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一向有“吃独食”的习惯,“占有欲”特别的强,有了什么好东西,总是自己占着,让他分一点给爸爸妈妈都不肯,一次爸爸下班回来吃了他喜爱吃的糕点,尽管爸爸表示明天立刻给他买,可他仍然哭闹打滚,不依不饶。他的玩具更是不让别人碰。记得邻居孩子方方来家玩儿,看见明明正在玩小火车便用手摸摸并说:“好神气的小火车呀!”明明小气地将小火车收藏起来,并说:“这是我爸爸买给我玩的,你回家让你爸爸给你买呀!”
才四五岁的孩子,“我”字在他脑海里竟如此膨胀,将来长大,这个以“我”为中心的小气的孩子岂不是要自尝苦果?
所以,对于父母来说,应该帮助孩子从小就学会分享。明明的父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努力地改变孩子的“小气”,结果证明,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下面就是明显父母的自述,或许会对一些“心有戚戚”的父母有所启发。
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家庭生活不能处处以孩子为中心。
首先,我们取消了孩子的独食,宁可经济上多支出一些,好东西也要大家分,有时我们有意识地少吃一些,也尽可能不让孩子察觉。
其次,再也不时时处处都围着孩子转,把孩子看成“小皇帝”了。过去,孩子有点芝麻大小的事,只要吆喝一声,我们便放下手中的一切,哪怕正在炒菜,也风风火火地赶到孩子身边。现在孩子有什么事,得过来给大人讲,不急的事要等大人的事告一段落再去解决,这样逐渐去掉孩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
再次,要让孩子心中有父母、有他人,让其懂得是父母、他人、国家和社会为他带来了幸福。我们有意识地带孩子去看新生儿的父母是怎样无微不至地照料婴儿的,以帮助孩子补上记忆中缺少的那部分。孩子看到新生儿的母亲托着孩子的屎观察孩子消化情况时深深被感动了:“妈妈真好!”风雪天当孩子裹在羽绒服里还在瑟缩时,我们提醒他看看顶着风指挥交通的警察叔叔,想想日夜守卫在祖国边境的边防军战士;烈日炎炎的盛夏,我们有意识地让孩子在太阳下站一站,体味一下酷热,再看看那些正在施工的建筑工人,想想在田里挥汗如雨劳作的农民……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育,孩子才会有明显的长进,吃东西知道和父母分享了,外出知道关心“他人”了,小客人来了也懂得热情接待了。
明明父母的做法值得称道。现实生活中,小气的孩子并不少见。“小气”虽然不是什么特别大的毛病,但父母如果不能及时地帮助孩子进行纠正,那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试想,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那又怎么能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和别人进行合作呢?而在这个越来越联系密切的世界里,全球都在朝“地球村”的方向发展,互助与合作是无可避免的趋势,没有谁会和一个自私自利、只想着自己不管别人的人去合作的,而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单靠一个人的努力几乎是做不出什么来的,毕竟一个人的力量太微弱,太渺小,没有合作的竞争是苍白无力、注定以失败而告终的。
所以说,作为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学会分享与合作,只有这样,你的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才能很好地与他人沟通,也才能很好地生存。
让孩子懂得关爱他人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如同一张白纸,长大后会变成怎样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孩子对他人的态度同样来自于后天的培养教育。是让孩子自私自利,还是让孩子学会关爱别人,全在于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某电视台节目录制现场,两个青春活泼的男、女主持人和一群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做游戏、聊天。主持人首先问孩子们说:“爸爸、妈妈都知道你们的生日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知道!”
主持人接着问:“爸爸、妈妈给你们过生日吗?”
孩子们还是异口同声地问答:“过!”
主持人再问:“你们过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送什么礼物给你们?”
所有的孩子都神采飞扬地夸耀着爸爸、妈妈给自己送的生日礼物。这时候,主持人又问孩子们说:“你们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
这时候,这些刚才还神采飞扬的孩子们突然都鸦雀无声了。主持人问一个秀气的女孩儿说:“你知道你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女孩儿涨红着脸,摇了摇头。
主持人接连问了几个孩子,他们都回答不上来。主持人接着问:“爸爸、妈妈过生日的时候你们给他们送过什么礼物?”
大多数孩子保持了沉默,只有少数孩子回答说曾给爸爸、妈妈送过生日礼物。
最后,主持人说:“孩子们,你们想过没有?爸爸、妈妈为什么能记住你们的生日,而你们却记不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呢?爸爸妈妈为什么会给你们送生日礼物,而你们却不知道给他们送生日礼物?”
孩子们都低下了头。主持人接着说:“那是因为你们还不知道关心别人,孩子们,你们说这样做对吗?”
所有的孩子齐声回答说:“不对!”
接下来,主持人和孩子们做游戏。男主持人假装摔倒了,躺在地上大约有两分钟没有起来。但是,好像没有一个孩子注意他,也没有人问他怎么了,更没有一个孩子主动去扶他起来。最后,那位男主持人只好自己爬起来。他很伤感地说:“说真的,我躺在地上的时候感到非常心痛。在录制节目之前,我和这些孩子都混得很熟了,但我没想到他们竟然对我如此冷漠!”
由此可见,父母在给孩子无私的爱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样的问题:孩子们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欢乐和幸福是父母、老师、学校、社会以及千千万万的长者用心血为他们创造的?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也应该为别人做点什么?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为享受这一切是天经地义的,那么,孩子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自私自利,只会关心自己的孩子。
怎样才能让孩子懂得关爱他人呢?
第一,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关心他人的榜样。俗话说: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
第二,营造互相关心的家庭氛围。充满温情的家庭氛围对培养孩子的爱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间经常争吵、谩骂,甚至打闹,孩子时常处在恐惧、忧郁、仇视的环境里,又怎能要求他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特别是夫妻之间要恩爱、相互体贴。
第三,学会与人分享。这里有两层意思,既要教孩子学会分享,还要让家长学会分享,而家长学会分享更易被忽视。舐犊之情使为人父为人母的人们都宁肯亏了自己也不愿怠慢自己的孩子,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尽数都往孩子面前堆。一边担心着孩子会发展为不关心别人的冷血儿,一边又在做着阻止孩子学会分享的蠢事。经常会发生这样一幕:孩子诚心诚意请家长分享,家长却坚决推辞,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分享,也不肯接受,而是谢绝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习惯。家长自己首先要学会分享,坦然地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让孩子分享的对象。
第四,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真实情况。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受苦受难,担心孩子遭受挫折。尽管家长自己面临着许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尽管家长有许多不快乐和不稳定的情绪,但家长总是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稳。一来错误地认为这有利于树立家长形象,二来美其名曰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过早地承受生活重担,其实这是错误的。既然我们在提倡和孩子建立朋友关系,建立平等关系,就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些自己的喜怒哀乐,就如家长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一样,让孩子学着承担家长的一些喜怒哀乐。
总之,关爱他人,具有爱心是孩子与他人良好沟通的必要条件,父母们有必要在这一方面用心培养孩子。
教孩子拥有乐观的心态
乐观是孩子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而又不断进取的个性特征。关于乐观,法国作家阿兰在论述把快乐的智慧用于同烦恼做各种各样的斗争时说:“烦恼是我们患的一种精神上的近视症,应该向远处看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我们的脚步就会更加坚定,内心也就更加泰然。”
事实正是如此,乐观是一种性格或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结果。儿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性格是孩子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的有力武器。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
塞利格曼认为,乐观与悲观的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他们能够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事件发生,他们也只视为是暂时的。悲观主义者则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在解释坏事发生的原因时,他们不是责怪自己,就是诿过别人。
心理学家史力民博士指出:“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他说,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中就丧失斗志,不思进取了。而且长此以往,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乐观的性格是可以培养的。早期诱发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乐观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悲观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改塑。
那么,父母要怎样来培养孩子乐观的习惯呢?
一、要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每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境时,往往都会表现出来,或写在脸上,或表现在语言行动上。所以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就算父母再忙,也要挤出一点儿时间和孩子交谈,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坚强,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尽往消极的方面想。
一天,妈妈从幼儿园接小艾回家时,发现她有一点儿闷闷不乐。于是妈妈问道:
“小艾,今天幼儿园做了什么好玩儿的游戏呀?”
“今天一点儿都不好玩儿。”小艾嘟着小嘴不高兴地回答。
“为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吗?”妈妈问道。
“今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她很会弹钢琴,老师让她弹了好几首曲子,同学们都说好听,下课也都只围着她,还叫她弹琴给他们听。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原来,小艾今天在幼儿园受到冷落了。
“那不是很好吗?以后,你多了一个会弹钢琴的小朋友,你们可以互相学习啊,你不高兴吗?”妈妈引导小艾。
“可是,同学们都不理我了呀!”小艾有些着急了。
“只要你和同学们一样与那位新同学一起玩儿,你们不是都可以玩儿得很开心吗?其他同学还是跟你一起玩儿的呀!是不是?”妈妈问道。
“嗯,好像是。”显然,小艾同意了妈妈的看法。很快,小艾又恢复了往常的快乐。
所以说,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要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当然,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些都是促使孩子摆脱消极情绪的好方法。
二、父母要做个乐观的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首先要做个乐观的人。每个父母在工作、生活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父母如何处理解决这些困难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在面对困难、挫折时能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并仍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那么孩子就会受父母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也能乐观地去面对。
平时,父母应该多向孩子灌输一些乐观主义的观念,让孩子明白,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一旦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也只是暂时的,只要乐观地对待,一切不愉快就都会很快过去,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三、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
许多孩子不快乐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自由。父母由于对孩子太过溺爱,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一些行为和举动,甚至替孩子包办一些事情,这样,由于孩子无事可做,所以也就无法体会做事的乐趣了。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要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性格,就不要对孩子“抑制”过严,而是要允许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拥有不同的选择权。
例如,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自己选择早餐吃什么,什么时候喝牛奶,今天穿什么衣服;对于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父母许可的范围内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周末去哪里玩;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应该允许他在一定的时间内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什么时候学习等;对于上小学的孩子,应该允许他结交朋友,带朋友来家玩等。
一般来说,只有从小就享受到“民主”的孩子,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因此,聪明的父母有时不妨“懒惰”一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处理自己的事情。
四、允许孩子表现悲伤
孩子在遇到困境时,往往会表现出悲伤。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将这种悲伤自在地表现出来。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现出软弱,孩子就会把心中的悲伤积聚起来,久而久之,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消极心理。
和嘉嘉从小就非常要好的伙伴卉卉在班上结识了一个外地转学来的同学,从此,卉卉与新同学的关系就一天比一天亲密起来,而与嘉嘉却一天天疏远了。当嘉嘉感觉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她非常伤心。她向妈妈哭诉自己遇到的情况,谁知,妈妈并不理解嘉嘉的想法,反而呵斥道:“这么一点儿小事值得大惊小怪吗?真是没用!”
妈妈的呵斥让嘉嘉更加伤心。从此,她变得郁郁寡欢,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就再也不对妈妈说了。等妈妈意识到嘉嘉的变化时,嘉嘉已经变得非常悲观了。
可见,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应呵斥,而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只要孩子发泄够了,他自然会恢复心情的平静。当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应该及时提供帮助并给予安慰,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
五、引导孩子对自己的明天充满希望
乐观的孩子往往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悲观的孩子则往往觉得没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小禾因为自己期末考试没考好,哭着睡着了。第二天在她醒来睁开眼睛时,妈妈走过来将她房间的窗帘拉起来,让早晨的阳光透进房间,并微笑着说:“多么美好的一天!”小禾也感受到妈妈的好心情,脸上出现了笑容。于是,妈妈趁机对她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啊,只要你记得以后要更努力,相信下一次你会考得很好的!对不对?”小禾笑着坚定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