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军的狙击手教程中,伪装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狙击手,必须知道如何使用合适的伪装技术,并且必须做到完美无瑕。很多人都认为狙击手是一个配备大火力狙击步枪,在高楼大厦或在椰子树上向目标开枪后便走的人,但对于敌人来说,他知道一个有真实能力的狙击手是一只永远不能看见及听见的鬼魅,直到他们的指挥官或无线电操作员的头被打飞的时候,还是不知子弹是从何而来的。因为敌人会对这种不能预测的死亡产生恐惧,所以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狙击手能大大降低敌方军队的战斗能力。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狙击手有多有效,但射击只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如果狙击手对于敌人来说是鬼魅,那么他必须知道如何使用合适的伪装技术,如果他打算活着回家,他不单要用得好,而且要做到完美无瑕。美军的狙击教程总结道:身为一个狙击手,你必须保持行动隐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你必须要对所有伪装技术了如指掌,失败地使用伪装不但会使任务失败,也将会使狙击手为此赔上性命。
16.1做人要保持低姿态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有一尊被誉为"镇馆之宝"的跪射俑。这个跪射俑被称为"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陕西省就是以跪射俑作为其标志的。仔细观察这尊跪射俑:它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衣,外披黑色铠甲,胫着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绾圆形发髻。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竖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侧,双目炯炯,凝视左前方。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状。据介绍,跪射的姿态古代被称为"坐姿"。坐姿和立姿是弓弩射击的两种基本动作。坐姿射击时重心稳,用力省,便于瞄准,同时目标小,是防守或设伏时比较理想的一种射击姿势。秦兵马俑坑至今已经出土清理各种陶俑1000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都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俑是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和未经人工修复的。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
由跪射俑想到如今的处世之道。初入社会的人,往往个性张扬,率意而为,不懂得委曲求全,结果可能是处处碰壁。而涉世渐深后,就知道了凡事分轻重,分清主次,学会了内敛,学会了少出风头,不争闲气,专心做事。就像跪射俑一样,保持生命的低姿态,避开那些无谓的纷争,避开那些意外的伤害,更好去地保全自己、发展自己。老子说,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柔软的舌头还在。由此可见柔软胜过坚硬,也就是说无为胜过有为。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一定的低姿态,这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一种聪明的处世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一般人都有一种急切的愿望,就是想让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总是想方设法地去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因此,这些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会冒出这样的念头:"看我啊,我多么与众不同!我的故事比你精彩得多!"心里的这个声音也许并不会真的就说出来,但他坚信"我的成就就是比你的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关注、被倾听、被景仰,而且通常是跟另外一个人比较而言。这种意识驱使着我们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发言以便将注意的重心引到自己身上。想想看,我们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这样的毛病?所以,下次再有人给你讲述什么故事或要和你分享什么愉悦时,你一定要注意自己是否有又想马上自吹自擂的倾向。
虽然积习一时难以根除,但想想拥有这种把光环让给他人的稳健的自信,将是多么令人愉快的好事,你不愿为此一拼吗?更何况做到这一点儿无须面对太多的艰难困苦,你需要的仅仅一些勇气和毅力以及一点谦虚而已。请不要急着跳出来说:"我也干过这事!"也不要故弄玄虚地问:"你猜我今天干了什么?"静下心来认真的倾听他人的看法,这些时候你只需要说"这真棒"或是"后来呢"就足够了。这样,与你交谈的人更会感到和你谈得来。而且,因为你是如此在意,听得如此专心,他会心生感激的,并把你引为知己。于是,你在自己的圈子中变得可爱起来,别人下次还愿找你聊,你会越来越受欢迎,因为你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当然,很多时候相互交流经验、共同分享荣耀
是完全有这个必要的。我们不提倡的仅仅是那种毫无必要的出风头的情况。请相信,当你克服了爱抢风头的不良习惯时,你就会从需要别人关注的消极心态,转而拥有一种慨然把光环让给他人的稳健的自信,你不会因此而失去什么。相反,你的成熟美自然地昭示着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全世界都知道英国与美国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但美国总统布什第一次访问英国时,毫无例外地受到了英国民众的抗议。群众聚集在他要经过的街头,举着旗子,喊着口号,指责他在美国部署和发展"反导弹系统"和拒不在维护世界环境的"京都议定书"上签字……抗议达到高潮时就有鸡蛋像绣球一样朝他抛去
--是不是臭的,从电视的画面上看不出来的。没过几天,英国首相布莱尔出访另一个同盟国,也受到了跟布什差不多的"礼遇"。当时他们的表情:你骂你的,我尴尬归尴尬,只要你没有一石头把我的脑袋开了瓢,我就该笑还要笑,该说还要说,该干什么照干不误!有时还不仅仅是政客,只要在西方做个名人或有钱有势的人,就很容易碰上类似的尴尬情况。2001年3月29日,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在芬兰举行记者招待会,突然遭到蛋糕的袭击,弄得满头都是奶油,像烂葡萄一样滴流甩挂,但他仍不忘保持风度,并立即为自己解嘲:"味道还不错,只是这东西破坏了我的节食计划!"没有这两下子,怎么去当一个大名人?可见低姿态有时候是一种可贵的风度和修养。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姿态往往还都不低。有些人总喜欢对人品头论足,喜欢对人指指点点,喜欢揭人的短处,并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聪明。就是在身份悬殊的情况下,场合不适的情况下,这些人也敢僭上冒犯他人。除了知识分子、才子如此,寻常百姓也不例外。稍有这样表现自己的地方,便会夸大其词,毫不放过。如,我们老爱抓住别人的口误,大肆张扬;在书中发现了一两个印刷错别字,也会十分自豪地把它们给标示出来,以显示我们的才学。其他99%的地方,我们哪怕一窍不通,也能对之却能安之若素,不至脸红。独独对我们能够发现的他人一点儿瑕疵,肆意地作出批评。这种难得律己、好为人师的
德性十分不好。没有人会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从人的心性上来看,每个人都自视甚高。据此可以说,没有人喜欢你当他们的先生。你硬要当他们的先生,只会让别人厌恶你,对你没有任何益处。但是我们却天生喜欢让自己尴尬,喜欢扮着先生的面孔去吓唬他人、教育他人,以此来满足我们的虚荣心。为什么这些没有人会喜欢的事,我们却偏要去做呢?为什么我们自己也不喜欢的事,却非要强加于人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人喜欢你当他们的先生。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人们会更加讨厌和嫉恨你冒充他们的先生。如果我们不明情理,他人定会异常恼怒,会视你为仇敌。糟糕的是,好多人都难明这种事理,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就因此而开罪他人,以至于树敌生怨。甚至于有时候惹下了不该惹的乱子,我们还不知道谁是祸首,糊里糊涂地在人际交往中惨败,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爱当别人的先生,不仅不讨人喜欢,反而会制造敌怨。很多人就因为这种几乎没有目的和必要的闲言碎语而结怨于人,招致杀身之祸和积年仇怨。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就因为改了牛僧孺的文章而让后者嫉恨了好几年,以至于当上宰相后还耿耿于怀。这件事,让刘禹锡大为震惊自己早年的轻率。由此看来好为人师并不是一般的小错或坏事。可是凡人无论年幼的、年长的,聪明的、愚蠢的,有才干的、没才干的,有知识的、没知识的,却偏有这种心理缺憾,爱自视高明,率身为师。最终贻害颇多。这时我们不如降格虚心,旁观看人,犹如看戏看电影。欣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而不必和他们费口舌之争,显得清闲许多,也显得境界颇高,又不产生敌怨,不亦洒脱而超然物外?的确,爱当他人的先生,致使他人不喜欢,自己也得不到什么好处,还会因此开罪于人,这样双料不讨好的事情,我们做它干吗?"有些人只图博得机敏的虚名,却并非真心与别人讨论问题,仿佛语言形式比实质内容的价值还高。还有些人津津乐道于某种陈词滥调,其盛气凌人往往令人生厌。这两种人一旦被识破,就难免成为他人的笑柄。"上面是培根讲过的一席话,他是就谈话艺术问题而言的。如果我们对此细加品味,培根
所抨击的"有些人"很难把老人包括进去。若用年龄来圈定一下,划在里面的大约90%以上都是未到"不惑"之年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这是如今很多青年的"常见病"。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这种场合下,听众中反应最强烈的首先是他人。有时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对人这种"常见病",简直是深恶痛绝,不能容忍。这就引出了我们所要说的话题:在老人面前,我们如何抑制自己特点中那些属于缺点的部分,不至于使这些令老人难以接受的"特点",毫无顾忌地得到发挥。这一点,对于我们主动与老人搞好关系十分重要。
要让他人喜欢自己,在日常交往中就应避免引起老人的不喜,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而事实上,生活中让老人不喜的现象却有很多。有些青年人的无礼以及狂妄自大等,常常使老人恼怒,甚至在过去很久还议论纷纷。所以,人必须从理智上给自己发出警告,严格检查和医治自己的这些"常见病",不然就很难和老人处好关系。在这些容易引起他人反感的常见病中,对己对人最有害的就是狂妄自大。少年存壮志,敢想、敢说、敢做,这些可以说并不是什么缺点,而是人性格中积极的,闪光的一面。但在少数青年人身上,他们人为地把这"光"闪得过于耀目,以致少年壮志变成了狂妄自大。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的年轻人,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一室,屋内杂乱,龌龊不堪。当时薛勤便问:"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立即回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反问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薛勤的反问,明显地透出了他对陈蕃的自命不凡的反感。是的,一个懒于"扫地"的人,他真的有"扫天下"的资格吗?即使他真的有这样的"意愿"与"壮志",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在今天,像陈蕃这样在人面前故作惊人之语的人并不鲜见,这怎么能使人不反感呢?因此说,最好不要"少年狂"。
16.2隐藏实力,以免引火烧身
人一生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就是小事装糊涂,而在关键时刻,才展现出大智大谋。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的人是很多的。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贤良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原则,他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无人可比。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释。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又会防范呢?他因此而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当宋英宗刚死不久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这时候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传召太子不要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去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担任大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很奸邪,反复无常,曾经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挑拨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也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十分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琦一定有自己的廉洁。"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将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要是换成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就轻易地除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其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做人的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古人说:"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修理房屋,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就像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和提拔,却也容易遭人暗算,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来自我保护。上古有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它与别的鸟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在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
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这只鸟所奉行的就是明哲保身之术。表面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呆滞,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在现代社会中,这是一种看似平庸,却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方式。
汉朝初立的时候,功臣受到封爵的有100多人。那时天下初定,大城名都散失的户籍、逃亡的人口很多,可以计算到的户口只有十分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邑从不超过1万户。小侯只有五六百户。经过几代以后,人民都回到故乡,户口增多。萧何、曹参、周勃、灌婴之辈,都增到了4万户,一些小侯的封邑也增加1倍。他们的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创业精神,专门干淫邪的事情。到武帝太初年间,仅仅过了百来年,这些人中仍然为侯的只有5人,其余的都犯了法,丧了性命,亡了自己的封地。这是因为他们都不兢兢业业地遵守当代的法令。因此,无论你有多大的成就、势力,守法是唯一能使你保证平安的方法。