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企业家会在经营状况良好的时候,居安思危,能清醒地意识到企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并及早动手“防患于未然”,而不是把命运寄托在优惠政策,人际关系,地方保护等方面,从而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这里所说的“危机意识”,应该是狭义上的,它不是泛指能够防范和应对企业危机的所有管理意识,而是特指防范与应对企业危机内涵层的思维意识。比尔·盖茨的“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与张瑞敏的“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及所有国内优秀企业领袖的危机观点,都是各自成功企业危机意识的精髓,但并不能涵盖企业危机意识的所有内容。
更多的人尽管有危机感,但却说不出“危在何处”“干着急,没办法”,自然也就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化危为机”。通常,危机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行业的竞争压力模型变化,二是竞争对手的策略变化,三是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危机的普遍存在性、隐蔽性和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现代企业要想在商战中有最高的胜算,就必须具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必须充分考虑和重视企业的危机管理问题。
预防危机要从企业创办之日起就着手进行,伴随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长期坚持不懈。那种出现危机才想到危机管理,把危机管理当做一种临时性措施和权宜之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要时刻把与公众沟通放在首位,与社会各界经常联系,保持良好关系,企业内部双向沟通顺畅,消除危机隐患。
另外,企业的全体员工也都应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将危机的预防作为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企业家要教育员工认清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和每个人的行为都与企业形象密切相关,危机的预防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全员的危机意识能提高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有效地防止危机产生。即使产生了危机,也会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不单单做企业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对于生活中每一个人也需要有危机意识。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有一则寓言是这样讲的:一只野狼卧在草上不断地磨着牙,这时一只狐狸走过来,并对野狼说:“天气这么好,大家都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安静,猎人和猎狗都已经回家了,附近也没有老虎出现,根本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难道磨牙对你来说也是一种娱乐?”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哪里有时间磨牙?如果事先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在创业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危机意识”。例如某年昆明一个个体户,听到天气预报说近几天要下雪,气温下降。他考虑到昆明是个春城,连年天气温暖,人们的御寒衣较少,各大商店也很少进货,就趁机进了大批鸭绒袄投向市场,果然天气一冷,人们争相购买。
掌握意识虽然不能够避免失败,但是却能够掌握住自己的生存命脉,并且能够为自己的事业增添几分保险。房玄龄《晋书·潘岳传附潘尼》说:“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惧乱所以保治,戒亡所以获存。”
因此,现实生活中,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就显得很重要了。
做事绝招:
每一个人也需要有危机意识。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
六、微笑之中孕育智慧
通常情况下,微笑的含义有两种:第一种是快乐或高兴的基本情绪,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快乐的事情都能使人微笑;另一种就是一种沟通性动作,而与基本情绪无关。
第一种含义,自然是不必说的--喜笑怒骂,喜怒哀乐是人性之本。对于第二种含义,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却可以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智慧。
工作岗位上保持微笑,既说明你热爱本职工作,乐于恪尽职守。在服务岗位微笑更是可以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让服务对象倍感愉快和温暖。同时,微笑还能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
人是复杂的感情动物,或多或少都会受自己情绪的左右。当工作有障碍的时候,当心绪特别糟糕的时候,当误会或委屈的时候,当事业失意的时候,我们很难坚持微笑,在这种时候怎样发挥微笑的作用呢?作家李佩甫的中篇小说《学习微笑》中讲了一个方法,即“在一些场合,在一些不想笑而又必须微笑的场合,你就微笑地把嘴张开,露三分之一牙,是三分之一弱,这样就会带出一些笑意。”虽然这是一种强做的微笑,但是却可以让你避免过分地表露出你烦恼的心迹,从而让人你顺利度过尴尬的处境。
作为一个领导或是一个管理者,微笑更是一种管理的智慧表达。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伊始,就有人提出了一种最新的管理行为--微笑管理。通过微笑来实施管理,也就是微笑管理。管理人员用微笑面对每一位下属员工,不仅让下属员工增添了信心和力量,更能让下属员工有决心做好工作;微笑可以塑造和谐融洽的氛围,让下属员工感到身心愉悦,更乐意做好工作;通过微笑管理人员向下属员工传递了尊重、信任、关怀的信息,让下属员工从微笑中获得价值满足,从而更积极地做好工作。
微笑管理不是用微笑代替管理,而只是管理中的一个辅助方法,强调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有发自内心地对下属员工的尊重、信任和关怀,无论如何也不要视下属员工为路人、为仇敌、为发泄自己情绪和不满的出气筒。下属员工也不是路人、仇敌、出气筒,而是自己事业的支持者、工作上的伙伴和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下属员工努力做好工作,不仅是在为老板赚钱,也是在为你的事业做贡献。他们创造的业绩有你名下的一半,你的上司会认为是你的领导有方。可以说下属员工用他们的努力和贡献造就了上司主管的业绩和事业,是有恩于己的人。
整日板着脸,动辄对员工训斥的管理人员永远不可能被下属当知己看待,员工也不可能在工作中投以全部热情和智慧,甚至有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管理者的微笑还有助于培养员工的服务角色意识,随时提醒员工对宾客提供微笑服务;管理者微笑又向员工展示其理解、宽容和感激的内心世界。
面对日复一日的工作,员工的工作时常很机械,易引起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员工在形形色色的顾客面前难免会受到一些委屈,他们必须忍气吞声,当他们看到管理者亲切会心的微笑时,身体的疲乏和内心的怨气可以缓解,又可减少与消除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可增强员工的勇气和信心,减轻受监督的压力。过于严峻的管理者常使员工不寒而栗,如果在接待客人的第一线突然出现绷紧脸的管理者,员工便会顿时手足无措,忐忑不安,以致发生质量事故。管理者的微笑又具有非同一般的鼓动力,它是对员工劳动的认可和赞赏,又是一种勉励。
管理者的微笑可以增进与员工的感情沟通,一个微笑也许就是一份理解,一次宽容,而员工却是莫大的鼓舞,因此对客人会有更细心周到服务,从而客人对公司服务的满意度也相应提高,从而又促进了管理者与员工的信心,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微笑管理---微笑服务---宾客的满意---微笑管理。微笑不等于不严格,不等于一团和气。在管理者中提倡既严格执行制度,掌握原则,又要实行微笑管理。严而无笑或笑而不严都是不可取的。
另外,一个微笑的作用,它很可能使一个不相识的人走进你,甚至爱上你,成为你开启你幸福之门的一把钥匙,成为你走上柳暗花明之境的一盏明灯。有时候,“人缘”的获得就是这样“廉价”而简单,因为人是很容易被感动的,而感动一个人靠的未必都是慷慨的施舍,巨大的投入。往往一个热情的问候,温馨的微笑,也足以在人的心灵中洒下一片阳光。
20世纪30年代,一位犹太传教士习惯每天早晨按时的到一条乡间土路上散步。也总会遇到很多人,并且不论遇到的是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他总是热情地打一声招呼:“早安。”其中,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起初对传教士这声问候,很不以为然,甚至表现的相当冷漠,在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人的冷漠,未曾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上,他仍然给这个一脸冷漠的年轻人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这个年轻人脱下帽子,抬了一下眼皮,表情依然冷漠却也向传教士道一声:“早安。”不幸的是,几年之后纳粹党上台执政。村中包括这位传教士的所有人,都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了集中营。在下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拿指挥棒的指挥官,在前面挥动着棒子,叫道:“左,右。”被指向左边的是死路一条,被指向右边的则还有生还的机会。传教士的名字被这位指挥官点到了,他浑身颤抖,走上前去。当他无望地抬起头来,眼睛一下子和指挥官的眼睛相遇了。
传教士习惯的脱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米勒先生虽然没有过多地表情变化,但仍禁不住还了一句问候:“早安。”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到。最后的结果是:传教士被指向了右边--意思是生还者。
一个微笑居然能拯救一条命?是的,微笑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真挚的沟通方式。如果我们能用心灵去认识彼此,世间不会有结怨成仇的憾事,恨意、妒嫉、恐惧也会不复存在。
做事绝招:
微笑更是可以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让服务对象倍感愉快和温暖。微笑还能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