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一些极端性格,比如,小孩子往往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无理取闹,做什么都为自己着想,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如意就发脾气、哭闹等。由于孩子性格的可塑性,常常会表现出没有主见、性情随环境而变,或是在一些非正式群体的活动中搞“哥儿们义气”等,这一切都是孩子不成熟的表现,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冷静地对待生活,潜移默化,帮助孩子纠正“爱发脾气”的坏习惯。
孩子发起脾气来,喜欢大哭大闹,在地上撒野,令父母束手无策。父母为了节省时间,或一时心软,又或许正身处公共场所,为了保存颜面、仪表,便依了孩子的心意去做,这样往往助长孩子发脾气的习惯,而且孩子更是学会如何控制父母。
无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孩子也有生气的权利,问题在于如何引导孩子去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情绪。每当孩子发脾气时,最好是先了解原因,加以合理处置,如发现孩子表达方式不对,应作出指正。
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不外乎下列几种:
一、为了达到目的
孩子哭闹,往往为了获得心爱礼物,或对父母作出一些要求。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首先要衡量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例如父母答应了孩子今天去海洋公园,却又临时取消,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为了保持父母的信用,应立即作出行动,如果实在不能实时行动,便应答允孩子下星期再去,现在以其他东西补偿。
如果面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出门前大家已商议好今天只逛街,不买玩具,但到了玩具店,孩子仍然固执要买,父母也只好直接作出答复:“我们已作好协议,无论如何,我们今天是不买玩具的。”然后带孩子离开现场,以免对别人造成滋扰。
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态度要慈爱,立场要坚定。玩具完全可以改天再买给孩子。
二、逃避责任
孩子犯了错惟恐父母责罚,很可能会放声大哭,企图以哭声掩盖父母的注意力。父母措手不及时,不妨请他替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例如孩子不慎把汤弄洒了,就大哭起来,妈妈可以说:“汤洒了把它擦干就好了,不要哭,下次要小心啊!”然后协助她抹好台面。
三、吸引父母注意力
当孩子一个人独处时,很想父母陪伴自己,但爸爸上班了,妈妈在厨房工作,以致冷落了孩子,这时,他便会用哭闹来吸引别人注意。如果可能的话,最好陪孩子玩一会,然后告诉他父母要工作,待会再陪他玩。对于孩子经常性的撒娇,父母大可以让他自己安静下来。
四、受父母的脾气影响
如果父母本身也是性情暴躁,动不动吵架,孩子的脾气便也好不到哪里去。此外,父母的管教态度不一,令孩子难以适应,或常常找孩子出气,是使孩子生气原因之一。
当孩子年纪渐长,要告诉他们学会控制自己,改用别的方法向别人述说自己的感受,不要动不动大吵大闹。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有良好人际关系。
改变孩子发脾气的习惯,首先必须创设一个平静的环境与氛围。
家长应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心平气和地处理事情,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更需心境平和,处事大度。孩子在安安静静的家庭环境中会逐步受到熏陶。
孩子的友伴群体,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不可忽视的。家长应尽可能地向孩子推荐或者帮助孩子选择一些性情比较平和的友伴,支持他们的交往,使孩子在这样的群体氛围中逐步潜移默化,改变发脾气的习惯。
专家曾经建议一些孩子的家长,结合日常生活进行一系列“磨性子”的活动。例如,让孩子参加学校或校外的书画兴趣小组,在书画练习中陶冶性情;让孩子和妈妈一起剥毛豆,理韭菜,参加诸如此类的家务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培养耐心、毅力;双休日时,与孩子一起进行登山、远足等活动,磨炼孩子的意志,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许多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实施一年之后,有发脾气习惯的孩子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发脾气行为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此外,对孩子的发脾气行为不要过多责难,更不要实行体罚。那样做,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家长要把目光更多地关注在孩子身上,把赞扬的话语、赞许的笑容更多地投向孩子平和的行为上,让孩子在不自觉中将其注意力移向好的方面。千万不能让孩子时时提心吊胆,总是担心自己又做出激烈的为家长所讨厌的行为。殊不知,越是提心吊胆,越容易出格,越容易发脾气。
小气:教孩子对人慷慨一些
细心的父母的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物质方面什么都不缺,可是却越来越“独”,越来越小气,越来越自私,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别人的就是自己的,自己的还是自己的。在别人有好东西而自己没有的时候(比如玩具或者零食),就想着办法和别人一起“分享”,而当自己有别人没有的时候,却不愿拿出来。
以上这都是孩子“小气”的一些生活表现形式。儿童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小气”的儿童,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与学习用具等不愿借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自我牺牲与奉献精神较差;自私自利;思想比较保守,缺乏同情心;适应能力较差;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做事比较犹豫、多疑,缺乏果断性。
所以对于每个父母来说,从小让孩子慷慨些,培养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首先要帮助孩子克服“小气”的缺点。
“小气”是一种非常不好的坏毛病,及早防止与纠正孩子的“小气”行为,是父母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纠正孩子的“小气”行为,父母首先要清楚“小气”的特征。“小气”的儿童有哪些表现呢?
国际儿童心理学家研究专家指出,“小气”的孩子,除了具有“零食不肯给别的孩子吃”、“玩具不愿借给别的孩子玩”等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缺乏自我牺牲与奉献精神;自私自利;思想保守,缺乏同情心;适应能力较差;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做事比较犹豫、多疑,缺乏果断性。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形成“小气”的性格呢?
这主要是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身边人员具有“小气”的行为,这不仅仅指父母,还包括同学、邻居等;父母及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了独食、独玩等不良行为习惯;孩子缺乏交往,没有机会体验与人分享快乐;有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孩子的一些要求不易满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小气的毛病,从小培养孩子慷慨待人的品格呢?
一、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父母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作用,为孩子树立学习与模仿的良好榜样,是父母的首要任务。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首先做到待人慷慨。如肯把东西借给邻居使用;能主动把珍贵的物品拿出来让别人观赏;送给朋友珍贵的礼物等等。
二、通过媒介为孩子寻找榜样
父母可以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媒介中的慷慨形象来教育孩子,熏陶孩子。在各种榜样行为的影响下,孩子便会逐渐产生慷慨待人的意识,为慷慨品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给孩子提供分享的机会
克服小气的坏毛病,养成慷慨待人的优秀品格,需要孩子在实践中形成。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学会分享,如买回好吃的食品不要全部留给孩子吃,要让孩子将这些食品合理地分给家庭成员;在孩子们玩耍时,要引导自己的孩子把心爱的积木、玩具等分一些给小朋友玩。同时,在这些练习中,父母应及时称赞孩子的慷慨之举,使孩子得到快乐的心理体验,促进孩子慷慨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在孩子与小伙伴的交往过程中,父母还可以指导孩子相互交换玩具进行玩耍。在反复交换玩具的过程中,孩子就会逐渐明白礼尚往来的必要性与相互帮助的重要性。这对孩子慷慨品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鼓励孩子帮助困难者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贫困者与受难者。这时,父母应鼓励孩子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些人。如把自己的文具送给贫困家庭的孩子,把自己的压岁钱捐给受灾的地区或急需钱治病的人们,也可以让孩子帮助困难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减轻其负担。孩子在反复领略助人的乐趣之后,就会把这种乐趣作为一种强烈的精神需要,从而学会去输出、去追求,最后形成稳固的慷慨待人的优秀品格。
说脏话:除去脏话对孩子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