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出生于1962年10月,在江苏省江阴市接受中小学教育。于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8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1年9月,俞敏洪从北大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先后在北京市一些民办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0年,新东方学校已经占据了北京约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数量达20万人次。2003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1985年,俞敏洪毕业留在北大成了一名教师。接下来是两年平淡的生活。为了谋生,俞敏洪到北大外面去兼课教书,后来又约几个同学一块儿出去办托福班,挣出国的学费。1990年秋天,俞敏洪的如意算盘被打碎了:因为打着学校的名头私自办学,北京大学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的处分决定。对此,俞敏洪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京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务,为了挽救颜面不得不离开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正是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开始在一个叫东方大学的民办学校办培训班,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这一年他29岁,他的目标是挣一笔学费,摆脱生活的窘境,然后像他的同学和朋友一样到美国留学。
尽管困难重重,但拼死拼活干了一段时间后,俞敏洪的培训班渐渐有了起色。
眼看着培训班越办越火,俞敏洪渐渐萌生了自己办班的念头。1993年,在一间10平方米透风漏雨的小平房里,俞敏洪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
俞敏洪说,最初成立新东方,只是为了使自己能够活下去,为了每天能多挣一点钱。作为一个男人,快到三十而立的年龄,连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都买不起,连为老婆买条像样的裙子都做不到,整个家庭无家可归,连家徒四壁都谈不上,自己都觉得没脸活在世界上。当时他曾对自己说:只要能赚到十万元钱,就一辈子什么也不干了。
如今,新东方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私立教育服务机构,在全国拥有25所学校、111个学习中心和13个书店,大约有1700名教师分布在24个城市。目前累计已有300万名学生参与新东方培训,仅今年就有87.2万名。外语培训和考试辅导课程在新东方营收中所占比例高达89%,是该公司最主要的营收来源和发展动力。
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动乱的年代里,有两位英雄式的人物被历史记录下来。他们一个是上一个朝代的终结者,一个是下一个朝代的创立人;一个出生于贵族,一个混迹村野之间;一个能抵千军万马,一个却是本事平平。但是到最后却是后者战胜了前者,在前者自刎乌江以后建立了大汉王朝。在事情过去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却发现这个悲壮的失败者却是占据着种种优势的一方。导致这种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项羽是一个十足的个人主义者,而刘邦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集体主义者。
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再怎么了得,他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一个人就能成就不凡事业的事情是闻所未闻的。以前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政治上是这样,商场上同样是这样,尤其是对于一个迅速发展的初创企业来说更是这样。这时候是否拥有一个稳定高效的团队对企业来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原因很简单,没有一个人能拥有企业不断发展扩大所需的全部技能、经验、关系和声誉。因此,一个创业者至关重要的工作就是组建一个优秀的核心团队。新东方的成功更是这样,对于新东方的成功,俞敏洪曾经不止一次地说,绝不仅仅属于他一个人。
俞敏洪这么说是一点都不错的,俞敏洪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不论从哪方面的资源来说都算不上有什么优势。当时是一没资本,二没场地,三没后台,最要命的是没有什么名气招不来学生。但是这所有的问题新东方都一步一步克服掉了。这中间俞敏洪的作用当然是举足轻重的,但是如果仅靠俞敏洪和妻子里外忙活的话,那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拥有今天的成就。尤其是当新东方有所起色时,面对新东方将近两万名学生,他们就算是不眠不休也难以应付。但是俞敏洪并没有那么傻,新东方也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新东方从一开始的几十名学生在租来的四面透风的“教室”里上课,到今天的这番景象,这中间可以说是一天好过一天。因为为了新东方的健康发展,新东方早就四处招兵买马打造了一个全明星的创业团队。
现在看来,新东方之所以能在众多英语培训学校中脱颖而出,也要归功于它拥有一群堪称国内最优秀的英语老师。这些王牌老师形成了新东方独特的魅力,并铸造了良好的口碑,最终奠定了新东方在中国英语培训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俞敏洪有一个独特的人生价值运算公式:你想知道自己的价值有多少,看看你身边的朋友,选出5个朋友,他们价值的平均值就是你的价值。俞敏洪喜欢交朋友,新东方的发展轨迹也是他交朋友的轨迹。新东方第一个阶段是夫妻店阶段,规模小,业务范围窄。进入第二个阶段后,新东方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在这之前,俞敏洪带着大把的钱到欧美去“逛”了一趟。当然,俞敏洪的这第一次国外之旅并不是单纯地出去玩。实际上当时的俞敏洪也没心思在国外观光,他的新东方还有两万多名学生呢。把学生当做上帝来看待的俞敏洪怎么会把学生放在国内自己出国游玩呢?他这次出去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可以说俞敏洪欧美之行的成与败完全关乎新东方以后能否继续发展。因为面对当时的情况,俞敏洪清楚地认识到新东方以后要想有更进一步的发展,靠他们夫妻两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办到的。想要发展就必须要请人,而且还要请能人,没有几个得力的朋友相助,自己就是竭尽全力也只能是维持着现在的这种规模。这时候俞敏洪就想到了自己在北大时的那些同学和同事,俞敏洪知道他们的能力都不在自己之下。如果他们能够跟自己一道创业,新东方想实现一个跳跃式的发展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遗憾的是,这些优秀的朋友早就跳出了国门,这会儿在国外也混得有声有色。只有“没出息”的俞敏洪自己出不了国,才在国内开办了新东方。但是俞敏洪打算出国把他们都请回来,值得庆幸的是,经过自己的努力,俞敏洪给这趟欧美之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因为他许多从前的同学、朋友接受了他的邀请纷纷回国,这些在大学时代就已经是俞敏洪非常佩服的精英人才的加盟,使新东方如虎添翼,不仅在业务组成上实现了多元化,而且由于这些新锐人才的激情演绎,使得“新东方”的品牌知名度大幅度提升。
在新东方的创业团队里,有俞敏洪过去的师长兼同事徐小平,本已出国的他被俞敏洪说服,从加拿大回国,创造了独特的出国留学咨询、人生咨询思想和方法,归纳了流传甚广的“新东方精神”。他的新浪博客访问量达到900万人次,在总流量排行榜上名列前200名之内。在一大堆娱乐明星中,一个教育学者能有如此排名,足见他在网友心目中的地位。王强则是一个有名的“书痴”,他曾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并且拥有“软件工程师”的小康生活,但是当他和俞敏洪走在美国的街上,看到那么多中国留学生碰到俞敏洪都会叫一声“俞老师”时,深受刺激,最终决定回国加入新东方。他后来在英语教学界享有盛誉,这是由于他所做的几件事情:第一,他在新东方开创了基础英语教学,也就是非应试类的英语培训。第二,他独创了风靡业界的“美语思维口语教学法”,所谓“美语思维”就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微观思维(即语言规则或说话习惯)上与我们的不同,有其特殊的规律。王强把这种认识贯穿到他的教学中,并通过循序渐进、有规律的练习强化学员的这种微观思维。第三,他编写了一系列受市场欢迎的高质量的英语教材。
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组成了著名的“东方马车”,这是新东方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的标志。如今,新东方的团队,由当初的三驾马车扩展成为上百人的管理团队,有行业精英如陈向东、周成刚等,也有国际空降兵如魏萍、Louis等。这些管理精英人才遍布全国的各个新东方和加拿大的多伦多学校,使得新东方的团队实力不断加强。在中国最近十几年的英语培训市场上,还有一个与新东方一样堪称奇迹的品牌,那就是由李阳创办的“疯狂英语”。“疯狂英语”提倡一种喊话式英语学习法,曾经在多所大学校园里火热流行。但是进入21世纪后,“疯狂英语”的势头渐弱,究其原因就是“新东方”是一帮人在做一个共同的事业,而“疯狂英语”却是李阳一个人在做,两者在商业模式上的特点,是正规军和游击队的不同。对于这一点,李阳自己也曾反思过,他说:“新东方有数千名全亚洲最顶尖的英语老师,而我只是一个老师,差得太远了!”无独有偶,曾有记者采访俞敏洪,问到他和李阳有什么不同,俞敏洪如是说:“他是个人英雄主义,我是集体英雄主义。”
俞敏洪把新东方的成功归结为团队的力量。直到现在,新东方上上下下都称俞敏洪为“俞老师”,没有人喊他老板。俞敏洪曾这样说:“新东方大量的人才在不同领域中的思想要比我先进,比如(陈)向东老师是经济学博士毕业的,所以在经济领域、宏观领域中我根本就没法跟他比;徐小平、王强他们在国外待过好多年,所以在中西文化的理解方面,尤其是西方文化的理解方面,我永远都没法跟他们比。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不管会议上大家讨论得多么激烈,不管意见多么不一致,但是最后我都能够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采纳中间最好的东西,再重新整合成新东方的战略、文化和发展计划,继续带着大家往前走。”
在今天这个团队创业的时代,拥有过人的天分不如拥有一个完美的创业团队。新东方的成功就是一个团队的成功,也许俞敏洪跟其他的创业者比起来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有些地方还显得稍有不足。但是非常幸运的是,他有一个绝对出色的明星团队,而且这个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做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一个本身算不上明星人物的家伙如何带领一个人人都比他还要优秀的明星团队走向成功,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俞敏洪始终坚持:创业的时候是整个团队一起在打拼,那么成功以后的果实也应该由整个团队一起来分享。这就是俞敏洪曾强调过很多次的“糖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