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生存法则第二十三条:等待别人恩赐的人,是注定无法成功的。而懂得创造机会的人,往往更易成功。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懒惰,所以很多人习惯于等待。
别人升职那么容易,我怎么那么难?
别人每年赚大把的钞票,我怎么只赚那么点?
我的贵人怎么还没有出现?
人们总是不断地等待等待再等待,如果等不到的话,那就责怪自己命苦,觉得自己运气不好,乃至于怪上天。职场上的很多人都是这样,他们喜欢把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归功于运气,他们做了这件事情,突然成功了,然后一帆风顺;而我错过这件事情,没有做所以没有成功。或者成功的人总能遇到生命中的贵人,这个贵人愿意帮他,给了他机会。真是这样吗?绝对不是。
著名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人们总是把自己的现状归咎于运气,我不相信运气。”事实也是这样,99%的成功人士都不只是运气而已。他们之所以会成功,关键是他们不习惯于等待。等待别人恩赐的人,是注定无法成功的。而懂得创造机会的人,往往更易成功。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的积极。也许你会说,那些整天四处寻找机会的人不也没有成功吗?是有这样的人,但不去找机会,是注定成功不了的。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埋怨自己运气不好,或是怨天尤人,或是怪罪父母没有给自己创造好条件,或是埋怨社会没有给自己提供好机会,或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其实一个正直的生活的强者是不会畏惧这些主客观存在的条件的,因为他们看到的是更多的机会,想到的是更多的创造机会的方法,他们不会消极,不会抱怨。一个真正的职场高手,永远都不会等着上司的恩赐,他们只会创造机会。
第一,一定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一次毕业聚会上,来了很多同学。当年的同班同学,现在有的成了教授、作家、博士;有的当了处长、公安局长,还有的成了公司老总,也有下岗分流的,给私人小老板打工的,还有至今赔本欠债的。
当年坐在同一个课堂里听讲的同学如今差别如此之大,当中的一些人不服气。说起当初毕业的时候,大家成绩、本事都差不多,可有的人机遇好,就上了天堂;有的人点儿背,就入了地狱,这世道太不公平了。
被邀请来参加聚会的年迈的老班主任听完这些抱怨,只是微微一笑,给这群当年的弟子出了一道题:10-9=?
同学们一愣,10-9=1这不明摆着吗!老师慢慢地说:“你们会打保龄球吗?保龄球的规矩是,每一局十个球,击中几个球得几分,得分是0至10。这10分和9分的差别可不止1分。因为打满分的要加下一个球的得分,如果下一个球也是10分,加上就成了20分。20与9的差别是多少?如果每一个球都打满分,一局就是300分。当然,300分太难,但高手打270分、280分却是常有的。假如你每一个球都差一点,都是9分,一局最多才90分。这270、280与90的差距是多少?”
老师继续说到:“排除别的因素不谈,你们当初毕业的时候,差别也就是10分与9分,不大。但是,这以后,有的人继续十分地努力,毫不松懈,十年下来,他取得了成功!如果你还是九分八分地干,甚至四分五分地混,十年下来,你得拉下多少分?这可不就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吗?”
上面的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处处都是:优等生哪门功课都是最优秀的,差生做什么都做不好;有能力的人会变得越能干,没才能的人会越来越窝囊;富裕的人会变得更富裕,贫穷的人只会越来越贫困……换句话说就是,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职场上这种“强者越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最早由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概括出来:“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这段话也就揭示了为什么会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有一句俗语说得好,“一步快,步步快;一步慢,步步慢;一步对,步步对;一步错,步步错。”当我们获得一个崭新的机遇后,往往会获得一连串的机遇,人生一下子前进了一大步;而没有机遇的人则一直徘徊在门外。
一炮走红的人会一路出名,顺风顺水;默默无闻的人则很难出头。朋友多的人会借助庞大的人际网络结交更多的朋友,朋友少的人则愈发孤独。优秀的人因为良好的习惯会变得更加优秀,堕落的人因为坏的习惯而更加堕落……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一定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要努力使自己一开始就处于有利位置。
第二,让别人知道你有价值。
如果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就要让别人知道。但即使你确实有价值,还是可能遇到尴尬:别人会认为你是为了证明自己在自卖自夸。
这样势必会导致别人开始讨厌你,对你的建议更加疏远。那如想向想别人推销自己,聪明人怎么做呢?
一家著名外资企业,欲招聘高层管理人员,丰厚的薪水、优越的待遇吸引了众多人士前来应聘,其中不乏博士、硕士,也有原本就是外企员工的。但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最后胜出的却是一位只有大专学历、也从来没有外企工作经历的“无名小卒”。在谈到何以制胜时,这位先生道出了他的“法宝”:同行中的资深人士某某某,在我的简历上写了一句推荐我的话。
这就是我们要介绍的第一个方法:让别人(不包含自己的亲属,如爸爸、妈妈)为自己做广告。对这一方法很多演说家、作家及演员表示赞同。让别人告诉他人你是有价值的,对说服他人接受你的建议有很好的效果。不过为了避免过犹不及的境况,找的这个别人最好是真心为你说话、真正喜欢你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才会自愿为你做广告,而不过分吹嘘。当然,如果你身边确实缺少这样的人,可以花钱找一个。
也许你心里还有些顾虑:别人在知道情况后,会不会认为,因为你付了钱给他,他才为你做广告?这点你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几乎没有人会用情境归因(例如利益上的交往)来解释他人的行为。心理学家称这种判断偏见为基本归因误差。
基本归因误差也被称作基本归因偏差或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即使非常强大的环境力量在起作用时,人们仍然表现出以行为个体的特征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倾向,即这种只重视性格因素而忽视情境因素而造成的对行为解释的偏颇倾向。如:当销售代表的业绩不佳时,销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而不是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杰弗里·菲佛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人们用基本归因误差看待他人行为确实存在,这正说明了通过第三方来肯定你的能力,对别人具有说服力。
在实验中,杰弗里·菲佛要求参加实验的人假设自己是一位编辑,正审核某位知名作家的作品。杰弗里·菲佛要求他们读部分文章前言,其中一组参与者读的是由第三方转述的作家生平成就。另一组参与者读的则是作家自己的描述。杰弗里·菲佛研究发现,前一组比后一组参与者更加喜欢该作家。这也证实了基本归因误差确实存在。
可见,让合适的第三方为你做广告,对自我推销很有帮助。所以,当你来到某个陌生的城市,准备在那里大展拳脚,最好能通过他人之口把你介绍给某家公司。办法就是,你自己准备一份自我简介,不需要面面俱到,但你的背景、学历必不可少,这会让公司管理者觉得聘任你不是浪费钱。当然在自我简介中加入取得的成就就更妙了。
同时,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作为用人单位,它最希望的就是招聘到的人能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能出色地胜任本职工作,它不需要更多的高深理论,也不需要夸夸其谈。学历也罢,工作经验也罢,都只不过从侧面证明你有这个能力,但都不如直接拿出实实在在的方案来。在应聘前下番工夫做番调查,对公司的情况有所了解,然后对症下药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能获得应聘单位的“芳心”。
其次,没来单位就已开始“工作”了,很容易获得应聘单位的好感,他知道你是真心的、忠诚的,在情感的天平上无疑会倾向于你。
第三,不要等待,一定要行动。
记得在网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名叫西尔维亚的美国女孩,她的父亲是波士顿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母亲在一家声誉很高的大学担任教授。她的家庭对她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从念中学的时候起,就一直梦寐以求地想当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她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才干,因为每当她和别人相处时,即使是生人也都愿意亲近她并和她长谈。她知道怎样从人家嘴里“掏出心里话”。她的朋友们称她是他们的“亲密的随身精神医生”。她自己常说:“只要有人愿给我一次上电视的机会,我相信一定能成功。”但是,她为达到这个理想做了些什么呢?其实什么也没有!
她在等待奇迹出现,希望一下子就能当上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西尔维亚不切实际地期待着,结果什么奇迹也没有出现。谁也不会请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节目的主管也没有兴趣跑到外面去搜寻天才,都是别人去找他们。
另一个名叫辛迪的女孩却实现了西尔维亚的理想,成了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辛迪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她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成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她不像西尔维亚那样有可靠的经济来源,所以没有坐在家中等待机会出现。她白天去做工,晚上在大学的舞台艺术系上夜校。毕业之后,她开始谋职,跑遍了洛杉矶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每个地方的经理对她的答复都差不多:“不是已经有几年经验的人,我们不会雇用的。”但是,她不愿意退缩,而是不断走出去寻找机会。她一连几个月仔细阅读广播电视方面的杂志,最后终于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女孩子。辛迪是加州人,不喜欢北方。
但是,有没有阳光,是不是下雨都没有关系,她希望找到一份和电视有关的职业,干什么都行!她抓住这个工作机会,动身到北达科他州。
辛迪在那里工作了两年,最后在洛杉矶的电视台找到一份工作。又过了五年,她终于得到提升,成为她梦想已久的节目主持人。
为什么西尔维亚失败了,而辛迪却如愿以偿呢?
因为西尔维亚在10年当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机会;而辛迪则是采取行动,最后,终于实现了理想。
梦想和现实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你只想等待,即使只有一步之遥,久而久之也会成为很远的差距。有梦想,而不付诸实践,那你的梦想就是空想,你也是一个空想主义者。与其这样,不如豁出去,大干一场。只有永远积极地创造机会的人,才最有可能成为机会的宠儿,所以,我们应该相信,生活中其实还是会有奇迹出现的,关键就看我们在奇迹出现之前都做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