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孝敬心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开始,“孝”就被人们当做“仁之本”。“百善孝为先”成为人们立身处世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最根本的道德信条。如今,我们要做到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首先就要关心自己的父母。一个连孝敬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人,是不可能为他人、为社会、为祖国而献出爱心的。
谁都知道,父母对儿女的恩情像大海一样的深厚。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到中小学生,父母的操劳是无法计算的。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父母一滴奶、一口饭、一把屎、一把尿地侍候。上学了,父母在照料孩子生活的同时,还要操心他们的学习。孩子病了,父母求医找药,日夜守护。为了孩子,父母可以做出一切牺牲。孩子可曾想过,这么多年来,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
父母对儿女的恩情又是无私的。父母爱儿女是无条件的爱,完完全全是一种崇高的、自然的爱。如果你问你的父母:“你们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你的父母一定会这样回答你:“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这种完全出于一片亲情的爱心,无条件的施予,是多么崇高而伟大!
父母对儿女的恩情这样深厚,这样无私,所以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起码道德。从古到今,孝敬父母历来都是判断一个人德行的标准之一,在这个扬孝倡孝的背景下留传着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话:“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我国东汉时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10岁时,不幸丧母,父亲多病,小小年纪的黄香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蚊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我们曾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年仅3岁的小孩儿,在父母上班之后陪伴着瘫痪在床的奶奶。奶奶该吃饭了,他把父母做好并温在锅里的饭菜慢慢端到奶奶床上,奶奶要解手,他把便盆送到奶奶身边。他为父母分忧,学会了做很多事情。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孩儿,母亲卧病在床多年,小女孩儿承担起了全部家务,每天买菜、做饭、收拾房间,为母亲擦洗身体。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她也因此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她仍每天按时到校上课。她勤奋苦读,还担任学生干部,成为三好生,被评为十佳少年。
然而现在的家庭中,许多父母却忽略了对孩子尊老爱幼、感恩报答父母的教育。他们把孩子当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孩子成了家中最受尊敬的人。孩子在这种本末倒置的环境影响下,长大后没有辈份观念,对家中的长辈,甚至父母都缺乏基本礼节和尊敬,有的甚至是态度非常恶劣地对待父母。有位母亲曾伤心地说过这样一件事:“我的儿子高三了。我为了他读好书,每天除了工作还要买菜、做饭、洗衣、收拾房间……一天,我生病了,躺在床上,浑身十分难受。儿子放学回来,看看锅里没有饭,只是冷冷地说了声:‘我出去吃了。’就离开了家。过了不久,他吃饱了回来,竟没过来看看我,也没给我带回一点儿吃的,就钻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关上门,一晚上再没出来。我伤心极了。我想,我的儿子是得了爱的麻痹症,只怪我平时宠他、爱他,却没有教他也要爱别人、关心别人。孩子长大了,变得麻木不仁,我这是自作自受呀!”这位母亲终于在儿子冷漠无情的事实面前觉醒了。可天下还有多少没有醒悟的父母,他们只知道盲目地溺爱孩子,只要能使孩子高兴,他们为孩子做什么都心甘情愿,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孝顺父母、满怀感恩之心的道德教育,忽视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所有付出是无私的,是一种爱,忽视了让孩子懂得怎样去爱父母、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导致孩子目无尊长,不孝敬父母,对他人冷漠无情等。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一定要尊敬他人
向孩子灌输尊重长辈、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尊重是一种美德,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二、体谅父母,要有感恩的心
父母要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抚养是很辛苦的事,要让孩子珍惜这份爱,要求孩子也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
三、教导孩子怎样尊重他人
父母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尊重老人、孝敬父母、如何感恩的故事和知识对孩子进行熏陶,使他懂得尊重比他年龄大的人是他应该也是必须做到的。
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要给孩子起一个表率作用,在家庭中要尊重自己的父母,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深切感受到这种尊重给整个家庭带来的和谐气氛,从而自觉去遵循这条原则。
五、对待孩子,要奖罚分明
当孩子对家中的长辈不尊重和不礼貌时,父母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严肃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处。让孩子学会懂得尊重长辈,尊重父母,常怀感恩之心。
自律自控,自我约束
缺少自律的人,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很难在某一方面做出杰出的成绩,很难实现自己的目标。父母要想孩子将来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让孩子知道,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
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的。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是完全没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这时,儿童几乎完全受冲动和欲望的影响,很难长时间做一件事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3~4岁后,才逐渐发展起自律的能力。所以在孩子2岁左右就应该对其进行自控能力的培养。
曾经有一个叫季阳的小孩,小时候是有名的淘气鬼,他后来变得有极强的自制力,全要归功于他的母亲:
上幼儿园时,一次有一个小伙伴手里拿着几块巧克力,在小季阳眼前吃着。他直盯着这位小朋友,待这位小朋友还有两块时,他突然把这位小朋友手里的两块巧克力夺过来,塞进自己的嘴里,那个小朋友也不示弱,于是两个小孩扭在一起,打了起来。妈妈知道这件事后,问儿子为什么要抢那个小朋友的巧克力,儿子回答说:“我当时就是很想吃。”妈妈说:“人家小朋友有的吃这个,有的吃那个,你都想吃吗?”“都想吃。”儿子说。“你能不能忍住这种想吃的冲动呢?”妈妈问,儿子说:“我也那样试过,但他们吃我就想吃,你说我怎么办呢?”妈妈教育他:“比如在其他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你尽量不要去看他们吃,或者到一边去玩儿,这样就不会想吃了。”儿子也知道自己抢人家的东西不对,只好点点头说:“我试试吧!”“你以后再也不能有那样的行为出现,否则就没有小朋友陪你玩儿,妈妈也会不理你的。”小季阳的妈妈这样说道。
从那次后,妈妈便开始处处有意识地培养小季阳的自制力。她买来些糖果,交给小季阳,告诉他每天带一粒到幼儿园去,看见别的孩子吃东西,自己想吃的时候就吃,要是不想吃就要带回来。一开始,儿子总说带一粒不够,和妈妈讨价还价,妈妈坚决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后,儿子带去的糖果有时还能带回来了。
儿子大一点儿后,开始学画画了。他常常一回家就在墙上、门上、桌上画起来。妈妈对他说:“你的画画得很好,但如果是画在纸上就更好。你画在门上桌上,弄脏了它们是很难清洗的。”妈妈和他这样说了两次后,儿子仍然没有改,还是到处乱画。妈妈拿来毛巾和水,叫儿子自己去清理,儿子随便地抹了一下,但妈妈要求他要把画的痕迹全部清理掉。尽管儿子很不情愿地做这件事,但为了使他改掉到处乱画的习惯,就要让他体会清理时的辛苦。这样做了一两次后,儿子终于不再乱画了。
儿子上小学后,每天早晨要妈妈喊才起床,妈妈也经常对他说要按时起床,要不然上学就要迟到。但他总是说醒不了。妈妈为了让儿子睡觉有一定的时间约束,买来一只小闹钟,并告诉他说:“从明天早上起,妈妈再也不喊你起床了,小闹钟一闹响时你就应该起床。否则要是上学迟到了,老师会处罚你的。”自从买来小闹钟后,妈妈也真的不再去喊儿子起床,而儿子也能按时起床了。
小季阳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喜欢玩游戏机,看电视。放学回来后把书包一扔就坐在游戏机或电视机前,这时妈妈总是提醒他应该先做功课然后再看电视。讲了几次后,儿子还总是拖拖拉拉的,也从来没有主动先做作业然后再玩儿。妈妈心想,不能总是这样去提醒他,要让孩子自觉地先做作业,养成一种好习惯。于是有一天,妈妈对儿子说:“从今天起,妈妈在晚饭前要检查你的作业。你什么时候做完,我们就什么时候吃晚饭。”这一招还真灵,以后儿子放学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做完作业。儿子有了这一习惯后,妈妈经常告诉他一些学习方法,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等。儿子也按妈妈教的方法去做了,不仅取得了好的成绩,而且学习劲头也越来越大了。同时小季阳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也随之不断增强了。
对孩子自控自制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当中的,这种培养和要求,有助于训练孩子克服懒惰的习惯。
自律自控能力往往表现在能够控制自己、支配自己,并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等方面,它既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又善于抑制自己不良的行为。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自律自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然而,在我们身边,许多父母按照自己理想中的模式为孩子设计了美好的未来,并以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扶助孩子,不厌其烦地帮助孩子向自己设计的目标靠拢。但他们总是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问题的关键是父母的期望应该与孩子自身的努力成正比。要想孩子有所作为,光靠父母单方面努力是不行的,一旦孩子成了被控制、被支使的对象时,孩子便认为学习是老师和父母的要求,我是给父母和老师当学生,生活上的事是父母的事,自己没有必要去做,结果孩子成了自己的“局外人”,父母再努力都无济于事。要想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自律能力很强的人。这就要求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重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专家们给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一、孩子的自律自控能力,要注意从小培养并及时督促
从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话时开始,就应帮助孩子逐步学会正确评价和判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即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一般来说,孩子较小时,自制力的培养主要是生活习惯的问题,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上学,按时做练习等。开始时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在父母的督促下,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并养成习惯。
二、父母可以适当地制定一些行为规则
如为孩子制定一些卫生、劳动、学习等行为规则,并利用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注意的是这种行为规则不能过度或过于详细,否则会侵害孩子的独立性。
三、父母要有意识地和孩子多谈游戏规则、交通规则等
最初,父母可从孩子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各种准则出发,告诉孩子要遵纪守法。孩子大些后,要给孩子讲人生,讲社会,讲国家大事,让孩子有爱国心,学会道德规则,懂得法律法规。比方说不能随地吐痰,不要私拆他人信件,不闯红灯等。
四、让孩子掌握控制自己行为的技能
父母让孩子明白了自律的道理,可是孩子有时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这种现象是因为缺少实施技术。比如,孩子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易冲动,这时可让孩子试着深呼吸,或默默地数数,也许孩子就能够克制自我了。
五、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要让孩子的欲望膨胀
比如孩子在商店看见一个玩具娃娃,提出要爸爸妈妈买,父母不能当场就答应,不妨也向孩子提出要求,如果孩子每天按时起床,过生日的时候就送给他。类似的做法不仅使孩子懂得有付出才能有收获,还能让孩子学会节制。
六、启发孩子的自觉性
孩子自制力的发展是和孩子的自觉性、坚持性相联系的,父母要启发孩子的自觉性,让孩子养成自觉的良好行为习惯,并让孩子坚持做体育锻炼,独立完成作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形成比较稳定的意志质量。
七、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需要父母耐心引导
当孩子出现缺乏自制力的行为时,父母要冷静,要耐心说服,同时父母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适当,是否采取了令孩子心悦诚服的态度和方法等,只要父母平等地对待孩子,采取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教育方式,耐心说服孩子,孩子是会慢慢地改变那些不良习惯的,并逐渐成为一个具有较强自制力的人。
教孩子有责任心、敢作敢当
有责任心、敢作敢当是成功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优秀领导、企业老总乃至许多优秀父母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都与他们具有这种素质有着重要的联系,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信心和判断力去做出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去做事,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一旦遇到问题,他们一定会第一个站出来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
对于孩子来说,也应该具有这种素质。有责任心、敢作敢当的孩子往往学习积极向上,从不用父母和老师花费过多精力。生活作风上严谨朴素,讲文明,讲礼貌,尊敬师长,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负责。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一定要告诉孩子,不管犯了什么错误,都不能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编造谎言,要敢作敢当。比如:两个人抢一本书,结果书被撕坏了。如果您的儿子说都是他不好,我叫他别抢,他非不听。或者告诉您,书是他撕坏的!诸如此类的话,您都要重视起来,因为您的儿子正在将他自己放在被同伴轻视与讨厌的位置上,“抢”本是双方的行为,根本不需要辩解。
再比如:家里来了个比您儿子小几岁的孩子,大家都将注意力放在了更小的“小不点”身上,您儿子可能会因嫉妒而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掐那个男孩,使得那男孩大哭却因为太小而不会解释。而他呢,却故意说:“这不关我的事!”、“瞧这家伙,老哭,多烦!”
这些都是孩子可能会做的事,做父母的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推卸责任的同时,你也就可能失去同伴,因为本来是两个人抬的东西,你突然放手,岂不害苦了同伴?而如果是一起扛着很重的东西,你的“逃跑”可能要害死同伴。即使不害死同伴,同伴又怎敢再与你在一起呢?
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有责任心、敢作敢当的素质呢?
首先,父母要满足孩子合理的愿望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