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众常有错误的观念,觉得想要自杀的人在事前绝对不会让人看出来,因此是无法事先预防的。事实上,自杀不但能事先预防,还可从一些征兆中看出蛛丝马迹。
近年来,我们常可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一件又一件的自杀事件报道,亚洲各国这些年的自杀率也逐年升高。这值得相关单位及我们每一个人重视关心,因为它很有可能也会发生在我们周遭的亲朋好友身上。
对于自杀,我们在传统的观念及刻板印象中就是“不能说的秘密”,最好不要提及,特别是对忧郁症的病人及有自杀倾向的人最好不要说,免得提醒他们。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观念,越避免去提到,就越无法事先预防;越不去面对就越不了解,既不了解,当然就无法防范于未然。
自杀者经由媒体所披露的原因不外乎:感情因素、失业、久病厌世和忧郁症。实际上,经过详细的调查分析,大部分自杀者皆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尤其是忧郁症患者,虽然感情、失业或久病会是他们的引爆点,但是,基本上或多或少都和忧郁症脱不了关系。
忧郁症患者的死亡原因里,有七成是因自杀身亡的。这不由让我们必须将自杀列为对忧郁症治疗的首要评估项目。
社会大众常有错误的观念,觉得想要自杀的人在事前绝对不会让人看出来,因此是无法事先预防的。事实上,自杀不但能事先预防,还可从一些征兆中看出蛛丝马迹。
为了要更进一步了解自杀的原因,有些学者详细研究自杀者的遗书和笔记,从中发现自杀者会有的心态。
心态一:无法忍受的痛苦
自杀者希望借由死亡来结束无法承受的痛苦和灾难。
心态二:人际关系不佳
自杀者在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建立上有着无法超越的困难。
心态三:环境适应困难
自杀者往往感到和周遭环境格格不入、无法解决问题,或不能适应环境带来的压力。
心态四:因被拒绝而采取的手段
自杀者常因他人的拒绝或具伤害性的经验而寻求自杀,并以此报复或抵抗他人的拒绝。
心态五:无法表达内心想法
许多忧郁症患者或自杀者,通常内心是纠葛而矛盾的,这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想法,又无适当的表达管道,再加上自身不知如何表达,便以自杀来呈现。
心态六:希望自己消失
在不被认同的情形下产生失落感,因失落感而感受到深受的痛苦,因此希望自己从这个世界消失。
心态七:认知的偏差
自杀者的思考过于僵化、视野太过窄化,往往将焦点放在负面的事情上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心态八:想要主宰死亡的发生
许多自杀者因为自己的人生无法由自己掌控,便希望至少可以掌控自己的死亡时间和死亡方法。
心态九:生活上的重大转变
一些生活上的重大转变也会让人产生自杀的念头,甚至付诸实行,如亲友的死亡、恋人分手、离婚、失业、工作不顺、财务困难等。
对这些态度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筛选出较具自杀倾向的人,并给予特别的关注。另外,在防治自杀上,我们必须先建立正确的观念。由于“自杀”在社会上有着传统禁忌的话题,大家都不愿谈论它以及不敢正视它,因而产生许多错误的观念,最常见的误解有:
错误一:自杀是无迹可循的
自杀者的亲人、朋友等一般对自杀者的自毁行为都会感到意外及诧异。其实大部分的自杀者都有明显或间接的求助讯息,例如与好友道别、将事情安排妥当。根据一项调查老人自杀报告的显示,有百分之七十的老人在自杀前曾经向身边的家人及朋友显示其自杀的意图,而有百分之三十的老人曾多次对家人或其他人以不同方式表示其自杀的意图。
错误二:恐吓说自杀的人是不会自杀的
当一些人向别人透露自己会自杀,特别是语带威胁或恐吓成分,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是为引人注意,或意图控制他人的手段,真正自杀机会并不大。在面对死亡抉择时,自杀者心情往往十分矛盾。所以,当我们面对别人透露自杀意念时应以严肃及谨慎态度处理。
错误三:情绪好转后,自杀危机减少
一些情绪极度抑郁有自杀意念的人,有时情绪会突然好转,可能令人误以为他们的自杀危机已降低,但许多时候,他们可能就在众人放松防范下突然自杀,其行为令人难以理解。其中一个解释是,当人面对生死难以抉择时,可能会极为困扰;但当他已选择自杀时,就会像是已放下心头大石,情绪反而较为平静。
而且当他们死意甚为坚决时,他可能会尽量掩饰这个决定。
错误四:一般人永远不会有自杀的念头
很多人可能认为除了少数人外,一般人不会有自杀的念头。
然而在一些国外的研究中显示,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甚至有时高达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或成年人,表示曾有一次或多次自杀的念头。对性格健康成长、家庭关系良好及有足够支持系统的人,自杀念头稍纵即逝,较少会发展成真正的自杀行为。相对于性格成长及精神状况已存有问题者而言,在缺乏支持及关怀下,其自杀意念则有机会转成为具体的自杀行动。
错误五:小事不足以令人寻死
我们在新闻报章上经常看到一些人的自杀行为是因为轻微争执或挫败事件引起,例如曾有报道一名女生因被老师及同学怀疑偷东西而寻死。其实自杀行为并不能以单一事件去理解,自杀者所面对的长期的压力或其他一直困扰其的问题很多时候会被忽略。引发这次自杀行为的事件其实是一条导火线,如果自杀者的根本问题未被察觉以致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另一次简单的小事也有可能会引发自杀的行为。
错误六:对于有自杀危机的人不应提及自杀不单只是自杀者的朋友或亲人,许多社辅人员在面对自杀者时会显得相当紧张,并且认为减少提及当事人的负面情绪可以减低其“胡思乱想”的可能性。又恐怕主动提及与死或自杀有关的字眼或意念,会加强当事人的自杀意念。其实不只旁人会担心刺激有自杀意念者,有自杀念头的人其实也不敢跟别人谈,如果能与他们谈论想要自杀的情绪并倾听他们的想法,其实是有助于他们压力的疏解的。
许多自杀者并不是事前毫无征兆就直接寻死的,通常在行为上,会有一些线索值得我们特别留意。以下这十种往往是抢救生命的重要线索。
线索一: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
线索二:忧郁症状毫无理由的消失。
线索三:立遗嘱,交代后事。
线索四:写告别信给至亲好友。
线索五:清理自己所有的东西。
线索六:将自己心爱之物分赠他人。
线索七:阅读有关死亡的资料。
线索八:对所有周遭事物失去兴趣。
线索九:社会隔离,如少与家人、邻居、亲戚朋友往来。
线索十:突然增加酒精的滥用或药物的滥用。
十五岁到二十五岁的人口是自杀发生的高危险群,特别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学生,其自杀率更是逐年攀升。正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有心事不轻易对父母、师长开口,不是寻找同辈的支持,就是以其他管道宣泄心中的郁闷和不满。因此这个年龄层的学生在自杀防治中特别需要加倍的用心。家中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除了关心学生的课业外,应该要格外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交友情况和休闲活动。
容易导致青少年自杀有下列几种原因。
追求完美的个性
有些学生个性追求完美,无法忍受自己一时的失败,例如考试没达到要求分数;或被同学嘲笑、父母责骂便不知如何应付这突如其来的挫败,转而以死来解决。
过度被保护、挫折忍受度低在优渥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自小被保护得很好,一旦遇到问题或遭遇生活的挫折便不知如何处置,甚至想不开。
个性偏激、爱憎分明、感情脆弱
这类青少年在遇到感情挫折时,通常都会以极端的手段来处理,如无师长的介入辅导,常演变至伤害他人或自己的地步。
消极悲观、多愁善感
这类性格的青少年自杀比例相当高,需要朋友、师长多加留意。
具有家族病史的
家族中具有精神分裂、忧郁症病史和自杀潜力者,也有遗传给小孩的几率。
滥用药物、酒精
青少年吸食毒品,或过度酗酒,也会导致精神状况不佳,判断力、自制力下降而导致自杀。
外在环境影响
如父母离异、亲人死亡、家庭功能不健全、沟通不良、受虐待及受同学影响,都容易导致青少年一时想不开,企图以结束生命来解决问题。
自杀已成为国内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在我们为年轻生命消失扼腕的同时,应该齐力防治、共同搭起防护网,以行动取代惋惜和伤心。
当我们发现家中的青少年或周遭的青年有异常举止,或行为情绪失控,可先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言行举止,并借由循序诱导谈话来判定其自杀的可能性和企图,并以下面几个方法尽力阻止悲剧的发生。
耐心地倾听,若无其事地诱导他们说出心事要青少年主动说出心事原本就是一件难事,因此,要以耐心倾听他们,不管他的想法或行为多么令你无法苟同,也不要马上责骂或批判,这样反而会阻止他们进一步吐露心事。把自己当成是他们的同学朋友般和他们聊天,若无其事地慢慢诱导他们说出困扰的心事。自己先不要慌了手脚或愤怒,心平气和地倾听。
观察他们的忧郁程度和企图自杀的可能性在他们的谈话中探询他们平常的作息,是否有吸毒、喝酒的习惯,或者失眠状况,以及是否有自杀的企图,或者想到死亡的念头。
了解其人际关系交友圈,是否有失恋、分手事情发生,或朋友中有无人存在企图自杀的倾向所谓自杀是会传染的说法或许过于夸张,但是对正值敏感的青春期,朋友同学的想法举动都有互相影响的效力。
在不经意中开导、在无压力中劝诫
如果发现他们具有自杀的可能性或企图,不要以命令式阻止或紧迫盯人的方式说教,要以聊天分享或没压力的谈话慢慢劝导。不要心急或求速成,这样反而会有反效果,只要他们愿意敞开心胸倾吐心事,就已成功一半了。
寻求专家协助
在适当的时机时,建议他们寻求专家协助,例如精神科医师或学校辅导老师,同时通知家长留心,或者告知他们的亲密同学朋友帮忙留意照看,避免在治疗辅导之前或之时发生憾事。
人们说战争是可怕的,因为它造成无数人的死亡和家庭的流离失所。但是,全球自杀死亡人数远超过因战争而起的死亡人数。从医学的角度,我个人觉得自杀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虽然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和机构对自杀做了不少研究,这些研究让我们知道哪些人比较有自杀倾向、最容易自杀的年龄、社会背景、性别和导致自杀的外在因素,但是对为什么要自杀、自杀的心理和复杂动机,仍然所知有限。这块灰色地带仍需从事精神研究、心理分析治疗相关人员的努力,尤其是从事心理治疗的第一线专业人员。
自杀评量表
以下的评量表,可以让忧郁症的病人自我检测是否有自杀倾向,同时更可以让你当怀疑周遭亲人或朋友可能面临自杀危机时,作为判别依据,并适时伸出援手。
以下的问题,回答“是”越多者,表示越有可能处在自杀威胁中。
1.过去是否曾有自杀的企图?
2.是否患有潜在致命的疾病,如癌症或艾滋病?
3.是否患有慢性的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硬化症?
4.饮食、饮水与睡眠的情况是否有戏剧化的改变?
5.是否变得情绪多变、低落或是哀愁?
6.是否曾谈论过死亡或自杀的内容?
7.是否曾经拥有执行自杀的计划?
8.是否曾经做过以下评论:“有什么用”、“那些再也不重要了”?
9.是否有预期性死亡的念头?
10.对于奖励的拥有已不在乎?
11.药物或酒精的使用是否较往常增加?
12.是否已着手进行组织个人的报告,或是整理原本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办公室及房间?
13.课业或工作上是否表现低落?
14.最近是否结束一段亲密浪漫的关系?
15.是否从正常的活动中退缩下来?
16.是否曾表达无价值或失望的感觉?
17.是否已从朋友与家人的关系中抽离出来?
18.是否已不在乎个人的外表状态?
19.是否有生理症状的抱怨,如头痛或倦怠感?
20.是否突然表现得很愉悦,或是在一段时期的失望后变得很沉默?
21.行为表现是否变得较以往来得暴力、有敌意或反叛?
22.是否不告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