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问题出现了,首先,怎么样才能拿到兵符,还有就是就算拿到了兵符,晋鄙要是不听使唤怎么办?不是有句话叫做“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吗?
对于这些问题,侯赢早就有了打算,他说当今魏王枕边红人如姬,因为当年自己的父亲惨遭杀害而郁郁寡欢,信陵君要是帮她报了杀父之仇的话,她肯定会为他偷到兵符。另外,为了防止晋鄙不听使唤,他还向信陵君保举了一个名叫朱亥的大力士,在关键时刻让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
信陵君依计行事,结果如姬真的为她偷到了兵符。可是到了邺的时候,晋鄙却对信陵君产生了怀疑,于是朱亥看着信陵君的眼色,一举击杀了将其击杀。
晋鄙一死,全军上下自然听从手持兵符的信陵君号令。于是,信陵君精选士兵八万开往前线。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才将秦国击溃,解除了邯郸之围。从此,信陵君名满天下,可魏国他是再也回不去了,于是便交还了魏国的兵权,常年留住在赵国。
趣味链接:鸡鸣狗盗
相传,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当时号称是宾客三千,也是一位名满天下的人物。一次,为了摆脱秦王的软禁,就让他的手下做出了“鸡鸣狗盗”的事情,所谓“鸡鸣狗盗”,便是偷东西,学鸡叫。世人皆称,孟尝君手下都是能人,可是唐代的韩愈却此事而感到不齿。他认为孟尝君浪得虚名,手下尽是些鸡鸣狗盗之士,借以讽刺朝中那些没有本事而徒有虚名的人。
墨攻--一场演习平战乱
墨子,姓墨,名翟,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的和平、平等思想,于是,当他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的时候,便心急火燎的前去劝阻。
墨子来到了楚国之后,便诚恳的对楚王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物产丰富,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地瘦民穷,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抢人家的破旧车子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的绣花绸袍,去抢人家的破衣烂祅呢?”
楚王听了之后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却并未打算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原来,楚国出了一个能工巧匠叫做公输般,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鲁班。他为楚王献上了一种攻打城池的新工具叫做云梯。这云梯因为很高,看起来可以深入云端,因而得此名。而楚王坚持要攻打宋国的另一目的,也是想拿宋国“试刀”。
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墨子便说,我看这云梯也不见得好使,如果大王不信的话,我们可以进行一次简单的演习。
楚王对墨子的话颇感兴趣,于是便叫来了公输般,让他操作云梯和墨子较量一下。于是,墨子把自己的腰带解下来,在地上围成城墙的形状,拿些筷子什么的当作守城的器械。公输班拿些小木条、小木块代替云梯、撞车、飞石等,当作攻城的武器。尽管公输般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是都被墨子用防御的武器击退了。结果,公输般进攻的办法都用完了,但是墨子的防御措施还有不少没用上。
公输般因为新发明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感到非常的生气,于是丢下话来:“别高兴的太早,我自然还有对付你的方法,只是我不说。”墨子微微一笑,说:我“你对付我的方法还是不管用,只不过我也不说”。这样一来,倒把楚王弄糊涂了,忙问怎么回事?墨子便回答道:“公输班对付我的办法就是杀了我,这样就没有人能够破他的云梯了。我我对付他的办法就是在我来之前,已经吩咐我的三百弟子前去了宋国,所以就算我死了,他的云梯还是不管用。”
楚王听了墨子的话以后,彻底的泄气了,于是攻打宋国的计划也就泡汤了。就这样,墨子破了公输班的云梯,而阻止了楚、宋两国之间的战争。
趣味链接:木工的祖师爷鲁班
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明,曾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后来发现由于缺乏相应的工具,人们的工作效率非常的低。于是,在他的潜心研究之下,发明了很多一直沿用至今的木工工具,如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由于成就突出,后世的建筑工匠们就把他尊为“祖师”。
完璧归赵--蔺相如力抗秦昭公
战国时期,赵国不知从哪里得到了一块美玉,叫做和氏璧。结果,这个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秦国的大王秦昭公耳朵里。于是,秦王就派人到赵国说,愿意用十五个城池了换这块美玉。
赵惠王一听很是着急,他知道秦国是虎狼之国,要是把和氏璧交给了秦王,秦王肯定不会给他十五个城池;可要是不给的话,就会得罪秦国。就在这个进退两难的时候,赵王手下一个叫做蔺相如的人说,自己愿意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而且不会让秦王占了便宜。赵王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便让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秦昭公拿到了和氏璧之后,笑的合不拢嘴,可是却只字未提要给十五个城池的事情。蔺相如一见如此,便对秦昭公说,这和氏璧堪称完美,可是却有一点美中不足之处,我来只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交给了他。蔺相如一拿到玉璧,就往后退到一棵大柱子旁边,不卑不亢地说:“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和氏璧送来,可是秦王却没有交换的诚意,既然如此,我便将和氏璧带回去。要是大王您要是硬来,我就将我的脑袋和这块玉璧一同撞碎!”说着,举起玉璧,就要往着柱子上撞。
秦王生怕蔺相如一时冲动,就连忙赔礼道歉,并叫人拿过地图来,说要把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知道这是秦王的缓兵之计,想乘他看地图的时候,抢走和氏璧。于是,他便要求秦王沐浴斋戒三日,以示诚意,才肯将和氏璧给他。秦王无可奈何,只好答应。
蔺相如和一般随从回到住处后,就对随从们说,秦王毫无诚意,必定不会信守诺言,要是把和氏璧给他,不但什么都得不到,弄不好性命也得丢在这里。于是,就命其中的一个人打扮成做买卖的模样,带着和氏璧从小路回到了赵国。
三日之后,秦王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准备接收和氏璧。可是这个时候,蔺相如却对秦王说:“秦国自穆公以来有二十多位君主,可没一个是讲信用的,我担心受大王的欺骗,已经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秦王大怒,就要斩了蔺相如和他的一班随从。可是蔺相如却从容不迫的说:“赵国是弱国,不敢欺瞒秦国,只不过要是秦国要是想强抢和氏璧的话,那么赵国的子民必定誓死相抗。若您真诚意交换,不妨先割给赵国十五座城,赵国得到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王非常的愤怒,可是见蔺相如视死如归的样子,心想杀了他也没用,还落下了个恶名。于是就把蔺相如放回去了。
蔺相如“完璧归赵”,既保住了和氏璧,要不至于让秦国有借口攻打赵国,因而名声鹊起,为全国的人民所称颂。
趣味链接:和氏璧
相传,和氏璧在被雕琢之前是一块毫不起眼的璞石,楚国一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之后,看出了它的潜在价值,于是便将它献给了楚王,可是楚王的工匠有眼无珠,说它不过是块石头,结果,楚王就以欺君之罪斩了卞和的左腿。后来新王继位之后,卞和又去献宝,可却被斩去了右腿。到楚文王即位后,卞和不敢再献宝了,整日在上脚下痛哭,可恰好被文王看见了。文王问清了缘由之后,便命人剖开璞石,发现果然是内有乾坤,仔细雕琢之后,变成了后来的和氏璧。
商鞅变法--秦国开始走向繁荣富强
战国时期,秦国在孝公继位之前,因为地理偏僻,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远比不上赵、韩等国。秦孝公为了改变这种平穷落后的面貌,决定广泛招揽人才,寻求富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