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日前夕,省亲归共城。夜晚,躺在母亲为我铺的厚实松软的大床上,一头栽到一本唐诗里,寻找着杜甫万里飞蓬的影子,梳理体味着他的哀乐悲欢。
杜诗一向沉郁,《月夜》是杜甫少有的从思妇角度写的闺诗,婉丽细腻。香雾、云鬟、清辉、玉臂,一副月夜思妇的古典形象,诗人将对妻子的想象注入无限眷恋与闺阁之美。唐代诗人当中,有携妓狎妓者之风,以李白、杜牧、白居易为代表,留下的“歌”妓诗甚多,杜甫却是鲜见的情感专一的模范丈夫。
尤其是因“安史之乱”被困长安,杜甫与妻子茫茫相隔,道路阻塞,信息绝无,想起他那拉扯着一帮幼儿的妻,诗人心慌难安。想妻在凄凉的秋夜独自思念自己、忧戚垂泪,内心愈发怅然,爱怜之情跃然纸上。
按说杜甫的妻子好歹也是书香世家出身,跟着大诗人杜甫却没什么好日子过,东奔西突,颠沛流离,居无暖室,身无完衣,生养了几个孩子,饥一顿饱一顿,过着类似流浪漂泊的生活,哪像居家过日子。这位好脾气的大家闺秀,竟然连一句牢骚也没有,实乃妇德可敬,真正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淡定心态。
一次,杜甫的一位朋友拜访,见杜妻身上连件像样的首饰都没有,赶紧叫老婆回家取一件自己的首饰,送给杜甫的妻子。想必那一瞬间,她内心定是万分尴尬羞赧,不知如何言语。
嫁给杜甫之前,她一定没料到婚后的日子窘迫如此。诗人为自己的理想经年游历,也拖累了一家人,他科举不第、求官不成,潦倒穷困,甚至到了“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酒债寻常行处有”的地步,可见跟着大诗人杜甫过活的妻子生活得多么不易。丈夫虽体恤虽爱怜虽情挚,但一粥一饭,每天一睁眼都要具体落到实处的,可杜甫空有诗名,生活近于乞食,家里的境况可想而知,以至妻子穷酸得连做一个普通女子的尊严都没有。
不过,尽管妻子身上没有靓丽的服饰,且后来还穿着许多种布条缝在一起的“百结衣”,但女性的光辉是贫穷遮不住的,在月光的映照下,天然地焕发出来。
在杜甫眼里,月夜中的妻子充满诗情画意,一个思念他、盼望他、因他而受苦受累的女子多么让他揪心牵挂啊!
在杜甫诗里,妻子忠贞、贤良的妇德也时时透过诗歌传递出来。据说,杜妻一共生养了八个孩子,在育子方面也是母爱的典范,艰难养家,爱怜幼子,“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父亲在外游历,只有慈母伴在身边,不致孤苦无依。但在战乱兵荒年月,百姓生灵涂炭,贫母护佑也难免悲剧发生,幼子生下来不久,因饥饿而夭折了。“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杜甫祖上一直做官,不是一般的人家,作为官宦家庭,还承袭着免租税和免兵役的特权。即使这样,饿死孩子的事还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杜甫痛斥朱门,怜惜难民,其实自己一家的悲惨写照也与难民无异,抒怀庶民悲苦之时,也是在写欲哭无泪的自己。
是夜,手握诗卷,思接千载,遂悄吟诗作一首,献与诗圣之妻:
很早就认识你
在诗中相思的女子
在诗中寒冷的女子
憔悴脸,百结衣
身后还有一群饥饿的儿女
诗人漂泊
你也漂泊
诗人到外面寻求理想
你被诗人寄放他乡
今日读你,读你的贫穷与孤独
读你饥子丧命的心灵伤痛
面对历史,我们无语
诗人如何光芒文章
诗人如何赤子心肠
却难觅一阶官职,三斗米粮?
纵使写下一千多首忧患诗篇
我还是要说,诗人,你枉为父亲和丈夫
你囊中羞涩
灶台无炊
茅屋为秋风所破
幽娴、古典的女人
你甜蜜,你是诗人心中的思念和归宿
你忧愁,你是诗人笔下定格的悲伤和苦难恶之花
这套《金瓶梅词话》,一直在书架最上面闲着。
有几日闲工夫,在书架前晃荡。子集经学,太周武郑王,读后又会增加猎取功名的压力。新书也有,翻一下,名人的生产能力之快也令人狐疑,况且总记着先前他做的那道菜,之后的,仿佛怎么品也是淡的。
目光绕了一圈落在它身上。虽然它先前被冠为“禁书”,不妨登门观瞻,况且这是本词话,已有删节无数了。里面除了秽亵,也有别的可爱。仿佛鲁迅谈论《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读《金瓶梅》也一样,看你怎么看待。
书里面的荡妇,也有可怜的一面,上下高低,五彩十色,她们不像《红楼梦》里的贵族小姐,生于权贵诗书之家,每日锦衣玉食,结社吟诗,行尽风雅。这些人皆出身社会底层,命运无常,没有独立人格,才一个个躲在权势的巨石下,小草般扭曲自己的个性,设法附和、逢迎,利用自己的姿色猎得可怜的生存空间。
众多的她们,把情场当职场,在利害冲突中各施个性,不惜手段寻常生活也处处机心尽现。迅雷烈火,温驯痴妄,都一一被命运的线儿隐隐牵引,不知不觉走向自己的终结。这些女性,一个个看上去都病得不轻,失去寻常女性的可爱。
私下以为,撇去文学史上最有争执的人物潘金莲,还有柔弱温婉、连自己的孩子也无力保护、处处在“金”的强势下低眉顺眼的李瓶儿不说,第三大女主角庞春梅让人看了极不舒服。
此外,在《金瓶梅》里,最让人同情的丫头是秋菊。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韩爱姐。
先说庞春梅,曾经冰雪聪明,才艺出众,本是奴才出身,却仗着与主人穿一条裤子,侍候一个汉子,伙同主子施用暴力,百般陷害欺凌另一个有些憨直的丫头秋菊,利用自己的得势和机巧陷害比自己更弱的弱者,身上的恶凸现得淋漓尽致。
后来她被赶出西门府,嫁给周守备做妾,生了儿子,地位发生变化,成了一家之主,今非昔比,“从奴隶到将军”。尽管发达后的她在与吴娘意外相逢后,没有念及过去的恨,而是宽容相对,但她过去在西门府上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恶终难抹去,加之后来对孙雪娥的报复折磨,迫其上吊亡命,都是她刁怪邪性、心狠手辣的见证。
看到最后不得不说,这女人真是疯魔、变态、施虐狂。
韩爱姐先是被西门庆当作礼物送给蔡京府上大管家做妾,老男人死后她便没了依靠,只好与父母返乡,返乡不成只好流落,此时遇到陈经济,陈经济此时有春梅作衣食后盾,也重娶了正妻。
既无赖又色魔的陈经济遇上漂泊无着、模样可人的韩爱姐,两人霎时发生了爱情故事。韩爱姐与陈经济有了私情后,又是相思,又是作诗,充分展示了女人的痴情,诗人的才艺。
想她一个娼妓,只是一时痴情,谁知是认了真的。陈经济因与春梅风流出现变故,被张胜杀死后,便出现不可思议的一幕。
韩爱姐在风流男人陈经济死后,非要到陈经济的坟上去。看到陈的坟包,就像见到亲人,哭得死去活来,甚至哭死过去。
《金瓶梅》中对男女爱情痴情描写的人不多。一是李瓶儿与西门庆,二就是韩爱姐对陈经济了。何以至此,让人费解。或许是离乱社会的惺惺相惜?
更痴的还在后头。见到陈的老婆葛翠莲、情人庞春梅,韩爱姐非要跟人家当姐妹,在一起厮守。
一般的常理是:她以为自己是谁啊!一个妓女,不是正经角色,况且勾引别人的男人,罪孽深重啊!
偏偏,她敢于提出来。偏偏,在她一再表忠心下,她们也收纳了她。
妻子或许会被感动,胸怀宽广啊。本来互生嫉妒的两个女人因为同样的爱而同病相怜,并结成一个家庭的姐妹,在未来的日子里共同怀念这个生活作风很烂的男人!
说到底,也是夫权社会,有钱有官就是老大,就有女人跟,死后的形象在女人心里依然光辉。不说他的正妻,在这里他的正妻反而没有什么感觉,而与他没有法律关系的两个人,一个庞春梅,一个韩爱姐,反而痛彻心扉。更让人欷歔的是,韩爱姐后来为了给陈经济守节,不惜毁容,并出家当了尼姑。
若陈经济是个忠义专一的男子也罢了,只叹息韩爱姐理想主义的爱情寄托得荒诞、荒谬。
除去情欲男女,书中日常叙述读来让人亲近。书中市井生活的场景铺陈,读着并不以为琐碎,每一件都能放出光来,升腾起活色生香的烟火气。譬如,三钱买金华酒,二钱买个猪头,一根柴火就能烧烂一只猪头。
想想生活在宋朝多美,物价不高,生活环保,喝酒吃肉后再唱个曲儿,真是神仙的日子。主人们宴毕,仆役们也会就着剩下的酒肴行个酒令,“堪笑元宵草物,人生欢乐无数……虽然剩酒残灯,也是春风一度”。像这样小人物的乐趣俯拾可见,在并不光彩的日子能吟出如此光彩的句子,便是日子的可爱。
在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中,常常见到《红楼梦》《金瓶梅》的影子,咀嚼出其中的味道,原来她从十三四岁起,隔几年要看一遍《红楼梦》《金瓶梅》,并说:“这两部书在我是一切的源泉。”张爱玲不仅是女人,亦出身贵族,她越过它的秽亵,把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文明及人性,对书中民俗、服装、饮食等满心喜爱,对这本书是朝圣式的礼拜,源泉般的看重。
读什么书,似乎和做什么人无关,因为我们都是成年人了。还有,若想做一个穿越古今人间悲欢的真正的作家,似乎也该学学张爱玲。
犹如一幅丑态毕现、明清社会风俗大观的社会长卷,《金瓶梅》暴露了遮蔽下的病疮,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恶之花,让人或不齿,或叹惋,或痛惜,或深思。
褶皱里的江南上海两日
记忆总是刻下它固有的印象。
荧屏上的旧上海,与我们不同的那个党派总有些异常的举动和爱好,一只带铜喇叭的留声机不厌其烦地放着京剧或靡靡之音,旁边是一位斜倚案旁、身着旗袍、口吐烟圈、周身散发妖媚的时髦女子。每每此时,稚纯的心灵都会因而生出一种新鲜的好奇,然后是正义的不屑。
随着张爱玲热的到来,旧上海在她手中四处生花,笔墨所及的电车、公寓、挎着篮子出去买菜的帮佣,以及里面可疑的遗老遗少,所抹所涂之处都给人留下阴郁难忘的气息。
脑子里还有另一种形象另一种故事,小学时买的漫画书《三毛流浪记》,一直长驻在脑海里,那个头上只有三根毛的孤儿被大上海遗弃凌辱的一幅幅画面,滋养发育着我的同情心。后来才知道新中国缔造者的三个幼子在此也有过不堪的流浪生涯,可见其华丽背后隐蔽的暴戾与不堪。
除了这些,也有色彩亮丽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我家的收音机就是“上海牌”的,有着深重“上海崇拜”情结的爸爸会对亲戚和客人介绍,这是在上海买的。如果要对几件商品进行选购,爸爸只有一个选择:“还是买上海产的吧。”
直至长大后,上海这个工业重镇对于我这个豫北女子仍是陌生的。虽说几年前也算有过一游,也只是在黄浦江畔逗留一下,南京路上走了一遭,这些符号化的景观仅仅像活动程序前的剪彩仪式。
这次有机会到上海,深入它的腹地,目之所及企图解读到一些真实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