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巨子档案
全名沃伦·巴菲特
国别美国
生卒年1930年—
出生地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
人生轨迹
沃伦·巴菲特,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当今世界和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股市投资者。1956年,他以100美元起家,40多年之后的今天,他的个人资产已超过16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首富比尔·盖茨的第二富翁,被誉为“世界头号股王”。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
1941年,11岁的他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1947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两年后,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投师于著名投资理论学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门下。
1950年,以A+的优异成绩学成毕业。
1962年,巴菲特与合伙人合开公司——“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并出资购买了濒临破产的伯克希尔纺织厂。
1964年,巴菲特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掌管资金高达2200万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有2500万美元属于巴菲特个人所有。
1970年—1974年,美国股市持续低迷,巴菲特趁机购买大量便宜股票。
1973年,开始秘密投资《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
1980年,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这些股份在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收回股份时,为他赚取了5倍的巨额财富。
1992年,巴菲特购买了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
1994年底巴菲特公司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它已变成巴菲特的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
从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琼斯指数近17个百分点。如果谁在30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
2005年3月10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在纽约公布了2005全球富豪排名,巴菲特名列第二。
成长经历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在美国内希拉斯加州的奥马哈。他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是当地的证券经纪人和共和党议员。巴菲特出生时,正值美国陷入经济大萧条时期。父亲的工作陷入困境,致使家里的生活非常拮据。母亲常常克扣自己以便让丈夫和孩子吃得更饱些。直到巴菲特开始念书的时候,这种状况才渐渐好转。经历了这些艰辛的岁月之后,他便怀有一种执着的愿望,想要变得非常富有。而且自那以后,这种念头就从来没被抛弃过。
巴菲特从小就超乎年龄地谨慎,被母亲称为“很少带来麻烦的小孩”。小巴菲特对数字有着与生俱来的迷恋。他常私下里跟小伙伴们俯瞰着繁忙的路口,记录下来来往往的车辆的牌照号码,以此来消磨下午的时间。暮色降临以后,他们就回到屋里,展开《奥马哈世界先驱报》,计算每个字母在上面出现的次数,在草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变化的数字。
具有犹太裔的巴菲特从小就极具商业意识。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涉足投资业务。巴菲特的祖父及父亲的青年时代都是经营杂货店的,而巴菲特8岁时就在祖父店中帮忙,耳濡目染的“生意经”,使商品意识早早地深入他幼小的心灵,并使他懂得了低进高出、赚取差价这一商品流通中铁的定律。1941年,11岁的他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不久,这只股票的价格上升到了40美元,巴菲特将股票抛出。首次投资虽然赚得不多,但却给他带来了无比的喜悦。
1943年,霍华德升任国会议员,迁居华盛顿。尽管此时家境已经比较优裕,但是巴菲特依然坚持打工,为《华盛顿邮报》和《时代前锋报》送报。后来,小小的巴菲特就开始尝试进行投资。他用自己赚来的50美元购买了两台半新的弹子机,借一家理发厅的空地方摆放做生意,后来又陆续购进了5台、7台弹子机,每月可以为他挣得200美元的收入。尝到了投资甜头的巴菲特后来又与中学一位朋友一起,花350美元购买了一辆旧的劳斯莱斯车,然后以每日35美元的租金出租。这使他在16岁中学毕业时,已经赚得了6000美元。
1947年,中学毕业的巴菲特考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是他觉得教授们所讲的空洞的理论在实际中并没有多大用处,于是两年后,他选择了退学。退学后的巴菲特又辗转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投师于著名投资理论学大师、证券分析学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门下。格雷厄姆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和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告诫巴菲特对华尔街要当心,不要听信传闻,要炒“烟屁股”(低价有价证券),不搞短期行为。这种投资原则奠定了巴菲特日后的投资风格。在格雷厄姆的教导下,巴菲特很快就成长为投资界的后起之秀。
195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巴菲特回到奥马哈,到父亲的交易部巴菲特—福尔克公司做股票经纪人。在巴菲特—福尔克公司,他取得的最大进展不是在投资业上,而是在戴尔·卡内基的公开课上。在课上,他学到了在大庭广众之中谈吐自如的本领。以后,通过在奥马哈大学教《投资学原理》,他使自己的这种本领日臻完善,这种本领对他日后的投资至关重要。1954年,巴菲特前往纽约到恩师格雷厄姆的投资公司——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任职。由于格雷厄姆的保守态度,使他拒绝对公司进行任何主观的分析,而是乐于坚持自己的教学准则。这常使投资公司出现持币待投的现象,从而丧失了许多机会。巴菲特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研究质量因素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影响。为此他会亲自到公司拜访,探寻一家企业比另一家更成功的秘密。尽管格雷厄姆并不赞成巴菲特的做法,但巴菲特还是把这些研究结果默默地用在自己的投资上,他取得了比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从1950年离开大学校园以来,巴菲特的个人资本已由9800美元激增到了14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正式开始他的股票投资事业。步入股市的巴菲特并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他能分清购买股票的投资行为与预测市场走势而下注式的投机行为之间的差异。他不去追逐那些已经上涨的热门股,而是从寻找股票的长期投资价值入手,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在乎每日的市场行情。他理智地认识到,短期之内股票价格的波动是受市场情绪的影响,但这种波动总是围绕着企业的市场价值上下的。对股票市场的非理性表现有了足够的认识之后,巴菲特就能坦然对待市场中所发生的一切。
在购买股票时,巴菲特不仅不为市场情绪所左右,也不受他人所左右,即使是他的父亲——这个老资格的股票投资经纪人也不例外。巴菲特不相信市场预测,他认为人们无法预知短期内股价的变动,也不相信有谁能可以做到这一点,他说:“股市预测专家存在的唯一价值,是使算命先生有面子而已。”
巴菲特的有限合伙投资事业以其独特的眼光,选择只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进行投资。1962年,伯克希尔·哈斯威纺织公司陷入困境,股东纷纷出售公司股票。巴菲特与伙伴们看中了这家濒临破产的公司,并开始着手购买其股票。1965年,购买了大部分的股票,控制了这家公司。但是,对伯克希尔·哈斯威公司的投资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这次失败的投资,为巴菲特后来的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63年,巴菲特开始研究一种与以往他买的任何股票都不相同的股票——美国捷运公司股票。美国捷运公司,根本没有工厂,也没有硬件资产。实际上,它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它的名字。格雷厄姆的信条,购买一种股票必须以“来自于统计数据的简单而明确的数字论证”为基础,换句话说,就是要以营运资金、厂房和设备以及其他有形资产等一堆可以被确定的数据为基础。但是巴菲特看到了一种逃避开格雷厄姆视线的资产:这就是美国捷运这个名字的特许权价值。特许权意味着独占市场的权利。美国捷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旅行者支票市场80%的份额,还在付费卡上拥有主要的股份。巴菲特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动摇得了它的地位,它的顾客群所具有的忠实性是无法从格雷厄姆那种“简单的统计数据”中推断出来的,它不像有形资产那样会出现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然而在巴菲特看来,这种特许权具有极大价值。
恰在这时,美国捷运公司的仓库遭受了巨额诈骗,其损失估计达1.5亿美元,公司总裁霍华德·克拉克深深懂得对于一个大名登记在旅行支票上的公司而言,公众的信任高于一切。于是在这项损失的承担者还未确定之前他宣布承担起损失。他先拿出6000万美元给仓库的债权人以求息诉。而事实上这个债权人正是这起事件中的骗子。为此,1964年年初,美国捷运的股票从每股的60美元跌至每股35美元。然而恰恰就在这时巴菲特将自己1/4的资产投入到这种股票上。尽管它可能背负着一种潜在的很大数额的债务,如果判断错了,他辛苦积累的财富和声誉将化为灰烬。后来的事实证明巴菲特的判断是正确的:美国捷运仓库债权人公司的经营者——一个骗子遭到了联邦法庭的审判。1965年美国捷运的股价升值了两倍。
在购买了美国捷运的股票后,巴菲特投资组合的一半都集中在美国捷运和伯克希尔上了,在巴菲特看来,伯克希尔的诱人之处在于其“数量”特征——以价格为基础,而对美国捷运的选择则是建立在对质量因素的主观评价上,这些因素包括他的产品和管理力度等等。与华尔街的基金管理者们纷纷把几百种不同的股票塞进自己的证券组合之中的做法不同,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仅有5种股票——美国捷运、伯克希尔和另外的三种。他相信,只有当投资者对所投资的公司一无所知的时候才需要分散投资,如果你是一个知情的投资者,能够从经济意义上去理解公司,并且公司有长期的竞争优势,那么传统的分散投资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拥有一个最出色的有着最低财务风险和最佳长期发展前景的公司,把钱都集中到它身上,就意味着最佳的收益。在现实世界中,找有限的几种“优秀”股票他都要费尽力气。巴菲特嘲笑那些多元化投资的基金管理者们对他们所选择的证券了解肤浅,因而顶多能获得市场平均的收益率,而不会有任何更好的建树。
从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间,巴菲特有限责任合伙人的收益率连续10年超出道·琼斯指数,平均每年超出29.44个百分点,而且没有哪一年投资收益率是负值。对于一个最初始的投资者来说,比如像埃德温·戴维斯一家人,每10万美元都变成了80.4万美元,而巴菲特本人更是从中受益匪浅,36岁的巴菲特已经变得相当富有了。他的合伙人公司被《奥马哈世界先驱报》称为全美最成功的投资企业之一。
1967年,巴菲特以总价860力美元购买了奥马哈的两家绩优保险公司的股权,即国家偿金公司和全国火水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由于有保户支付保费,提供了经常性的流动现金,而且由于理赔时间的不确定性,保险公司在投资时倾向于变现能力较高的股票和债务,这就为巴菲特日后的投资获得了的资金来源。巴菲特购进这两家公司时,拥有价值2470万美元的债券和720万美元的股票投资组合。仅仅两年后,他就使这两家保险公司债券和股票总值达4200万美元。此举的成功,弥补了他在伯克希尔·哈斯威公司投资遭受的挫折。
继购买国家偿金公司和全国火水保险公司之后,巴菲特于70年代又买下了3家保险公司、并购了5家保险公司,这10家保险公司使伯克希尔·哈斯威公司实际上已由纺织业进军保险业了,几乎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保险托拉斯,这也是巴菲特在投资的道路上尝试的第一次成功的转型。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斯威公司已拥有10家保险公司组成的庞大的保险业集团。对伯克希尔·哈斯威公司纺织业投资的失败和对保险业经营的成功,使巴菲特在1985年结束了对伯克希尔·哈斯威公司纺织业的投资,而转到了保险业上。许多人对此不以为意,但是事实证明,巴菲特这一步走对了。凭着他对保险业所具备的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深刻的研究,以及自己知识和智力的优势,他旗下的保险公司,创造了不可小觑的业绩。
那时,市场上的保险公司很多,为了相互竞争,纷纷降低成本来扩大市场占有率,有时甚至是赔本经营,但巴菲特却认为伯克希尔的保险事业不应发展到变成无利可图的交易。为了在这种恶性竞争中凸显出伯克希尔保险公司,巴菲特加强了公司的财务力量,而且乐于承担小面额的保单。一段时间之后,那些参与恶性竞争的保险公司,纷纷破产倒闭,而伯克希尔公司却成功地走出了困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伯克希尔公司还趁机收购了多家公司,发展成为一家拥有报纸、糖果、家具、珠宝、百科全书出版社、真空吸尘器以及制造与销售的控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