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培养
1~2岁的孩子身心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随着孩子动作和活动的发展,特别是语言的发展,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也在起着质的变化。它的主要特点是各种心理过程开始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基础上,幼儿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思维活动,这是人的思维的低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直觉行动性。
正是由于孩子心理的质变,为数学学习打下了基础。这个年龄的孩子不但能分辨大的、小的、方的、圆的、红的、绿的,而且可进一步地学习数数,能理解1。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已经1岁多了,就让孩子学数数,但是受智能的限制,孩子不理解各个数字,所以在这时,我们应先让幼儿了解物与对象间的关系,也就是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多、少,大、小,全部、部分。认真地教导孩子这种概念,打好基础,孩子对数字的理解会完全改观。因此,教孩子学数字时,是教孩子数字概念,跟教算数是完全不同的。为了使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下面介绍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数学游戏方案,以供家长参考。
谁的多
目的
使孩子能够分辨多的、少的;训练孩子的判断力。
玩法:
爸爸准备一副棋和一个棋盘。
爸爸和孩子围坐在棋盘旁,爸爸让孩子决定要哪种颜色的棋,孩子决定好后,爸爸和孩子各拿好自己的棋子。爸爸说“开始”,孩子和爸爸将自己的棋子排列到棋盘上,待爸爸喊“停”时,让孩子比较谁排的多,谁排的少。如孩子喜欢,游戏可反复进行。
注意
最好选围棋,因为围棋有黑白两种颜色,有放棋子的罐。
爸爸要根据孩子排的多少来决定自己排的多少,因为要使孩子有一个明显区别。比如,孩子排5个,爸爸可排10个左右。爸爸也可比孩子排的少,这样可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
当游戏结束时,将棋子一个一个收回盒子里。比如,放一个,说:“1个”。再放一个,再说“l个”。这样同时可以使孩子理解1。
看谁拿得对
目的
使孩子认识“1”,并能从许多相同的物品中找出“1”来。
玩法
妈妈准备1块糖、1支铅笔,一些小东西如花木珠、钮扣、塑料片、小花片等,一个小盘。
妈妈拿出1支铅笔,对孩子说:“这是一支铅笔。”拿出1块糖,对孩子说:“这是一块糖。”妈妈先让孩子认识“1”,并且让孩子知道“1”是从很多东西里只拿取一个。然后妈妈把准备的一些小东西放在小盘里,指着盘子里的东西一个一个地对孩子说:“1个钮扣,1个木珠……”然后对孩子说:“拿一个钮扣,拿一朵小花。”……让孩子从中取。也可以妈妈拿一个东西,让孩子说是什么,以此来巩固孩子对“1”的认识。
比一比
目的
培养孩子能够比较大的、小的;
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
玩法
准备几张纸,纸上画有大小不同的手印、脚印。
爸爸对孩子说:“孩子来和爸爸比比手,看看谁的手大?谁的手小?”孩子和爸爸比手,边比边让孩子说:“爸爸的手大,我的手小。”爸爸和孩子比完一只手,再比另一只手,同时让孩子说:“我的手小,爸爸的手大。”在床上玩游戏时,爸爸也可和孩子比脚的大小。“这儿有几个脚印和手印,孩子快来比比。”爸爸拿出纸,让孩子把自己的手伸开摆在手印上比大小,边比边说:“我的手小。”或“我的手大”、“这个和我的手一样大”。让孩子脱了鞋踩在脚印上,边比边说大小。
注意
家长要教孩子比较的方法,比手时,要将孩子的手掌根和家长的手掌根对齐;比脚时,将孩子的脚掌根和家长的脚掌根对齐。比手印、脚印时,方法同上。
2~3岁的培养
孩子3岁时,大脑皮层细胞大致分化完成,大脑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1/3,感知认识能力进一步精细化,出现了简单的抽象概念。到3岁左右,孩子对事物的感知进一步精确,不但能对事物的大体属性有一定把握,还能注意到一些微小的细节,能发现事物之间的一些差异;同时,孩子对事物的感知正逐步从知觉概括水平向思维概括水平过渡,认识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按物品用途将物品分类,能拼上切开的4~6张拼图。在数字方面,孩子在能背数1~10的数的基础上,很容易就可往上背数到20。3岁时,孩子能分辨出红、白、绿、蓝、黄等颜色,认识一些图形式和数字,并有初步的时间与空间概念。
孩子能背数到20,但点数比较困难一点,常常口数得快,但手跟不上,而且会随意乱点。所以,在这一方面,家长要有耐心,可循序渐进。孩子点数能力也是有个体差异的。个别能力强的孩子能点到10或更多,这是值得家长称赞的;但也有手慢的孩子才能点数到3,这时也不必灰心,慢慢教孩子,一般到了3岁时能点数到5就已经是好的了。
学写数字可从简单的开始,可通过比较把相似的放在一起来学写,如1和7,3和5,0和8可放一起学,9像个气球,9和6可放在一起。在教孩子写数字时,家长要有耐心,要反复纠正。孩子在写数字上也存在个体差异,不必要求孩子会写10个数字,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时间概念有了发展。一般孩子的时间概念以生活中具体的内容为准,如吃了早饭后可以玩耍,午饭后要睡午觉,晚上爸爸回家后一起吃晚饭,家长要结合日常生活内容,教孩子认识时间。
瓶子找兄弟
目的
增加孩子大小的概念,使孩子能在大小不一的瓶子里找出大小相等的两个瓶子。
玩法
准备大大小小的一些瓶子。
家长告诉孩子:“今天我们来玩瓶子找兄弟,大瓶子是哥哥,小瓶子是弟弟,一个大瓶子找一个小瓶子,就是哥哥找弟弟。”边说边挑出一个大的瓶子和一个小的瓶子配成对。同时说:“大的、小的。”一直到瓶子都配成对,然后让孩子玩。家长开始先把比较大的瓶子排一行,对孩子说:“这都是哥哥,它们需要找弟弟,宝宝快来帮帮忙。”让孩子给每个大瓶子都配一个小瓶子,并且边放边说:“大的哥哥,小的弟弟。”孩子配完后,再把瓶子互相打乱,再让孩子来为瓶子哥哥找瓶子弟弟,每次从瓶中挑一大一小两个,边做边说:“大的哥哥,小的弟弟。”一直到瓶子都配成对。
注意
给瓶子配对应从易到难,家长先示范,给出大瓶子,让孩子找相对的小瓶子,再让孩子在众多的瓶子中为瓶子哥哥找瓶子弟弟。
孩子配了一对瓶子时,家长要问:“哪个大?哪个小?”
开始供给瓶子要大小差别明显,数量少一些。待孩子玩熟了,可以增加瓶子数量,缩小大小差别,以增加难度。
孩子配对成功后,家长要说:“孩子真棒,找对了。”
点数穿珠
目的
学习数字1、2、3。
玩法
准备3支铅笔,分别插在封闭的纸盒里,用胶带固定;一些珠子,一些卡片,上面画上圆圈,有的是1个圆圈,有的是2个圆圈,有的是3个圆圈。
家长拿出卡片,让孩子点数圆圈,用手指着圆圈一个一个地数。然后拿出珠子和铅笔与纸盒的装置,对孩子说:“我拿起一个卡片,上面有几个圆圈你就往铅笔上穿几个珠子。”家长先拿起有1个圆圈的卡片,让孩子点数后再穿珠子。穿好后放在一边,再拿起有两个圆圈的一个卡片,让孩子点数后再穿两个珠子,穿好后放在一边,同样地拿起三个圆圈的卡片,让孩子点数后在一支铅笔上穿。全部穿完后,家长再让孩子点数每个铅笔上的珠子和卡片上的圆圈,看看是否一样。
注意
孩子在点数卡片的圆圈或珠子时,都要边指着点边数l、2、3。
孩子穿错时,家长让孩子再数一数圆圈和珠子,是不是一样多,多取少补。
图形配对
目的
使孩子能够辨别图形,并能比较大小或一样大,学会使用目测的方法分辨大小。
玩法
准备一张图;用硬纸做四个圆(两个完全一样大,两个完全一样小),四个三角形(两个同样大,两个同样小),四个方形同上面的作法。
让孩子观察图。并且问:“为什么这两个圆放在一起?这两个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一样大。”家长告诉孩子。然后拿来图形对孩子说:“像图上一样,我们把每种图形都一样大的两个配成一对。”让孩子眼测图形,把大小差不多的两个挑出来,再把它们重叠对齐,看是不是一样大,一样大的配成一对,用这种方法,把所有图形都配成对。然后家长让孩子点数:圆的有几对?方的有几对?三角形有几对?
注意
配对时,引导孩子先给同种图形配对,熟练后打乱图形,让孩子配对。
图形的大小差别要明显一些,孩子玩熟了,就缩小差别。
踩圆圈
目的
使孩子辨认圆,形方形、三角形。
玩法
家长在地上画图,画圆形、方形和三角形的图,妈妈站在圈外,爸爸发出命令,如“走进圆形来”,妈妈就走进去,“踩踩三角形走出来”,妈妈就照着做,反复几次出出进进,妈妈再领着孩子照爸爸的命令做,让孩子感到乐趣后,就让孩子一个人做。
注意
孩子熟练后,家长可以加上颜色,如红色的三角形,黄色的圆形。同种颜色的图形有多个,孩子只要从其中一个走进走出都算正确。
可以增加难度,如“踩踩三角形,再踩踩圆形走出来”。
3~4岁的培养
进入3岁的幼儿,脑细胞的体积和神经纤维日益增长,神经纤维的髓鞘化迅速进行,对形状知觉比较敏感。他们不但学会了4以内的简单数字,正确地点数物体,逐渐对上下、前后有了区别,而且学会比较实物的大小、长短,对一些简单图形开始认识,并能了解早晨、白天、晚上和夜里的含义。虽然幼儿的抑制机能有进一步发展,但抑制过程仍较差,兴奋的抑制仍不平衡,这时的幼儿容易疲劳和受新鲜事物的刺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家长在选择游戏时一定要引起幼儿的注意力。
谁和我拿的一样
目的
教幼儿学会在同类物体中如何比较大小、长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玩法
家长准备大、小皮球各两个,两对长度不一的尺子,大小不一的两对布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