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受寒而引起筋拘急的,就会令眼闭合;因受热而导致筋驰缓的,就会使眼无法张开。颊筋受寒,就会牵引颊部,使口张开不能闭合;颊筋受热,就会使筋驰缓舒张、无力收缩,以致口角歪斜。
本篇要点
一、叙述了十二经筋的起止点与循行部位。
二、列举十二经筋的主要病候和治疗方法。
足太阳膀胱经的筋,起于足的小拇趾,上行并结聚于足的外踝,再斜行向上结聚于膝部;循行于足跗下,沿足外踝的外侧,结聚于足跟,又沿足跟上行而结聚于膝腘内。它另行的一条支筋,结聚于腿肚的外侧,上行进入腘窝的内侧缘,与前一支筋并行,上结于臀部,再上行经过脊柱两旁,至头项;由此分出的支筋,另行入内并结聚于舌根。其直行的支筋,由项上行而结聚于枕骨,再至头顶,然后下至眉上,结聚于鼻的两旁。由鼻分出的支筋,像网络一样围绕而上至眼泡,然后向下结聚于颧骨处;又一支筋,由腋后外侧,上行而结聚于肩骨禺穴处;另一条支筋,由腋窝,向上出于缺盆处结聚于耳后完骨部;还有一条支筋,由缺盆部另出,斜行向上出于颧骨部。由本经筋所引起的病证表现为:足小拇趾及足跟疼痛,膝腘部挛急,脊背反张,项筋发紧,肩不能抬举,腋部牵扯缺盆部辗转疼痛,肩部不能左右摇动。治疗时应用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
针刺的次数以病情好转为度,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称为仲春痹。
足少阳胆经的筋,起于足的无名趾端,上行而结聚于外踝,并沿着胫骨外侧,向上结聚于膝部外缘;其支筋,另起于外辅骨,上行至髀部时,分为两支,其行在前面的,结聚于伏兔之上,行在后面的,结聚于尻部;它的直行筋,上行至肋下空软处,再至腋部的前缘,夹胸旁乳部而结聚于缺盆;又一直行筋,向上出于腋部,经过缺盆,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沿着耳后,上抵额面,在头顶上相交,再下行到颔部,然后又向上结聚于颧部;另有一条支筋,结于眼外角,为眼的外维。本经筋所发生的病症表现为:足的无名趾抽筋牵引至膝的外侧,膝关节僵直,膝窝里的筋拘紧,并牵引到前后的髀部和尻部,又向上牵及肋下空软处和软肋部疼痛,再向上牵引缺盆部、胸旁乳部、颈部等处,使所有连结的筋都感到拘急。如果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时,右眼就无法睁开,这是因为本筋上行而过头的右面与跷脉并行的原因,另外左侧的筋与右侧的筋相连结,如左侧的筋受伤,右脚就不能活动。以上现象称为维筋相交。治疗时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情好转为度,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称为孟春痹。
足阳明胃经的筋,起于足的中趾,结聚于足背,沿足背的外侧斜行,上行至辅骨,结聚于膝的外侧,再直上而结聚于髀枢,然后沿胁部,联属于脊柱;其直行的一条支筋,向上沿胫骨而结聚于膝部;由此又分出的支筋,在外辅骨相结聚,并与足少阳经的筋相合;其直行的筋,上沿伏兔而结于髀,在阴器相会合,再向上散布于腹部,至缺盆部结聚,然后上沿颈部,夹口而行,至颧部会合后,又向下结聚于鼻部,上与足太阳经的筋相合,足太阳经的筋是上眼泡的纲维,足阳明经的筋是下眼泡的纲维;它的支筋由颊部结聚于耳前。本经筋所发生的病证表现在:足的中趾及胫部抽筋、足部颤动及强硬不适、伏兔部转筋、髀前部肿、阴囊肿大、腹筋拘急,并向上牵引缺盆及颊部,使口角突然歪斜。因受寒而引起筋拘急的,就会令眼闭合;因受热而导致筋驰缓的,就会使眼无法张开。颊筋受寒,就会牵引颊部,使口张开不能闭合;颊筋受热,就会使筋弛缓舒张、无力收缩,以致口角歪斜。治疗时可用马油膏涂擦拘急的面颊,用白酒调和桂末涂抹弛缓的面颊,用桑钩钩住口角,再将桑木炭火,放在地坑中,地坑的深度要与病人坐位的高度相等。然后用马脂温熨拘急的面颊,同时饮点美酒,吃些熏肉之类的美味,就是不会喝酒的人,也要尽量喝一点,并在患处频频按摩。至于治疗患筋病的病人,就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见效为度,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称为季春痹。
足太阴脾经的筋,起于足的大拇趾内侧的尖端,上行而结聚于内踝;其直行的一条支筋,向上结聚于膝内辅骨,再沿大腿内缘,于髀部交结后聚会于阴器,又上行至腹部,在脐部相结聚,然后沿着腹里,结聚于胁肋,并散布于胸中;其内部的支筋,附着于脊柱。本经筋所发生的病证表现为:足的大拇趾疼痛牵引至内踝痛,或抽筋痛、膝内辅骨痛、大腿内侧及脾部作痛,阴器有扭转痛感,并向上牵引脐部和两胁作痛,甚至引起胸的两旁和脊内痛。治疗本病时,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见效为度,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为仲秋痹。
足少阴肾经的筋,起于足小拇趾的下方,与足太阴脾经的筋合并后,沿内踝骨的下方斜行,结聚于足跟,又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筋相合而上行,结聚于内辅骨下,并在此与足太阴经的筋合并,再沿着大腿的内侧上行,结聚于阴器,然后沿脊内,夹脊柱骨上行至项,结聚于枕骨,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筋相合。
本经筋所发生的病证表现为:足下转筋,以致本经筋所到之处都疼痛、抽筋。病在足少阴经筋的,以痫证、拘挛、痉证为主要症状;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病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所以患阳病则项背拘急,腰向后反折而身体不能前俯;阴病则腹部拘急,身体就不能后仰。治疗本病时,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情好转为度,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病在胸腹内的,可用熨法、导引、汤药来治疗。如转筋发作次数过多而病情危重的,就为不治之症。这种病称为孟秋痹。
足厥阴肝经的筋,起于足的大拇趾上,上行而结聚于内踝之前,再上行沿胫骨结于膝内辅骨的前方,然后沿大腿内侧,结聚于阴器,与其他经筋相联络。本经筋所发生的病证表现为:足的大拇趾疼痛牵引内踝前疼痛、内辅骨痛、大腿内侧痛并且抽筋、前阴功能障碍。如伤于房室,就会导致阳痿;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伤于热则阴器挺长不收。治疗本病时,应该行水以治厥阴之气,如属抽筋疼痛之类的病证,就应用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情好转为度,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称为季秋痹。
手太阳小肠经的筋,起于手的小拇指的上端,结聚于手腕,再沿前臂内侧上行,结聚于肘内高骨的后方,如用手指弹拨此处的筋,小指就会有酸麻的感觉,再上行入内结聚于腋下;它的支筋,向后沿腋窝后缘,上行绕过肩胛,经过颈部,出于足太阳经筋之前,结聚于耳后完骨处;由此处分出的支筋,进入耳中;其直行的筋,于耳上出,下行结于颔部,又上行联属于眼外角。本经筋所发生的病证表现为:手的小指疼痛牵引肘内侧高骨后缘疼痛、沿臂的内侧至腋下及腋下后侧都疼痛、肩胛周围及颈部疼痛,并引起耳中鸣痛,牵引颔部使眼睛无法睁开,要过许久才能看东西;若颈筋拘急过甚,就导致筋痿、颈肿等症。颈部受寒热之气而发病的,应用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见效为度,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
如针刺后肿仍不消除,就再用锐利的针刺治。这种病称为仲夏痹。
手少阳三焦经的筋,起于手的无名指端,结聚于手腕,沿臂上行并结聚于肘部,再向上绕臑的外侧,行至肩部,然后至颈部与手太阳小肠经的筋相合。它的支筋,由曲颊部深入,系于舌根;另有一条支筋,上行于曲牙,沿耳前,联属于眼外角,再向上经过额部,结聚于额角。本经筋所发生的病证表现为:经筋所过之处,出现疼痛、抽筋、舌卷等证。治疗时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见效为度,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将这种病证称为季夏痹。
手阳明大肠经的筋,起于手的食指之端,结于腕部,沿臂上行并结于肘部的外侧,再经过臑部而结于肩骨禺;它的支筋,绕过肩胛,夹脊柱两侧而行;其直行的筋,由肩骨禺上至颈部;出于手太阳小肠经筋的前方,再至左额角,络于头部,然后下行到右额。另一条支筋,上行于颊部,结聚于颧骨部。本经筋所发生的病证表现为:本筋经所经过的部位,出现疼痛、抽筋、肩不能抬、脖颈不能左右转动。治疗时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见效为度,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
这种病称为孟夏痹。
手太阴肺经的筋,起于手的大拇指之端,沿指上行,结聚于鱼际部之后,经过寸口的外侧,沿臂内结聚于肘中,再上行于臑部内侧,进入腋下,出于缺盆,又结聚于肩骨禺前方,然后上行结于缺盆,再下行结聚于胸里,分散而贯穿贲门下部,与手厥阴经的筋相合后,下行直抵季胁。本经筋所发生的病证表现为:循行经过的部位,出现抽筋、疼痛,严重的则发展为息贲之证(息贲:五脏积病之一,因肺气积于胁下,喘息上贲而得名。症状为:恶寒发热、右胁痛、背痛、呕逆等——译注)、两胁拘急、吐血。治疗时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见效为度,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称为仲冬痹。
手厥阴心包络经的筋,起于手的中指之端,与手太阴肺经的筋并行,结聚于肘的内侧,再上行沿臂的内侧结聚于腋下,然后下行分散,前后夹胁肋;它的支筋,进入腋下,散布于胸中,结聚于贲门。本经筋所发生的病证表现为:其循行经过的部位,出现抽筋和胸部作痛,成为息贲证。治疗时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见效为度,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称为孟冬痹。
手少阴心经的筋,起于手的小拇指的内侧,结聚于掌后高骨,再上行而结于肘部内侧,进入腋下,与手太阴肺经的筋相交叉,夹乳的内侧而结聚于胸中,然后沿着贲门,向下与脐部相连。本经筋所发生的病证表现为: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而成伏梁(伏梁:五脏积病一,起于心经气血凝滞,久治不愈,以致脐旁或脐上突起如手臂之物,伏而不动,如屋梁——译注)、肘部拘急、本经筋所循行经过的部位,都会抽筋,疼痛。治疗时,应采取火针速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见效为度,以痛处作为针刺的穴位。如果已成伏梁之证而吐脓血的,为不治之证,这种病称为季冬痹。
凡是经筋所发生的病证,遇寒则筋拘急;遇热就会使筋驰缓不收,阴痿不举。背部的筋拘急就会使身体向后反张,腹部的筋拘急就会使身体前俯而不能伸直。火针是用于刺治因寒而致筋急的,若因热而致筋驰缓,就不能再用火针了。而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筋拘急时,就会出现口眼歪斜、眼角拘急、视物模糊的症状,治疗时就可用上述治法。
专家点评
十二经的循行,各有其主干及分支。手太阴肺经,主干起于中焦,出大拇指尖。分支从寸口上腕,至食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主干起于食指内侧端,入缺盆,络肺,属大肠。分支从缺盆至对侧鼻旁,交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主干起于鼻旁,沿发际至前额。足太阴脾经,主干起于足大趾尖端,止于舌本、舌下。分支从胃上膈,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主干起于心中,下膈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主干起于手小指尖端,过胃属小肠。足太阳膀胱经,主干起于目内眦,交于巅顶。足少阴肾经,主干起于足小趾下,贯脊,属肾络膀胱。手厥阴心包经,主干起于胸中,下膈,依次历络上、中、下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主干起于无名指端,下膈,依次属上、中、下三焦。足少阳胆经,主干起于目锐眦,入缺盆。足厥阴肝经,主干起于足大趾爪甲丛毛处,会于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