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师职业幸福的源泉
教育要给人以幸福,成为幸福的教育,就必须有教师的幸福。很难想象一个内心没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会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真谛,实现教育的价值,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学生。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深情呼唤,成为教师职业幸福的不竭源泉。唯有用心耕耘,获得专业成长,实现生命价值,才会感受幸福、创造幸福。我们从良好心态的养成、时间的安排、聚焦课堂、学习交流等方面阐述了专业发展的途径,力求通过专业的发展寻觅教师的职业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是人们永恒的追求。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总是快乐和阳光的。幸福是多元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每天都要面对一群叽叽喳喳的学生,忙着处理一件又一件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哪里呢?教师的幸福感源于学生的成功和学生对教师的真情回报,源于教学教育工作的成就,源于家长社会的信任、尊重,源于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源于豁达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源于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摆正心态,奠基教师职业幸福感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人在沼泽与心在沼泽是完全不同的。良好的心态同师德一样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超过了师德。心态决定成败,没有良好的心态,也就谈不上师德建设,更不用说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了。
当下升学竞争的压力大,导致教师工作量倍增,教师身体、心理负荷明显增大;教师职业的高付出与低回报造成强烈的心理落差;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和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都很高,造成教师疲于应对、心力交瘁。据对杭州市西湖区12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的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54%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近70%的教师感到心累、精神疲惫,48%的教师有焦躁、失眠等症状,36%的教师感到有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有这样司空见惯的现象:执教一人一课、教研课、公开课,一些人积极争取,但也有人避而远之。沙龙研讨,一些人积极思考,大胆交流,但也有很多人找个角落坐下来,暗暗乞求今天不要让他发言。怀着应付的心态,你不会在执教公开课的过程中悟出教学的真谛,不会在沙龙论坛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不会在教学研讨中捕捉新的问题……说白了,你的感觉一定不会良好。
心态是教师专业发展、职业幸福的基点,所以教师首先要调整好心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克服困难,看到希望,保持进取的旺盛斗志,激发人的潜能,也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专业的发展。消极心态使人沮丧、失望,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抱怨,自我封闭、限制,也就扼杀了潜能的发挥。这就如同一枚硬币,一正一反,该怎么看?这一正一反,就是心态,它完全决定于你的想法。
案例12-3
西湖区某小学青年教师,家里有一个经营得不错的工厂,随着家长年纪的增长,很希望他能够辞去教师的工作来继承家业。但是,这位教师由于在学校工作的几年时间里逐渐产生了对教师职业的一种喜爱,尽管教师的待遇远远比不上他继承家业带来的待遇,他还是主动说服了自己的家长,要求继续留在教师的岗位上。家长的想法也逐渐改变,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如此喜欢这一份职业,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于是他们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在社会上聘请了一位精干的人来经营这个企业。
这位青年教师在心态上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人。所以,心态有时就是一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要素。机会总会被伪装成困难。有时一些看似点滴的小事,却给工作与生活带来一些困难,恰恰也正是教师成长的坚实台阶,也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追求教师的职业幸福,我们要从平凡的琐事中调整好心态。
二、享受过程,追随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成长是需要过程的。平日大家都很忙,好像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不算很多。其实对于忙,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肖川曾经说过,如果你干了很多你不喜欢的事情,那你一定会觉得很忙、很累;如果你干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欢的,即便再忙,你也不会有怨言,甚至你会觉得过得很充实、幸福。
生活不是真空,有时也逼着我们干一些非得干而且必须要干好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好时间。时间从哪儿来?将计划写在案头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比如:每天早晨将要做的事情一一列举出来,这叫作每日计划。将计划写在案头,时刻提醒自己。“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罗列的事情要尽力去做,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持不懈、不折不扣、争分夺秒地完成,长此以往你的生活会变得有条有理。你所收获的成果也一定会比别人多得多,所经历的职业幸福也会比别人来得深刻。
案例12-4
西湖区某教育集团自成立以来,每年暑期师德学习期间都会进行“感动西湖”人物事迹交流活动,其间,集团的所有教师集聚在一起,感受一学年来涌现在集团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的优秀教师事迹,一起来聆听,一起来感动。
一位感动人物——张玲美老师的文字材料摘记
她是我们年级组里年纪最大的老师,可每一天,她却是到校最早、离校最晚的一个。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的学生走了一届又一届,但不曾改变的,是那份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兢兢业业与执着追求。她就是我们六年级组的张玲美老师。
张老师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上课时,张老师一边讲课,一边细心关注着每一个学生,谁要是开了小差,就会毫不留情地点出他(她)的名字。批改时,她仔细到连一个单位、一个符号都不放过,要求学生做到规范、正确。谁要是拖拉着不完成作业,张老师更是不会放他(她)回家,当天的作业非得当天完成不可。
可是有谁知道,这“严格”之中,饱含着张老师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良苦用心。她班里有几个后进生,由于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的问题,经常拖欠作业,上午第一或第二节上的数学课,如果老师不盯住,到放学时连课堂作业都完不成。一旦当天的知识不能掌握,必然会严重影响后面的学习。张老师深知这一点,并为此担心着急。为了使这些学生能够跟上正常进度,张老师每天花大量精力与时间来帮助他们。早晨7点半刚过,她就已经在教室里了。学生一到校,马上把数学作业给张老师面批,当场指出错误,立即订正。课间,张老师也不休息,催促那几个学生完成拖拉的作业。每天的午休,不论是否轮到管饭,她全都在班里,批改,讲解,订正,再批改……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偏弱,张老师就不厌其烦地重复知识要点;有的学生太过粗心,她就再三提醒。每当下午放学,那几个“老大难”总是还没过关,张老师又留下来,给他们补课、辅导。学校规定教师下班时间是4点半,可她从来没有一天是准时下班的,5点钟能回到办公室已经算是很早的了。作为一个已经从教近三十年,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还带毕业班,而且是教两个班的数学,辛苦可想而知,可她从没有一句怨言。
无论什么时候,张老师总是把教育教学、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就算自己身体不好,就算家里有急事,只要还有一点儿力量撑着,她就会坚持下去。她的耳朵不太好,右耳有时甚至会听不见,由于长期伏案批改,颈椎病也很厉害,严重时手都会发麻,可她从不因为身体原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为了不影响教学,她更加大声地讲课,往往一节课下来,喉咙就疼得厉害。张老师的爱人和父亲先后生病住院,她白天上班,晚上赶去照顾,硬是没有请一天假。妻子,女儿,在张老师心目中,都敌不过另一个角色,那就是老师;健康,亲情,也都不如一样东西重要,那就是对学生、对教育的那份深深的责任感。
在张老师呕心沥血的教育下,学生的数学成绩不断进步,这次毕业考,概念、计算、应用三部分的优秀率均在90%以上,而后进生相对较多的四班没有一个学生不合格。严师出高徒,张老师正是这样以她自己的方式关爱学生,引导、教育学生,使他们一天天进步。
三、驾驭课堂,创造教师职业幸福感
课堂是一个教师赖以成长的沃土。离开课堂,教师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职业幸福。课堂是学生出发的地方,也是教师成长的基地和起点。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顾泠沅认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聚焦课堂,关注学生,把教科研做在课堂上,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追求职业幸福的必经之路。
把教科研做在课堂上,首先,要对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教师生存方式往往是重复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课堂教学极易造成教师新鲜感的消退,创造激情的淡化,以致造成对课堂教学的厌倦及不负责任。我觉得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教学+反思”。这两者中,“教学”是基础,而“反思”恰恰可以让日复一日的平淡教学变得鲜活、充满张力。反思不是一个时髦的词汇,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习惯,是追求卓越的一种表现。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
把教科研做在课堂上,还要上好公开课。对于公开课争议很多,但无可置疑的是,在警惕和排除公开课商业化运作与表演的同时,对公开课的价值和影响不可低估,更不可忽视。量的积累并不能完全代表质的提升。不假思考地上一个学期的课,不如扎扎实实地上好一堂观摩课、研究课。与其说是在磨课不如说是在磨人。这种打磨,可以让你有从未有过的经历和体会,这种收获又会对其他课的教学产生一种迁移,让你走进课堂教学的深处,探寻到教学的奥秘。
案例12-5
摘记一位教师申报特色教师中谈及教师的特色时说的话:
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形成特色的教学风格,而且这种特色需要相对稳定,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不称之为特色。当然要形成风格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没有厚实的专业知识积淀,不可能在教学中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其次,要有“杂家”的角色意识。如今的时代,知识翻新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要有捕捉、判断和处理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只有不断吸收各类信息,才能不断吐故纳新,才能适应当今的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气。第三,要有博采众长的气度。要形成风格,必须博采众长。“三人行必有吾师”,向同行学习,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是明智之举。如果固步自封、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则必然妨碍自身发展,难以独树一帜。第四,要有不拘于时的胆识。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个性,大胆地去思考、去探索,只要是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办法都可以去尝试;至于别人的方法、经验,只有和自己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把教科研做在课堂上,更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息息相关。只有具备问题意识,才有创新的可能。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新的前提。问题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一个有着很强职业幸福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新颖、有价值的问题,对这些问题他们又总会认真对待,仔细分析,深入思考,试图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来。即使对同样的问题,也会在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不同背景下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使自己不断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他们专业发展的高速列车循环在“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轨道上,乐此不疲、周而复始。
四、乐于学习,丰厚教师职业幸福感
追求教师的职业幸福和专业发展是需要学习和交流的,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很小的天地里,固步自封是不会有很大的提升的。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有句广告词说得好:“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高度的提升、角度的改变、尺度的把握都离不开学习与交流。作为教师要广博地阅读,不仅要读教育教学的书籍,还要读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还要读点经济。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中说:“我不是说普通的人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膜拜。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液。”教师应有在高峰上生存的勇气,书籍则是成长的阶梯,在书的海洋里,我们可以变换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液。
然而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老师,特别是数学老师,教数学的时间长了,与数字结下不解之缘,但说话表达却成了障碍。有些老师教低年级,脸上就如同写着“一、二”一般,言行举止彰显着“一、二”特有的气质,这当然不能说全是坏事,但如果知识储备也只有“一”和“二”那将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很难想象,平时只看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老师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专业的发展。
案例12-6
西湖区某农村学校一位到了即将退休年龄的教师,在调查的时候发现他根本没有学习的习惯,他认为自己即将退休,学习是年轻人的事情,所以对学习很淡薄。当学校开展了多次学习活动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几十年的教学完全是一种经验主义的表现,所以在很多时候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质量,他其实也经常在怀疑自己付出得比别人多,但是每一次学生成绩总不如其他一些教师的班级。难道是自己的知识有问题,显然不是,而是缺乏科学的复习方法。有一次,他去听一节复习的公开课,听后他大开眼界,他不得不否定自己在复习时的那种传统的题海战术的有害性。他开始尝试在复习课中像新课一样教的方法,结果他的那学期的期末复习很轻松,学生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向书本请教,应该是我们拓宽视野最廉价、最普遍的一种方式。魏书生初中毕业,但成就了很大的事业,培养魏书生的便是书籍。李镇西,现在被人们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当人们问及他怎样取得这样的成就时,他回答:可能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我们不妨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叙述:“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
让学习成为教师职业幸福的驿站,还要学会交流。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很多专家、优秀教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教育感悟往往就集中在一句话、一段话或者一场报告上。正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作为教师要善于跟专家、同伴交流。主动将自己融入到活动中,积极袒露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惑,交换彼此的思想,求得专家、同行的指点。
案例12-7
某校一位教师是某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成员。有一次这个活动室开展活动,这位特级教师就为他们提供了“观点报道”的任务。这位教师得知后很兴奋,于是就投入了资料的整理和课件的制作当中去了。为了使他能够表现出色,学校领导为他提供了一次校内试讲的机会,试讲后一些教学骨干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那天,他面对各校的教师把自己的得奖论文的观点与大家交流,结果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让交流成为一种常态,不能不提及网络。走入数字时代,以网络为载体的教研培训,真正前所未有地冲击着传统的教研与培训。很多优秀教师的专业快速发展与网络的结缘息息相关,网络教研能与教学同步,能与专家、教师经常性在线接触,及时交流,在线研讨,共建资源,共享成果。在这里有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鼓励,互相搀扶,互相促进,营造了绿色的精神家园。作为新一代教师要十分重视网络教研的力量。
荀况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教师虽然在学生面前是一个知识的权威者,但对于社会而言,他只是一个职业的执行者。作为教师,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肩负教书育人的特殊使命,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才能适应学生的变化,使得教师自己永远掌握主动权。
教育原本是幸福的,因为教育的过程是幸福的。教育教人求真、求善、求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实现专业的发展,提升生命的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是幸福的,学生也是幸福的。马克思曾经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用幸福唤醒幸福,用教师的幸福唤醒学生的幸福,才能实现教育的和谐:让教师持续发展,享受今天的幸福;让学生健康成长,追求明天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