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诉求的应对策略
针对教师的自我发展诉求,西湖区教育局积极研究应对策略,最后要通过实践检验应对策略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的实际成效。学校遵循“以人为本”“按需培养”的教师人才培养方针,针对不同教师的诉求采取多种形式和内容的应对策略。
一、“理论学习”诉求的应对策略——让学习成为常态
对于各项理论学习诉求,我们研究了一套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应对策略。
(一)内容上:有共性,重个性——1+X专项技能培训
以学为本是西湖教育的一大特色,注重提升学习质量,不断引进优质学习资源,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根据教师们理论学习方面的诉求看,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方面是教师们希望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新理念、职业幸福感等方面的学习;个性方面是教师们提出了能根据各自学科、各自的教龄和各自的教学水平获得理论提升。针对教师们的这些需求,西湖区开展了不同形式和内容“1+X”的理论学习支撑,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菜单,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大餐。
所谓的“1+X”:“1”是针对教师理论学习诉求中的共性需要,要求教师必须参加的;“X”是针对教师理论学习的个性诉求进行的分项培训。例如在2012年暑假开展的90学时培训中,除5个学科集中培训班外,还增加了12个专项技能培训班(即教师“1+X”专项技能培训);每个培训班中既有和全校教师一起培训的第一阶段师德培训,又有第二阶段分内容分项目自主选择的培训,这样为每位教师提供菜单选择,既有共性学习的项目,又有个性选择的余地,让每一位教师在自主中发展。
(二)方法上:请进来,走出去——校本培训展新颜
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积极搭建平台,为教师创造“充电”的机会。名师工作室、校际共同体等,帮助更多的教师共同成长,定期邀请专家进行讲座,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派出大量教师出校、出市、出省参加各类研讨活动,等等,拓展视野,博采众长。
1.请进来,专家引领有实效
针对广大教师迫切需要理论学习的诉求,我们把专家“请进来”作讲座,对教师的职业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理念的引领,让更多的教师能够面对面聆听专家的教诲。为了开阔教师眼界、博采众长,学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请有关专家、学者、特级教师来校讲学、上示范课,进行科研指导。很多学校都在这方面加大了经费投入。以下是城区某小学在2011年师德集中培训部分为学校教师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的内容安排。
短短两天的师德集中培训,该校邀请了省市知名专家来到学校,用专家的学识和理念润泽教师的心灵,从而激发起对自身的职业自豪感,提升自己工作的幸福指数。
“请进来”做导师。2012年,为打造一批具有省市领先水平的学科团队、教学名师和领军人物,西湖区成立了首届西湖区高端名师培训班,聘请了50余位省市级专家学者为学员配备了理论和实践“双导师”(实践导师为省特级教师,理论导师为高校及科研机构教授),实行“按需定教”。并邀请导师帮助学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和成长规划,实行分层指导。在这些导师的带领下,西湖区的各学科带头人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2.送出去,学习回来有回报
针对有外出学习诉求的教师,我们有目的地分批选派教师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考察学习。并通过回来后的汇报做到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群体效应,争取以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效益。近年来,区内30余所中小学校共有20所学校已经有师生走出国门,领略了多元文化,增强国际情怀。这些交流学习活动,拓展了教师的视野,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2012年西湖区教育系统首批出访英国培训教师前往英国进行为期21天的专题培训,回来后区教育局就紧锣密鼓地组织这些教师为其他英语教师甚至是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各种汇报和展示,充分发挥这些优质资源让更多的老师受益。以下案例是城区某小学杨老师在区教育局组织的“中小学首批英语教师出国培训”汇报会上的发言:
案例5-2
英国学习汇报:在碰撞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3月23日下午的教师会议时间,作为西湖区中小学首批英语教师出国培训班一员的我有幸向大家汇报去年在英国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在英国为期三周的学习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上千张照片为证。
Part One——点滴课堂集锦
我们在英国的学习有两位导师:优雅美丽的Clare和温文尔雅的Andrew。他们带领我们徜徉在英语的世界、教学的海洋,领略不同于中国式的教育风采。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寓教于乐的精髓。最难忘的是一项研究活动,我们按小组进行分工合作,查找资料,收集理论依据。最后的展示活动则让Andrew赞不绝口,而我们也再一次感受到了赏识教育的魅力。
Part Two——当地学校校园参观
在那上千张照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参观当地学校校园时留下的。从照片中不难看出,这些学校的装饰几乎让我们误以为进了儿童乐园。看着他们功能强大的教室,既有上课区域又有游戏区域还有阅读和休息区域,只能羡慕着拍摄下一张张照片。
Part Three——魅力文化体验
在英国学习之余,我们尽情地流连于几座博物馆之中。其丰富的藏品令人惊叹,每看完一座就仿佛来了一次时光旅行。就算是简单地走在街上,两旁的建筑物也让人觉得仿佛来到了某部电影中的画面。古老的建筑孕育着先进的思想和新的知识,牛津、剑桥这两座大学城就是最好的见证。
看着每一张照片,我都有发自内心的话想说,说着说着就仿佛又回到了那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难忘那一幢幢古色古香且宏伟壮丽的建筑,难忘那些金发碧眼和地道的英语口音,难忘那些如同儿童乐园般的小学校园。
选派优秀英语教师赴海外培训,是我区大力推进教育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相信将有更多的一线教师可以走出国门开阔眼界,并在中西文化差异的碰撞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并见证我们英语教育的发展。
(三)形式上:多样化,人文化——宽松民主有内涵
为了让更多有理论学习诉求的老师学得了、学得好,我区一直在“理论学习的有效性”上动脑筋。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理论培训活动的开展,实现了专家、教师、领导之间的多元互动、声气相通,比起单一的学校集中培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菜单学习显自主
各校定期组织教师们参与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思想教育的培训,培训的内容由学校各部门和教师共同商量制定,每次培训根据不同内容请教师们统一参加或者自愿选择参与。某城区小学2011学年第一学期的教师培训目录和党员学习菜单。这些菜单的提供,充分体现教师学习的自主性。
在这些内容中,不但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教师经验的介绍,相关好书、视频的推荐,还有案例分析,更重要的是这些菜单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个性需求,发挥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让教师更能学有所获。
2.论坛争鸣显民主
法国心理学家伯恩海姆说:“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通过人的多种器官,从多个侧面、多种渠道影响着人们,这种立体式的信息途径决定了环境暗示的多维性和情境性。”我们发现,只要认真分析,老师们谋求自我发展之路上都有许多好的方法与经验,对大家能起到启发与借鉴的作用,值得推广,学校想尽办法,为教师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
近几年,区里不但积极参加市里的各类论坛活动,还组织发起“教育教学沙龙”“科研论坛”活动,利用西湖区教育信息网站、西湖教育博客等交流平台,开辟了“请您参与”专栏,教师们所关心的问题定期更换话题,共同参与讨论。如:“如何看待教师誓词?”“年轻老师应学些什么?”“班主任工作方法介绍”等。围绕这些话题教师们纷纷投稿,各抒己见,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都成为教师们成长轨迹中的宝贵财富。进行业务培训的时间。一些学校选在周一的下午3点半以后开始(周一学校不设困难班)。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在考虑如何有效开展这一个小时的培训活动之余还应该考虑如何让老师快乐地度过这一个小时。很多学校想到了“Tea Time”(下午茶时间)。淡淡的下午茶,品出的都是学术味儿。教师围聚在一起进行交流研讨,可以有论坛、沙龙、辩论等许多各有特点的形式。活动可以时常穿插在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安排在办公室,也可以安排在户外;可以在教研活动时间,也可以在大家的休息时间。有时准备一杯奶茶、一份水果、一包零食,移个桌椅,研讨环境就会变得温馨阳光起来。这种“Tea Time”沙龙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此种教研活动,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没有完全的对与错,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看似无主题,但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教师表露的是最真实的自我,共议教学问题,共享教学智慧,实现思维碰撞,一些不清晰的想法会逐渐变得明朗。
以下是城区某小学英语教研组的一次下午茶沙龙。
案例5-3
城区某小学英语教研组的一次下午茶学习:与外国友人相聚书吧
在平时繁杂的工作之余,老师们总有很多关于教学方面的交流话题。那么书吧就是值得推荐的地方,那里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宽松自在的交流空间。在书吧里老师们可以品读各类书籍,也可以与友人品茗聊天。
在杭州保俶路上的“纯真年代”书吧就是本组老师常去的一个休闲学习的地方,那里各类书籍比较齐全,偶尔还可以遇到外国友人,给大家增添了英语口语交际的机会。记得有一次,大家和一位外国朋友聊起了单词识记这一话题,道出了如今的孩子死背单词的痛苦学习经历,谈论得非常热烈,最后在讨论间不知不觉归纳出了很多方法,有字母变化记忆法、读音规则记忆法、归类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构词记忆法等,这意外的收获使得教师分外喜悦。
“下午茶沙龙”的过程真的很有意思。教师们可以在其中畅所欲言,可以倾诉自己教学中的烦恼,甚至可以发发牢骚,吐吐怨言。教师们结合自己的问题,能够及时获得许多实实在在的研究方式,而且还能在宣泄的过程中形成共性的思考,从而关注更多有价值的共性问题。不用担心这样的场合是否有碍教师专业的发展,不会!因为我们教师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为学生,为学校!更不用担心这种“休闲化”的工作方式是否会放松对工作的要求,不会!这样的组织活动,是把教师放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让工作痕迹淡化,让行政手段钝化,让教师在愉悦、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自我成长,这样的学习生活是高贵典雅的。
二、“技能提升”诉求的应对策略——让操作更富成效
在诉求活动中,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提到了“技能提升”的需求,诸如“需要学校帮我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指导,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学习如何写论文让我的文章获奖”……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教师在方法技巧上遇到了困难,迫切地需要学习提高。怎么帮助有这些需要的教师“提质”,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一)教学提质:资源共享、分层培养
1.资源共享促高质
在“合作、共享、共赢”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已经广泛认同了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工作理念。目前区域内集团化办学学校多,其他学校基本也是名校+新校、名校+弱校等合作共同体建设,与一所学校相比,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呈现。在教学研究上有效分工、资源共享,取得一定的成效。
(1)集体备课
如何有效备课一直以来是学校教学质量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西湖区的很多学校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在备课资源共享上有了新举措。以区内城区一集团化办学学校为例,该集团教师备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分散型。每学期的寒暑假,由各学科负责人把流水备课任务分配到各校,同时提供学科备课要求、教案参考格式、已有修改教案等,再由各校的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落实到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开学初由集团各学科负责人收齐,再转发给教师,教师则在共享教案基础上再次进行修改。另一种是集中型,主要针对新课程的起始年级。相对于其他年级而言,新课程的起始年级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供借鉴的经验及积累的素材比较少,而遇到的新问题会比较多,于是每学期集团会抽三个单位时间进行集体备课。一是期始备课,研讨的主题是教材研读。每位教师承担一个典型教学内容的分析任务,包括这一教学内容的前后相关知识罗列,学生的学情预设,教学的重难点解析,教学目标定位,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剖析,教学设计的基本想法,相关资料链接,等等。在教师分析时,其他教师可以打断,可以提出质疑或是发表自己的想法。笔者曾参加过数学组的期始备课活动,时常情不自禁地要提问,想发表自己的想法。并不是自己好表现,而是受当时那热烈争论氛围的影响,有想说、想搞明白的迫切热情。二是期中诊断型分析。还是期初这一拨人,围绕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困难、困境,结合自己实践的案例进行交流,归结问题的成因,研究解决的对策,提供操作的经验。第三次安排在学期教学结束后,除进行个体的教学总结外,主要是分单元整理课时教案,完善整册教案的二度修改工作,为后继年级教师的备课提供良好的脚本。
(2)集体磨课
在对许多名师的成长访谈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道:当经历了磨课的锤炼后,无论在对学科教学的认识上还是在教学实践的操作上,均会有质的飞跃,一次又一次的磨课促使自己在专业上获得快速的成长。
集体磨课经常是一群人为一个人和一节课在讨论、在服务。在磨课时我们不仅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关注教学目标在每一教学环节中该如何进行具体的分解,每一教学环节设计的意图是什么及需达成的效果是怎样的。在磨课时我们不仅推敲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还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种种可能及应变的策略。我们希望在磨课中传达学科教学的追求,在磨课中统一大家对好课的评判标准,在磨课中让更多的教师积累一课又一课的教学经验。磨课的过程虽然辛苦,但物超所值。
案例5-4
来自某城区小学吕老师的感谢
今天我终于结束了长达一个月的“评优课生活”,终于有时间在电脑前让我的感谢放肆地流淌了。
华老师,教导主任,从一开始借我关于“儿童作文”的理论书籍,到一次次的选主题,试教,直至最后的复赛,她一直全程陪同,联系学校,联系班级,联系听课的老师。该想的不该想的,她全部考虑到了。
翟老师,语文教研组长,一有好点子,连忙就跑下来,一有新想法,马上联系我。到星洲试教,全程陪同;到附小试教,全程陪同。特别是每一次上讲台之前,她都会先做一次“学生”,让我在模拟的课堂中熟练一次,然后提出自己的想法。
听说我要试教了,我所在学校的所有语文老师都来听,其他学校的施老师、王老师、吴老师等老师也赶过来听了。听完后,大家都不急着离开,而是和我一起敲环节、敲语言、敲细节,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我们的课堂中。
听说要画插图,朱老师二话不说就帮我画好了;听说我要去试教,仰老师把班里的大事小事全顶上了,还有许多曾帮助关心过我的同事们,在这里一并向你们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吕老师最终在区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获得了二等奖。捧着这本沉甸甸的大红证书,回顾这一个月的磨课历程,我们的吕老师更为成熟了。)
集体磨课也分两种情况,磨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课。不同对象不同对待:对于磨年轻教师的课,首先是年轻教师自行构建课的基本框架(一般会有一次试教);然后是邀请校教研组长、教学骨干及在此课上曾有研究的教师一起听试教,抓理念、抓思路、抓细节,并确定教学方案;接着是理解方案,抓操作、抓落实(一般还是要经历一次再试教的过程);最后执教教师正式登台亮相,感受成功,建立自信。磨骨干教师的课,则是讨论先行,行动跟进,亮点打磨。首先骨干教师先阐述自己的思考、理解与教学预设,其余教师的任务是听,并对其想法表示认同或是质疑。然后是一起听试教,关注预设与生成的吻合情况,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关注教学细节的处理情况。最后在集体讨论时注重摆现实,抛问题,侧重于整合环节、打磨细节。骨干教师再次试教内化后进行展示与后继教学反思。
2.分层培养建团队
(1)分层是前提
面对大批需要培养的教师,西湖区教育局提出分层培养,建设人才梯队,出台了《杭州市第一、二、三层次学科带头人培养方法》和《西湖区第一、二、三层次学科带头人培养方法》,针对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实行分层次的培养模式。每两年针对各位学科带头人的业绩进行考核评优,对考核优秀者还进行高幅度的经费奖励:考核优秀者,市第一层次一次性奖励5000元,市第二层次一次性奖励4000元,市第三层次一次性奖励3000元……为加大对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奖励力度,在上述奖励基础上均加1000元……
区域内每个学校也都制定了分层培养细则,对教师进行梯队培养建设。以城区某一小学为例,学校出台了分层培养具体细则:对第一层次的教师,即第一年的新教师,实行合格性的培养:目标是迅速掌握学校教学和管理常规,能独立并确保质量地完成教学和管理任务;这个阶段的指导教师可以由老教师和同年段、同学科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对第二层次的教师,即工作三到五年的教师,进行提高性培养:目标是能熟练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性,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部分教师能成为区内较为知名的教师。这个阶段的教师由学校区、市级的学科带头人或资深老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第三层次的教师,即工作五年以上,工作业绩出色、发展潜力较大的教师,进行拔尖性培养:目标是把他们培养成区、市级的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和高级职称获得者,能领导学校相关学科教学研究并使之保持市级的先进水平。这个层次的指导教师必须由学校委派或聘请特级教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分层次的培养模式以后,扩大了参与指导教师的面,使培养教师负担进一步减轻,培养人才的针对性进一步提高,有不少教师一方面是第一层次教师的指导者,又是第三层次被指导者,边学边教,培养、学习气氛浓厚,培养效果也相当好。
(2)培养是关键
分层后教师如何培养,教研组组长如何培养,教研组各骨干如何磨合,这是团队建设的关键也是一个突破口。
教研组长是教研组的灵魂与核心,他们的工作思路可能影响甚至决定学校学科今后的出路问题。尤其是年轻教研组长的培养,谁来关注?我们首先采用的是团队作战的策略。比如集团化学校的新任教研组长的培养,由老校同学科的教研组长及新校分管教学的教导主任组成指导团队。日常教研组建设的要求及常规活动的开展,由教导主任负责指导;学科性教研活动的开展由老校教研组长负责传帮带。最初是老校带着新校一起开展教研活动,慢慢地变成由新校策划教研活动老校一起参与,最终形成的局面是集团所属学校的教研活动有分有合,在尊重共性的基础上寻求个性。从教研活动的演变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老校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新校的教研组长不仅继承了原有学科的良好教研传统,而且敢于追求,敢于创新,专业能力与管理水平不断成熟。
针对教学骨干之间的磨合问题,我们聘请了地方上的一些名师、学术专家组成了导师团队,不定期地到校听课评课,作讲座,与教学骨干交流,帮助教师明晰各学科发展的前景及可供达成的途径,统一大家对学科教研的共性认识。其次,积极搭建展示的平台,让骨干教师亮观点展风采。如每学年一次的区内骨干教师教学展示活动,可以上课,可以进行观点报告,也可以作讲座。再者在集体磨课的过程中,骨干教师相互间不断地进行沟通与吸纳。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教学骨干相互认同,相互支持,各有所学,各展所长。
(二)德育提质:首席引领,例会反思
从调查中,我们获悉学校35岁以下的班主任占58%。从年龄和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年限来看,班主任队伍日趋年轻化。年轻班主任工作热情高,竞争意识强,知识底蕴丰厚,思维灵活。但由于年龄、工作年限的关系,普遍缺乏德育工作的具体思路和管理方法、策略。面对新时期小学生的特点,许多有一定经验的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也日渐感到有点力不从心,更何况那些年轻老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多数班主任,尤其年轻班主任,感到很茫然,而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等方面的建设成败,影响到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实效。如何根据这些班主任的诉求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西湖区非常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专门成立了区德育研究发展中心,聘请省特级教师黄黎明老师为中心顾问,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
1.首席引领
首席班主任是班主任队伍中的学术带头人。它不仅仅是一种荣誉称号,而且是一个工作岗位。首先它具有示范作用,要求首席班主任必须带好自己的班级,在行为规范、班集体建设等方面成为全校其他班级的榜样。其次,它具有引领作用,首席班主任还要承担起对学校、区内年轻班主任进行培训的任务,推动班主任队伍的整体发展。
2011年西湖区成立了六个“首席班主任工作室”,六位首席和全区几百号班主任一起在黄黎明特级老师的带领下,从成立至今已经开展了不下百次的活动,而且每一次活动都是非常有成效的。
案例5-5
西湖区首席班主任祝老师工作室活动系列之一:工作室课题讨论会
首席班主任祝老师,作为西湖区首批6名首席班主任之一的她在工作中勤勤恳恳,扎扎实实,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地做好每项工作,以一个教师真诚的爱去宽容、理解、尊重、信任和关怀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创设向上、平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如今成立了工作室,她和她的工作室成员又一起踏上新征程。
3月1日下午,西湖区首席班主任祝成其工作室的活动在浙大附小召开。15位老师共聚一堂,围绕着“小学转折期班级文化建设”这个课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工作室的所有成员进行发言,阐述自己研究的切入点。所有老师都非常重视这次会议,在寒假期间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自己所带班级也做了详细的调查,准备十分充分。老师们阐述的观点都非常新颖,老师们的集思广益,相信对大家将来的教育工作也很有帮助。接下来,祝老师阐述了“关于小学生转折期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的开题报告,详细地阐述了这个研究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依据、课题目标、研究内容等方面,为工作室成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
最后,黄黎明老师对我们每一位工作室成员的研究切入口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黄老师指出,大家研究的方向比较接近,为了拓宽研究的思路,黄老师针对每一位老师的课题进行了指导和点评,并向大家介绍了很多创新的研究方向,如仪式文化、标识文化、行为文化、社团文化等,这些新鲜的思路打开了老师们思考的大门,老师们各个惊呼受益匪浅。会后,黄老师不辞辛苦,主动留下来回答个别老师的疑问。
2.例会反思
西湖区学校十分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在建立一支高素质班主任队伍的同时,强化班主任培训工作,德育例会为提升班主任工作效率搭建了一个平台。以下为某城区学校2010学年第一学期的德育例会主题安排内容。
德育工作例会由年级组长轮流主持,事先由教导处把关。这也是提高年级组长业务水平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深入了解本年级教师的工作情况,发掘闪光点,互相借鉴学习。每月一次的德育例会并不是简单的工作布置会,而是对班主任、对全校教师进行“理念引领、贴切需求、促进发展”的专题培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会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与大家分享,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虽短,但“芥子之中纳须弥,方寸之间寓天地”。在德育例会中,真正做到了理念引领、项目支撑、评价激励,促进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案例5-6
要让学生心理健康,先让师者健康快乐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校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让老师们都能成为让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切实提高老师们的德育教学水平,我们围绕“关爱特殊学生”这一主题开展了一次德育例会。
何老师通过一个真实的事例告诉我们:意外无小事。我们校园的活动场地比较小,而学生人数相对比较多,再加上现在的孩子活动量大,因此,在校园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些意外。面对意外事故时,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要重视,在行动上要积极,并且认真做好预防工作,共同打造平安校园。
胡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爱的故事。面对一个犯错的孩子,胡老师以一颗慈爱的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李老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与特殊学生交往的经历。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让每个生命都拥有阳光,把爱洒向每个学生,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特别的爱给特殊的学生。李老师让我们明白:和孩子在一起,其实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孩子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健康成长,老师也能够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的做人道理。
身为年级组长的阮老师虽不是班主任,但也对这群最需要关爱的学生展示了教师足够的耐心与诚心。阮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的小案例给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即“以关心为基础”“以耐心为工具”“以诚心为筹码”“以信心为动力”“以幽默为吸石”。我们相信即使最顽皮的孩子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和赞扬。只要我们采取好的方法与手段,一定能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学校的温暖。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石头,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爱洒向每一位学生。对于班级的特殊学生,我们应该做到以尊重为前提,用关爱与沟通打开特殊学生的心灵通道,发现与欣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科研提质:重视过程,加强练笔
针对提出“提升课题研究质量”诉求的教师,西湖区开办了“论文写作培训班”“课题研究培训班”等。同时各个学校也狠抓平时的科研过程管理,让教师踏踏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并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教师进行“反思性练笔”。
西湖区始终坚持教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将开展课题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
1.研究过程“重三化”
规范化:在教育课题研究存在“争立项、轻过程、重结果”的情况下,我区积极提倡各级课题研究必须达到规范化,不仅要争立项,更要重视研究过程,最后才是抓好研究结果。在区教科室的领导下,学校积极做好规范课题立项、实行目标管理、抓好课题结题、积极推广科研成果等工作。一些应用性强的成果,学校及时将它推广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去,并逐步制定制度,形成常规,发挥科研的真正效益。同时,以西湖区教育信息平台为宣传窗口,鼓励发动教师及时撰写信息及文章,提供于《西湖教育》内部刊物,同时向有关网站或有关报刊投稿,加大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宣传力度,为全校教师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对外推广教科研成果。把区级以上获奖的科研成果,在校内或校外进行课题成果汇报,包括课题成果综述、示范公开课、成果展示等,让优秀课题成果得到及时推广,发挥其效应性。
常规化:建立了教育科研常规性活动的机制,使教育科研活动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活动之一。引导教师在常规性活动中锤炼,学会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我们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六个一”活动:(1)期初制订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2)每半个月开展一次课题组理论学习。(3)每月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4)每月填写一份“课题记录卡”,及时记录好实验中的成败得失。(5)课题组每月围绕承担的课题上好一节以上的实验课,上交有关教案及教学反思。(6)期末写好课题阶段性总结和论文,积极向各级刊物投稿。引导教师在科研活动中不断提高认识,提升科研能力。
合作化:教师的教育科研可以分散,也可以集中。以教研组、课题组为核心开展课题攻坚,搞规模科研,以群体带动个体,以集中拉动分散,既利用了整体优势,又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事半功倍。定期组织骨干教师的科研活动,及时推广优秀的科研方法、经验和模式,树立榜样典型,宣传他们的成果,提高他们的知名度,并根据条件给予适当的物质激励。阶段性地组织课题进展情况交流会和课题咨询活动。并注意课题研究的科学评价。在教科研活动中,学校始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创造条件促进教师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协作、互相学习、互相理解,走共同发展的群体效应之路。
2.提炼成果“重练笔”
反思性练笔是鼓励教师养成写反思周记和月记的习惯,将自己在学习或教学中的各种体验作叙述性、内省性、分析性及评价性的记载,结合对课题组每周“课题记录卡”的要求,要求每位有写作诉求的教师及时记录好实验中的成败得失,发表看法,撰写反思文章,并对反思内容作具体的要求,在撰写上给予引导。
有“写作”诉求的一般都属于平时写得很少的教师,其自我反思的意识与能力也偏弱。结合每周的“课题记载卡”,通过规范教师撰写课题反思的步骤,引导教师学习反思。课题记载卡的反思步骤为三步:一是观察记录,针对课题研究中的事件,或情景,或现象,把具体的情况写下来;二是分析,对记录下来的事件或现象进行细化,对学生或教师行为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本质;三是提出参考结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甚至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机会给予”诉求的应对策略——丰富交流展示舞台
一些教师提出自己在工作中缺少“机会”,作为西湖教育的管理层,我们认为一方面引导教师做“机会垂青的有准备的人”,另一方面要积极为教师搭建丰富的交流展示舞台,让其实现自我价值,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论坛活动:为教师搭起展现思想的舞台
本着求新、求思、求索的思想,西湖区进修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教师内隐发展的科研论坛活动,让教师在论坛中、交流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每个学期初,教育研究开发中心根据当前教育教学热点问题定下几个专题,让教师们招标。每月一次论坛,主持者都精心地准备,不但准备了讲稿,还做了幻灯片,论坛前还把主题发给各位教师,让老师们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论坛时主持者胸有成竹、各抒己见。教师们通过论坛,改变了教育科研的观念,提升了教育科研的理念,提高了科研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案例5-7
教师誓词铭记心中——记西湖区教育科研论坛之一
10月25日下午,西湖区教育科研系列论坛之一“教师誓词永记心中”在西湖小学教育集团西湖小学举行。本次教育科研论坛活动参与形式富有新意。论坛发言分两种形式、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预先指定发言,后一个阶段是自由抢答发言。第一阶段中精心选择的各个角度的高质量发言代表了西湖区教师水准,激发了在场老师们的参与兴趣与表现欲。第二阶段的自由抢答给予了老师们自由平等的参与机会与良好的展示平台。
(二)上课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现教学水平的舞台
西湖区立足课堂教学,以学科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各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区内有由进修学校组织的各个学科的研讨课、评优课。同时西湖区还积极和区域外的兄弟单位联手,为教师搭建更多更大的展示平台。“江浙沪教学研讨活动”“西湖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长江三角洲教学研讨活动”、“西湖之春”名师教学风采展示、“送教下乡”等活动,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个展示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舞台。
(三)技能比武:为教师搭起展现才华的舞台
西湖区教育局除了为教师搭建教学和研究类的舞台外还积极创设教师基本功展示的机会。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2010年至2012年中由教育局工会和区进修学校牵头,让西湖区的各个学科的40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了技能比武活动,“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不仅考验了教师的技能也为有这方面展示需要的老师提供很好的平台。2011年冬由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综合教研部组织的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教师的专业水平强项展示就是很好的一次机会。
案例5-8
西湖区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学论坛、强项交流展示活动
2011年12月15日下午,在西湖职业高级中学进行了“阳光教师素质提升专业成长——西湖区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学论坛、强项交流展示活动”。本次展示的是全区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劳动技术、综合研究与地方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教师的专业水平。活动开展了音体美劳技等教师的专业特长,现场书画、工艺、劳技才艺汇、体育健美操、太极拳练习、音乐男声小合唱、器乐演奏、职高师生茶艺表演、餐饮拼盘雕刻等教师基本功强项交流展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如同一场盛大的艺术饕餮大宴,给在场的每一位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活动中,台上的领导还走到老师们中间近距离地参观了画展,观摩了老师们的才艺展示,看到现场作画和现场书写的美术、书法老师,领导们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