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关注领袖和政治,而现在更关注商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竞争力不在政治而在企业的创造力和通过企业对于中国社会的重新塑造。当商业的地位被确立之后,写作商业成了功课,所以,企业出书也是社会价值转型过程中很自然的事情。
当然,这种现象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半好,一半不好。好的是把它当成一种经验来推广,这是好事情;不好表现为盲目跟风,好多中小企业,一看像海尔这样的知名企业出书,也就跟着出,但往往不是专家出书,和实际有很大的出入。像这样的书需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学者一起出,出一本经典的、有价值的书。
诡计分析: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则把企业出书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由企业请一些普通写手,按模块化方式写作、编辑,完全仰承企业鼻息,通篇皆为歌功颂德。第二类则是诸如《联想风云》等书,作者有一定的水准,写作过程中也查阅了很多资料,内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现今市场所缺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史书,也即第三类。第三类书需要作者具有渊博的管理、经营、政治学识,对企业管理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写作过程中,站在客观的角度,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论详细调查,冷静分析。第四类书则需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总结出对行业、乃至对全社会都有意义的典型模式。
上海社科院孙琴安认为,企业出书的实质是种炒作、是种变相广告。这类书的出现,其实是出版行业市场化进程中的正常产物,对企业、出版社、作者都是件好事。但出版行为应遵循一定的道义准则,这类书中宣扬的诸如“绝对服从”等思想对读者,尤其对学生群体的影响是否有利值得商榷。同样作为一种投资,企业是否可以将眼光放得更远些,不要局限于企业史书,支持一些受市场欢迎的优秀读物的出版可以为企业营造更好的社会形象。
可以看出,引起非议的并非仅是企业出书本身,而是企业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在铺天盖地的强势宣传中有意误导读者的行为。随着新一轮企业出书高潮的到来,关于企业出书的争论也会持续下
消费指南
企业出书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是资金不愁。与企业的经济实力相比,图书出版、宣传推广等整个过程的资金是微不足道的;其次是渠道不愁。以企业已有的知名度作为市场铺垫,以企业自己包销作为主要发行方式,图书的销售至少可以达到稳赚不赔。但企业出书的劣势也是明显的,过度夸大的宣传让读者产生本能的排斥,如何把握这个度,值得相关业者深思。
诡计14:著名商标,没听过
在一般人眼里,著名商标肯定是浸淫市场多年而且有自己的足够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品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很多行业,类似的XX著名商标都可以通过交易(而且一般费用不大)而获得。当然,对于很多的真正的知名品牌来讲,这些工作是不屑于做的,因为他们感觉完全是三脚猫的功夫。
情景再现1:
“有个自称是中国名牌产品市场保护委员会的组织最近一直向我们推销‘中国著名品牌’,说只要我们交上6800元钱就能办。”近日,本市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向某报社反映。该社记者今天调查发现,“中国名牌产品市场保护委员会”的身份很神秘。
赵先生是城阳某企业的负责人。这个月,他多次接到一个自称是“中国名牌产品市场保护委员会”的组织的电话或传真,对方让他填写一份“中国著名品牌”企业的申请表,只收6800元的宣传费就可入选。3月31日,正准备给对方汇钱的赵先生无意中发现,在该组织去年评定的2005年度中国著名品牌企业名录中,前几天刚被曝光的“锅王胡师傅”的生产企业———浙江金威实业有限公司也在其中!赵先生打起了退堂鼓。
诡计揭秘1:
“中国名牌产品市场保护委员会”是什么组织?其认定的“中国著名品牌”有无权威性?记者从市质监局、工商局了解到,两部门均未听说过这一组织和这一荣誉,“国家目前评定的只有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两部门的人士均如此表示。记者随后向国家有关部门求证,也得到了同样的答复。
市质监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经过授权的评比目前都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对于收取费用的评比,企业不要盲目去参加。
情景再现2:
在北京一家建材市场,笔者看到板材区几乎家家的招牌上都印着“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标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十环认证”。当笔者作为消费者询问其中一家商户,是不是他销售的所有产品都通过了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该商户表示,招牌上的标志,只是装饰,但其经销的某著名品牌的大芯板的确通过了该认证,并向笔者出示了该品牌的检测报告。
在家具区和地板区,笔者则看到了不少“绿色产品”、“绿色建材产品”、“绿色环保产品”等证书,颁发单位有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中国建材协会、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等。在厂家的产品介绍上,类似的证书也是层出不穷。
诡计揭秘2:
笔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关于产品环保性能的认证,含金量最高的就是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认证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这是唯一一个由环境保护部持有的环境认证标志。
环境保护部环境认证中心产品部高级检查员刘清芝说,目前市场上只有3C产品认证是强制性认证,其他的认证都是自愿的,但是,只有“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是由环境保护部持有颁发的,其他的认证标志都属于认证机构。此外,认证的含金量也跟认证的标准有密切关系。
当笔者问及“市场上究竟是否存在绿色认证产品”时,刘清芝强调,“证明绿色是要有标准的”。她认为,绿色产品不能等同于合格产品,市场上很多认证的标准都是2002年7月份开始执行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10项国家强制性标准》,也就是说只要是合格产品就一定能通过这样的认证,但在消费者心目中,绿色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性显然是要高于合格产品的,“合格生并不意味着就是三好生”。据了解,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标准不仅有产品标准,而且还有合同标准、现场实施标准,其中产品标准比国家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家具的认证中,除了要看甲醛、重金属含量外,还要考察单独组成成分,如板材、纺织品、油漆、填料、黏合胶等。
情景再现3:
长春市民王女士最近遇上一件奇怪的事:“中外驰名品牌”竟没有起码的产品入市必需的“QS”标志!
让她难以理解的是,“琦琦”日式面包,连进入市场的资格都没有,又何来的“中外驰名品牌”、“中国著名品牌”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中外驰名品牌”、“中国著名品牌”的标识,是该面包生产厂家花钱买来的。同时,记者从认证机构得知,花6800元就能把“中外驰名品牌”买到手。
花钱买来的“中外驰名品牌”是否权威?认证机构有无认证资格?在记者调查过程中,一个个疑团背后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两个奇怪的标志
一种没有经过质量安全认证的食品,是如何被冠以“中外驰名品牌”、“中国著名品牌”的名头的?
“琦琦”日式面包的生产厂家——汕头市嘉利好食品有限公司行政部的负责人,通过电话接受了记者采访。该负责人称,“‘中国著名品牌’和‘中外驰名品牌’这两个标,是我们从深圳的一个调查公司买来的。”
当记者询问这两个标是否权威时,该负责人表示,“当时没想这么多,这个机构当时主动给我们打电话,说网上调查我们的产品销售得好,可以获得这项认证。把钱寄给他们后,这个机构就给我们发了这两个证书。”在谈到购买两个标的初衷时,该负责人称,“当时购买这两个标,是为了装饰产品的包装,吸引顾客注意。”当记者追问这家调查机构的具体名称时,该负责人称,已经想不起名称,并拒绝透露购买两个标所花费的金额。
诡计揭秘3:
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了中国名牌产品市场保护委员会深圳办事处(简称深圳办事处)的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中国著名品牌”和“中外驰名品牌”的申请费用均是6800元,证书的有效期是2年,到期后可续申请,6800元的费用需另外再交。面对记者对机构权威性的质疑,深圳与北京两地办事处负责人的回答明显不符。“我们原来和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国家质监局下属单位,“中国名牌”认证机构)是一家,后来我们分出来了。”深圳办事处的负责人说。
30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负责人高勇通过电话告诉记者,“中国名牌产品市场保护委员会不是从我们这里分出去的。”
这家机构的身份究竟是什么?通过该机构传真给记者的申请表,似乎可以看出些端倪。收款人开户名与收款单位印章是一个名称:深圳名保委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作为共同的认证单位——中国品牌调查统计中心,没有出现在申请表的收款单位的位置上。“中国品牌调查统计中心是我们的协办单位,实际我们才是主办单位。”深圳办事处的负责人如是说。国家认证不收费用。
认证究竟需不需要收费?30日,省工商局商标监管中心的工作人员的回答很明确,“认证不收费用。”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吉林省著名商标”、“中外驰名商标”的申请都是免费的。同时,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负责人高勇也在30日作出回应,“我们认证的‘中国名牌’是不需收取费用的,具体细则可咨询所在省、市、自治区的质监局,把申请材料上报地方质监局即可。”
诡计分析
号称XX著名商标的品牌大部分属于刚上市不久的新品牌,因为消费者对他们了解太少,一般不会轻易选择和购买这类品牌,因此为了打破消费者的认知坚冰,这些企业就愿意花费5千到1万的投资去获得一块价值不菲的著名商标“荣誉”!当然这对于打破消费者的认知盲区有一些帮助。虽然这样的荣誉一般根本不需要任何的检测机构的检验,也不需要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调查,因此是直截了当,操作简单。是一些小企业进入市场,提升品牌的良好选择
著名商标有自己独特的供应链体系,而且他们能够做的天衣无缝。在市场中他们确实能够起到鱼目混珠的效果,但是中国的最知名品牌荣誉现在有三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免检产品。后来又为了扶持中国知名品牌走向世界,评选了“中国世界名牌”。对于一二级市场的消费者比较容易区分这两者的差别,但是对三四级市场和农村市场的老百姓来讲,感觉到著名品牌近乎中国名牌了。导购员介绍的时候就一句话可以搞定消费者“这是名牌产品”。所以,对中低端品牌的市场开拓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消费指南
中国官方的品牌荣誉只有三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免检产品,其他所谓的著名品牌、官方认证等等都并非是权威机构的评选,不能起到第三方监管的目的,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对待所谓的著名品牌,著名商标。记住一句老话:只有产品本身是最核心的!
诡计15:洋“国籍”的“土特产”
在国人把目光一齐聚向打假、维权的时候,一些善于以假乱真的“洋品牌”或许已经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微笑。它们拥有外文名字,它们的身世如同无法破译的密码,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高贵的身价。一件“洋皮具”,售价可达上千元;一件“洋衬衣”,售价也可近千元。
“洋品牌”,在北京的各大百货商场、专柜四处可见。有的虽然是国内生产,但牌子是莫名其妙的外文,似乎仍然暗示着自己不凡的品位与地位。这些“洋品牌”都是真的吗?这其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国际品牌?
情景再现1:
国品牌皮尔·卡丹是最早打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服装名牌之一,但它在中国却长期遭受“仿冒”之苦。直到今天,人们对在大商场售卖的皮尔·卡丹产品仍心存疑虑。
在位于王府井的北京百货大楼一楼皮具专区前,“PierreCardin”标志的皮尔·卡丹专柜格外惹人注意,一个款式简单的女包售价为一千多元。
营业员介绍说:“品牌是皮尔·卡丹,但这些皮具是福建生产的,如果要买到真正国外生产的皮尔·卡丹,一千多元哪儿买得下来?纯进口的皮尔·卡丹皮具一个小钱包就要两三千元。”营业员还说:“这里所有皮具均为纯牛皮制成,虽然是国内生产的,但都是皮尔·卡丹品牌,皮料都是选用优质皮料从国外进口。”
在北京西单极富盛名的中友百货商场,同样在一家“PierreCardin”皮尔·卡丹女装专柜,展示着一排排高档女士成衣,每件成衣售价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记者发现,专柜虽然标称皮尔·卡丹品牌,但产地却是“北京”,销售公司为“北京东方绮丽服装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对此,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北京代表处的施小姐说:“中友百货和北京百货大楼的皮尔·卡丹皮具专柜和皮尔·卡丹女装专柜确实是皮尔·卡丹品牌的商品,而法国皮尔卡丹国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则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诡计揭秘1: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主任王前虎说:“现在很多商品穿上外国衣服,售价就可以飙升好几倍,这其实也跟很多消费者盲目崇洋媚外的心理有关,这就令一些商家抓住消费者这个心理当做商机来利用。有些消费者信奉‘贵的就一定好’,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在购买洋品牌的时候,还是更要注重产品的性价比,货比三家,而不是盲目崇拜品牌。现在有些国际品牌确实经过了市场的考验,但也有很多所谓洋品牌是炒作出来的,这样对于整个市场和消费者都非常不公平,导致很多消费者花了不值得花的钱。”
情景再现2: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河西巷的银河商城,汇集了众多的国际品牌服装、箱包,一位经营“LV”皮包的销售人员表示,LV皮包的售价在8000到1万元,而她的皮包是LV的“副品”,所以价位较低,在200元左右。
而在台州繁华商业街道的专营店和批发市场,这样来自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地的著名品牌比比旨是,其中不乏“华伦天奴”、“阿玛尼”、“LV”、“古奇”这样的品牌。但仔细比较会发现,这些品牌的商标与上述著名品牌有着细微的不同,而几乎所有品牌都会表示自己的产品是由国际著名品牌监制,并得到了授权。
诡计揭秘2:
根据调查,江浙一带很多专门机构都为企业提供海外注册的“一条龙”式服务,而这类“授权”方式在台州较为普遍,获得“国际著名品牌”监制和授权的手段为极简单。
浙江温岭一位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就可以帮助公司完成在香港、英国、法国、美国等地的注册业务,公司只需提交股东的身份证复印件和注册的公司名称,18天后就能领到注册署签发的注册证书以及公司章程。
这位工作人员表示,该机构去年就办理了十几起到海外把著名商标注册成公司名的案例,“取得了较好的‘双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