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知道金钱来之不易
即便是一些金钱无忧的家长,也应当在生活中施行这一教育方法。要知道,即使你可以让孩子永远远离缺少金钱的烦恼,但再多的金钱都不能给予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
父母每天都会对自己的男孩说:“儿子,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每到月末,父母也都会拿回为数不少的工资。孩子尚且稚嫩的思维,还不能明白“工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们对工资最直接的感受只能是,爸爸妈妈用工资为自己购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所以工资是个好东西。于是,大多数孩子都会将目光聚焦在金钱之上,而忽略了父母在工作中的辛劳付出。
所以,不管孩子的年龄有多大,父母最应做的一项理财教育就是带儿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去看看。
一天,儿子对我说:“我们同学都骑××牌电动车,不到2000块,爸你也给我买一辆吧,要不我那老土的自行车太没面子了。”听完儿子的话,我惊诧无语,怎么在儿子的口中,钱就像大风刮来似的呢!妻子每月工资只有800元,劳动强度特别大,我决定带儿子到妻子打工的工厂,让儿子感受一下妈妈挣钱的辛苦。
到了工厂,我问:“妈妈工作苦不苦?”儿子没说话,只是点点头,看得出他有所感受。我又问儿子,你妈一天挣20几块钱,你却一张口就要一辆上千元的豪华电动车,妈妈要干多少天这样劳累的活,才够买你要的那辆电动车?儿子虽然不说话,但眼眶里含满了泪水。
只有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工作是多么辛苦,他才会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才会明确地知道金钱是从何而来的。正如某位哲人所说的:“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付出了代价,才拥有了现在的生活。”
孩子看到你的付出是汗水、是辛劳,而非单纯的金钱,才会更加地敬你、爱你!
让不谙世事的男孩体味到你的辛苦。
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时,你顽皮的孩子很可能会缠着你陪他玩。此时,你会怎样回答他?
“妈妈(爸爸)很累,自己玩去!”
“妈妈(爸爸)很累,因为妈妈(爸爸)想在六一儿童节为你实现一个心愿。所以,妈妈(爸爸)要辛苦地工作赚钱。你能给妈妈(爸爸)捶捶背吗?”
很显然,前一种回答实在很糟糕,因为你忽略了孩子的心情,他多么想念一天没见面的妈妈(爸爸),多么想在你的身边撒撒娇啊,但是你打碎了孩子的梦想。
后一种回答则一举两得,你不仅告诉了孩子,你为什么这么辛苦、为什么不能陪他玩,而且告诉了孩子,妈妈(爸爸)赚钱很辛苦,让孩子体会到你的辛苦,为你捶捶背、揉揉腰。这样,既告诉了孩子挣钱不易,要体会大人的艰辛,而且密切了孩子和你之间的感情。
男孩看到别的小朋友有钢琴,他也想要,于是整天缠着妈妈说这件事。聪明的母亲没有立刻满足他,她不想让儿子成为呼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小皇帝”。在她确认了儿子对学习钢琴的确有兴趣后,她认真地告诉儿子:“钢琴很贵,要用掉好多好多的钱,妈妈要认真地工作一段时间,把钱攒够后才能给你买,你得等一等。”
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儿子一直记着妈妈的话,当他再次向妈妈提到这件事时,母亲故意面露难色,十分抱歉地对他说:“对不起,钢琴实在是太贵了,妈妈还没有攒够钱,你能不能再等一等呢?”儿子虽然有点儿失望,但还是答应了妈妈的请求。
到了向儿子履行诺言的时候了,妈妈拿出3万元钱,故意叫工作人员将它们换成每张10元面额的,然后将一大堆钱带回家摆在儿子面前,告诉他要花这么多钱才能买到一架钢琴。孩子看到面前的这么多钱,惊讶得张大了嘴。
就这样,儿子通过妈妈的苦心,理解了一架钢琴的价值,他不仅很自觉地爱护这架钢琴,并且非常认真地学习钢琴,因为这是妈妈辛苦工作很长时间,用“很多很多”的钱买来的。
这位母亲是聪明的。对于孩子来说,买一件东西究竟需要多少钱,他是没有概念的。但当一大堆具体的钱放在他的眼前,他就会突然醒悟,原来要购买的这个东西如此珍贵。这样一来,孩子不仅学会了懂得珍惜,更学会了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有效抑制孩子的攀比欲
中国的父母是天底下最爱孩子的父母。孩子要名牌运动服时,家长会将自己生活要求降到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愿望。而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当家长的花钱大手大脚,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住心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消费观直接反映家长的消费观。现实生活中所反映出的孩子高消费的现象,也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妈妈知道什么是孩子的“攀比欲”吗?父母们都遇到过孩子哭闹着要一个玩具,一件衣服,甚至是他根本用不到的东西,买了就新鲜一会儿,然后就扔在一边,但不买又不行。他还会很有性格的告诉你:“我们班同学都有!”或者“我们班谁谁谁就有!”弄得妈妈们十分头痛,其实这就是孩子的“攀比欲”在做怪,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么?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味地用传统的方式,讲过去艰苦年代如何如何,来改变孩子的消费观是不现实的,优良传统虽说不能放弃,但毕竟与现实生活有距离。生活条件越好的孩子,自信心越强。所以家长在要求孩子勤俭节约的同时,还要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来引导孩子的消费。
中国的父母是天底下最爱孩子的父母。孩子要名牌运动服时,家长会将自己生活要求降到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愿望。而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当家长的花钱大手大脚,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住心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消费观直接反映家长的消费观。现实生活中所反映出的孩子高消费的现象,也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如今在儿童商场里,无论是服装、玩具、食品都是价格贵的走俏,这是孩子高消费的一种体现。款式新颖别致的童装,几乎是跟成人装相同价格。一套有品牌的衣裙得花二三百元。一些世界名牌商品里也有童装,价格贵得让人咋舌,一双三四岁孩子穿的皮鞋要卖到五六百元,一件男孩T恤得三四百元,可照样有人去买。
商场里的玩具,上百元的只算“毛毛雨”,几百元的遥控玩具、上千元的电动车都有人买。
遥控的电动汽车是男孩子最喜欢的,各类智能娃娃是针对女孩子的,价格都很高。一些来自美国等地的进口玩具也很受欢迎。
一种智能遥控机器人,售价高达1700元,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的目光。营业员感叹道,痴心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平时省吃俭用,帮孙辈买礼物掏钱倒是特别爽。
一些家长总爱在孩子之间进行攀比,目的是想在其他家长面前“有面子”;更有一些家长经常在物质上进行攀比,认为自己在物质上不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不起”孩子。什么是真正对不起孩子?应该是没有培养出孩子的谋生能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使孩子只能依赖父母才能生活,这才是真正对不起孩子。即所谓“金钱少不是对不起,教育少才是真正对不起。——一旦孩子被人称为“缺少家教”,那才是对父母的最大否定。
智能产品消费呈低龄化在“六一”儿童节前,家电市场出现了儿童电器消费的热潮,除了卡通化的儿童手机走俏外,MP3等一些时尚数码产品也成为孩子们的节日礼物。在几家家电商场了解到,来购买数码相机、数码录音笔等送孩子的家长颇多,这些动辄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商品成了许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的装备。在永乐家电,一名刚花五百多元买了台MP3的家长无奈地说,花去自己半个月的工资。因为儿子回家诉苦,同学们都有了,也想要一台。想想孩子学英语、听音乐要用,只得买一台了。
据了解,在“好记星”、“读书郎”等复读机流行过后,许多家长购买智能产品使孩子智力得到开发。教育专家认为,这些产品说到底还是辅助学习用品,如果孩子对其产生依赖,或沉湎于此,失去自控能力,会适得其反。
管好孩子的零用钱
“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古今中外,许多能成器的人物在年轻时大都家境贫寒,一些世界着名的亿万富翁在青少年时代都经历过坎坷与艰辛。金钱买不来成绩,换不来成功,养不成孝子。因此,父母有必要引导孩子从小就养成勤俭朴素、自立自强的好品格。
洛克菲勒是全世界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富翁,但他对儿女们的零用钱却始终卡得很紧。他规定,零用钱因年龄而异:7~10岁每周3美元,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2美元,每周发放一次。他还给每人发一个账本,要他们记清每笔支出的用途,领钱时交他审查。钱账清楚,用途正当的,下周递增5美分,反之则递减。同时他允许孩子通过做家务得到报酬,补贴各自的零用。9岁的二儿子纳尔逊和7岁的三儿子劳伦斯,曾主动要求合伙承包替全家人擦鞋的家务活,擦一双皮鞋5美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家老小都吃配给的粮食,在吃烤蛋糕时更是要儿女们交出等量的食膳。那时男孩子们合办“胜利菜园”,种瓜种菜卖给家里和附近的食品杂货店,合伙养的兔子卖给医学研究所。
儿女们上大学时的零用钱与一般同学不相上下,如有额外用途必须另行申请。喜欢吃喝玩乐、交女朋友的四儿子温斯洛普有一次欠了账,只得向大姐去借。小儿子戴维读大学时也一样恪遵家规,有一次放假回纽约,同行的一个同学亲眼见他记账。
菲尔德掌管着全美着名的亚特兰大快餐经销店,其年营业额达数亿美元,但他对子女却异常“苛刻”、“小气”。每到寒暑假,他要求子女到各地的餐厅去打工,以挣钱“糊口”,维持生计。此做法在如今已经富裕了的一些家长来看,似乎大可不必。殊不知,正是这种别出心裁的磨炼教育,使子女从小培养了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成年后他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强者的姿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一位在中国度假的加拿大富翁,接到上中学的女儿打来的越洋电话,问能否到银行支取零用钱。这位平时一掷千金的父亲却不假思索地对女儿说:“零用钱可以通过做杂活,如投递报纸的方法自行解决。”
我们有些父母缺少这样的理念,他们尽管自己经济不富有,但对孩子却大把大把给零用钱,且不去过问这些钱的用途。殊不知,这恰恰是害了孩子。在某省有个收费不菲的外语学校,学生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在学校他们不是比谁的学习好,而是比谁家更阔,甚至在洗澡排队时,也要按谁家老子赚钱的多少来排顺序。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什么样子。所以,父母不能忽视对子女零用钱的管理。
父母要管好孩子的零用钱,首先是要给好孩子零用钱。一是数额要适当,要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和孩子的合理需要统筹考虑。一般以够支付孩子合理的开支为限,不宜多给,也不宜少给。多给,容易养成孩子大手大脚的习惯,不知钱来之不易,不珍惜家长用血汗换来的金钱;少给,又不能满足孩子正常合理的需要,弄得不好还可能引发孩子私自拿钱或偷窃行为。二是时间要适宜。零用钱可以选在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开始给,如小孩上学的第一天等,告诉孩子这笔钱的用处,并使他懂得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责任,之后可以定期发给。根据孩子的年龄,对不同阶段的儿童零用钱发给的数目与时间可以不同。
要指导孩子用好零用钱。要教会孩子如何用好这笔钱,告诉孩子少把零用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告诉他这笔钱可以用在什么方面和最好用在哪些方面,使零用钱用得其所,发挥它的最好效益。比如,可以引导孩子把零用钱用在购买学习用品、图书数据上,或者用在集邮或养花养草上。还可以引导孩子把部分零用钱用在捐助希望工程等有益的活动上,以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品行,使孩子既开阔了视野,又陶冶了性情。
父母要结合对孩子使用零用钱的教育,培养孩子初步的自;我管理钱财的能力。零用钱对大人来说虽然不多,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笔可观的财富,因此教育孩子用好零用钱的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教会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花钱。
总之,父母在孩子的零用钱这种“小事”上千万不要疏于管理,放任自流,否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可能会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
尝试让孩子体验赚钱的艰辛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大多把孩子当成心肝宝贝,不舍得让孩子去吃苦赚钱。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努力读书就行了,长大后再赚钱,父母不需要他们去养家糊口,也不愿意看他们受累。
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孩子自己不尝试赚钱,就很难知道赚钱的艰辛,也不懂得珍惜手里的钱。父母让孩子挣小钱并不是真是需要孩子的这些钱来贴补家用,而是要让孩子体会赚钱的艰辛。
不亲自去赚钱,就不知道金钱的真正价值。让孩子自己赚钱,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无论是别人给的还是自己挣的,都应该珍惜。
有一个经典的理财故事,讲述了一个父亲教育儿子赚钱的经过。
木匠已经年迈了,可是儿子却整天都懒洋洋的,除了睡觉就是到处闲逛。木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天,木匠把老伴叫过来,唉声叹气地说:“我们的儿子一无所长,又懒,真没出息。如果他不学着干活儿,家产迟早会坐吃山空,到时候他自己也会饿死。我们都老了,应该让他自己赚钱了。从今天起,就让他自己去赚钱吧。”
母亲心疼儿子,她偷偷地塞给儿子一点儿钱,说:“你到外面去过一天,回家时把钱交给你父亲,就说是自己挣来的。”
儿子晚上回来,把钱交给父亲。父亲拿着钱,放到鼻子前闻一闻,说:“这不是你自己挣的钱。”然后把钱扔进了灶炉里。
第二天,母亲又给了儿子一点儿钱,说:“你今天到处跑跑,晚上回来时就疲倦了。你父亲就会信以为真了。”
儿子晚上回来,又把钱交给了父亲。父亲又闻了闻,说:“你又骗我了,这钱绝不是你亲手挣的。”说着,又把钱扔进了灶炉中。
母亲知道自己不能再宠着儿子了。儿子没有赚钱的体验,不懂得赚钱的艰辛,再怎么装也装不像。于是,母亲对儿子说:“你骗不了你父亲。你还是找个地方干活儿去吧!向别人学艺,自食其力,不管挣多少钱,你都拿回来交给父亲,让他知道你能挣到钱。”
儿子开始到处找活儿干。在接下来的时间中,他帮人干家务,帮人下地干活儿,向农民学习犁田的技巧。10天过后,儿子拿到了一些钱,满怀希望地回家。希望得到父亲的赞赏。
父亲接过钱,拿到鼻子前闻了闻,什么话也没说,就直接把钱扔进了灶炉。
“不!”儿子焦急地扑向灶炉,拼命地从火中抢回钱:“你为什么要烧我的钱呀?这些都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