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打通了校际的文化界限,分享校际的优质教育资源,交流校际的优秀管理理念。它一切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一切着眼于教育理想的构筑,一切着眼于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
推进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要求,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全区以优质均衡发展和“让每一个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为目标,以“整体观念、主体思想、求真务实、主动发展”为教育发展纲领,培育和经营教育品牌,大力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和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基本实现了辖区内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区教育局高度重视教育均衡发展,在前期调研、外出学习和思考谋划的基础上,出台了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三个专门文件,在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大力推广”的原则下,率先在袁浦中学、周浦中学、西湖第一实验学校、转塘小学开展试点,组建了4对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倾力打造全区教师教育品质,推进西湖教育均衡发展。
第一节 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意蕴解读
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是统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一)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提出的背景
1.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迫切需求
21世纪初,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两基目标”的提前实现,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提高和优质教育共享上来,人民群众不仅希望“有学上”而且希望“上好学”,这成为了广大民众的基本诉求。为解决日益凸现的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实现教育公平,2005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的社会发展目标,并提出“明确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努力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的”的教育政策目标。2010年1月,教育部再次颁布《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随后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并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作为确保教育公平的重点领域。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政策,浙江省和杭州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样把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作为未来一个时期本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总之,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既是广大民众的客观基础需求,也成为当下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重点与难点。
2.杭州市提升教育品质的挑战
杭州市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市、共享品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建成总量相对充足、结构基本合理、体制富有活力、环境条件优越、内涵和谐发展,与杭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围绕这一目标,西湖区以破解“好上学”和“上好学”问题为切口,在既确保弱势群体子女“好上学”,又努力让更多的人“上好学”上狠下功夫,在促进城市化与基础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面对提升杭州教育品质的要求,西湖教育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压力:一是面临进一步树立学校品牌形象,扩大品牌效应,促进品牌增值,全面实施学校品牌管理的压力;二是全区学校发展不均衡,差异明显,面临统筹全区教育资源,以品牌化带动优质化、均衡化的压力;三是教师资源配置不均,面临完善教师教育机制,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扩大优质师资队伍,提升教师资源品质的压力;四是面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升教育教学品质的压力。因此,西湖区教育局开展了专门的课题研究,以统筹全区教育资源,以品牌化带动优质化、均衡化,突破现行体制下学校人、财、物等资源难以跨校流动的瓶颈,组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实施捆绑式共同发展,加大农村学校或相对薄弱学校内涵建设力度,为“十二五”期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首善之区、共建共享全国最美丽城区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最终提升杭州教育品质。
3.顺应西湖区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要求
杭州市西湖区地处杭州城市中西部,面积316平方千米,辖9个街道、2个镇,辖区常住人口100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西湖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镇规模快速扩张迫切需要迈向内涵式、集约化发展轨道。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从全区看,教育的发展面临“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主线”的改革难题,主要表现为区域内部义务教育依然不够均衡,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校校之间差距仍然较大,无法满足民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因此在郊区街道、农村地区转型发展成为城市副中心地区之时,我们应通过借力城市发展推进教育优质发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成了重中之重,通过政策创新,建立针对性强、效率高、可行性强的推进机制,是西湖区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
(二)西湖区对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认识
1.概念上的认识
所谓“共同体”,就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目标或利益下结成的集体。当今世界,任何个人和国家都不能自我孤立而获得良好发展。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的发言中曾说:“什么使我们连结成一个国际共同体?从广泛的意义上,是因为我们有着让世界所有的人生活更美好的共同认识。”联合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是如此,教育共同体也是如此,它是为交流合作、碰撞融合而生的;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美好愿景,希望能促使学校之间教学协调、均衡发展;增添学校改革的活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师教学的开放与创新;完善与发展学校和教师文化。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则是新形势下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探索。它是指围绕一所核心学校,由几所成员学校共同组成的有着共同愿景的集合体。它也是一种互助性质的共同体,是一个文化交流的集体,通过交流,文化不断碰撞,从而给学校注入生机和活力。
基于以上分析,西湖区教育局认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以品牌化带动优质化、均衡化,突破现行体制机制,实现各学校人、财、物等资源的跨校流动,实施捆绑式共同发展,加大农村学校或相对薄弱学校内涵建设的力度,最终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可以预见,这种共同体可以更好地整合校际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一个互动、合作、共享的教育互助组织、教育协作组织、教育发展组织,从而在区域内达到教育的均衡、持续、高效发展。
2.意义上的认识
为了探索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应有的效应,区教育局组织学校开展了“区域促进均衡优质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运作机制研究”,并被列为省级课题。这一研究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主题,以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这一创新政策机制为载体,旨在从理论建构与实践运作两大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一,进一步创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多年来西湖区积累起的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成功经验——“平衡教育资源分配、扩大校际适恰帮扶,激活学校办学效能、动态监控科学评估”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西湖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组建与运行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新机制,尤其在城乡互助上做足了文章,这无疑能有效改变西湖区城乡之间、校校之间的差距。
第二,积累了教育均衡发展实践应用指南。通过对“紧密型教育共同体”运作机制的研究,将为本区创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供实践应用指南。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将关注并探讨提升政府对教育的服务能力,为教育局尤其是区教师进修学校如何进一步明确定位、重构结构、优化功能、提升服务提出系列的整改方案与制度设计。二是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将从政府运作层面,探索推进相关政策与制度的设计。三是提供动态监控、科学评估新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与运作成效的评估方法与操作机制,从而更为完善与优化义务教育的均衡政策。
二、由松散型教育共同体走向紧密型教育共同体
从西湖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发展历程来看,它经历了从松散型互助教育共同体到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充分了解西湖教育在推进教育均衡化中稳定的脚步和扎实的作风。
(一)松散型互助教育共同体
松散型互助教育共同体是指结对学校教师组成的共同体,它基于个体专业成长的共同需要与愿望,以教师个体的成长发展为关注焦点,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围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在一定的政策支撑下,通过理论学习、专家引领、同伴交流、协作互动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借助集体智慧与个体智慧的交融,共享经验与资源,最终实现互促共进的个体发展。松散型教育共同体的特点是,个体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更多地表现出弹性与灵活,表面上看显得较为松散。但是,其目标则高度一致。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加强校际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与合作,营造教师之间专业合作的精神面貌和合作氛围;在实践层面上是为了鼓励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和发展;在个体层面上,通过教师之间的专业合作,一方面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个体在专业能力、知识、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2001年起,西湖区各所名校率先开展了校际教师成长共同体的研究,文三教育集团、学军小学、保俶塔实验学校、育才教育集团、西湖小学教育集团、十三中教育集团、闻裕顺学前教育集团等西湖区知名学校都纷纷与周边以及省内的学校结成了教育互助共同体,切实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研讨与实践活动。
案例10-1
不一样的学校 一样的草根
以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为核心,集西湖区周浦乡中心小学、建德新安江二小、台州玉环楚门镇中心小学、余姚马祖镇中心小学、余杭瓶窑镇中心小学、桐乡河山镇中心小学、桐乡高桥镇中心小学、慈溪范市镇中心小学、淳安威坪镇小学等十九所学校所结成的共同体齐聚一堂,以草根的精神,扎根课堂,一起感受课程改革下教师教学行为的革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一同反思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良方,切切实实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不一样的老师,一样的精彩
本次研讨活动中,共同体学校骨干教师向大家展示了6节课。参与展示的老师既有城市的教师,也有乡镇乡村的教师,他们教学方式各异,所展示的也都是朴素的本色课堂。通过展示与交流,共同体学校教师们一起聆听了精彩的课堂教学,一起感受了课程改革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同反思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与良方。互动式的交流,使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以及专家教师有了更多的机会实现思想的碰撞,切切实实地促进了共同体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真正起到了分享优质资源的目的。
不一样的校长,一样的话题
在校长论坛上,19位共同体学校校长就建设校园文化的话题积极发言。文三教育集团总校长谈到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管理,是价值观念的引领,在人本理念的时代,学校文化建设相当重要,这一发言得到了与会校长的一致认可。安吉县港口镇中心小学校长认为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课堂,抓好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安吉县报福镇中心小学校长说他们来自大山的学校,应关注生态,打造学生的生态精神,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大山精神是他们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环节;桐乡河山镇中心小学校长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通过和谐的校园文化,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他认为和谐校园必须从校园文化入手,积极建设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同时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名师队伍,建立“1333”工程,建立自己的教育品牌;建德明珠小学和新安江二小的两位校长分别就他们在研究的书香校园课题为切入点,谈了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松散型的互助教育共同体首先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吸引基础上的教育联盟;其次是在互动交流中努力构建的一种对等的交流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学校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交流过程中,教育共同体为实现交流的有效性,而有针对性地采用课题为抓手,即围绕一个主题开展。
当然这种松散型互助教育共同体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病:其一,由于松散,而导致在一些政策上执行力不强;其二,研讨活动有效地提升了一些教师的能力,而对于全体教师的整体能力提升效果有限;其三,松散型互助教育共同体往往会因为校长的调动与离任而瓦解。
(二)紧密型教育共同体
为进一步统筹西湖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及薄弱学校辐射延伸,西湖区教育局在原有松散型互助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调整,成立了紧密型教育共同体。
2011年西湖区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议定未来5~10年,西湖区要新建66所幼儿园、32所小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初中,总体教育容量比现在增1倍。三墩、蒋村、留下、之江、双浦地区将出现一批优质品牌学校,同时宣布成立4个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分别是学军小学和转塘小学、杭十三中教育集团和周浦中学、杭十五中教育集团和袁浦中学、保俶塔实验学校和西湖第一实验学校。这些紧密型教育共同体与传统的结对模式不同,其合作方式是实打实的,4所名校向支援学校派出管理团队1~8人,由校长、校级干部、中层和骨干教师组成,新的管理团队8月起全面进入受援学校工作,为期2~3年。
2012年西湖区又在首批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基础上,再次成立第二批3个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文三教育集团与九莲小学结成了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标志着共同体不再局限在城乡之间,城区之间也可以建立起紧密型教育共同体。
区教育局将对结成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学校实施共同的绩效考核、共同的绩效奖励、共同的进退机制,同时给予这些学校每年50万元的工作业务经费,双方学校评中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提高10%。
未来5年,西湖区教育的目标很明确: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优质、最适合的教育,打造西湖教育品质。
案例10-2
西湖区副区长专题调研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
2011年11月17日上午,西湖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专题调研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他们先查看了学校校园,了解了学校专业教室、设施设备配备情况。随后,四所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学校集中在周浦中学汇报工作。校长们就当下紧密型共同体的开展情况,从5个方面汇报了结对以来开展的主要工作:优化干部队伍,提高管理效率;落实教学常规,规范办学行为;加大学习力度,打造智慧团队;深入研究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不断开拓创新,推进学校发展。同时,还提出了共同体建设下一步规划:进一步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打造智慧教师团队;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紧密教育共同体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落实社团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上面的案例中,不难看出西湖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是得到西湖区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旨在通过城乡联动、均衡资源,实现在办学思想、教育管理、教师成长、教育质量等方面全面发展,从而增强西湖区的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根本目标的重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