有“不异”“未有异”“差不同”“不甚相远”等。
第五、“X与Y不异”句式
1)上蔡云“自此心中流出”与佛亦不大段异。(《朱》卷三十三)
魏培泉先生指出:“‘X与Y不异’在中古佛经和非佛经中都不乏其例。”如:
2)珠照辟方十二由延,兵众相见,如昼无异。珠光所及,人民惊起,皆言天明。王即还宫,以幢竖之宫内,内外常明,与昼不异。(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八,2/807c)
3)饮食与凡人不异,不见其绝谷。(《抱朴子·内篇》卷十九)
4)管挥锄与瓦石不异。(《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第六、“X与Y未有异”句式
1)先生问德明云:“谓之‘勿’,则与‘不行’者亦未有异,何以得仁?”(《朱》卷四十四)
此式用“有”作为谓语动词,比较结果“异”是宾语,否定词“未”限制动词“有”。
按,此句式在中古近代汉译佛经中见有用例,中土文献较少见:
2)我今是王子,与彼未有异。(后秦·鸠摩罗什译《大庄严论经》卷十二,4/325b)
3)与不住法不住般若未有异。(唐·释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八,52/229c)
第七、“X与YP差不同”句式
1)伊川与濂溪说“复”字亦差不同。(《朱》卷七十一)
按,此句式仅在近代见有少量用例:
2)增入伤寒、十七日、王蒙、颜真卿诸帖,而字行颇高,与淳化阁本差不同。(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五)
第八、“X与Y不甚相远”句式
1)向见韩无咎说,它晚年做底文字,与他二十岁以前做底文字不甚相远,此是它自验得如此。(《朱》卷一百三十九)
2)圣人与常人忠恕也不甚相远。(《朱》卷十六)
按,此句式上古已见用例:
3)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与制氏不相远。(《汉书》卷三)
中古近代汉语一直沿用:
4)予尝谓马公用兵与予不相远,但惊怪累败田悦。(《旧唐书》卷一三四)
5)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齐监至者,不能货鬻。(《宋史》卷三四)
第九、“X与Y岂是一样R”句式
看伯夷伊尹与夫子,岂是一样人!但是此大节处同。若此处不同,则不足为圣人矣。(《朱》卷三十四)
第十、“X与Y何别”句式
盖人为万物之灵,自是与物异。若迷其灵而昏之,则是与禽兽何别!(《朱》卷八)
三、“如/似/若”字句
左凌姣指出:“具有共同点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从语法角度来讲是不成立的,但由于带上了修辞特色,或比喻,或夸张,从而使得比较就具有合法性。这类句子,从语法角度讲,是比较句;从修辞角度讲,则是比喻句。基于此,我们把比喻句也放到比较句式中来讲。”比喻词在历时中不断更替,据朱冠明考察“‘如’是先秦到近代都用;‘若’主要用于先秦到唐,晚唐不再常用;‘似’是唐代开始大量运用;‘像’从汉代开始用,明代以后渐多,晚清以后在口语中取代‘如’、‘似’。”张赪认为:“‘像似’义动词‘如、似’和比拟助词形成框式结构表示比拟,大量运用是在晚唐以后。”
(一)肯定式
1.“X如/似/若Y”式
(1)“X如Y”式:
1)问学如登塔,逐一层登将去。(《朱》卷十三)
2)公读书如骑马,不会鞭策得马行;撑船,不会使得船动。(《朱》卷一百一十六)
《汉语大词典》释“如”有“像;如同”和“及,比得上”两个义项,在该句式中,“如”为“像;如同”义。
“如”之前出现有修饰词“一”“便”“恰”等,大多共同组合成一个新词,我们称之为“如”的变体形式,例如:
3)人心里若是思索得到时,遇事自不难。须是将心来一如鏖战一番,见行陈,便自然向前得去,如何不教心经履这辛苦。(《朱》卷四十九)
4)万物之心,便如天地之心;天下之心,便如圣人之心。(《朱》卷二十七)
5)心恰如主帅,气则卒徒也。(《朱》卷五十二)
此类句式直接由“如”字来表示比较结果,比较点的数量和位置不固定。例3)出现了比较主体“公”。
(2)“X似Y”式:
1)孔氏《书》序不类汉文,似李陵答苏武书。(《朱》卷七十八)
2)“居陋巷”则似杨氏,“三过其门而不入”则似墨氏。要之,禹稷似兼爱而非兼爱,颜子似为我而非为我。(《朱》卷六十)
《汉语大词典》释“似”为“象;类似”。
在比较词“似”之前出现有修饰词“微”“只”“真”“便”“全”“甚”等。
3)伯夷微似老子。(《朱》卷一百一)
4)觉得今年只似去年,前日只是今日,都无昌大发越底意思。(《朱》卷一百二十一)
5)以某观之,真似冰炭!(《朱》卷一百二十六)
6)且如煮物事,合下便用熳火养,便似煮肉,却煮得顽了,越不能得软。(《朱》卷四十九)
7)刘原父却会效古人为文,其集中有数篇论,全似《礼记》。(《朱》卷十六)
8)柳学人处便绝似。《平淮西雅》之类甚似诗,诗学陶者便似陶。(《朱》卷一百三十九)
(3)“X若Y”式:
1)此“嘉”字,当若“文之以礼乐”之“文”字。(《朱》卷六十八)
2)凡以毕漉鱼肉,其汁水淋漓而下若雨然,毕星名义盖取此。(《朱》卷七十九)
例2)在比较后项后加“然”,来加强比较效果。
贝罗贝先生举示上古用例:
3)孟施舍似曾子。(《孟子》卷三)
4)其仁如天其知如神。(汉·司马迁《史记》卷一)
魏培泉指出:“此类句式在上古可用‘若’或‘如’,但‘若’已不如‘如’常用,到中古时更为稀少。”
2.“X犹如Y”式:
1)开元礼犹如此,每献一位毕,则尸便酢主人。(《朱》卷九十)
按,《汉语大词典》释“犹如”为“如同”,示上古至近代的用例例如:
2)盖风雨雷电皆缘气而生,而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尹喜《关尹子·二柱》)
3)词人墨客得了此笺,犹如拱璧。(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4)我在那里住了两个月就完全习惯了,犹如在自己家里一般。(巴金《灭亡》第八章)
3.“X譬如/似Y”式
(1)“X譬如Y”式
1)问“阴阳”“游气”之辨。曰:“游气是生物底。阴阳譬如扇子,扇出风,便是游气。”(《朱》卷九十八)
按,《汉语大词典》释“譬如”为“比如”,示上古至近代的用例如:
2)恒角而达,譬如终绁,非弓之利也。(《周礼·考工记·弓人》)
3)今人毁君,君亦毁人,譬如贾竖女子争言,何其无大体也。(汉·司马迁《史记》卷十)
(4)譬如驽马,愧彼良骥。黾勉及时,为善期至。(明·姜采《和陶荣木》之四)
(5)还是向前走好了,人生就譬如走路。(何其芳《画梦录·岩》)
(2)“X譬似Y”式
1)诐,是偏诐不平,譬似路一边高,一边低,便不可行,便是蔽塞了一边。(《朱》卷五十二)
按,《汉语大词典》释“譬似”为“譬如”。
2)滞淫何必多离恨,譬似生为泽国人。(宋·刘攽《酬王定国·诗之四》)
此句式中土文献用例少见,中古佛经中早见有用例:
3)或见死人,皮肉已尽止有筋骨相连。譬似束薪,由是得成而不解散。(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二,15/650c)
(3)“X,譬则Y”句式
1)性是实,诚是虚;性是理底名,诚是好处底名。性,譬如这扇子相似;诚,譬则这扇子做得好。(《朱》卷六)
按,《汉语大词典》释“譬则”为“譬如”,引近代用例如:
2)谢氏曰:“忠譬则川流不息,恕譬则万物散殊。夫圣人之道,诚高远而洪深,至于忠恕之义,人亦易辨矣。”(金·王若虚《论语辨惑一》)
(4)“X如Y同”式
1)问“孝弟为仁之本”。曰:“此是推行仁道,如‘发政施仁’之‘仁’同,非‘克己复礼为仁’之‘仁’,故伊川谓之‘行仁’。……”(《朱》卷二十)
“如”之前又可添加修饰词“正”:
2)先生所解“尽其心者,知其性也”,正如云“得其民者,得其心也”语意同。(《朱》卷六十)
该式由“如”和“同”共同表示比较结果。
(5)“X如Y然(样/模样)”、“X(恰)似Y样”式
在比较后项之后还出现有“然”“样”“模样”来增强比较意义,例如:
1)若资质平底,则如死水然,终激作不起。(《朱》卷八)
2)旧见人画列女传,漆室乃手执一物,如今银子样。(《朱》卷八十一)
3)而今且将黄赤道说,赤道正在天之中,如合子缝模样,黄道是在那赤道之间。(《朱》卷二)
4)时陈居士方死,尚在坐,未曾敛。见面前一石头,似个香山子。子细看,又不是石,恰似乳香滴成样,都通明。(《朱》卷一百三十八)
李思明认为:“‘般’和‘样’,是一对古今词(不同于‘似’系的‘似’与‘是’),今词替代古词,《红楼梦》标志着这个过程的开始。”
魏培泉指出:“现代汉语‘X像Y那样’的比拟助词‘那样’的来源是指代词,这种句式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的‘X如Y然’(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古汉语还有一个与此对应的‘X如Y馨’)。”
(6)“X如/似/若Y相似”式
“X如Y相似”式:
1)“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是说出这天下之动如“鼓之舞之”相似。(《朱》卷七十五)
2)看文字也却细腻亲切,也却去身上做工夫。但只是不去正处看,却去偏傍处看。如与人说话相似,不向面前看他,却去背后寻索,以为面前说话皆不足道,此亦不是些小病痛。(《朱》卷一百一十四)
3)“将以顺性命之理”而下,言立天、地、人之道,乃继之以“兼三才而两之”,此恐言圣人作易之由,如“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始作八卦”相似。(《朱》卷七十七)
“如”之前出现修饰性词语“一”“当”“只”“便”“政(正)”“恰”等,例如:
4)曰:“‘克己复礼’,一如将水去救火相似。”(《朱》卷四十一)
5)读《易》当如筮相似。(《朱》卷六十六)
6)风只如天相似,不住旋转。(《朱》卷二)
7)看他画毗卢遮那坐千叶莲珠常富贵,便如吾儒说圣人备道全美相似。(《朱》卷一百二十六)
8)圣人所以发用流行处,皆此一理,岂有精粗。政如水相似,田中也是此水,池中也是此水,海中也是此水。(《朱》卷二十七)
9)天有黄道,有赤道。天正如一圆匣相似,赤道是那匣子相合缝处,在天之中。(《朱》卷二)
10)若以直报怨,只是依直报之,恰如无怨相似。(《朱》卷二十四)
该句式由“如”和“相似”共同表示比较结果。
魏培泉指出:“现代汉语‘X像Y似的’的比拟助词‘似的’来源和分类动词有关,这种句式在近代汉语也有对应的形式,较近的有‘X如Y也似’或‘X如Y似’,早的为‘X如Y相似(类)’,‘X如Y相似(类)’在中古汉语时期就已经出现。”“中古时期‘X如Y相似’式主要见于佛典,在其他典籍中近于绝迹。在佛典中也不是很普遍,我们所见的例子主要是在北朝的作品中,其中尤以《正法念处经》为最多。”他示例如:
11)筑令碎末,如沙相似。(元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八,17/41c。)
12)饥渴烧身,一切身燃,如灯相似。(元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十四,17/83c。)
13)如外书所说相似。(梁·陶弘景《真诰·稽神枢》)
魏培泉把中古汉语比拟式的发展过程归结如下:“先因‘与’字式的影响,使得‘X如Y’和‘无异’、‘一种(等)’、‘相似(类)’等结合为新的比拟式。这些结构原本大多为复句,其后才紧缩为单句。句式的紧缩在中古汉语是一个构造新句式的重要机制,我们推断比拟式开始紧缩为单句也发生在这个时期。”
“X似Y相似”句式:
1)这说便是难。才说不容一物,却又似一向全无相似。(《朱》卷十六)
2)义如利刀相似,人杰录云“似一柄快刀相似”。(《朱》卷六)
“似”之前出现修饰词“只”“便”,如:
3)易爻只似而今发课底卦影相似。(《朱》卷六十六)
4)这命,便似向来说人心相似,是有两般命,却不是有两个命。(《朱》卷六十一)
比较后项之后还出现补充性成分“样”“模样”,加强比较结果,例如:
5)圣人也只是这个道理。但是他理会得烂熟后,似较圣样,其实只是这道理。(《朱》卷三十四)
6)此言亦似子路模样。(《朱》卷四十四)
李思明认为:“‘似’之前出现有修饰词‘正’‘恰’‘近’‘一’等,至于‘恰如’‘一似’‘便似’之类,不宜看成一个词,而应看作状动词组,其中‘恰’‘一’‘便’是副词。”例如:
7)圣人隳三都,亦是因季氏厌其强也。正似唐末五代罗绍威,其兵强于诸镇者,以牙兵五千人也。(《朱》卷八十三)
8)理不同,如蜂蚁之君臣,只是他义上有一点子明;虎狼之父子,只是他仁上有一点子明;其他更推不去。恰似镜子,其他处都暗了,中间只有一两点子光。(《朱》卷四)
9)康节之学,近似释氏,但却又挨傍消息盈虚者言之。(《朱》卷一百)
10)做工夫一似穿井相似。(《朱》卷一百二十一)
向熹先生认为“汉代产生‘一似’表示两者想象;六朝以后这一句式应用甚多”,他示例如:
11)有妇人哭于野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曰:“此哀一似重有忧者。”(《孔子家语》卷九)
12)才到脑盖骨上,一似佛手捻却。(《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
“X若Y相似”句式:
“显道,神德行”之“神”字,便似这“神”字,犹言吉凶阴若有神明之相相似。(《朱》卷七十五)
张赪指出:“‘若’在先秦两汉时用得较多,到唐宋时期已很少使用了。”
(7)“X如/似Y一般”式
“X如Y一般”式:
1)这志如大将一般,指挥一出,三军皆随。(《朱》卷二十六)
2)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朱》卷十)
“如”之前出现修饰性词语“便”“恰”“正”等,例如:
3)如语孟六经,亦须就自家身上看,便如自家与人对说一般,如何不长进!(《朱》卷十四)
4)此等议论,恰如小儿则剧一般,只管要高去,圣门何尝有这般说话!(《朱》卷一百四)
5)自生而至熟,正如写字一般。(《朱》卷三十六)
魏培泉指出:“现代汉语‘X像Y一样’的比拟助词‘一样’来自数量结构,在唐宋的对应形式是‘X如Y一般’,在中古汉语则有‘X如Y一种(等)’。” “唐宋时期的‘一般’意思原本也相当‘一种’,其中‘般’和‘种’为近义词。因此我们推断唐宋的‘X如Y一般’是继承中古的‘X如Y一种’。此式中的‘一般’、‘一种’本来的意思都相当‘同一种’,‘般’和‘种’原本都是具有实意的,但因常用于比拟式中,原先的‘种类’义多少都有所耗损。中古时期‘X如Y一般’尚未出现,只见到‘X如Y一种(等)’。‘X如Y一种’出现时已是中古时期的尾声,例子仍然罕见。”他示例如:
6)于往昔有一项生之王,从父顶生,生已,还如孩童一种。(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八,3/690a)
7)闻都下复有一杯度,陈家父子五人咸不信,故下都看之,果如其家杯度形相一种。(梁·慧皎《高僧传》卷十,50/391b。)
近代汉语用例如:
8)如今想着太祖皇帝开基、创业、平定天下,便如做下一所大房子与人住的一般。(明·姜清《姜氏秘史》卷二)
9)其木瓜之辈专以渔樵台负重物为生,官不许穿长衣及经商买卖,如中国汉人一般。(明·马欢《瀛涯胜览·柯枝国》)
“X似Y一般”式:
1)忠恕一理,却似说个“中和”一般。(《朱》卷二十七)
2)仁是天理根本处,贼仁,则大伦大法亏灭了,便是杀人底人一般。义是就一节一事上言,一事上不合宜,便是伤义。似手足上损伤一般,所伤者小,尚可以补。(《朱》卷五十一)
在“似”之前还出现有修饰词“只”“便”“一”“恰”等,例如:
3)圣俞诗不好底多。如河豚诗,当时诸公说道恁地好,据某看来,只似个上门骂人底诗;只似脱了衣裳,上人门骂人父一般,初无深远底意思。(《朱》卷一百四十)
4)若无所欲,则只恁地平平过,便似无此身一般。(《朱》卷七十三)
5)观文王一时气势如此,度必不终竟休了。一似果实,文王待他十分黄熟自落下来,武王却是生拍破一般。(《朱》卷三十五)
6)学者须是直前做去,莫起计获之心。如今说底,恰似画卦影一般。(《朱》卷八)
在近代汉语普遍用例:
唐代:
7)如或信心不起,似无手足一般。(《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
元代:
8)虽然这头发值钱不多,也只把他做些意儿,恰似教化一般。(《琵琶记》第二十五出)
明代:
9)其蔬果之类,俱似占城一般。(明·马欢《瀛涯胜览·爪哇国》)
10)智深接过来手里,一似拈灯草一般使起来。(《水浒传》第五回)
11)襄公顿口无言,似木雕泥塑一般,只多着两行珠泪。(《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
(8)“X相似Y一般”式
1)南宫适大意是说德之可贵,而力之不足恃。说得也好,然说不透,相似说尧舜贤于桀纣一般。(《朱》卷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