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铁饭碗”的思想在中国都是根深蒂固的。20世纪80年代,虽然已经改革开放很多年了,“铁饭碗”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依然还是大多数人羡慕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大多数当代人的眼中,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一个好的单位或者部门工作,那么就如同捧着一个打不破的铁饭碗,一生都可以衣食无忧,生活幸福。而且“官本位”思想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所以,史玉柱年纪轻轻就能在省委大院“捞”个处级,无疑就是有了牢靠的“铁饭碗”。可以说,在所有人看来,此时摆在史玉柱面前的绝对是一幅极其美好的蓝图,他完全有理由对自己的辉煌前程感到知足,并牢牢地抓住这个机会。但是在史玉柱看来,能不能“捞”到个一官半职并不是最重要的,唯一让他感到兴奋的其实是到深圳读书的宝贵机会。
不管何时,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都堪称中国改革的先河,而当时也不例外。当时的深圳大学虽然成立的时间还很短,但是学生的精神面貌却跟内陆省份有着天差地别,整个学校都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学生和老师思想都比较开放,而且经济头脑也都异常活跃。
在深圳大学,史玉柱所学的专业是软科学,也就是数学和经济的结合,把数学应用到经济研究上面去。而作为导师的副省长一个学期来学校上课的次数是屈指可数的,其他的时间基本上都是由自己支配。恰巧当时学校里非常流行搞勤工俭学,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都会不同程度地搞一些兼职。而作为研究生的史玉柱,通过联系之后,很顺利就被安排在软科学系里面做助教,一边学习,一边利用空闲的时间帮老师们改改卷子、作业。
虽然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比较保守的时代,但是深圳大学已经相当开放,而且经常还会有外面的人来学校办讲座。而史玉柱也有幸听了一场四通公司总经理万润南的讲座,当时万润南的讲座题目是《泥饭碗比铁饭碗更保险》,主要就是谈四通是如何创办的,而且他还将四通比喻成一个“泥饭碗”,同时他也指出了“泥饭碗”比“铁饭碗”变成“金饭碗”的机会更大。这个普通的讲座不仅深深地触动了史玉柱,而且让他第一次经历了商业思想的洗礼,从而在心中萌生了要自己创办企业的理想。
后来,史玉柱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了很多关于国外经济方面的书,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市场经济肯定会成为中国未来的主流。但是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就当时的政策来说,对市场经济方面的限制还是很苛刻的。
那时候的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整个社会风气就是大家都在做生意、挣钱。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处这个环境的史玉柱也很难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临近毕业前夕,史玉柱也开始学着经营一些小生意了,虽然赚到的钱并不多,但是这对他后来进行创业的影响却是非常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