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64600000010

第10章 内容分析(3)

研究三 非政府组织形象的媒体呈现

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这可谓是一场牵动全国人民的大行动。除了那些出生入死的国家救援队和人民子弟兵外,还有一支来自民间的庞大的队伍在这次救灾大行动中赢得了从来没有过的关注——他们由NGO或者临时组织的民间救灾队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组成,他们第一时间带着赈灾物资赶赴现场,以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水,为灾区注入生命之泉。

媒体记录了他们的行动。媒体是NGO组织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源,通过媒体平台,NGO的话语得以进入公共表达,影响社会舆论,并与国家的某些制度安排形成互动。【39】汶川地震中,媒体与NGO的首次大规模的“亲密接触”,为日后媒体与NGO的沟通合作打下基础,也在媒体的评论中生发出对中国公民社会来临的期盼。

一、非政府组织概述

NGO,英文全称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赢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严格意义上说,NGO并非一个通用的严格称谓,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称谓问题已经有了大量的争论。一个组织在一个国家被称为“非政府组织”,在另一个国家被称为“志愿组织”或“非营利组织”,这当中很少有或根本没有明确的理由。【40】

NGO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非政府组织与非赢利组织均被视作在公共管理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兴组织形式。作为一种与国家和市场不同的力量,NGO代表的是来自草根的、公民社会的力量。NGO不靠国家权力驱动,也不靠经济利益驱动,它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41】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个发达的现代社会离不开发达的非政府组织。

(一)全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一般认为,“非政府组织”一词最初是在1945年6月签订的联合国宪章第71款中被正式使用的。1952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在其决议中将非政府组织定义为“凡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国际组织都可被看作非政府组织”,主要指当时的国际性民间组织。

顾名思义,非政府组织的本意只是指不是政府的组织,其实质意思在中文里面与之最相应的是各种民间社团和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不仅是指联合国体系所认定和接纳的民间组织,还包括其他各种民间组织,特别是在国际场所活动以及有较多国际联系的民间组织。目前,有2000多个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享有正式的咨询地位,有1500多个非政府组织同联合国的公共信息部建立了正式的工作联系。在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全球会议上,有3500多个非政府组织获得了与会的资格。除此之外,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及国际领域,还有数目众多的各种形式的非政府组织。单是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目前就有约40000余个。但是,这些被纳入统计的非政府组织,一般都是具有合法地位的、有公开的组织章程以及透明的财务管理的民间组织。【42】

非政府组织日益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它们在联合国体系内外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增大,在各个领域里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承认。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等是非政府组织关注的焦点,NGO是政府有效的“减压阀”和“稳定器”。据调查,美国非政府组织总数超过200万个,经费总数超过5000亿,工作人员超过900万。而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非政府组织也活跃在世界各地,推行各种项目,如绿色和平组织、无国界医生组织、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美国福特基金会、英国救助儿童会、日本笹川和平财团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批国外非政府组织也纷纷涌入,仅注册在案的超过500家,在中国开展各种发展项目。它们之中既有在村一级开展活动的小型草根组织,也有一些负责拨款的大的基金会。除了国际红十字会、绿色和平组织、爱德基金会、乐施会等知名组织,越来越多的其他国际NGO也日益为国人所熟知。

而在我国,NGO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上而下的NGO,具有较长历史和“官方”色彩,另一种是民间自发成立的团体,目前全国稍具有知名度的民间自发公益类NGO大约在300家左右,主要集中在环保、教育、妇女儿童权益、扶贫等领域。

(二)非政府组织在中国

因为各种原因,与国际NGO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相比,国内NGO还略显年轻。然而,它们正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股重要的力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化,特别是在一些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尖锐的领域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尤为活跃和集中,它们往往发挥着政府和企业所没有或难以充分发挥的作用,推动了社会进步。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中国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领域出现多元化。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38.7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1.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4万个,基金会1340个,实体性的非政府组织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除从事社会服务、调查研究和行业管理等活动的非政府组织继续发展外,近年来,它们的活动扩展到经济、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环保、社会福利等多个领域。【43】这些社会组织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我国非政府组织主要依靠提供信息、宣传与教育服务发挥作用。近年来,以宣传环保为主的自然之友、地球村,专注扶贫开发的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以捐资助学为主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协会,从事行业管理的律师协会、会计师协会,为相关人员服务的市长协会、残疾人联合会等等,广为人们所知,影响越来越大。它们扮演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动员角色,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许多工作的进展。

清华大学非政府组织研究所的调查显示,中国非政府组织开展的活动一般都不局限于某一领域,平均每个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领域达4.15个之多,少数非政府组织开展的活动更多达十几个领域。其中,活动领域涉及社会服务和调查研究的非政府组织最多,分别占被调查非政府组织的44.63%和42.51%;其次,活动领域涉及行业协会、学会的非政府组织较多,为39.99%;而非政府组织较少涉入的活动领域是民办大学、民办中小学,比例仅为1.13%、1.99%。【44】与非政府组织多领域活动同时并存的情况是,还有部分社团认为其服务能力有一半或更多被闲置,【45】其原因在于找不到自身的功能定位,这是造成非政府组织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008年底,中国登记注册的NGO达到40万左右,而NGO登记管理政策滞后于NGO发展速度,导致诸多NGO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合法登记注册,而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推算,如果加上这部分草根NGO,中国NGO总数将达几百万。【46】

(三)汶川地震:中国非政府组织在行动

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日本NGO成长的一个里程碑——在最初的两个月内有100万人,在12个月内累计有135万多志愿者参加救援,在日本救灾史上被称为“志愿者元年”。而在1999年之前,中国台湾没多少人关注志愿者和NGO,在9·21之后,台湾被称为“志工岛”。伴随着这一次8.0级大地震到来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慈善总动员,全国的慈善基金、民间组织、普通公众史无前例地积极行动起来,投入抗震救灾当中去。这些知名的或不知名的民间组织、有名的或无名的志愿者队伍,也通过媒体的报道而为众人所了解。

地震发生当日,在数家NGO的倡议下,全国数十家草根NGO就通过网络沟通,共同组成松散型的“民间团体震灾援助行动小组”,次日正式成立“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来自各地的NGO都踊跃参与其中;地震发生后23小时,“爱我成都青年同志中心”即100多个QQ群发布救灾行动的简报,并迅速与20多个成都基地的本土和国际NGO联合成立“5·12民间救助服务小组”(5月15日更名为“成都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与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共同成为此次地震救灾工作的两大NGO交流服务平台以及各NGO在成都的大本营——差不多所有到成都救灾的NGO都在这里登记;其他外地的NGO组织则把所筹集到的资金和物资统一发往此处等待调配。同时,南都公益基金会也迅速联络包括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德基金会等在内的一批知名公益组织,发起了“中国民间组织抗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活动,三天内便有120余家民间组织加入。此外,还有更多临时组织的志愿者队伍自发前往灾区参与救援工作。

几乎所有NGO都参与到这场前所未有的抗震救灾行动中来。平时就活跃在网络上的这些NGO的组织者和成员还通过BBS、QQ群、邮件等方式,互相交换信息并进行资源分配共享。他们的工作简报、募捐账目、物资去向、需求列表等也会主动在网上公布,接受来自公众的监督。从5月14日开始,NGO川办每天发布《民间团体赈灾特刊》电子版,公布各地NGO工作进展及前线信息,包括灾情和援助统计、民间团体救灾行动通报、物资交通情况、各地区NGO工作开展、后方情况通报、志愿者需求、行动小组工作通报等,对抗震救灾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5月21日,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5·12四川地震赈灾指挥部(临时)”在成都成立。这是壹基金首次成立实体进行自然灾难救助,标志着壹基金此次四川地震的赈灾工作已经从最初的紧急救助阶段转入长期持续的灾后重建阶段。众多的NGO也把参与灾后重建列入自己的工作计划当中。

与2008年初抗击雪灾的时候NGO单独行动各自为战的情况不同,这次震灾联合行动中NGO开始利用媒体利用网络来谋求大规模联合行动。也正因为这次国内NGO联合登台亮相,使得很多媒体也对这个特殊的群体予以报道,从而让NGO及其行动更广为人知。

然而,相比陈光标的轰动,媒体对其他NGO关注度明显较低。媒体一开始只零星报道诸如“成都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以及“NGO四川救灾联合办公室”等NGO联盟的行动,5月20日以后,对于民间NGO的关注和思考才开始多起来。在报道中,这些众多的NGO往往被当做一个整体,成为民间救灾强大力量的佐证。

二、非政府组织行动的媒体呈现

仅凭一己之力,而没有媒体的关注,NGO的一举一动难以为更多的人所知。无论是主动或者被动的与媒体的接触,都让世人看到了NGO和中国众多民间机构的力量。

(一)行动宣言:NGO的网络传播之道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包括自然之友、绿家园、NGO发展交流网、多背一公斤、震旦纪等在内的民间机构联合行动,组织发起主题为“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NGO抗震救灾行动,在北京城内散发倡议书和袖章、绿丝带,呼吁市民通过力所能及的行动传递关切之心和手足之情。而由于被认为灾情不严重而一度没有受到关注的甘肃灾区里,多家NGO成立了“5·12”地震灾害援助甘肃草根联合行动小组,在组织救援到达之前通过自己的力量为灾区提供各种急需的服务,包括灾情考察、信息传递、物资救援、心理服务等。

网络是NGO的阵地。正因为有了网络,全国乃至来自世界各地的NGO和民间组织才能如此迅速响应,结成联盟,开展救援行动。NGO交流发展网上详细收集整理了自地震发生后至5月31日以来全国民间NGO的各项救灾行动。从这个“5·12汶川地震民间NGO救灾行动大事记”【47】中可以看到,这次参与救灾的NGO很多,来自全国各地,NGO种类也非常丰富,有专注环保的,有关心心理健康的,有扶助教育的……除了最普遍的募捐物资和现场救援以外,NGO还根据各组织的优势针对性开展工作,例如“绿家园”志愿者呼吁关注地震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多背一公斤”主要关注灾区乡镇情况的受灾情况,攀枝花援少会计划筹备灾后心理干预工作、广东NGO发起“在粤川籍人士关怀行动”……这些形形色色的NGO大多小而精干,虽然活跃在灾区的志愿者人数不多,但是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充满激情的组织在运作,分布在各地的NGO成员们也协助在当地开展募捐活动以支援前方。

一方面来自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看到了NGO们的行动,另一方面,NGO也积极主动利用网络媒体的资源来宣传自己。许多NGO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救灾倡议和进行募捐行动,实时更新消息;专有论坛上,他们交流信息,讨论方案;个人博客里,很多志愿者写下了详细的日志,甚至有NGO机构在网上发布了“5.12四川地震NGO赈灾调查报告”……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地震NGO”或者“地震非政府组织”或者“地震民间组织”,都能得到几十万个搜索结果。

诚然,NGO要发展,在得到媒体的关注之前,必须要学会利用媒体来向公众展示自己。相信网络必将成为今后NGO开展活动的一大平台。

(二)媒体报道:NGO新闻报道内容分析——以《南方周末》为例

汶川地震发生后,各媒体记者迅速奔赴现场,第一时间报道了灾区灾情以及救援情况。铺天盖地的报道中,NGO也成为新闻的主角。《南方周末》是我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周报,在全国范围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其报道以深度报道居多,报道角度全面,同时还有较多评论性文章,视角独特,观点深刻。《南方周末》的记者也和来自各地的记者一样,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采访记录,写下新闻报道。本文以《南方周末》自2008年5月14日发行地震特刊以来,截至7月10日为止的共十期报纸为样本,简要分析媒体报道中NGO是如何被呈现的。

在被选取的十期报纸中,共有与抗震救灾议题相关的文章162篇,其中与NGO及民间救灾相关的报道32篇,占所有报道的19.8%。可以说,NGO及众多民间社团和志愿者们在这次救灾行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受到的媒体关注也比以往更多。

再来看NGO及民间救灾相关议题的报道都出现在什么时候。

从5月14日发行地震特刊开始,几乎每期的《南方周末》的报道中都有提及NGO及民间救灾行为。其中,灾后半个月是媒体对地震关注度最高的时段,对NGO的报道也达到了最高峰。5月29日发行的周报当中,一共有48篇地震相关报道,其中10篇以NGO和民间救灾为主题或者报道有较大篇幅提及NGO及民间救灾的文章。

那么,这些报道或者文章主要都提及哪些与NGO及民间救灾有关的内容呢?本书把这些报道的主题分为NGO和民间募捐及救援、民间组织管理、NGO及民间救灾评论和讨论、个案特写、其他等5大类。

对NGO和民间组织进行募捐和实施现场救援的报道以及对这次NGO民间联合救灾的评论和讨论是占最大篇幅的。而在突出的救灾表现面前,NGO和民间组织在组织管理上还存在的各种问题也被媒体敏锐地捕捉到。此外,3篇报道为特写,用较长的篇幅来描述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其中一篇详细描述了一个关爱动物的NGO组织如何收养震后的伤残小狗,另一篇记录了一名特殊的志愿者参与救人行动及其真实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令人深思。可以说,对NGO和民间救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报道,题材内容十分丰富。

最后,统计结果显示,这32篇与NGO和民间救灾相关的文章基本上都采取新闻报道和评论两种体裁形式进行写作,还有若干篇章为人物专访形式。评论数量如此之多,一方面与《南方周末》本身注重新闻评论有关,另一方面也由于这次救灾行动中NGO和民间组织确实引发了比以往更强烈的社会议论和反响。

总体来看,媒体对NGO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NGO在灾区乃至全国各地热火朝天的救灾活动上,还对我国NGO的发展进行了很多思考,这可谓是媒体报道平衡的一种表现。从媒体的角度来说,不再追逐上层领导如何指挥救灾,而把目光投向那些来自最底层的身影,给予NGO和众多其他民间组织应有的关注,也不失为媒体“平衡报道”的另一种进步。

不过,在看到NGO轰轰烈烈投入救灾行动的同时,媒体却很少关注NGO如何退场。NGO四川联合救灾办公室在成立后仅仅10天即匆忙宣布即将结束前期工作,此消息媒体报道甚少,只有在多家NGO网站以及个人博客中有所转载,更无后续报道。原因是否真如办公室负责人所言“已完成使命”,也无媒体深入追踪。同时,在内容分析当中我们不难发现,NGO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总体的被评价对象出现,而非一个具体的报道对象,更少有哪一个具体的NGO像陈光标一样被媒体追逐着作为一个典范呈现在公众面前。换言之,大地震过后,我们只是从媒体上得知很多民间机构参与救灾了,可是他们具体是谁,具体做了什么事情,经历了哪些波折,普通读者很多人未必真正了解。或许中国的NGO能像陈光标那么轰动的还不多,往往不足以吸引媒体的目光,但是媒体对志愿者活动以及志愿精神的推广无论是对于NGO发展还是公民社会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形象构建

国内各NGO在这次大地震中的表现不得不说是令人眼前一亮。赞美与反思之中,NGO的社会形象变得丰满起来。NGO利用媒体进行自我宣传推广以及媒体在震灾报道中对NGO的关注都是构建NGO社会形象的重要基石。

(一)从“NGO你在哪里”到“NGO”元年

大灾大难面前,人们常常会想到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甚至妇联等带有强烈国家官方色彩的组织,它们组织募捐、调配救灾物资、实施救援,是当仁不让的公益事业的化身。然而,这次除了“根正苗红”的红十字会,还有很多“先天不足并且发育不良”的NGO也纷纷挺身而出,加入民间抗震救灾的队伍中去。

尽管如此,网络上大呼“NGO,你在哪里”的还大有人在。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人们看到在很多国外的大灾难发生后,NGO和志愿者以比政府还快的反应速度投入救援行动中去,而在我国,却往往难见NGO的身影。即使这次汶川地震中NGO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却还是有很多人未能对其有充分的了解和肯定。

中国NGO由于受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的限制,一直处于“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大难,往往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从媒体的角度上来看,对NGO的关注本来也不多,如果没有媒体参与为NGO设置可供受众讨论的议题,仅靠NGO志愿者自身的能力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次大地震,不仅唤醒了更多普通人们的公民精神和自觉意识,展现了NGO的巨大潜力和存在的问题,也唤醒了媒体对NGO的更多关注。

曾经有人在网上撰文称2008年为“中国NGO元年”,有人则对此持保留意见。通过网络平台,对NGO的发展也有了很多中肯的讨论,对公民社会的到来,人们也有很多期盼。我国政府历来对于民间组织的壮大持有一定的忌讳,然而这次大地震中民间的强大力量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在媒体上,可以有更多人自由地参与对NGO的讨论,对于NGO今后的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NGO精神也会随着媒体的传播而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媒体的社会责任在这个时刻也得到了发挥。

与此同时,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在监督NGO运作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与责任。在人们踊跃的捐款捐物过后,很多人不免问道:“我们的爱心能真正送到灾区那些有需要的人手上吗?”这时候,媒体作为监督者介入善款管理,变得顺理成章。还有很多NGO主动把物资去向在媒体上发布,接受公众的监督。只有媒体更多地合作和监督,NGO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志愿精神才能得以大范围地传播。

2008年初雪灾的时候,便有媒体发问:为何不见NGO踪影?甚至有业内人士慨叹NGO错过了一次绝佳的发展机会。而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的刺激让NGO集体开展行动,得到媒体的盛赞。若媒体上能有更多透明而有公信力的NGO活跃着,那么对我国现有的带浓重政府色彩的NGO们也将会有促进作用。

(二)中外媒体与中外NGO之形象比较

活跃在国际上的众多知名NGO,如国际红十字会、无国界医生组织、乐施会、绿色环保组织等也常常现身于全球各地的灾难报道之中。与国际NGO专业的技能以及雄厚的实力相比,国内NGO的困境也显而易见。

国内媒体在报道NGO的行动时,对来自国际上的NGO慷慨解囊的人道主义救助及其专业的素质往往多加赞赏。对于这些“专业”救助机构,人们多已较为熟悉。而对国内NGO的报道则如前文所述,有褒奖有反思,亦有对于国内NGO成长的欣慰。《南方周末》5月29日有评论文章高呼“民间是个好东西”,并刊载了清华大学NGO研究中心贾西津教授所撰写的文章《NGO参与灾后重建要点》,为NGO出谋划策。

但是纵览更多媒体的报道,对NGO的关注仍不够。地震报道中,红十字会永远是公益赈灾的代表,其他较小的机构并没有能获得足够的媒体版面。同时,很多NGO并不知道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在媒体上“秀”自己。出于对新闻“显著性”的追求,媒体对NGO平常一般的工作并不感兴趣,数名NGO志愿者在灾区的工作也不会引起媒体的广泛注意。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媒体未能真正深入基层,发掘那些积极参与了救灾的NGO,最终得出NGO缺位的结论。NGO在雪灾中的工作没有被媒体所关注,也自然被公众忽视,甚至公众会质疑NGO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而这最终影响的还是NGO的社会形象。【48】对于这次NGO的抗震救灾行动,虽然也有深入的细节报道,但是总体来说,媒体仍然是站在比较高的角度,以俯视的姿态来评论NGO的工作。

港澳媒体以及国外媒体对于中国这次全民抗震救灾大动员多有肯定之辞,对于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中国民间组织这次迸发出的能量也另眼相看。《亚洲周刊》6月1日以“地下NGO震后见天日”为题发表封面专题文章,称“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夜间令大部分中国地下NGO都站到亮处……政府各部门还提供方便,为NGO建构庞大救援空间。这大批无偿的义务民间组织,过去十年来在中国散播人道关怀和培训志愿者的种子,使得这次救灾工作一呼百应”,并援引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秘书长田军之语称“大灾后的NGO是对中国政府的一大示范”。【49】西方媒体亦多推测,这次地震是否为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发育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民族主义”是外国媒体喜欢使用的字眼之一,获准进入灾区的外国记者也为政府允许众多民间组织自发进入灾区实施救援行动而惊讶。在外媒的报道中,有很多对志愿者的描写,还有很多对中国震后民主社会发展的预测。他们还通过敏锐的观察甚至把商家如何趁机通过救灾行动树立自己的形象也写入报道之中。外媒对NGO的报道中,角度较为全面,有叙述往往也夹杂一定的评论,当然在评论中不免对中国政府进行一番冷嘲热讽。相比而言,国内媒体在报道NGO时,往往以较为纯粹的新闻记录手法进行写作。

(三)点评NGO:媒体评论中的非政府组织

最后,看看媒体如何评论非政府组织。媒体不再指责国内NGO像年初雪灾时候那样在救灾当中“缺位”,从《南方周末》上刊载的大量相关评论来看,媒体对于NGO的评论的定位是“NGO如何能做得更好”,即在肯定的基础上亦毫不留情地提出NGO目前存在的种种不足,与此同时,争取做到评论的平衡而不偏颇。当然,这些不足主要针对那些较为小型的、松散的、纯粹的民间NGO,像红十字会这样自上而下的NGO,媒体的习惯主要是例行报道其如何呼吁和组织募捐并发放赈灾物资,只有在诸如“万元帐篷”之类的言论传遍网络之后才会有相关的报道。网民个人博客以及网民自主上传的视频是揭露和批评这些半官方的NGO的主力军,网民的评论决定网络舆论的主风向。

传统媒体上对于NGO的评论多来自专家学者以及媒体自身的评论员,而网络上则会出现很多来自网民个人的言论。评论集中在对NGO表现的评价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上。评价中,反应迅速、行动积极、参与广泛、动员有力等是关键词;论及NGO的问题及发展,政府及体制环境、法律认可及合法地位、经济实力、专业能力、组织管理以及应激反应能力等都是评论中较常出现的词汇。在媒体看来,救灾行动可谓是NGO的一次联合练兵,演习结束后,重新面对原有的制约NGO发展的各种问题依然摆在眼前,政府的态度成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总的来说,媒体让人们看到了NGO以及民间组织的力量,也看到了中国人志愿精神的爆发,更看到了国内NGO发展的重重困境。NGO是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媒体也应该更多关注NGO的成长,力求通过NGO与大众媒体的互动制造公共舆论,向下能联合民众,向上能影响国家决策。媒体对NGO的长期关注是引导普通受众关注NGO重要动力,这当中大众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应该充分发挥。学会与媒体打交道、与媒体合作,学会利用大众媒体宣传NGO精神,让更多的人加入NGO的行列,壮大NGO的力量,这也是国内众多NGO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这次大地震让国内众多的NGO浮出水面,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所知,这其中媒体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大众媒体不吝笔墨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志愿者行动,另一方面NGO也更注重利用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来开展活动,还有许多来自个人的,通过博客、视频网站等途径发布的关于NGO和志愿者实施救灾行动的直观资料,也为NGO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有所作为提供了最好的明证。经历过这次灾难,相信中国民间的力量会受到媒体乃至社会各界的重视,NGO和更多的民间团体也有希望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果NGO能被最大可能地纳入参与灾后重建工作的体系之中发挥作用,如果NGO能够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与成熟,如果这个过程中能够得到媒体的监督和协助,相信NGO定会做得更好。大地震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有赖于NGO与媒体的共同努力去发扬光大。

其实,NGO一直在行动,无论是在关注社会日常生活还是面对大灾大难,过去媒体也有过报道。甚至早在2006年、2007年我国发生特大洪灾的时候,也有媒体高呼“NGO在行动”。然而呼声过后,似乎一切又归于平静,NGO消失于媒体和公众的视野,以至于汶川地震NGO的突出表现对人们的心理预期带来不小的冲击,被媒体称为“地下NGO震后见天日”,又带来了对我国民间NGO的新一轮讨论和思考。有媒体称,这也许是灾难留下的一个“遗产”:地震为NGO带来了活力,也在严格检验它们;给官方慈善机构增添了压力,迫使它们更加开放、透明和问责。【50】而从传播学的角度看,NGO集体亮相媒体,为NGO日后与媒体的合作拉开了新的序幕。这份“遗产”能保留多久,能否发扬光大,有赖于二者的共同努力。作为监督者,无论是民间NGO还是政府主管的NGO,将见证这次NGO在灾难中是否经受住专业和道德舆论的考验。同时,媒体应该意识到中国的民间非政府组织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弱势群体”,以后媒体能做的,不仅是多关心和宣传NGO的志愿者理念和活动,还应该在为NGO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上有所作为,进而为构建我国的公民社会添砖加瓦。因为灾难过后,我们不仅对NGO的预期提高了,对媒体的预期也提高了。

同类推荐
  • 黑客就在你身边

    黑客就在你身边

    互联网络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处在互联网的天罗地网之中。本书以轻松的笔调,向人们介绍了有关“黑客”的知识。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会发觉“黑客”一点都不神秘,他们渴望全社会对他们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

    一本书读懂24种互联网思维

    本书整合的改变世界的24种互联网思维,让我们对互联网新思维的认识变得立体、系统起来;同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从技术和实践分析互联网新思维与传统思维相比较的优势,医治互联网焦虑症。未来属于既能深刻理解传统商业的本质,同时又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人。
  • 如何操作电脑

    如何操作电脑

    信息社会是科技、文化发展,知识爆炸的结果。不懂得计算机,将处于半文盲的境地。因此,对于计算机,不仅要作为工具使用,已经是一项文化普及的要求。我们不仅要会使用计算机做一些诸如文字处理等具体工作,更要培养一种计算机意识。
  • 天下一家:网络联通世界(科学新导向丛书)

    天下一家:网络联通世界(科学新导向丛书)

    《天下一家:网络联通世界》一书从网络的基本知识出发,详细地介绍了网络科技的发展与用途,还包括校园网络对普及教育的重大作用。本书内容翔实、结构清晰、图文并茂,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网上冲浪参考书。
  • 中国3D打印的未来

    中国3D打印的未来

    自2012年以来,有关3D打印的报道屡见报端,这一新型制造技术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3D打印的未来》作者、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罗军认为,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涉足3D打印技术,并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与国外同行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中国3D打印企业普遍存在“小而散”、各自为政的现象,如何发挥整合优势、抱团发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够加强同行合作,抱团发展,形成合力,相信3D打印会成为唯一一项中国有可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
热门推荐
  • 让作者来扭转悲剧

    让作者来扭转悲剧

    也许是神的惩罚,还是次元大爆炸什么的。身为作者的我一觉醒来发现附身在自己新创的悲剧小说中!该如在这剧情世界中活下去?该怎么样帮助主角们克服扭转原本悲剧的剧情?
  • 若我拥有去拥抱你的勇气

    若我拥有去拥抱你的勇气

    我们都差一个转身去拥抱的勇气,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仅仅是当初的那份奋不顾身,没有顾忌。青春就是一场协奏曲,我们扮演着孤独的角色,聆听寂寞。我们都有一场故事叫青春。
  • 菩提树下盼君归

    菩提树下盼君归

    因好心救人而遭屠杀,失去亲人的慕容倩儿孤身一人,去寻找所谓的未婚夫。冷面王爷为一块玉佩,带着阴谋接近她,却坠入情网。时过境迁,那菩提树下的约定,你可还记得?
  • 仙二代也很难啊

    仙二代也很难啊

    重生到修真世界七八年,成了修仙世家的主脉嫡系。既是天赋异禀的修仙苗子,又有金丹老祖在后面撑腰。这还不好好享受享受,安安静静去当个仙二代?怎么就突然发现这是韩老魔的凡人世界?自家还是那个被他灭了族的修仙世家?这就算了,怎么又突然出现主神空间?就不能让我安安静静当个美美的仙二代?
  • 混混女追男学霸

    混混女追男学霸

    这是一个混混女爱上男学霸的故事。开学第一天,混混女凌姊对高冷男学霸一见钟情,而后开始实行倒追男神计划......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当高冷男学霸遇上野蛮混混女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仙妻凶萌:霸道老公乖乖爱

    仙妻凶萌:霸道老公乖乖爱

    简介:霍敬庭,霍家三少,传说中的冷面阎王,某一天,在路上捡到了一只雪白可爱的小猫咪,从这天开始,霍少开始变成了一个猫(逗)奴(逼)。许多多,吃货一只,微胖界的小美女,性凶悍,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突然变成了一只小奶猫,自从被霍敬庭捡回家后,就开始和霍敬庭过上了甜(可)蜜(怕)的同居生活!但是,很久之后……霍敬庭面瘫着脸给变成巨型版的猫咪抚毛挠痒,内心是崩溃的:说好的软萌可爱的小猫咪呢,为什么长成了一只凶猛白虎了?许多多伸着利爪,露出一抹和(狰)善(狞)虎笑,内心是愉悦的:霍敬庭,还不快给本小姐铲(shi)去!PS:本文奇幻,搞笑,狂宠,微虐,最后当然是皆大欢喜的HE啦!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择吉文化

    本书内容包括:择吉文化——祝福求祥良辰同庆——节日择吉衣食住行——日常择吉建房搭屋——建筑择吉比翼齐飞——婚姻择吉等。
  • 棂禁

    棂禁

    道生万物,何为道?道为念,道为心,道为信仰!持大道之执念,悟明心灵之道,遵为信仰道为根!凝悟轮回,是为奥义,三千大道于己身!道不为法,法可生道,道为本!
  • 淘气公主撞上痞子少爷

    淘气公主撞上痞子少爷

    什么,订婚!!!怪不得璇儿哭成那样,原来我也逃不过一劫,不过我紫月晴是不会屈服的,那个什么冷逸寒吗,听着就冷冷的,我一定会让他和我解除婚约的,到时看那老头怎么办哼哼
  • 小蛇后(大结局)

    小蛇后(大结局)

    啊——一声惊叫扰醒她的好梦,丫滴,哪个不要命的敢打扰本小姐睡觉。耶,不对劲。美丽无双的她怎么变成了一条小白蛇?难道穿了?穿就穿呗,看在这条蛇身份尊贵的份上。她就接受这个荒唐的穿越。但是她拒绝作个善良得欠扁的六岁白痴公主,她就是她,独一无二的冷弯弯。拍拍屁股,她走人。六岁的小丫头也能掀起惊天巨浪,也能将世界玩于股掌之间。救雪狼,收小狐,降紫貂,捉金蛇。咱们半人半妖闯天下。耶,这个调色盘老女人居然想打自己的主意。很好,整不死她。可是这男人是谁?居然敢阻挠她整人的乐趣,找拍。不过看在他皮相不错,她就勉为其难让他用一生的岁月来赎罪吧。他是月焰国尊贵的太子,俊美无俦,一双紫瞳勾人心魂,冷傲无比。将众女子爱慕的眼神踩在脚下,岂之,无意的举动却引来一个火爆的小丫头。却偏偏比妙龄女子更吸引他的目光,她究竟是谁呢?视频http://www.*****.com/?p92/v_ODQ3MjIxNjk.html?pstyl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