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年阳春三月的某日,踏着青绿我到福州江滨公园看景,那一丛丛蓬勃怒放的灿烂桃花让我着迷,沿着岸边新吐绿尖的垂柳走到细浪缓流的江畔,我看见一座小巧精美的庙宇,经向当地乡亲打听才知道,这座朴旧的庙宇就是五代闽王王审知庙。遥想当年,王审知率军入榕,就是从这闽江下游的福州江滨登陆的,故而福州百姓便在他们登陆处建庙祭祀。
王审知是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生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父亲王恁,为农种地;兄王潮,曾做过县吏;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唐末政治腐败,农民纷纷起义,声威最大的黄巢起义军也曾入闽。当时有位叫王绪的起义首领攻克固始后,闻知王潮、王审知兄弟骁勇,便邀他们入伙,这样王审知兄弟三人投奔了王绪起义军。唐中和元年(881年),王审知兄弟随大军入闽。由于王绪为人刻薄凶残,心胸狭窄,滥杀将士,凡部众中有才能者他都要找茬将其打压整肃甚至杀死。面对生存危机,王潮兄弟十分不满,挑头实行兵变,将王绪擒拿,王绪无处藏身,便自杀。将士们便推举王潮为帅。王氏兄弟本欲领军往北去护援大唐朝廷,走到沙县却被闽南百姓拦住。原来,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泉人苦之。百姓们声闻王氏兄弟是义军,希望王潮和王审知兄弟领军击败廖彦若,百姓可以在城中做内应。王氏兄弟商议后决定出兵讨伐廖彦若。这是王氏兄弟入闽后的重要一仗。王潮和王审知不敢马虎,他们加紧训练部队,派人乔装打扮潜入廖军中收集情报;然后大兵压境将廖彦若团团围住,本欲采取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迫使廖彦若缴械投降,无奈廖彦若不顾忌百姓生灵涂炭,硬要顽抗到底。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只好率领军队攻城。战斗打得十分残酷,直到第二年初才将廖彦若及其部众全部歼灭,占领了泉州府。之后,王氏兄弟派人到福州向福建观察使陈岩表示愿意服从他的领导。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福建观察使陈岩顺应民心上表朝廷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王潮又任命王审知为军队统领。这样一来,王氏兄弟就成为唐末闽地正式的官员。
这显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起义军(招安)不费枪弹而成为官员的成功案例!在这里,王氏兄弟的政治智慧可见一斑。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陈岩眼见自己身体不行,欲荐王潮代替他的位置做福建观察使,事情未办完便去世。他的女婿护闽都将范晖自称观察使留后(代理观察使),控制了原先陈岩的统治范围。朝廷不满,王潮等地方官员也不服。一来二往矛盾激化,王潮火爆脾气上来,就命令王审知出兵讨伐。王审知比较冷静,他认为最好用和平的方法解决争端,只有到万不得已才出兵,如果战争开启,必两败俱伤,还会殃及百姓。然而,王潮听不进这个意见。无奈,王审知只好加紧训练部队而出征。福州古城有良好的城防工事,此前福州城在郑镒、陈岩统治时两次大修,“恢其形势,甃之砖石”;城内将领和士兵都有很强的防守能力。王审知几次攻城,均不能破,且士兵伤亡惨重。这时支持范晖的吴越5000援军又将要逼近。王审知将战情实报王潮,提出撤兵,以图将来。王潮不准,下令堂弟王彦复和王审知组织军队再次攻城。王审知再报:提议王潮自己亲临前线督战。王潮说:“兵与将俱尽,吾当自往”!还是下死命令要求王审知攻城。王审知和王彦复知道已无退路,便组织部队再战。他们这回采取的谋略已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联络其他反对范晖的首领一起合战;在战法上,一改前几次死打硬攻的打法,采取“围城、困兵、断粮”的谋略,辅助以政治上的宣传喊话动摇敌心的攻势。范晖所部前期已耗损严重,因为没有后援,加上粮草基本断绝,战斗力明显下降,又听到王审知所部的政治宣传攻势,军心明显涣散。浙东的援军听到消息,不再往援。没多久,王审知指挥部队趁着夜色采用偷袭之法破城,从边地撕开一个口子冲入,进行前后夹击,终将福州城破。王军大胜,范晖军败后弃城而逃,被守城士兵杀死。唐朝政府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又任命王审知为副使。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王潮死去,次兄王审邽辞位,王审知代立。不久,朝廷以福州为威武军(今福建省地,领福、泉、汀、建、漳五州),拜王审知为节度使,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职),又封琅琊王。唐王朝灭亡后,五代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复拜王审知为中书令,次年封王审知为闽王,并升福州为大都督府。流传1000多年的“闽王王审知”,即源出于此。
二
解读王审知,我在字里行间品味到的是他超人的智慧和王者的大气!有智慧谋略的、才华横溢的人很多,但有超常智慧,比同代人站位更高且敢作敢为,又事业兴旺的成功人士并不多!做事需要才能更要权力,有权力才有做事平台。这是基本常识。不少权力者有做事平台也敢作敢为,却缺少气量,不够大度,事业往往做得不大。王审知不同。他有做事平台,又有超常智慧,加上做事、用人大气。这样,他的功绩就不是一点一面,而是全部——一改福建“南蛮”毁名、落后形象,全面建设福建提升福建!
保境安民。这是一个守土有责的地方大员的起码良心所在!王审知把福建地方的治安平稳列为政府执政的重要工作任务。为此,他加强武装部队建设,舍得军费投入,更新车马装备;加强军事人员训练,根据福建山海多的特征,增加山地作战训练科目和海上防卫训练教程,甚至还要求部队训练海陆协同作战课目;增加地方保安人员编制,提高安保人员素质,增强保护百姓为民服务意识。当时福建虽然统一,但境内尚有20多股独立的武装力量,既有兵匪,也有乡族保安武装,少的千人,多的数千。王审知采用招抚和打击并用的政策,以抚为主,打为胁迫;抚则将首领安排做县乡官员,收缴全部武装;打则对死硬顽抗到底者派兵围困歼灭。很快,福建就实现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和平局面。为了防御外敌的骚扰侵犯,王审知还有意在内城外筑外城,即筑罗城,加倍提高城防工事的质量。他曾两度扩建福州城。唐天复元年(901年),他令人于小城外加筑城墙;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他又令人筑南北夹城,谓之“南北月城”,面积比旧城扩大7倍多。
轻徭薄赋。在此之前,八闽王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大有人在,譬如开闽之王无诸,又如“开漳圣王”陈元光。到了王审知治闽,他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并且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通过少纳粮、少抽捐使得民众温饱有余;制订奖掖政策,鼓励乡民垦荒,围垦造田,扩大耕地面积。但王审知是八闽历史上最重视兴修水利的王者。当他在夏初看见滔滔闽江洪水泛滥,淹没庄稼,给乡民们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时,他坐不住了,组织乡民于冬闲修建闽江中段,加高堤坝,疏浚河道,便成了他的重大工作。在稻田与稻田间开挖水渠,引山泉和闽江水灌溉田地,也成为他的重要任务。
整肃吏治。治州先治吏,这是王审知的认知,也是他整顿闽地的一步大棋!他施行的吏治政策是“打压”和“举贤”并举。所谓“打压”,就是对贪官污吏与渎职者进行举报,一经查实,不论何人,坚决撤职、查办、坐狱,毫不手软。所谓“举贤”,就是不分亲疏,任人唯贤。只要有能力且清正廉洁,有事业心责任感,他都予以起用。他重用不受馈赠的贾郁,重用重视农业的颜仁郁及黄滔等人,就是实例。当时闽北时有匪患,王审知起用很能打仗的浦城人章仔钧任西北行营招讨制使,让他统领5000步骑兵,屯戍浦城西岩山,很快将匪患平定。王审知唯才是举的名声传扬到全国各地后,许多正直有为的读书人纷纷向他投奔而来,像在外地做官的翁承赞、王倓、徐寅等先后投他而来,王审知非常高兴,一一予以礼用。
荐茶贡品。现今绿荫浓郁的福州鼓山,在唐朝初年却是荒无人烟的山地。王审知做闽王后鼓励百姓垦荒,一时间山地被开垦后各种树木和植物绿遍山野。每到春光明媚的三月,鼓山上鲜花灿烂,为福州增添艳丽景色。山民们喜好茶叶,在鼓山种植了大片大片的茶林,既绿化了山地,又发展了茶叶经济。王审知好茶,尤其喜欢喝鼓山的绿茶。经王审知宣传推广,鼓山茶品种更纯净,质量大提升,声名远播,销量猛增,引起皇家关注。后鼓山茶由王审知推荐而被皇室列为贡茶,同时在市面上的销量也由原来每年不足千斤跃为年销售数量达万斤。
扩建西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南宋杨万里此诗吟的虽说是杭州西湖,但用于福州西湖同样贴切。今天人们在福州西湖上泛舟摇船,看着那清粼粼的湖水中的人船倒影,好不惬意舒心!谁能想到,能有这种诗意化的旅游休闲生活,与当年王审知扩建疏浚福州西湖密不可分。遥想当年,福州西湖小得像个潭,污泥烂浆在盛夏的酷热阳光下散发着熏天臭气;浊水里散落着几棵青蓝荷叶,却掩映不住淤泥泛起的破败景象。王审知爱美,见不得湖水滞堵,闻不得臭气熏人。他下决心组织力量治理西湖,清除污泥浊水,将湖堤加高,将湖面拓宽,将湖底挖深,使湖水畅流;又在湖岸上植种花卉树木,把西湖打扮得清新亮丽!
发展渔业。王审知在渔业生产上的突出贡献是建造海堤和鼓励海上养殖。这在此前的福建历史官员中尚未见到记载。福建有着辽阔的海岸线,海域面积比陆地面积还大。沿海渔民在远古时代就已在海上讨生活,乘着木船舢板出海捕鱼捞虾的渔民比比皆是。然而,福建风灾频繁,强劲台风呼啸而起时,沿海房屋大片被毁坏,村庄被淹没,船只被冲毁,近海养殖荡然无存。一向关注民生的王审知内心的焦虑难以言表。他在财力困难的情形下,挤出银两并征调民工兴建海堤,几年间先后建起了福清祭苗墩海堤、长乐海堤和连江东湖等。他还鼓励沿海渔民发展近海养殖业。那时节,海面舟楫往来频繁,片片白帆在海上飘荡;尤其渔排连成十里块状,海带、紫菜和对虾的养殖产量剧增;岩石凸礁及砑洞间遍布星星点点的攒动人头,那是养殖牡蛎和采挖海蛎的老人孩子。
发展外贸。王审知鼓励发展渔业和农林业、种植业,很快物产丰富,市场繁华,这迫使他不得不将商业的建设和边贸外贸的发展当做大事来抓。他在福、泉、漳、汀、建各州城内建立商业网区,供市民商贸交易,公平买卖;在乡村,他推广集市圩日,为乡民买卖交易提供方便。最重要的是,为了发展外贸,王审知先是修建福州港口,通过海上交通将福建的产品输送外地甚至外国;见福州港吞吐能力有限,便在福安地区新建外港——甘棠港,翻倍增加海运量,使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王审知还撤除海上关卡,免除海运苛税,故而贸易额不断扩大,地方财政收入增加,民众生活相对安定。王审知又让他的侄子王延彬治理泉州,使海上贸易发达兴旺起来,被人们尊称为“招宝侍郎”。
兴办学校。作为中原人,王审知对汉唐文化酷爱至深。一旦有了条件,他就倡导政府办学。他在福州大兴“四门学”(国立学校名称),以教闽士之秀者;又在各地广设庠序(古代指学校),要求适龄孩童上学读书、识文断字;又组织一批学术界人士,搜集整理前古文献,使闽中文教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王审知还笃信佛教。在他主政福建时,投入大量资金兴建或修复的佛寺达200多座;还铸造金铜大佛,用金字缮写四藏经送入泉州名胜开元寺。
《福建历史文化名人辞典》对王审知的评价是:“筑罗城、轻徭赋、置冶炉、兴水利、筑海堤、开海港、迎商贾、招贤能,广设庠序,建四门学,扩修庙宇,使闽全境发展!”
三
历史书上曾对王审知有过描述,说他:为人状貌雄伟,隆准方口,常乘白马,军中号“白马三郎”。从这个描述中我们可知王审知长得人高马大,十分彪悍神勇。关键是他能打仗并多有辉煌战绩。王潮死后,王审知请他二哥王审邽接任。他二哥非常知趣,说他能力、战功及威望均不如三弟王审知,一定要王审知接任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主政福建后,政治上逐渐成熟,政治智慧高于常人。朱温建梁之后,承认王审知的闽政权。一为笼络他,二是用他牵制杨行密。是时,杨行密据有江淮地区,他对王审知拉拢引诱,为的是有朝一日打下梁朝。王审知身处政治旋涡的风口浪尖,却十分清醒,他明白他是后梁朝廷承认的闽王,绝对不能背叛梁廷,更不能与叛贼同流合污。王审知不管朱温怎么想,一直对朱温称臣纳贡。即使杨行密占据江淮要道,阻挡了闽使节进贡的通道,王审知也让使节走海路到达山东的登州或莱州,再到开封,没有间断。海上风浪很大,每次都有不少船出事,但王审知知恩图报,不因这些困难而中止。他依然坚持岁遣使者行舟泛海,朝贡于梁。使者不辱使命,勇敢地冒着生命危险于险海穿行,或穿越战争炮火入海至梁廷朝贡献金,每次出海都要覆溺十几个人。这时有大臣和说客劝王审知不要向梁上贡,不背叛梁但却可以保持中立,坐观天下局势变化,以图将来。王审知不能接受这些建议,照样朝贡。这种坚定不移的赤胆忠诚,让梁廷感动,也让后人赞叹!须知,在此前的福建历史上,有过多次地方政府脱离或背叛朝廷的事件发生。无诸的后人余善及子孙,就因背叛汉廷而被汉武帝派兵镇压,导致存在90余年的闽越国覆灭。南北朝的时候,晋安(今福州)属陈朝、陈霸先辖地,主政的陈宝应闹独立,结果不出几年就被朝廷派兵剿灭。历史的教训值得吸取。王审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审”时“知”势!这样,福建不但避免了战祸保住了平安,而且王审知的政权也得以延续。
梁朝是个势力较弱的小朝廷。朱温也是靠武力胁迫最后一个唐帝禅让皇位于他的。主政者面对复杂多变的战争局势,没有能力积极应对。不久,手握重兵的李存勖灭掉了后梁,建立了后唐。当时,唐朝宰相王溥之子王淡和杨涉之弟杨沂都被他招进幕府,参与军政事务。他们力主王审知自立。王审知也觉得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发展,福建已有较强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抱自立之态势有一定道理却不是上策。他反复思考后决定还是取不分裂态度。不论他人怎样劝说,王审知还是坚持向后唐进贡称臣,后唐得到闽地十分高兴,也封王审知为闽王。
王审知一直没有称帝。当时有很多人劝他称帝,他引当年曹操的话回答:要我称帝,就如同把我放到火上烤!又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也不做闭门天子。”他主动向后梁称臣纳贡,并与南汉、吴越的地方割据势力缔姻结好,为的是争取和平环境和时间建设闽地!
后梁灭亡后,又有许多人劝王审知建立闽国,自己称帝。王审知依然不予理睬。他分析之所以不能称帝的原因:一是历史上看,无诸后人称帝,脱离汉武帝的统治,结果不出几年就被汉武帝派兵消灭;三国时福州属东吴,福州人张雅和詹强闹独立,又被孙权派出的大将贺齐进兵剿灭;到了南北朝,晋安(福州)统治者陈宝应宣布独立,也是很快被当时统领南朝的陈霸先派兵镇压下去。历史的经验值得吸取。二是从经济上看,福建经过多年建设,经济迅猛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但福建总的体量不大,跟中原无法相比,而打仗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的,一旦经济无法支撑,想战胜强大的中原军兵进攻,绝不可能。三是从地缘上看,福建属边夷之地,海岸线长,山地面积大,西、南、北三面均可能受到军兵打击,东面是海,没有退路,加上福建人口少,可征用兵丁不过几万,要在那么长的海岸线和山地守防,几乎不可能。再说,战争一旦开启,必定在闽地展开,那样受战争之苦的是福建百姓。只有保持同中原的紧密联系,才不会割断福建子民同中原父老的血脉之根,也才能在汉唐文化的滋养下一代代繁衍生息……由于王审知的坚持,福建始终没有脱离朝廷。
这就是一个政治家的最大所为!
王审知始终将福建与中原的地理地气和血脉连接在一起,永不割断隔离!哪怕战火再燃旺,战争再酷烈,他也要紧紧联结母地母语,在汉唐文化的大旗帜下安平生存,在山河一统的理念中发展壮大!这种政治智慧所产生的正面效应是:赢得大好和平时光,进行建设发展,包括兴学育人,传播中原文化。这在当时的乱世,不失为最佳的上策选择!他治闽近30年,使福建有了“世外桃源”之称。
王审知仙逝于后唐同光四年(926年)1月,被谥“忠懿”,葬于福州城北凤池山。五代唐长兴三年(932年),墓迁葬于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战坂村斗顶后莲花山南麓的西室山。五代闽时,墓前建有殿堂、牌坊以及护墓的莲花、永兴两寺院;闽亡后,逐渐荒废。明宣德四年(1429年),墓遭屯军盗掘。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其裔孙王亮重修其墓。1981年再重修时发现垱下为石构券顶墓室,并进行发掘清理。左室为王审知葬处,右室为夫人任氏葬处,分别出土王审知铭文1篇,任氏墓志铭碑1篇,均系翁承赞所撰。
据说,台湾的王金平是王审知后裔。2010年春暖花开的季节,福州市晋安区政府在王审知墓前召开隆重的纪念王审知大会。我应邀参加。在会前,我见到河南固始的王审知乡人,也见到从海峡东岸台湾来的众多王审知后裔,包括王金平派来的兄弟亲属。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王审知墓边那座宏伟的王审知纪念馆,在丽日艳阳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对馆内王审知文字的阅读——那些仿如刀刻的碑字,它在我心中的铭记将会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