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92900001802

第1802章 书到用时方恨少

旧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文科之中集中了过多的资源。真正急需的理工科人才,数量相当的匮乏。无大规模的现代化工业,绝大部分的工科学生毕业即失业。如果不能出国学习,要么只能转行,要么就只能自己想办法。

而且大学收费虽说不算昂贵,但也不是普通的家庭,尤其是占中国大部分的农民家庭可以问津的。学费很贵出来又很难找到工作,付出与收获很难成正比。工科学生,不像文科生学而优则可以仕,如果不能留校或是出国进修,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这就更加限制了学习工科的人数。

有限的毕业生,又偏重在轻工业、采矿、铁路、化工等国内可以就业,主要是轻工业和交通方面,真正重工业急需的人才数量很少。冶金、机械、动力、材料、造船等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更是奇缺无比。

不仅无法满足国内开展的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而且也已经影响到了中国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发展。这些人是重工业的底子,没有这些人也就不可能建设重工业。即便买来工业设备,也无法发挥应该有的效应。

单靠那些人文科学的大师,无论他们的名誉在显赫,他们的学识水平再高。也无法真正的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任何的作用。富国强兵离不开工业,建设现代化的工业,更离不开大量的理工科人才。

那些所谓的学者让他们研究历史、文学可能建树颇多。但是无论他们在妙笔生花,那些历史、哲学、人文科学对工业化建设,却基本上没有任何作用。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人,但是这些人对建设现代化的工业,打造真正的工业强国,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一个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能靠研究历史与自然科学,还有什么社会学吗?这些东西能使得一个国家真正走向富强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至于美英的全科模式,虽说培养出来的学生质好于苏联模式。但是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之下,培养的速度和数量远远赶不上需要。

这种情况之下苏联模式,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也许当初唯一的错误,就是将综合性大学的数量压缩的太低了。将几个著名的综合大学,分拆的过细有些伤了元气,再想恢复相当的困难。

不过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薄弱,国内文盲占据绝大多数的情况之下。压缩文科专业,重点发展理工科,尤其是最急需的工科专业,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而且杨震绝对不认为将当时的教会大学,收归国有是一个错误。

在一个大学生比金子还要珍贵的年代里面,国家建设、国防建设最急需的理工科学生,自然要占据优先地位。在这个前提之下,其他所有的学科都要让步。因为没有这些人才,根本就无法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当回到这个年代,东北根据地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的时候,杨震是真正理解后世开国领导人的苦衷了。一方面是建设现代化工业,尤其是急需的国防工业大规模的开始建设。一方面是工科人才巨大的缺口,有限的人才远远无法满足需要。

眼下根据地工业建设,除了设备进口因为资金以及美国出口方面的限制,进展并不快之外。最大的困难,就是合格的工科人才奇缺。你总不能让一个学文学的,却搞石油勘探。让一个搞自然科学的人,去研究飞机发动机设计。

即便从关内动员来的理工科毕业生,也只能暂时勉强满足最低需求。在除去其中搞基础研究的理科人员,剩下的工科人才数量低到无法忍受的地步。人才的困境,不仅限制了工业建设的速度,甚至还影响到了部队的现代化建设。

所以杨震在选派留学生的时候,在逼迫无奈的情况之下,也只能向这些方向倾斜。将最急需的工科方面,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冶金、化工、地质、机械、造船、动力等工科专业,有一样就学一样。

书到用时方恨少,人到用时也一样方恨少。在自己已经既定目标之下,杨震实在无法忍受国内大学慢吞吞的培养模式,以及惨到极点的数量。要是等待国内的培养模式,就算那些大学毕业生全部到东北工作,恐怕也满足不了需要量的十分之一。

当初在选派留学生的时候,文科和自然科学专业,他坚持一个没有选择。而在与中央打通联系之后,他直接致电中央,希望眼下在苏联留学的全部都改学理工科。不要去学什么戏剧、哲学、自然科学等建设现代化国防事业,根本就用不上的东西,哪怕就是学农也好。

他并不认为研究这些东西,是现在的当务之急。而且关内的那些大学,类似的科系和学生已经足够多了。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工业建设最缺乏的人才方面问题。剩下那些等到以后,依托国内大学培养已经足够了。

不过眼下虽说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但杨震依旧认为现在派出去的留学生,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除了想办法与苏联沟通之外,他也在不断的想办法自己培养。他这个手伸的过长的东北局第二书记,除了军事问题之外,所有的教育工作当仁不让的接手过来。

搞的中央调来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局第三书记,几乎成了他的办事员。教育和对外谈判,这两项工作基本上是由他亲自主抓,别人根本就插不上手。尽管总指挥和那位主席对于他的越权和独断专行,并没有多说什么,也在一直支持他。

但是在教育上持续巨大投资,也多少让那位主管东北工业建设以及财经的党内经济专家,感觉到压力巨大。即便眼下有美国人的部分贷款也好、援助也罢,但在战时首先要保障的浩大军费开资,已经让东北根据地的经济多少有些不堪重荷。

在几经苦战之后,抗联眼下控制的地区,面积虽然占据了东北大部分,但是整个东北精华的南满,还是控制在关东军手中。地广人稀、经济基础薄弱,以农业区为主,政府的财政来源稀少,是眼下抗联根据地主要的情况。

在加上中国历史上,即便当年洋务运动也赶不上,几乎可以用开天辟地来形容的大规模工业建设,所要投入的巨额资金。还有战场上那些被打烂的城市重建,铁路线与公路线的维修,机场的建设。东北人民政府的财政,几乎年年都是一片通红的赤字。

如果不是眼下美国每年给的那笔贷款,恐怕早就揭不开锅了。在眼下又增加这么大一笔教育经费支出,更是压的财政喘不过气来。眼下每年的教育经费支出,几乎没有比军费少太多。这还是全军供给制,如果实行薪金制,恐怕东北的财政早就破产了。

尽管那位主席曾经多次找过杨震,希望能削减一些留学生数量,哪怕是眼下暂时减少一部分,让东北经济喘口气。等到目前的工厂都投入正常运转,投入数量略微减少一部分之后,他想增加多少都没有问题。

但最终杨震还是说服了他,非但没有减少留学生的选派人数,在从四二年开始,反倒是每年数量在原有翻一番的基础上,改为翻两番。用杨震的话来说,只要苏联人接收,就尽肯能多派。无论是学什么,只要是理工科都可以。

哪怕就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暂时用不上的造船和船用发动机专业也要派人学。苏联人用二十多年实现了工业化,咱们现在虽说还没有那个能力,但是要为不远将来的全国工业化进程打下最牢固的基础。

也正是对教育的如此重视,所以对此次苏联大学东迁,杨震看的相当重。只要苏联人同意这些学校对中苏两国学生,在招生的时候同等对待,他这个第二书记就坚决支持。尽管他明知道这几万苏联大学师生抵达东北之后,会带来多大的负担,更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但在中央的支持之下,杨震与那位老资格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最终还是咬牙答应了下来。中央也特地从陕北,拨过来一千两黄金、十万银元。而这笔经费几乎是今年山东军区,从招远金矿为中央筹措的经费七成,外加中央从东北局上缴的经费之中结余的全部。

中央还将延安自然科学院,所有的学生连同稀少的教师一同都转到东北来。同时协调各个根据地选拔学生,只要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尽可能的选送东北。沦陷区的类似学生,只要能够动员出来也要尽可能多的选送东北。

苏联人在国内物资匮乏,出于减轻国内负担以便可以集中更多的物资,用于前线的想法,也严格的履行了协议。甚至不管中国方面负担的情况之下,还超额完成了当初的协议。当然在某些方面,他们也做了一定的手脚。

比如说四三年迁移过来的几所大学,以文学、农学、医学,以及部分工科和师范类为主。

真正搞基础研究的理科,大部分还是放在了国内。这样苏联人即减轻了国内的负担,也尽可能的避免了可能的人才外流。

但不管怎么说,也给了杨震借窝下蛋的机会。而且也算是天随人愿,可能是苏联人认为他们的中国同志,不会在这个时候培养根本没有用处的造船技术人员。此次全部迁移到东北上课的唯一一所苏联大学,正好是专门培养造船行业的列宁格勒造船工学院。

在四二年这所大学迁移到东北之后,杨震第一时间便组织了一批已经完成俄语进修的学生报考。结果在战争年代,因为一切保障前线,而苏德战争又是以陆战为主,从四一年开始就没有招生。前几届的在校生又很多去了前线,而显得空荡荡的这所学院在一次被塞满的时候,里面的学生已经变成了中国人为主。

没办法第一年抗联就选送了一千二百名本科学生,九十多名研究生。这么一下来,这所苏联造船学院除了教授是苏联人之外,学生中国人反倒是占了六成。而且每个学生基本上都享受到了特等教育,因为该校现在师资力量异常的充沛。可以做到五十名学生,配备两到三个教授级人物教学。

同类推荐
  • 华阑江山

    华阑江山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乞丐穿越成王爷,本欲安享荣华富贵,怎奈天下纷争,美梦如烟,随兄弟颠沛流离,历经千险,克服万难,终得帝位,一统华阑!
  • 领地人生

    领地人生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本书将孙子兵法与实际战例通过网文的形式,编排和加入主线剧情,通过主角的第一视角,呈现给大家一场场声势浩大,奇思妙想的史诗大战。作者Q群:55200802(大萌小著)
  • 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将领

    世界军事百科之军事将领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火线精英之被遗忘的森林

    火线精英之被遗忘的森林

    抗日测试结束后,燕瑛康回到了平静之中,但一个月后。火线精英系统遭到破坏。燕瑛康再次收到了达尔文的信。被遗忘的森林,到底发生了什么?
  • 三国臭皮匠

    三国臭皮匠

    三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东汉三国时期的冒险故事作为一个新手,很多形容词还需修改,各位大大有什么意见尽管提
热门推荐
  • 君惜

    君惜

    天圣年间,国泰民安,正值皇帝适婚,皇宫选秀之际,上官家二小姐上官汐儿却逃之夭夭。后因缘际会,一朝入宫,她张狂胡闹,他倾心相护,她为他,甘心搭上性命,他为她,不惜众叛亲离,那时,他是君,她是汐。(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血染大明

    血染大明

    他曾经是大明边将,与努尔哈赤力战辽东,他就是哈大全!然而,朝政的腐败,皇帝的无能,都让他备感失望,于是他背叛大明王朝,成为大明最可怕的敌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萌萌求爱记

    萌萌求爱记

    内向,自闭,阴沉……对法术原理,妖物知识等等了解得通通透透,但动手能力为零!好吧,她是宅女又怎么了,宅女也会喜欢人的。只是……只想要喜欢的人也喜欢自己而已,所以走了邪道练了邪功…………为什么会变成万人迷?不,不只是万人迷!只要情绪一波动,方圆十里内的雄性野兽,妖物,鬼怪全部开始对着自己发情?!就算是女主角,这个程度也太离谱了吧?*************************************************这是一个貌似小白废材的伪万人迷兼天然黑,如何阴谋搞定腹黑男的故事
  • 混社会的胖子

    混社会的胖子

    混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不高不低不好不坏。混社会是一种生活方式,混得明白糊涂只有自己知道。本文讲的是一个混社会的胖子,以及他周边人的故事。主角没有特异功能,没有超人过去,故事情节偏向写实,不过还算热血,也有爱情,更少不了兄弟情,结局还算圆满。当然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所以大家就慢慢听我跟你唠吧!本人已步入社会不靠写书赚钱,坚持更新绝不太监,如断更则肯定是出差了或身边没有电脑,您可以尽情在书评区喷我,等您喷累了估计我就该出现了。
  • 放纵少年

    放纵少年

    我是从窗户里爬进车厢的。站台上的人们就像一窝蜂子,肩扛、手抬着行李,叫喊着、推搡着往车内挤。也有人学着我从窗户往里爬,结果只进来一捆行李,车窗就被赶来的乘务员关死了,任凭那人在窗外咆哮、叫骂也无济于事。
  • 并向链接

    并向链接

    爱上一个酒窝却娶了整个人,有人说很多悲剧源自于此。不过,如果换成“为了一个酒窝娶了整个人的话”会怎么样?再者,如果是“为了娶整个人而爱上一个酒窝”的话又会有什么不同?一个是愚者,一个是勇者,另一个是小丑。愚者是勇者,勇者也是愚者,而小丑则可能会谋权篡位。
  • 无限契约轮回

    无限契约轮回

    失去记忆的法师学徒,在试炼中被异族杀死。被某个名为轮回空间的地方复活,并被强制进行契约,成为了必须在各个世界出生入死,完成任务才能存活下去的打工仔。这是为了生存的拼搏,也是少年从底层走向传奇的故事。第一个世界:《成龙历险记》
  • 金宫

    金宫

    她,本是官家小姐,一场变故家破人亡。年幼的她,身入罪籍,沦为掖庭宫的罪婢。她只想做蝼蚁,苟且偷生,老死宫中,奈何那一夜,他毁了她的清白之身,她醒后,冷冷的衾褥上,只有那干涸的落红。她恨他,恨命运,恨天下!她要报复!她极尽手段,毁了这天下!
  • 若若有酒

    若若有酒

    不知不觉爱上了吃辣椒。对于从来不吃辣的我来说,爱上吃辣简直是个奇迹!吃饭时,往碗里添上几勺辣椒酱。喝酒时,往下酒菜里加上辣椒油。去超市,随手从货架上取下一瓶“老干妈。”当辣的自己鼻涕横流,眼泪翻飞,心里找着借口安慰自己,这是被辣的!晚上,坐在客厅沙发上,茶几上一壶热气腾腾的牛蒡茶,一盘芥末粉皮,一瓶二锅头!电脑里放着动人的情歌,一首广东雨神的《广东爱情故事》,一首于文文的《体面》,一首高颖的《枷锁》。静静的聆听着,喝口茶,酌口酒,咽下放满芥末的粉皮儿,呛的自己泪流满面,不停安慰,都是芥末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