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遗憾的是,有些父母只知道为孩子奉献爱,对孩子给予自己的爱却视而不见。他们平日里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付出了许多,却从不想到要孩子回报,这其实是忽视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其实,父母在对孩子付出的同时,其实也应该教会孩子学会感恩,知道回报。要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会:人不仅要对他人有付出,在别人为你付出的同时也应该回报别人,而不是只知道享受别人的付出,自己没有回报的能力。如果长时间让孩子只知道一味从别人身上索取,而不知道感恩和回报,那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不利的,长久下去,孩子会觉得对父母对他的付出习以为常,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不会想到要去回报父母和他人。
事实上,孩子对父母的爱决不会比父母对他们的爱少,只是孩子的爱常常表现在细微之处,需要父母用心去发现,孩子的这种爱或许不像100分那么现实,但却是人生路上的丰碑。
爱是一个大口袋,装进去的是满足感,拿出来的是成就感、幸福感,一味向孩子施爱,孩子并不觉得甜,更不懂得珍惜,一旦我们学会接受孩子们的爱,孩子们的价值得到体现,才会产生无比的快乐!
父母们,接受孩子的爱吧,因为对于孩子来说,施比受更幸福。
别让关爱变为溺爱
“关爱”是如何转化为“溺爱”的?“知心姐姐”卢勤对此曾有过精彩的表述:
由于我们只拥有一个孩子,许多年轻妈妈产生了惧怕心理: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
年轻妈妈就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翅膀下,整天提心吊胆,不敢离开半步,生怕失去自己唯一的“宝贝”。不知不觉,步入了教育的误区。
于是,母爱变成了三点水加一个“弱”字的“溺”爱,母爱变成了“母害”。
其实,不仅母爱如此,父爱也是如此。
父母的爱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恰到好处,如果让爱泛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在其个性心理学畅销书《自卑与超越》中讲到:有三种儿童成年后,常常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有器官缺陷的、被忽视的、被宠坏的。特别是被宠坏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中最危险的一群。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与妻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儿子。但儿子却很自私,对父母那种无私的爱丝毫不懂得感恩,也没有想过要关心父母: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帮着穿、脱;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当父母生病时,却不闻不问。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她每天都不辞辛苦地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赚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却抛弃了妻子,还带走了儿子。儿子跟着有钱的爸爸,进了贵族学校读书,却很少想到曾经为他付出很多的母亲。
当这位妈妈想儿子时,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儿子竟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这位母亲痛不欲生。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怎么用十几年的爱换不到儿子的一丝感恩,却得到这种冷酷无情的回报?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两件事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爱孩子也应该有个度。如果关爱变成了“溺爱”,可能就会事与愿违了。溺爱带给孩子的不仅是懦弱和无能,还有自私与虚荣。
事实上,不仅如此,过分的溺爱有时甚至会让孩子将生命当成玩具!
五岁的小光是一个任性、放纵、骄横的独生子,由于父母、姥姥的娇惯,在家里像个“小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阻挡不了。一天,他用一根尼龙绳子拴住家里的猫玩,谁知拴得不牢,猫逃走了。他玩兴未尽,要把绳子套在姥姥脖子上玩,70多岁的姥姥让他拴脚,可小光不同意,非得套在脖子上。老太太对外孙一向溺爱,迁就放任,百依百顺,这时见小外孙哭闹起来,心疼了,便依他把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谁知小光打的是个活结,绳子一拉,便紧紧勒住姥姥的脖子。老太太一时感到气闷难忍,便挣扎起来,从炕上滚到地上。小光见姥姥挣扎,越发觉得好玩,更使劲拽住绳子不放,直到老太太不动弹了,他才松手扔下绳子出屋外去了。孩子的妈妈回来,一摸老母亲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所有的父母都应该牢牢记住:溺爱并不是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上面这个例子中酿成的苦果源于父母及亲人超过限度的溺爱。父母一味地慷慨给予,溺爱孩子,而不教会孩子如何理解爱与培养孩子对其他人的爱。被溺爱的孩子很难遵守规矩和自我约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与他们无关。长久下去,就会造成孩子自私、冷漠、任性、放纵等不良个性。
什么是爱,什么是害?我们每一位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祖国的年轻父母,都应该认真想一想,千万别把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升华”为溺爱。
孩子不需要没有尊重的爱
美国人杰克·甘菲德在他的作品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隔壁邻居戴维有个7岁的儿子叫克里。一天戴维教克里如何在花园草坪上使用割草机除草。当他正教儿子在草坪的尽头如何转弯时,他的妻子简叫他过去问事情。当戴维去回答简时,克里推着割草机,穿过草坪,一直到花坛……花坛上留下一条两尺宽凹槽。
当戴维回来看到发生的一切后,他禁不住气恼。戴维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照养花坛,邻里都很羡慕他这个漂亮的花坛。当他开始对他儿子大声说话时,简很快走到他身边,把她的手放在戴维肩膀上,对他说:“戴维,请记住——我们在养小孩,不是养花。”
孩子和花,孰轻孰重?这是一个不言自喻的问题,花朵被剪掉了还可以再长,花坛坏了还可以再修,而童贞心灵受到伤害,可能一生都无法痊愈。
为了花或者为了某些东西而伤害孩子,本末倒置的事情我们又做过多少呢?
对于父母来说,尊重孩子似乎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毫无疑问,每一位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有多少父母真正的尊重孩子呢?很多父母在以爱的名义行使着自己享有的权利时,往往就容易忘记孩子的权利。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表达关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中国着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曾在他的一部作品中记载过这么一件令人深思的悲剧:
在一位年轻朋友的生日晚会上,我见到了高一女生秋儿。热情大方、漂亮出众、多才多艺,这是我对她的深刻印象。据说,她已获得钢琴六级,擅长舞蹈,歌唱得不错并会作曲。当我们稍微熟悉一些后,我请她展示才艺。秋儿毫无拘谨之感,先跳了一段自编的现代舞,又弹奏起贝多芬的钢琴曲《致爱丽斯》。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然而,一年之后,最让人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秋儿自杀了!应她父母的邀请,我出席了这个美丽少女的遗体告别仪式。曾经活力四射的女孩,此刻静静地躺在太平间里,杏黄色上衣与紫红的背带裤表现出她最后的明艳。在她的枕边,放着她喜欢的文学书籍和再也不能飞舞的芭蕾鞋。
我泪流满面,悲愤无语,心里一千遍一万遍地问: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不久我即与朋友合写了近万字的报告文学《生命的追问》。
原来,多才多艺的秋儿文化课却是弱项。按照她的愿望,初中毕业后报考幼儿师范,将来当个幼儿教师,一辈子吹拉弹唱岂不快乐?可父母不同意,非让女儿进入一所重点中学,为考大学一搏。父母的心愿是可以理解的,但秋儿却走进了人生的“滑铁卢”。高二会考两门不及格,意味着她高考受阻,喜欢她的一位男生也对其不满。一时间,秋儿的世界崩溃了,而果决的性格又不容她三思,于是,她走上了不归路。在秋儿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几个同学对我说:其实,凭秋儿的任何一项特长,都可以过上快乐的生活,她却偏偏败在自己的弱项上,这都是她父母逼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不能说秋儿父母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试问,世界上又有那一位父母不渴望孩子成才?问题在于父母们是否想过,天下又有哪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进步呢?哪个孩子不盼望得到父母的欢心呢?却不知为何,总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让他们身不由己,就像一座座大山挡在面前,弱小的他们只能望山叹息却无法翻越,这座大山实际上就是父母对孩子的不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是他美丽人生的幼芽,是他灿烂梦想的尝试,剥夺了他的这种权利是很残忍的,也是很愚蠢的,即使他的兴趣与爱好很可笑,也应当尊重。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尊重孩子是教育和爱的前提。父母尊重孩子、并引导孩子珍惜自己的权利时,真正有益的教育才开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去教育孩子,关爱孩子,才能正确处理孩子的错误,赢得孩子的爱戴。也许关爱每一个孩子我们较难做到,但是尊重每一个孩子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世界着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句名言值得我们永远记取和反思。
过高的期望会毁掉孩子
“扬扬,把电视关了,跟我到书房来,你看爸爸帮你买了一套小百科,内容很不错哟!快来看。”
爸爸一下班回来,就催着正在看电视的扬扬,一边喊一边进书房去了。电视里的金刚战士和大坏蛋正打得难分难解了,扬扬根本没听到爸爸的话。
三分钟之后,爸爸从书房出来,“啪!”的一声把电视关了。
“爸爸,你怎么这样啦!”扬扬真是快气疯了,本来他想冲到前面去打开电视,可是一抬头看到爸爸那张脸,他知道大事又不妙了。
“爸爸专程跑到出版社去帮你买了一套小百科,大老远地扛回来,你连看都不看,就只会看卡通,卡通有什么好看?看卡通以后考试会考100分吗?”
爸爸也快气疯了,他接着又说:“爸爸以前小时候都没有这些书可以看,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希望你将来比我好,所以……”
哇!好惨,爸爸又开始了,5岁的扬扬虽然不能完全听懂爸爸的话,像爸爸常说的“100分”是什么东西?“身在福中不知福”又是什么意思?听起来好像绕口令。还有,爸爸为什么老是说要我比他好?如果我比他好,是不是换我当爸爸呢?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他从爸爸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就知道爸爸在生气。
以前爸爸一生气,扬扬就很害怕,现在看多了就不怎么怕了。可是,他很不喜欢爸爸常买一些他看不懂或是他觉得不好看的书,因为爸爸只陪他看一下下,就叫他自己看,他实在不知道那些书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金刚战士、万能麦斯来得精彩。如果不看,爸爸又会生气,只好偶尔去翻一翻,让爸爸高兴,还好爸爸很忙,没有太多时间管他,不然日子可就难过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毫无疑问,绝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能够在将来出人头地。这本身无可厚非。
期望是一种有信心的等待,父母对孩子寄予期望,是一种信任,有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进取心,是进步的动力。同时,如果孩子也对父母爱戴,愿意以实际行动取悦于父母,让父母满意,这就会促使孩子自觉地经常地将自己的实际表现同父母的期望找差距,并努力达到平衡。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望,就不会放纵孩子或袖手旁观,就会努力为孩子创造条件,及时督促,具体帮助,加强指导,不断激发孩子的上进心。父母的期望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促使孩子努力向上的精神环境,是潜在的动力。而对孩子不抱有任何期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客观上对孩子起着压抑的作用,这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