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着名诗人石川啄木,有一次因心烦出手打了还不懂事的小女儿,恰好被在外屋的大女儿次子立雕看见了,他就挺身出来批评父亲不该打小妹,并且说:“你自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讲民主,怎么在家里就动手打人呢?”石川啄木开始一愣,静坐沉思少顷后,走到立雕面前,神情十分严肃认真地说:“我错了,不该打小妹,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同样的办法来对待你们。希望你们记住,将来不要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你们自己的孩子。”这样的道歉,无疑使父亲在孩子们心灵中的形象显得更加高大!又如,横滨一父亲在报上刊登了题为《给儿子的“道歉信”》的广告:“看了昨天你给我的信,对我震动很大,反省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来,性格变得很暴躁,漠视了你的感受。在此,请接受我深深的歉意。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们像朋友一样说说心里话。看到这封信,就给我打电话,好吗?永远爱你、惦记你的父亲。”我们可以相信,当儿子看到父亲这封“道歉信”后,儿子肯定会为父亲这种自责反省、愿与儿子平等对话的勇气所折服。如此运用广告的形式向孩子道歉,虽不值得提倡,但确可谓情真意切!
可是,很多的家长却总是觉得,如果自己向孩子认错、道歉,会很失面子,这种担忧其实是多余的,家长如果学会向孩子“道歉”,对教育子女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过失、错误时,理当采取明智之举,勇于向孩子“道歉”,这样,定会让孩子笑逐颜开!这既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一种表现,也为孩子的为人处事作出了榜样。
作为父母应该要懂得,道歉并不仅仅是公共场所使用的外交辞令,在自己家庭里也应是必不可少的言语习惯。如果父母因为误解孩子的言行而指责孩子,后来明白原来不是那么回事的时候或是当父母不小心使孩子受到伤害时候,都应该要向孩子道歉。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如果从来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和过失,那么他的孩子就会产生父母“虽然永远正确但实际上却老出错”的观念,时间一长,就会对父母正确的教诲置之脑后,但父母如能在自己对孩子做错事之后,立刻郑重地向孩子认错、道歉,那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什么可耻的事情,就会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尝到如何使自己更聪明的甜味。
例如,很多父母在孩子“闯祸”之后,往往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对孩子进行了不恰当的、过重的批评或惩罚,但在事后,又觉得很后悔。在这时,倘若父母能勇于真诚地向孩子道歉,用自己的行动补救自己的“过失”,则能引导孩子更好地走自己的路。
卡哈被称为是“西班牙王国上空的一颗光辉灿烂的巨星”,他的成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小时候的卡哈十分调皮,当他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造了个“真”的大炮时,没想到,一发射就把邻居家的小孩给打伤了,后来被罚款和拘留。当他从拘留所出来后,身为外科医生,通过刻苦自修当上了萨拉大学应用解剖学教授的父亲,把卡哈这个“顽童”着实训斥了一顿,并责令他停止学业,学补鞋子。后来,父亲越来越觉得这样的处罚过于严厉,孩子闯了祸是要管教,但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于是,一年后,父亲上修鞋铺接回了卡哈,搂着孩子深情地说:“我做得不对,我向你道歉。我不该因为你闯了一次祸就中断你的学业。从现在起,你就在我身边学习吧,你会有出息的!”从此,卡哈潜心学习骨骼学,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神经组织学家并获了诺贝尔奖。
父母要及时对自己做错的事道歉,并及时改正,才能教育好孩子。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也会有错怪孩子、冤枉孩子的时候。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在一个家庭里,家长威信的树立,并非由于他们的一贯正确,而是由于他们实事求是,严于律己,进而取信于孩子。
一个人做错了事,伤害了别人,必须向人家道歉。家长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或寻找适当机会与孩子谈论自己的错误,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只有孩子感到父母真正是言行端正,才能产生由衷的敬意,家长的威信也才会真正树立起来。
同时,道歉还要注意在心平气和时,道歉的主旨要明确,态度要诚恳,所说的道理要中肯。如此必会有深刻的教育效果。
明哲的妈妈发现钱包少了50元钱,就一口咬定是明哲拿了。明哲说没拿。妈妈不信,先是“启发”孩子:“需要钱可以向我要,但不能自己拿!”后来就越说越生气,警告明哲:“不经允许拿妈妈的钱,也算是偷!”明哲不服气,母子俩就吵了起来。这时明哲的爸爸回来了,忙解释说:“钱是我拿的,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妈妈这才停止了对儿子的逼问,但又补上一句:“明哲,你可要记住,花钱要管妈妈要,可不能偷偷地自己拿啊。妈妈的钱可是有数的!”明哲觉得受了不能容忍的侮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还有一个故事。惠子的父亲急了,明天就要期中考试了,惠子不在家温书,上哪儿玩去了?过了会儿,惠子回来了。父亲没等惠子解释,就数落开了。惠子没言语,进屋学习去了。过了几天,隔壁的伊藤叔叔忽然登门向惠子表示谢意。原来那天伊藤叔叔家来了电报,惠子想一定有急事,于是赶紧把电报送到了伊藤叔叔单位。电报上说,伊藤奶奶病危,让伊藤叔叔速归。就这样,伊藤叔叔终于在妈妈临终前见了老人一面。惠子爸爸一听才恍然大悟,十分后悔,那天不该如此武断地批评孩子。晚上,惠子爸爸请惠子坐下,十分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向孩子道歉。这事之后,惠子更爱爸爸了。
上面两个事例,一反一正,给人以启迪。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发生问题后家长怎样处理。家长和孩子相处,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能摆家长架子。错怪了孩子,就主动道歉,而且态度诚恳,不敷衍,不拉客观。有些家长认为这样做会有失尊严,其实不然,孩子是明理的。父母向孩子认错,给孩子树立了有错必改的榜样,会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见识和修养,从而更加信任父母,使一家人和睦团结,为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威信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更高了。惠子父亲的正确态度就是证明。明哲的母亲如果也能这样做,明哲肯定会很快就跟妈妈和好,决定不会出走的。
用孩子的眼光看孩子的世界
当了父母的人总不免有一个疑问:在自己孩子的眼中,世界是什么样子呢?
英国儿童健康协会曾在伦敦动物园举办的“孩童世界”展览,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展览模仿了不同年龄的孩子的体验。当成年人戴上厚厚的眼镜时,他们眼前的模糊世界就仿佛是孩子的感受;他们戴上手套系鞋带,体会到的是学步阶段婴儿的动作协调能力。
心理专家认为,这个展览重现了人的成长经验,让成年人获得了对儿童的崭新的认识。专家认为,作为父母,如果没有经历过这种降级感觉,是不会了解孩子的。在圣诞节期间的展览会上,你不要以为孩子会为琳琅满目的礼品而高兴,在他们的眼里,这是一个充满着人的大腿、屁股、鞋子,以及其他庞大的物体在乱推乱撞的场面。
所以,不妨把自己的心态落到与孩子一样的水平线上,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现实的世界,那么孩子的很多想法和行为,大人才更有可能理解。
来看一则实例:
一家人们到户外去活动,弟弟和哥哥之间发生了一点小矛盾,结果扭在了一起,弟弟的鼻子被地擦破了一点皮。当时父母的心里是又生气又紧张,分别将他们两个人训了一顿,并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玩,还打架?
弟弟委屈地说:“我是和哥哥好好玩的,我们想看看谁的力气大,摔跤玩,就摔倒了。”哥哥说:“对,都是那个地不好,硬硬的,把弟弟的鼻子都弄破了。”听到这里,父母不禁脸上有些发红,是啊,孩子们并没因为鼻子的问题而不高兴,他们还沉浸在摔跤的乐趣中,摔跤所带来的乐趣远远大于鼻子被碰破这点儿小事;更何况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诸如此类的挫折的,俗语说:吃一堑长一智。孩子们都这样想了,父母干嘛还要训他们呢?这个时候父母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告诫他们,以后玩耍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眼里的世界有时与大人是不一致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作为大人,不能总站着,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滔滔不绝地训斥孩子,而应该蹲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在线,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做到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呢?
首先,学会倾听,成为孩子忠实的听众。孩子是一本无字的书,书的每一页,浸透着父母的心血和关爱。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小太阳”,甘心作行星围着“太阳”转;而孩子却不愿当“太阳”,而要做“星星”,因为“太阳”太孤独,“星星”却有很多朋友。
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他们害怕孤独,渴求倾听,渴望父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当他们的“孩子王”。因此,聪明的父母与其做一个高明的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倾听者。当面对着“鸡蛋里面挑骨头”、“打破沙锅问到底”,满脑子都是稀奇古怪的孩子时,不论孩子的问题多么简单、多么幼稚,父母即使再忙再累也千万不能漫不经心,眼睛左顾右盼,手里不时地翻动着书报,嘴里不停地说着“我早就知道”。而应该保持微笑、热情地看着说话的孩子,并常常表现出惊讶的样子,赞叹道:“真是这样吗?”“我跟你想的一样!”“你的想法太好了,请继续说!”“你真棒!我简直不敢相信!”以此来表示自己对孩子所说的话的兴趣和愉悦,同时对孩子所提的问题进行热情的点拨,并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这样孩子们便会认为你“够朋友”,“了不起”,自然就乐于向你敞开心扉。
其次,要以孩子的眼光看看孩子的世界,父母还应知道孩子有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也有属·自己的思想,父母要能尊重孩子,向孩子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